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合集下载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2文献研究2.1 顾客满意文献研究顾客满意是衡量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近20 年的社会实践,“顾客满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如今,顾客满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在现代社会运行和组织管理中认可和推行。

2.1.1 顾客满意理论产生的背景顾客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消费心理学研究,20世纪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实用研究阶段。

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日益成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

该体系由顾客期望、产品性能、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5个方面的量化信息构成。

通过各信息之间的组合,可以掌握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改进方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从而用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分析。

一些研究者期望顾客满意度能够与生产率等传统的经济指标并列,正式纳入会计报表,并用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逐渐被社会各方面所重视。

在以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奋斗目标,也相信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

然而,当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缓慢的增长率以及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很难争取到大量的新顾客。

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和不必要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拥有一个愿意长期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顾客群体。

只有保持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才谈得上进一步扩大市场。

美国白恩咨询公司(BAIN) 的研究显示, 保留顾客和公司利润率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

顾客不履约率下降5% , 则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85% (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而顾客满意是顾客保留的前提。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引言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之焦点就是顾客竞争,争取和保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

企业既要不断争取新顾客,开辟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保持现有顾客,稳定市场占有率。

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尤其是服务业,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

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以形成良好的顾客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的研究就顾客满意的定义、顾客满意测量以及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定义1、顾客满意的提出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的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顾客满意会带动顾客的购买行为。

2、顾客满意的研究发展由于顾客满意管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预测顾客的行为反应, 因此, 自8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从行为学视角来研究顾客满意的行为结果。

这些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

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态度间接产生作用。

例如, 01iver(1980) 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可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偏爱程度, 进而增强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意向; Bearden and Teel(1983) 在对汽车的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态度的调节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具有直接作用。

有调查显示, 较高比例的不满意顾客不愿意再购买同样品牌的产品(TARP, 1979) 。

3、顾客满意概念界定目前,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学术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

如Howard 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 和Linda(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Westbrook 和Reilly(1983)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Kotler 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2文献研究2.1 顾客满意文献研究顾客满意是衡量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近20 年的社会实践,“顾客满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如今,顾客满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在现代社会运行和组织管理中认可和推行。

2.1.1 顾客满意理论产生的背景顾客满意度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消费心理学研究,20世纪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实用研究阶段。

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顾客满意度理论日益成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

该体系由顾客期望、产品性能、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5个方面的量化信息构成。

通过各信息之间的组合,可以掌握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改进方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从而用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分析。

一些研究者期望顾客满意度能够与生产率等传统的经济指标并列,正式纳入会计报表,并用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逐渐被社会各方面所重视。

在以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奋斗目标,也相信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

然而,当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缓慢的增长率以及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很难争取到大量的新顾客。

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和不必要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拥有一个愿意长期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顾客群体。

只有保持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才谈得上进一步扩大市场。

美国白恩咨询公司(BAIN)的研究显示, 保留顾客和公司利润率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

顾客不履约率下降5% , 则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85% (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而顾客满意是顾客保留的前提。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题目: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一、前言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服务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量化的物,还是无形的服务,最终都将受到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检验。

无论你的销售人员是多么的巧舌如簧,你的企划人员是多么的标新立异,你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多么的高深和专业,这些产品和服务终归还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即最终客户的需要和要求。

在一个完整的品牌构成中,客户服务往往是较贴近消费者的一项企业行为,客户服务的好坏完全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一门艺术。

它既是经意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叶万春《服务营销学》P3)客户服务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

客户服务是一个持续过程较长的工作,并且回报极低,甚至是没有,维持良好的客户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

但是,之所以称其为“客户服务”,是因为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

客户是公司的资源,是根基,是命脉。

就有如一个士兵,他有强壮的体魄,有高超的战斗技巧,但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中他的生存机率是很低的。

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确保留住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并不断开拓潜在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这也正是客户服务的魅力所在。

韦福祥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忠诚之互动关系》这一文章中写道:在长期来看,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看法最终决定的要素是顾客的消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口碑”,通过传播,是顾客会形成、加强或者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提高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

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

(来自《现代财经 2007.7月版》P43)徐翼、苏秦也说:高的关系质量意味着顾客充分信任服务销售人员,并且由于对销售人员以往表现满意而对其未来表现充满信心。

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网上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当前经济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新增长点,这也促使了服务质量研究的发展。

到现在为止,西方管理学界对服务质量问题已经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研究,其在理论探讨和模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一、服务质量概念性研究对服务质量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欧学者开始,之后美国PBZ1组合进行了长达10年的服务质量专项研究。

