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之关羽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之关羽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之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字云长,一位历史上备受尊崇的武将,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以英勇无敌的战斗力和忠诚坚定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着重描绘《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展现出他的勇气与聪明才智。
华雄,为黄巾军余党之一,勇武非凡,妄图称霸一方。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已经结拜,有着共同抗击黄巾军的志向。
然而,华雄作乱之举威胁到了人民的安宁,关羽决定亲自上阵,为百姓除害。
当关羽得知华雄坐镇樊城之后,他决定前往斩杀华雄。
有人劝关羽不要轻举妄动,认为华雄勇猛无比。
然而,关羽坚信自己的实力,他心怀忠义,决心为人民除去这一祸害。
关羽知道单凭武力可能无法取胜,于是决定利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派人前往樊城店铺,准备温酒招待华雄,行酒令之计。
他深知华雄好酒,便希望通过这个计策吸引他前来。
华雄闻讯后果然前来,酒宴上,关羽暗中调换了酒的浓淡。
华雄饮酒过量,已然大醉。
关羽趁机出手,斩杀了华雄。
这一战斗不仅展现了关羽的勇武,更展示了他的智谋。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这个故事向人们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意义。
首先,关羽展现了中国古代武将的英勇和忠诚,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个人力量的巨大作用。
其次,关羽的智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智慧和策略,他通过温酒之计巧妙地解决了战斗,以小搏大,成功斩杀了敌人。
最重要的是,关羽所展现出的忠诚和品德,成为后世人们所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关羽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他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赞颂和崇拜,被奉为义薄云天的楷模。
他的故事也在文学、电视剧、电影中被不断演绎和传承,继续影响着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国演义之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忠诚和品德的结合是成功的关键。
正如关羽一样,我们也应该以他为榜样,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充满智慧地解决问题,以正义与良善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世界。
关羽温酒斩华雄阅读理解

关羽温酒斩华雄阅读理解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超级精彩的故事。
你说这关羽,那可真是威风凛凛啊!当时十八路诸侯面对华雄,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心里怕得要命。
可咱们关二爷,那是一点都不虚。
他提着青龙偃月刀就上去了,那气势,仿佛能把天都给劈开。
华雄估计还在那得意呢,觉得没人能打得过他。
哼,他可不知道关羽的厉害。
这边曹操还给关羽热了酒,想让他喝了再去打。
关羽多霸气啊,直接说:“等我斩了华雄再喝!”这话说得,简直太帅啦!战场上那是杀声震天,没一会儿功夫,关羽就提着华雄的脑袋回来了。
那酒啊,还温着呢!你想想,这得多快,多厉害!关羽这一战,那是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一下子就出名啦!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有个关羽,勇猛无比,是个大英雄!怎么样,这段故事是不是特别精彩?稿子二亲人们,咱们今天来讲讲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事儿。
话说当时那个场面,十八路诸侯聚在一起,本想着能威风一把,结果被华雄打得落花流水,那叫一个惨哟!这时候关羽站出来了,大家都不太相信他能行。
可关羽那眼神,坚定得很,仿佛在说:“看我不把华雄拿下!”曹操倒是挺贴心,热了酒让关羽喝了壮胆。
关羽才不呢,他觉得这是小瞧他了。
只见他飞身上马,冲了出去。
战场上那叫一个激烈啊,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嘿,没一会儿,关羽就回来了,手里还拎着华雄的脑袋。
哇塞,这速度,简直像闪电一样!再看看那杯酒,还冒着热气呢。
关羽这本事,真不是吹的!这一战,让关羽的大名传遍了天下。
大家都佩服得不行,觉得他就是战神下凡。
朋友们,你们说关羽是不是特别牛?反正我是被他给折服啦!。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描绘三国时代的一幅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
它着重表现的,是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
这种斗争发展成为接连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因而一连串的战争,构成了小说主要的内容。
作品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也就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战争的出色描写上。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论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或者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不论是对垒几个月相持不下的持久战,或者是神出鬼没、出奇致胜的速决战,不论酣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的大鏖战,或者是三刀两枪结束战斗的突击战,都写得有声有色,各具特点:或力敌或智取,有火攻有水淹,时而奔驰疆场,时而运筹帷幄,时而火一般的血战,时而诗一般的抒情,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
然而,读起来,不仅毫无凄惨阴森的感觉,而且不时予人以雄健的感染或智慧的启发。
尤其可贵的还在于作者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在战斗的环境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让他的一系列的战斗英雄的群像都从战斗的环境中站立出来。
既写了战争,又突出了人物性格。
第五回“温酒斩华雄”这段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战斗场面,可是却写得惊天动地、气象万千,而且在这个战斗环境里表现了不少不同的性格,尤其是成功地塑造出了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的形象。
斩华雄这件事,就关羽个人来说,这是他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这以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区区县令手下的马弓手,这以后就不断地斩将立功,声名大振;就这次战争的意义讲,他为十八路诸候讨董卓的联军赢得了第一个胜利,大大打击了董卓的气焰,为联军进入汜水关,大破虎牢关打开了胜利之门。
斩华雄以前的形势是这样的:十七路诸候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联合讨伐董卓。
