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常用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解析

肺容量及其组成
[影响因素] 肺容量随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而变化。
[临床意义]
一般以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来表达肺容量是否 正常,增减20%以上方视为异常。
肺容量的临床意义
1 潮气量(Tidal volume,VT)
正常人潮气量:8--15ML/KG体重
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决定了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愈 小,就要求较高的呼吸频率才能保证足够的通气量, 如限制性疾病患者表现为潮气量偏小,呼吸频率偏 快。
2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 )
IC与吸气肌力量大小、胸肺弹性和气道通畅程度都有关 IC是最大通气量和肺活量的主要成分(约占肺活量的
是一项简单的负荷试验,用以衡量肺组织的弹性、呼吸道阻 力、胸廓的弹性和呼吸肌的力量。
通常作为能否进行胸科手术的指标。
MVV的分级和应用
1 MVV%Pred<50胸科手术应慎重考虑或列为禁忌
≥80%预计值—— 正常
60-79% ——轻度降低
40-59% ——中度降低
<40% ——重度降低
2 计算通气储备量百分比VR,是反映肺通气储备能力的
指标
<70%为胸科手术禁忌
VR= MVV-VE ×100% ≥93正常
低
MVV
87-92% ——轻度降
73-86% ——中度降低
<73% ——重度降低
MVV的影响因素
引起最大通气量减低的常见的原因有: 气道阻力增加:如支气管哮喘等。 胸廓、胸膜疾病或神经肌肉病变:脊柱后侧凸、 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肺组织病变:肺水肿、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及大 面积肺实变等。
FEF50 FEF75
常用肺功能指标、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下降意义同 MMEF,更敏感,但个体差异 大。用力依赖性低。若 FVC、FEV1 及 FEV1%三者正常而 MMEF、FEF50%、 FEF75%三者中有二个低于 65%预计值、 可判断为小气道病变 简易通气指标,亦反映咳嗽能力,用力依 赖性强。下降见于阻塞性障碍和限制性障 碍 可用微型峰流速仪测定。常用于判断可逆 性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于夜间 或凌晨时下降,PEFR>=5% 为阳性,对诊断和疗效判断有意义 用于判断上气道阻塞(UAO)病变。当 FEV1 接近正常而 FEF200-1200 明显下降 时提示 UAO,用力依赖性强 反映吸气能力。下降提示 UAO(尤其是 胸外型),用力依赖性强 意义同 FIF50%
经肺泡容积矫正,鉴别肺容量减少与肺泡 膜病变所致的弥散功能下降 意义与 DLco/VA 同
临床意义 增加提示气道阻塞,受肺容量影响(成反 比)
经胸腔气量矫正,减少提示气体阻塞
经胸腔气量矫正的 Raw,增加提示气道阻 塞 一般在静息状态下测定,用于矫正气道阻 力或计算功能残气量
临床意义 Cst 反映肺的弹性回缩力,肺气肿时降低, 肺纤维化时增高 Cdyn:与肺弹性回缩力和气道阻力有关 Csdyn/Cst<80%反映气道阻塞纤维化等) 及贫血等 反映胸廓的弹性,胸膜病变时降低
临床意义 中枢抑制时可减慢;肺部病变时常增快 包括解剖死腔和生理死腔,肺部疾病时常 增加 反映有效的通气量
人工通气常用指标
反映呼吸系统整体效能(包括呼吸神经肌 肉功能、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等),用 力依赖性强,阻塞性及限制性障碍均可致 其下降 通气储备能力指标,<60%~70%时可出现 明显气促
用力肺活量及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指标
肺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弥散量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有: 单次呼吸法(一口气法):易操作、直观、重复 性好,精确性为中等。 稳态法(恒态法):适用于运动实验,精确性最 低。目前应用较少。 重复呼吸法:病人易接受测定结果较准确。但是 操作较困难不常应用。
意义: 弥散功能减低见于:1 弥散面积减少如肺 气肿、肺切除、肺部感染、肺水肿、气 胸、脊柱侧弯;2 肺泡膜增厚引起的如肺 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石棉肺。3 其它如 贫血。 弥散功能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左向 右分流致肺动脉压力增高等。
质控标准: 1 快速均匀吸气,吸气容量应>90%VC, 吸气时间<2.5秒,吸气流速过低、时间 过长可使弥散量下降。 2 屏气时间10秒。 3 屏气时肺容积始终保持恒定。 3 均匀中速呼气,无犹豫或中断。
注意:屏气开始呼出的 0.5~1L 为死腔气, 然后采集0.75~1L的肺泡气作为标本气, 分析其中的CO、He浓度。因此当受试者 FVC<1L 时,不能收集到足够的供测定 用的肺泡气,因而不能进行DLco测定。
质量控制 一条满意的MEFV曲线应达到以下标准: 1升支陡直 要求吸气达肺总量位后迅速用力快速 呼气,要有一股爆发力,后外推的容量不能超 过 10%FVC 。如果开始时呼气用力不足,则 Vpeak Vmax75会降低。 2 呼气充分 呼气时间应达4s以上,要求MEFV曲 线降支能回复到 0 线水平,如果没有充分呼气, 则FVC变小。 3 呼气要平稳,用力要均匀,呼气过程中务必避 免咳嗽,突然中断和转向吸气。 4 为获得高质量曲线,至少应测定三次,每次间 隔 5 ~ 10 分钟,应保证两次测定最大的 FVC 之 差小于5%或100ml,然后选择其中FVC最大、 曲线光滑、起止点清晰的一条作为测量图形。
(仅供参考)常用肺功能指标、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检测当时的胸腔内气量
≈RV