北欧著名的芬兰学芬兰著名学者XX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明确了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他认为服务质量本质是一个主观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预期服务)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的对比。

服务质量的最高评价者是顾客而不是。

他把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类,前者是指服务过程的产出,即顾客通过服务所得到的东西;后者是指顾客如何得到这种服务,提出作为过程的服务和作为结果的服务,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影响服务质量形成的营销因素。

在此基础上,后人不断修正和扩大服务质量概念的外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PBZ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BZ通过对小额服务、信用卡、证券经纪和产品维修4个服务行业的大量调查研究,于1985年提出了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购买前期望、感知的过程质量和感知的结果质量,服务质量是这三者的乘积,并建立差距模型。

他们发展和完善了格朗鲁斯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此外,许多学者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概念性的研究,如XXLehtinen,1982)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

XX(Garrin,1983)提出1PBZ组合是指美国学者潘拉索拉曼(A.Parasuranman)、隋赛莫尔(Valarie A.ZeithamD和贝里(Leonard L.Berry)三人服务质量研究组合。

服务质量是一种主观感知的质量,而非客观的。

到1985年XX提出服务质量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人员、过程、设备和商品。

关于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文献综述

关于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文献综述

关于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客户价值选择的变迁,当今企业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客户对其满意程度以及拥有多少忠诚的客户。

客户满意是企业留住客户,并使之发展为忠诚客户的前提;忠诚客户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关系的研究,对于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执行顾客保留策略,降低顾客流失率以及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从而对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并就前人的研究做出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客户关系;客户满意;客户忠诚一、引言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产业已经从快速成长期向成熟期的变迁,也预示着企业将更加强调客户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成本导向。

但是在一个趋于成熟的市场,企业成功关键是什么,这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要素。

通过研究发现,客户满意度的增长将促进企业市场份额的提高,而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郭海涛,2010)。

忠诚的客户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研究客户知识与企业知识对客户忠诚度的影响及其在提高客户忠诚度中的作用,并运用基于知识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定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具体措施,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潘留栓,范颖,2006)。

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讨论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的内涵、两者间的关系,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并对相关研究加以综述,并就人的研究做出相关的探讨。

二、与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有关的理论研究根据Conference Board针对全球506位CEO做的一个调查显示,企业CEO把客户忠诚度以及维持率列为其管理的首要挑战,其次是缩减成本,第三则是增强灵活性和加快发展速度。

酒店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酒店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酒店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酒店顾客满意度是酒店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指标,对于酒店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综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探讨酒店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管理策略。

1. Crott and Erdem (2000):该研究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酒店员工行为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服务员工的友好和专业态度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 Anderson, Fornell, and Lehmann (1994):该研究探究了顾客满意度与酒店业绩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与酒店的市场份额、销售额和利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顾客满意度对酒店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3. Han, Hsu, and Sheu (2010):研究探讨了酒店服务品质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服务品质方面的表现(如员工态度、餐食质量、设施设备等)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4. Zeithaml, Berry, and Parasuraman (1996):研究使用SERVQUAL模型分析了酒店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可靠性、回应性、保证性、信任和亲切性)对顾客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亲切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5. Cronin and Taylor (1992):研究使用SERVPERF模型分析了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感知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比感知的重要性更高。

综上所述,酒店顾客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员工行为、服务品质、服务质量的感知等。

酒店管理者应注重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通过培训员工、改善设施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式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实现酒店的经营目标。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作者: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11期[摘要] 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1. 059[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1- 0102- 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 服务质量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在1982年提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

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 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务质量的主观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参考文献[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2(8):72,68.[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究,2012(7):92-95.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摘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收稿日期]2016-04-19[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

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务质量的主观感知。

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量最为重要。

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经验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

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

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

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

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Jun.,2016Vol .19,No .111.3服务质量测评方法服务质量的测评方法,包括问卷法、侧面测评法和数理统计法,经历了一个由静到动、由固定到浮动的过程。

问卷法是通过向顾客发放问卷的方式来了解顾客的感知;侧面测评法是从企业自身角度选取各项指标,从侧面的了解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但是这种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数理统计法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

1.4小结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由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预期比较形成对服务质量的评价,顾客的经历、个人需求、经验等因素通过预期影响服务质量的评价。

