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1000字 [有关台湾的政治论文1500字]
中国政治形势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中国政治形势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政治形势相关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全文如下: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 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海峡两岸的关系论文1500字

海峡两岸的关系论文1500字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
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
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
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
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
台海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台海形势与政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台海地区的形势一直备受瞩目。
台海作为一个敏感而复杂的地区,涉及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和实现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台海形势的演变以及相关政策,为解决台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台海形势的演变台海形势的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末,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经过多轮高层互访和交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得以推进,直接交流渠道的开放也改善了两岸民众的联系。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两岸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台海形势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台海形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台湾的政治态度和趋势,二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台湾方面从一开始就积极推进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逐渐走向经济融合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两岸之间的敌对情绪。
然而,随着台湾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台独”势力的复活,两岸关系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台海形势产生了影响。
随着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台湾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筹码。
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大国对台湾的立场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博弈。
这些因素使得台海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台海政策的探讨面对台海形势的不确定性,各方应本着和平稳定的原则,努力寻找解决台海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两岸双方应加强对话与交流,保持现有的接触与合作渠道的开放。
在政治上,应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处理双方的分歧,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双方争议。
双方也应加强各层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员往来和经济往来的顺利进行,为两岸民众的福祉做出实质性努力。
其次,国际社会应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国际社会可以在道义上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合作等方式为台湾的发展提供帮助。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并为解决台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500字(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500字(3)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500字篇3(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
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
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
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
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
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
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
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
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
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
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10092144 金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台湾,一直试图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想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得先了解台湾的政治问题。
我以为台湾人民现实及不久将来追求的政治理念和前途应该是和平、民生、发展。
这是广大台湾人民所根本需求的,也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
所谓的族群对立分裂并不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
外省人和台湾人在现台湾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台湾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都可以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所谓台湾人和外省人矛盾即不是种族矛盾也非民族矛盾,完全可以化解调和。
现代社会和国家强调包容、融合,区区的外省和本省人在政治地位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消弭。
马英九连任的问题,也对于日益严峻的台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马英九连任,是台湾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两岸稳定的局势得以巩固,这对两岸都是好事,也是两岸的期望。
选举结果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连任成功也让两岸间的机会更多一些。
同时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内,他也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和战略思维考虑两岸关系,更好地发展与大陆关系。
这次选举,对很多的台湾民众来说,意义尤其不一样,因为它攸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攸关台湾的未来。
他们所求不多,只祈愿有一个好的政经环境,一个廉能的政府,一个持续发展的经济。