定义 肺扩张容积与所需压力之比。静 态顺应性(Cst)在不同肺容量位 气道阻断状态下测得。动态顺应 性(Cdyn)在自主呼吸过程测得
正常参考值 Cst:0.2L/cm H2OCsdyn: 0.18L/cmH2O
胸廓扩张容积与所需压力之比
定义 环境温度(T)、环境压力(PB)、水蒸气饱和状 态
37℃,大气压力(PB),水蒸气饱和状态 MV ( BTPS ) =MV ( ATPS ) * ( PB-PH2O ) *310/((273+T)*(PB-47.07)) 0 ℃ ,760mmHg, 干 燥 气 体 状 态 , MV(STPD)=MV(ATPS)*(PB-PH2O)*273/(760*(2 73+T))
临床意义 呼吸气量实测值,常需转变为 STPS 或 BTPS 才能进行比较
常用于呼吸气量间的比较
常用于计算 VO2、VCO2 等
注:(1) 正常值采用中国人正常预计值公式,以男性,年龄 30 岁,身高 170cm,体重 60kg
为例,供参考。 (2) 若选用欧洲呼吸协会(ERS)推荐的预计公式预计国人预计值,建议男性减少 8%,
下降意义同 MMEF,用力依赖性低
下降意义同 MMEF,更敏感,但个体差异 大。用力依赖性低。若 FVC、FEV1 及 FEV1%三者正常而 MMEF、FEF50%、 FEF75%三者中有二个低于 65%预计值、 可判断为小气道病变 简易通气指标,亦反映咳嗽能力,用力依 赖性强。下降见于阻塞性障碍和限制性障 碍 可用微型峰流速仪测定。常用于判断可逆 性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于夜间 或凌晨时下降,PEFR>=5% 为阳性,对诊断和疗效判断有意义 用于判断上气道阻塞(UAO)病变。当 FEV1 接近正常而 FEF200-1200 明显下降 时提示 UAO,用力依赖性强 反映吸气能力。下降提示 UAO(尤其是 胸外型),用力依赖性强 意义同 FIF50%
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及临床应用

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及临床应用肺功能是评估肺部健康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来获得。
本文将探讨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肺功能测试方法1. 呼吸功能测试呼吸功能测试主要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和最大通气量等指标。
通过呼吸功能测试可以评估肺部的容积和弹性,反映肺活力和呼吸肌力的状态。
2. 肺强度测试肺强度测试是评估肺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指标,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最大负荷呼吸气流速度、咳嗽峰流速和咯痰肌力测试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呼吸肌肉和咳嗽功能的正常程度。
3. 气道通畅度测试气道通畅度测试是评估气道阻力和通畅度的指标,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峰流速、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和气道阻力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气道是否狭窄或堵塞,并评估气道阻力的程度。
二、肺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1. 诊断肺疾病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提供良好的诊断支持,例如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间质性肺病等肺部疾病。
通过评估肺功能指标,医生可以判断肺部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评估治疗效果肺功能测试在治疗后的评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医生可以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响应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3. 术前评估对于即将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通过评估肺功能指标,医生可以判断肺功能是否符合手术的要求,并提前预测手术后的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
4. 评估职业病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吸入有害气体或尘埃的风险,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评估工人是否患有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例如尘肺、职业性哮喘等。
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或治疗相关的职业病。
三、结论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呼吸功能测试、肺强度测试和气道通畅度测试等测试方法,可以评估肺功能的不同方面,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

常规通气功能:所有的指标都要在预计值的80%以上,一秒率要在70%以上(因为低于70%就是COPD).FVC低于80%,诊断限制性通气;一秒率低于70%,MVV低于80%而高于70%,FEF25%~75%均低于80%,诊断阻塞性通气;一秒率低于70%,MVV低于70%,FEF25%~75%均低于80%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上述都有则为混合性,MVV%/VC%>1限制性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MVV%/VC%<1,以阻塞性为主;FEF50%~75%,其他正常,诊断小气道阻塞性病变;若只有FEF50或只有FEF75低,诊断可疑小气道阻塞性病变。