兵进汜水关,首次交锋,就遇上了劲敌董卓的部将华雄。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时期的一段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关于“温酒斩华雄”的传说,这个故事也被反复地演绎过许多次。
而我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深刻地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勇敢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传说中,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但是他只有单刀赴会的勇气,而在与华雄决斗时,他的勇气更是被激发到了极致。
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并没有胆怯,反而怀着求死的决心上前斩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是勇气的伟大之处,勇气可以让人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定自己的信念,迎难而上,从而获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华雄本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猛将,但是却在关羽所带领的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其实,华雄失利并不是因为他的技艺不行,而是因为他自视甚高,一直不服输,过度自信导致了他的失利。
反观关羽,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敌人,即便成功斩杀了对方,也没有表现出夸夸其谈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的平常心,才能够面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困难,不会被任何情况所动摇。
此外,《温酒斩华雄》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个更深刻的意义:人生充满了竞争,在竞争中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故事中,华雄和关羽都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地向前迈进。
华雄成为了猛将,而关羽则成为了三国时代的一位名将。
这场不懈的竞争是我们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追求更好的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回头来看,这个故事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人生的良好素养,还包括了许多优雅和智慧。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保持勇气和平常心,才能面对它给予的各种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竞争来追求更好的自己。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却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悟的。
最后,我想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是当我们面对选择时,我们应该保持勇气。
无论是选择人生的方向,还是处理某些困难的情况,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
有时候,这个选择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人生。
温酒斩华雄好词好句

温酒斩华雄好词好句摘要:一、前言二、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背景三、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四、温酒斩华雄的文学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温酒斩华雄》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描述了关羽在曹操举办的宴会上,以一杯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斩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威震天下。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情节、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背景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董卓的养子华雄,勇猛异常,在军事上屡次建功,成为了董卓的得力干将。
当时,曹操、袁绍等诸侯联合起义,共讨董卓。
然而,董卓军队实力强大,起义军屡屡受挫。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应运而生。
三、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在曹操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关羽主动请缨前去与华雄对战。
曹操见关羽神态从容,不禁心生敬意。
关羽提出,温酒未冷却之前,定能斩杀华雄。
曹操半信半疑,但还是答应了。
关羽出征,不一会儿便提着华雄的首级回到宴会现场,而此时酒尚未冷却。
众诸侯惊愕不已,对关羽的英勇赞叹不已。
从此,关羽声名大噪,威震天下。
四、温酒斩华雄的文学价值《温酒斩华雄》这一故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通过生动的情节描绘出了关羽的英勇神武,使读者对关羽这一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故事以宴会为背景,通过描绘曹操、袁绍等诸侯的反应,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使读者对东汉末年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具有极高的文学观赏性。
五、结论《温酒斩华雄》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描绘了关羽的英勇神武,展示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赏析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赏析《温酒斩华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英雄故事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处脍炙人口的经典场景,展现了关羽的忠义勇猛和刚烈豪情。
这一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故事情节起源于刘备夺取荆州后,与曹操交战的过程中。
故事背景是,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的荆州,刘备力战无力,将领们希望派遣关羽前去请援。
关羽早年曾受刘备厚待,义结金兰,对刘备忠心耿耿。
于是关羽决定奔赴曹营,再次展现出他的忠义之心。
关羽单刀直入,来到曹操大营前,请求见曹操。
在曹操大营之内,关羽自告奋勇,提出一种斩李肃、张绣之类的任务,以证明自己诚意。
曹操见关羽无畏的气魄,又对其忠心表现十分佩服,遂命人拿来一杯温酒,要求关羽勇士先饮此酒,方可接任务。
关羽热血沸腾,毫不畏惧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展现了他的胆略和果敢。
接着,关羽英勇地斩杀了几名曹军将领,完成了曹操所交付的任务。
曹操见关羽英勇果敢,遂大为赞赏,促关羽留下来效力。