而选举的这一结果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成为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红利嘉惠两岸同胞,成为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大陆要以最大的诚意帮助台湾人民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台海合作才会双赢。
对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保持绝对的军事高压。
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要发展,要复兴,发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打破、粉碎所谓的遏制、围堵,挤身强者之林,台湾问题终将解决。
论台湾的民主政治

论台湾的民主政治论台湾的民主政治提纲:⑴民主政治的含义⑵台湾的民主进程⑶台湾的民主政治的问题⑷台湾民主政治给我们的启示所谓民主政治,就是相对于专制政治或者是权威政治而言的相对概念,从质的规定性角度分析,它有三个基本含义:其一是多数人统治取代一个人或少数人掌握国家权力,其二是全体社会成员构成国家权力的主体,其三是全体社会成员实行自治管理。
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具有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位的地区,其政治也很特殊,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对于台湾的民主政治的进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日据时期,这是个不能忽视的时期。
历史上台湾民主化和日据时期台湾所累积的反政府力量关联很大。
台湾被日本控制50多年,台湾人民不是100%顺从。
在日据时期,民众从武装抗日到法制的作用,后来走向体制内的抗争,追求台湾人的自治权。
那时成立了台湾民众党,成立了文化协会。
台湾民众党当时最重要的领导人叫蒋渭水,他创立台湾民众党和日本人对抗。
他去世的时候,太多的台湾人自动要参加出殡仪式,日本就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
日据时期,台湾人对日本的制度性的反抗,建立自治权,是台湾民主化的早期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光复初期。
1945年台湾光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一年半后发生了“二二八事件”,从高峰跌落到谷底。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不久,1949年两岸宣告分裂。
因此光复初期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飘摇动荡的状态之中,民主化构建基本上不成功。
因为“二二八事件”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始终徘徊在台湾上空。
自此后将近60年的时间,每当“二二八事件”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发生。
在光复初期,基本上没有民主化。
第三个时期是民主实验期, 大陆的失败带给蒋介石最大的反省就是到台湾后马上实施土地改革。
民主政治,就是民主主义也是到了台湾才开始。
1949年台湾实行戒严体制:实行“党戒报戒”,不准成立新的党和新的媒体,戒严时国会不必改选,民意机关不必改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
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
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
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目前,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喜欢!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探》摘要: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本文从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出发,提出应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平;合作;交流一、目前两岸关系的新形势。
(一)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走向和平发展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
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
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
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接受和平发展这一理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的历史必然。
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政治论文1000字 [有关台湾的政治论文1500字]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台湾的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有关台湾的政治论文篇一增加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自从在第五次陈江会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后,两岸关系及其经济发展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
我们根据台湾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近期台湾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增加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以期了解两岸贸易合作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两岸贸易;经济增长;台湾经济1现阶段两岸贸易发展状况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两岸贸易经济关系发展状况表现在以下三点:1.1贸易形式从间接过渡到直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经贸交流只能“间接”进行。
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的各项经贸交流必须通过“第三地”才能进行。
两岸之间的货物运输目前多通过中国香港或日本中转,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也必须经过“第三地”,再转投资进入祖国大陆,就连两岸民众的旅游互访也要经过“第三地”。
这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限制措施,大大增加了两岸业者和民众的经济负担,阻碍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正常发展。
但是这些情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希望得到改善。
由于台湾当局顽固拒绝两岸直接“三通”,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贸易以间接贸易为主,包括转口、转运和过境等。
但随着两岸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形式不可逆转的由间接逐渐转向直接,即间接贸易的意味越来越淡,而直接贸易的意味越来越浓。
1.2投资拉动两岸贸易发展2000年以来,在台商大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贸易总量不断增长,成为联系两岸关系最重要的纽带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台商赴大陆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带动两岸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越来越呈现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它进一步认识到台商赴大陆投资促成了两岸贸易关系的多元化格局。
台湾产业持续向大陆的转移,已不仅仅是资金的移动,还产生了市场的再分配效果。
1.3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高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XX年的26.4%,20XX年更是高达30.1%。
这一时期,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
自1978年以来,两岸贸易额已从0.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XX年的1292.2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583.4倍。