肺功能试验肺功能试验包括简单的肺量计和复杂的生理测试.生理学正常情况下,脑干呼吸中枢的神经冲动决定了通气的容量和类型.该神经冲动受颈动脉(PaO2 )和中枢(PaCO2 ,[H+])化学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和大脑皮质层传来的冲动影响.神经冲动从呼吸中枢发出,通过脊髓和外周神经到达肋间肌和膈肌.如果吸入气流可通过结构上正常,无阻塞的气道到达通畅,灌注适当的肺泡时,即产生正常气体交换.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VA)和灌流(Q)匹配良好,并且与代谢率呈比例,动脉血气张力维持在一个窄小的范围内。
静息肺的容量和气量静息肺容量:反映了肺和胸壁的弹性.肺活量(VC或"slow VC")是指最大吸气后,能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因其操作简单,故肺活量是肺功能试验中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因为VC随肺限制性功能障碍加剧而下降(如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结合弥散功能可随访此类限制性功能障碍的病程以及对治疗的反应.VC也反映了呼吸肌力,经常用于监测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程。
用力呼气肺活量(FVC),与VC相似,是指尽力吸气后,尽力最快呼出的气体容量.FVC通常与呼气流速一起用简单的肺量计测定。
气道阻塞病人VC明显大于FVC.在测定用力呼气肺活量时,终末小气道提早关闭(在达到真正残气量之前),远段气体陷闭,使得肺量计无法测出.肺总量(TLC)是指深吸气至最大限度时肺内的气体容量.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当所有呼吸肌放松时,平静呼气后留在肺内的气量.生理情况下,它是最主要的肺容量,因为它接近正常潮气呼吸范围.胸壁向外的弹性回缩力增加肺容量,但肺的向内的弹性回缩力减少肺容量,两者互相平衡;正常情况下这些弹性回缩力在40%TLC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肺气肿病人肺弹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功能残气量.相反,肺水肿,间质性肺纤维化和其他限制性通气障碍使肺硬性增加,从而降低了功能残气量.脊柱后侧凸使胸壁强直低顺应性限制了肺的膨胀,从而降低功能残气量和其他肺容量.深吸气量是TLC与FRC的差值.功能残气量由两部分组成:残气量(RV)是指用力呼气肺内残留的气量;补呼气量(ERV),ERV=FRC-RV.正常情况下,RV约占TLC的25%。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ppt课件

性的患儿,达到确诊的目的。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31
支气管激发试验
❖ 常用药物为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其应用方法在成人已经标
准化。
❖ 激发前先作基础肺功能测定,然后吸入激发剂稀释液(常
用生理盐水,进行吸入方法的训练与适应),再测定肺功能
值,有些气道高反应性病人此时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应终止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33
❖ 气道反应程度可依使FEV1.0下降20%的药物( 以组胺为例 )
剂量分为四级:
< 0.1μmol (0.03mg)为重度;
0.1~0.8μmol (0.03~0.24mg) 为中度;
0.9~3.2μmol (0.25~0.98mg) 为轻度;
3.3~7.8μmol (0.99~2.2mg) 为极轻度。
意义:大多数哮喘患者的PF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变化,清晨和晚上最低,中午和下午最高。 结合
临床有助于判断哮喘病情严重度,指导其用药,
观察其转归。轻度异常 <20% 中度异常 20-30%
重度异常 >30% 。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5
肺功能障碍的评价
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轻度损害: FEV1<正常预计值的95%可信限,或在79-60%正常预计值或FEV1/FVC在74--60%之间;
中度损害: FEV1 在59--40%正常预计值之间,或
FEV1/FVC在59--40%之间;
重度损害: FEV1<40%或FEV1/FVC<40%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作者:管理员发布:2010年11月15日浏览次数: 479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一秒用力呼气量正常范围:男3.18±0.12L;女2.31±0.05L.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呼气高峰流量(PEFR)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约5.5L/S(升/秒).检查介绍:呼气高峰流量(PEFR):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FVC)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最大中期呼气流速与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范围:男:3.369L/S(升/秒).女:2.887L/S(升/秒).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在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人0.5秒左右.MMFR意义与(FEV1.0%)相同但更敏感,准确."MET"优越性在于不受性别,年龄,身高等影响.延长(超过0.5秒)程度标志阻塞性通气障碍严重程度,如肺气肿.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围:男:3.179+0.117L 女:2.314+0.048L.