但关羽却义无反顾,坚守自己的忠义,表示自己要去报效刘备之恩。
曹操见关羽坚定之心,也不再挽留。
在这个故事中,温酒斩华雄一段情节展现了关羽的刚烈豪情、忠义义气,以及对人生信仰的坚持。
关羽的胆识和勇气使人钦佩,他敢于直面强大的敌人,敢于接受挑战,表现出了一位真正的武士风范。
这也是为何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通过关羽的形象,诠释了中国古代武将的忠义勇猛精神,展现了忠臣义士的气节和慷慨豪迈。
这种忠义勇猛的精神传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胜利、勇往直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的传世,也为我们提供了不断汲取力量与勇气的源泉。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赏析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赏析温酒斩华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段故事,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事迹。
这个故事以勇气、智慧和忠诚闻名于世,被后人传颂不衰。
公元208年,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惇率军进攻荆州,刘备不得不派遣关羽前去会战。
与此同时,荆州牧刘表病重,想将荆州割让给刘备。
刘备接到消息后,满怀感激,带着众将士前往接管荆州,在途中被黄承儿所拦截。
黄承儿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深得曹操信任,多次征战屡战屡胜。
当黄承儿拦住刘备部队的去路,向刘备宣战时,他得知刘表已经过世,刘备接管荆州的消息后,立刻挥刀斩酒,豪气干云地说:“既来之,责之;来者何人?”刘备的勇气和果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是“温酒斩华雄”这一故事得名的由来。
黄承儿见状,立刻代表曹操向刘备投降,并交出了刘表的印绶。
刘备接过刘表的印绶后,郑重其事地表示要传达刘表的遗志,继承荆州牧制。
黄承儿见刘备手持刘表遗印,决然交出自己的宝剑,表达对刘备的尊重和归附。
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义风范和胆识过人,他以温酒斩华雄的方式表达心志,不畏艰险、果断果敢,展现出一位真正的君主风范。
同时,黄承儿也展现出一位忠良之人的情怀,知晓大势所趋,选择归顺刘备,为日后的荆州局势埋下了和平的种子。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战争事件,更是一次忠诚和信任、仁义和胆识的交锋。
刘备的义和忠,黄承儿的执着和磊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故事“温酒斩华雄” 揭示了历史上刘备的仁义风范,黄承儿的忠良本色,以及他们之间的一番交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忠肝义胆,勇猛果断,正直无私,乃为君子风范,值得我们铭记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尚温时战火熄叫人怎能不爱你
------------赏析“温酒斩华雄”
南召二中张峰
罗贯中先生真不愧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文学大师,《三国演义》中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场场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温酒斩华雄”一节更是言语不多而扣人心弦,场面不大而英雄尽显,让人读之难忘,回味无穷。
“温酒斩华雄”一节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
曹操大喜。
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
众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成名之战,《三国演义》也是对此大力渲染,但不同的是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厮杀,仅有尚温的一杯酒,却敌得过刀光剑影,华雄阵斩俞涉、潘凤,大大出了风头,却顷刻死在关公刀下,关羽英勇可见一斑,此段通过道具“温酒”,淋漓尽致得体现了关羽的刀法,在读者面前第一次树立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光辉形象。
“温酒斩华雄”一节在艺术手法运用上更是经典之作,其中以下几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罗贯中先生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实写战斗结果,虚写战斗过程。
“鼓声”“喊声”“銮铃声”这些是耳闻,人头是眼见,这些都是实写。
而那精彩的对决,关羽斩将时的神威却都是虚写。
罗贯中先生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省去,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果。
那天崩地塌、岳撼山催的宏伟战争场面和气氛,始终强烈地鼓荡着读者的耳膜,依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关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将虚实结合运用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
第二,对比烘托。
华雄搦战,袁术骁将俞涉出战,不三回合,被华雄斩了,韩馥上将潘凤又被斩杀,此时袁绍感叹自己的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此时关羽请战,曹操为关羽温一杯酒,关羽提刀出帐,飞身上马,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众大将的不堪一击和关羽的温酒斩华雄一对比,关羽之勇猛武艺高强,跃然纸上。
同时袁绍之死要面子,袁术之狭隘势利和曹操的目光长远,任人唯才,办事精细一对比,曹操之英明也一目了然。
罗贯中先生在寥寥数百言之间,将对比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第三,层层铺垫。
罗贯中先生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骁将俞涉战不三合被斩,上将潘凤被斩,众皆失色,袁绍感叹自己的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关羽请战,袁术以关羽地位较低,拒绝使用,袁绍也因死要面子而犹豫不决等内容,为后文关羽反转形势做层层铺垫,从而衬托出关羽武艺高超,英勇无比。
第四,细节点染。
此次战斗结束之时,罗贯中先生只用“其酒尚温”寥寥四字胜过千言万语。
顷刻间,关羽勇猛高强的形象跃然纸上。
“温酒斩华雄”只是《三国演义》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中的一场小小的对决,罗贯中先生站在小说全局的高度,灵活巧妙的运用创作艺术,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关羽高超的武功,树立了关羽“威震华夏”的英雄形象,无不让人读之难忘,回味无穷。
教师点评: 首先应该肯定李林同学对《三国演义》阅读的相当精细,《三国演义》大大
小小数十次战役中“温酒斩华雄”一节的确是经典之战,文字不多却精彩纷呈。
李林同学主要是对罗贯中先生在描写这次战役时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赏析得深入、全面、详尽,让人对罗贯中先生高超的创作技艺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李林同学对关羽、曹操、袁绍、袁术等人物的形象的评价也非常准确。
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对大
家之作进行赏析,并且赏析如此到位,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