关于服务质量的模型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在评价的服务要素及重点方面有所不同。

2顾客满意度近年来,各行业都加强了对顾客满意度的重视。

马义华、叶祥凤(2008)指出,非常满意的顾客的购买意愿六倍于满意的顾客。

此外,发展一个新顾客所需要的费用可用于维持六个老顾客,而且维护好老客户有助于赢得好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本部分从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度的定义以及所采用的不同的模型两个方面对顾客满意度进行表述。

2.1顾客满意度的内涵界定虽然各位学者对顾客满意度内涵表述不一,但本质上其观点可归纳为: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比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良好的顾客满意度能够提高顾客流量和销售量。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由Cardozo于1965年提出。

1998年Tax和Brown对遭遇服务失败的顾客进行调查,发现糟糕的顾客满意度导致顾客的流失,强调顾客满意度对企业的重要性。

Tax等学者认为顾客流失源于以下过程:大多数客户遇到服务失败时,会选择其他服务提供商而不是抱怨,也不会对企业提出不满意的看法。

Cardozo认为满意是预期的结果,预期从经验中获得。

Cadotte,Woodruff等学者提出,消费者会用情绪化的语句来表达对产品使用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其满意度。

Mackoy等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他指出满意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情感评价和准认知观念。

国内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赵平教授于1995年首次在国内提及顾客满意度,并开始进行系统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增长、稳定和调整阶段。

赵平教授提出顾客满意度与企业声誉紧密相关,增加顾客满意度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黄亮在综合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接受产品或服务前后的一种态度比较和认知状态。

国内外的诸多观点都强调顾客感知,企业要从顾客的角度和需求出发,提供给顾客迫切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高满意度建立在顾客感知并认可服务的基础上。

2.2顾客满意度模型国内外众多学者将顾客满意模型用于解释顾客满意的形成。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SCSB模型、ACSI模型和ECSI模型,其中ACSI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实际运作上最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2.2.1SCSB模型SCSB模型是由瑞典学者于1989年构建的第一个顾客满意度模型,其涵盖的行业、企业和数据十分全面。

此模型的前因变量为感知价值和顾客期望,后因变量为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

感知价值可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方面是在价格一定时,对总体质量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在总体质量一定时,对价格的评估。

顾客满意度可从三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顾客的满意程度、内心期望达到的程度和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顾客抱怨随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而改善,而顾客忠诚受顾客满意度与顾客抱怨处理情况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顾客会默认从以前的消费经验中掌握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服务体验进行满意度预测。

2.2.2ACSI模型美国学者Fornell等在SCSB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ACSI模型。

ACSI模型同SCSB模型相比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质量,将质量感知与价值感知区分开来。

感知质量是顾客对质量认知的评价,模型通过质量的定制化、可靠性和总体评价三个变量来度量感知质量。

同时,感知价值侧重于成本方面,感知质量侧重于质量方面,通过两者之间的研究和比较,可以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价格和质量重视程度的高低。

2.2.3ECSI模型ECSI模型认为顾客抱怨不仅是顾客不满意的结果,顾客抱怨的处理同样对顾客满意产生影响。

如果顾客抱怨处理不好,会对顾客满意产生强烈的负向影响。

另外,企业形象会影响顾客对服务的期望程度以及对满意的判断,顾客对企业的偏爱随对企业形象认知的提升而改善,进而影响顾客忠诚。

2.3小结顾客满意度的模型较多,但是三种主要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比较顾客的感知价值或质量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顾客满意的积累形成顾客忠诚。

3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由于诸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地点、时间及抽样样本不同,大家对两者相关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Gronroos等学者提出的“顾客满意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另一类是Parasuraman、Bitner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3.1感知服务质量影响顾客满意度该观点认为服务质量影响交易型顾客满意,而随交易型顾客满意的积累,形成累积型顾客满意,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观点。

20世纪70年代,诸多国外学者开始对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Cronin&Taylor在研究中发现服务质量为顾客满意度的先行变量。

Parasuraman、Zeithaml&Berry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服务质量的概企业管理念模式”,模式中的第五缺口的大小由顾客来决定,顾客感知低于顾客期望时,顾客满意度较低。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也取得较大进展。

彭焱、夏新平通过对网上交易的研究,认为感知服务质量主要通过有形性、可靠性、响应度、保证性、关怀性、信息质量及易用性维度影响顾客满意,通过七个维度综合而成的感知服务质量越高,顾客满意就越好。

2013年杨文超将服务质量的三个构面(可靠反应及保证性、关怀性、有形性)与顾客满意的五个构面(理专表现、产品质量、要求费用、舒适融洽、作业流畅度和信息多样化)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研究,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三个构面认知越好,顾客的满意度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