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FVC):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正常范围:男:104+2.71L 女:82.5+2.17L.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正常范围:4.2L(升)左右 .检查介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正常范围:男:6.663+0.2L 女:4.217+0.16L.检查介绍: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VE为潮气量(VT)与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的乘积.临床意义:低于3升表示通气不足,高于10升为通气过度.应当指出,此项数值正常并不等于呼吸功能正常.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正常范围:潮气容量:500ML. 补吸气量:男2.16L左右;女:1.5L.检查介绍: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进入肺内的气体量.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临床意义: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80%为异常.患有胸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者同时异常增加则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正常范围:吸空气时为20mmHg;吸纯氧时低于70mmHg;儿童为5mmHg(0.66千帕);正常青年人平均为8mmHg(1.06千帕;)60~80岁可达24mmHg (3.2千帕);一般不超过30mmHg.检查介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为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此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肺换气功能.临床意义:显著增大表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氧分压明显减低,常低于60mmHg,一般由肺内短路所致,如肺不张和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吸纯氧不能纠正.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入纯氧可望获得纠正,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由于通气不足造成的低氧血症,若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氧分压(PO2)正常范围:10.6~13.6千帕(80~100毫米汞柱).检查介绍:氧分压是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因氧分压与细胞利用氧的情况有关. 临床意义:减低:见于各种肺部疾病.血液中氧分压低于55mmHg即有呼吸衰竭;低于30mmHg以下即有生命危险.氧饱和度(SaO2)正常范围:91.9%~99%.检查介绍: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百分比,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结合量之比乘以100.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压氧治疗.减低:见于肺气肿等缺氧性肺疾病,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肺弥散功能测定正常范围:25~37MLCO/毫米汞柱/分.检查介绍:弥散功能是换气功能中的一项测定指标.临床意义:弥散功能减退多见于肺间质疾病,如肺纤维化,矽肺,石棉肺,因呼吸膜增厚而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气体弥散受阻.此外,肺气肿,肺炎,血气胸等因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量也降低.二氧化碳总量(TCO2)正常范围:24~32mmol/L.检查介绍:二氧化碳总量是指血浆中所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CO2)的总含量,其中大部分(95%)是结合形式的.临床意义:增高:①呼吸性酸中毒(肺气肿,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支气管扩张,气胸,呼吸道阻塞).②代谢性碱中毒(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缺钾及服碱性药物过多).降低:①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休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严重腹泻及脱水).②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及呼吸加快等).补吸气量(IRV)正常范围:男2.16L;女1.50L.检查介绍: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功能残气量FRC正常范围:男2.27±0.81L;女1.86±0.55L.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临床意义:减少:肺纤维化,肺切除后等.通气/血流(V/Q)比例测定正常范围:通气/血流=4/5(0.8).检查介绍:全肺肺泡通气量与流经全肺血量的比例称通气,血流比例.