20XX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高达774.6亿美元,累计贸易顺差5537.6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
截至20XX年年底,台湾对大陆出口累计7056亿美元,从大陆进口累计1518.4亿美元。
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大陆则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可见两岸贸易往来是台湾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以及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2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内容浅析ecFA(economiccooperationFrameworkAgreement,ecFA),即“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以下简称“架构协议”)。
“架构协议”是指签署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要,仅先定架构及目标,具体内容日后再协商,此外,因为要协商签署正式协议旷日持久,缓不济急,为了考量实际需要,故先签署纲要式的“架构协议” ,并针对双方较具竞争力或迫切的项目提早实施贸易自由化,如石化、纺织与食品卫生标准等,先进行互免关税或优惠市场开放条件之协商,协商完成者先执行,这部分称为“早期收获”。
ecFA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两类,其次是投资领域,另外则为其他类型的经济合作。
在开放项目的相关规定方面,以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早期收获清单为构成主体,并另行规定排除与保留之项目及措施,以及规划两岸逐步开放之时间表。
在争端处理的制订事宜方面,为处理两岸间因ecFA所可能产生之摩擦,协议文本中规定于ecFA生效后6个月内双方须针对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而在机制正式成形之前,争端则先通过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加以解决。
3增加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3.1有助于拉动台湾经济贸易的增长两岸ecFA的签订,对台湾经济的增长将带来更大的刺激作用。
根据台湾wTo中心对《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之影响评估》研究发现,在允许资本积累为合乎现实状况的动态模拟假设下,倘若两岸签署ecFA形式的协议,考虑台湾经济的现实,最终签署的贸易开放实际方案,可能介于下列两个情境之间:情境一:维持农工管制现状,已开放的农工业品自由化;情境二:维持农业部门管制并且不降税,工业部门解除进口管制且自由化。
利用gTAp模拟上述两种情境,其动态模拟结果:在考虑资本积累的动态情境下,两岸签署ecFA 将促使台湾的gDp上升1.65%~1.72%,总出口量上升4.87%~4.99%、总进口量上升6.95%~7.07%、贸易条件改善1.4%、社会福利增加77.1亿~77.7亿美元、贸易余额增加17.6亿~17.8亿美元。
毫无疑问,“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有利于拉动台湾经济增长。
3.2可以促进台湾出口支柱产业的发展从目前两岸的贸易结构来看,两岸贸易的主导产品——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恰好是台湾的贸易竞争优势商品。
两岸的经济合作交流将对台湾的相关产业及产品带来福利,从而大大拉动台湾出口贸易及经济尽快恢复发展。
若两岸没有签署“贸易自由化协议”,而中国与东盟签订的“AseAN+1”生效,将大大削弱台湾产品在大陆的竞争力。
例如,20XX 年台湾对外出口的三大支柱性产业——石化产品、机械产品和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总额共计554.37亿美元,占对外出口比重的23.6%,中国对台湾的适用税率分别为6.49%、8.23%和14.92%,远高于中国大陆给予东盟的优惠税率0.98%、2.08%和7.04%。
因此台湾商品在大陆的竞争力就低于东盟产品,不利于台湾这些产业的发展。
而且,20XX年这三类产品台湾出口至大陆的占台湾出口至全球的商品比重分别为43.34%、27.04%和5.4%,就业人数分别约为5.7万人、32.7万人和8万人,中国大陆是这三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两岸贸易状况将直接决定台湾46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3.3有助于提高台湾服务业就业水平台湾经济已经由工业社会进入服务型社会,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在1995年突破60%后,目前已近70%之高;创造就业机会超过55%,已成为带动台湾经济继续增长的关键。
但是,近年随着台湾主导产业的加速外移以及人均收入增幅趋缓,服务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升级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后,岛内失业率不断升高,岛内人民迫切的需要工作岗位,而服务业是吸收就业的良好途径。
20XX 年,台湾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的比重已达58.3%,超过工业部门就业人口二成多。
服务业逐步成为台湾新增劳力及第一、第二产业释出劳力的主要吸纳部门,并且由于台湾目前大部分服务业部门均属于劳动密集型,对人员就业、创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若两岸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台湾低层次教育水平人口的就业提供大量机会,为台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颇多。
3.4有助于促进台湾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现阶段随着台湾制造业大量外移,台湾很多服务业行业都出现过度发展、市场饱和的情况。
特别是以台湾最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业为例,目前台湾共有大小金融机构超过6000家,金融产业几近饱和,金融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平均市场占有率很低,金融机构的赢利能力也不断下滑。
台湾制造业外移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投资大陆的台商都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加之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大陆金融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台湾金融机构对大陆投资可谓需求迫切且期待已久。
“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的签署使台湾金融业在大陆投资的限制可能降低。
台湾金融机构赴大陆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不仅可以就近为大陆台商提供金融服务,协助台商解决融资问题,并降低本身所承受的经营风险,更可利用大陆市场促进台湾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产值提升,促进台湾经济及金融市场发展。
除金融业外,台湾的其他服务业也都面临着类似情况,都有前往大陆寻找和扩大市场的迫切需求。
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签订的“AseAN+1”生效后,将更不利于台湾服务业在大陆的投资与市场竞争。
如中国大陆对电脑及其相关服务业、运输服务及物流服务等行业仍限制合资形态,对部分行业的开放仍有诸多限制。
两岸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台湾可与大陆协商提供与东盟相同的运营条件,要求以独资形式对大陆的服务业进行投资,并将部分行业的开放纳入协议的早期计划,扩大台湾服务业在大陆的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1]李非,吴凤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XX(2):73-75.[2]王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及其对台湾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思想战线,20XX(2):33-35.[3]蔡洪杰.两岸贸易与台湾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103-105.[4]张英.台湾外贸情况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XX(4):95-97.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台湾的政治论文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