临床意义:通气/血流(V/Q)异常,无论升高或降低无疑均是导致机体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的主要原因.V/Q小于0.8表明通气量显著减少,见于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水肿等病.V/Q大于0.8表明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见于肺动脉梗塞,右心衰竭.肺活量vc正常范围:男3.47L;女2.44L.检查介绍:肺活量为深吸气末尽力呼出的气量.临床意义:减少:各种肺实质病变,肺气肿,胸膜病变,胸廓畸形,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等.注意:肺活量受年龄,性别,身长,体表面积等的影响,故应以预计值百分率作为指标来判断.正常人群为100±20%,0.93.通气贮量比=(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检查介绍:通气贮量比为较好的通气贮备功能指标.临床意义:0.80.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残气量FRC正常范围:男1.38±0.63L;女1.30±0.47L.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过早闭合等.残气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二氧化碳分压(PCO2)正常范围:男4.7~6.4千帕(35~48毫米汞柱);女4.3~6.0千帕(32~45毫米汞柱).检查介绍:又称二氧化碳张力,指血浆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压力.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蓄积,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等.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但当达到7.31千帕(55毫米汞柱)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引起呼吸衰竭的危险降低:见于肺泡通气过度(呼吸快,深),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哮喘等.气体分布正常范围:一次呼气(氮稀释)法<0.015;重复呼吸(氮清洗)法<0.025.检查介绍:气体分布测定主要用于了解通气分布情况.临床意义:由于气体分布异常可在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出现,故是较敏感的通气功能测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作者:管理员发布:2010年11月15日浏览次数: 479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一秒用力呼气量
正常范围:男3.18±0.12L;女2.31±0.05L.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呼气高峰流量(PEFR)
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约5.5L/S(升/秒).
检查介绍:呼气高峰流量(PEFR):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FVC)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与最大中期流速时间
正常范围:男:3.369L/S(升/秒).女:2.887L/S(升/秒).
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在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
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人0.5秒左右.MMFR意义与(FEV1.0%)相同但更敏感,准确."MET"优越性在于不受性别,年龄,身高等影响.延长(超过0.5秒)程度标志阻塞性通气障碍严重程度,如肺气肿.
用力肺活量(FVC)
正常范围:男:3.179+0.117L 女:2.314+0.048L.
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FVC):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
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正常范围:男:104+2.71L 女:82.5+2.17L.
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
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
正常范围:4.2L(升)左右 .
检查介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
正常范围:男:6.663+0.2L 女:4.217+0.16L.
检查介绍: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VE为潮气量(VT)与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的乘积.
临床意义:低于3升表示通气不足,高于10升为通气过度.应当指出,此项数值正常并不等于呼吸功能正常.
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
正常范围:潮气容量:500ML. 补吸气量:男2.16L左右;女:1.5L.
检查介绍: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进入肺内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临床意义: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80%为异常.患有胸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者同时异常增加则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
正常范围:吸空气时为20mmHg;
吸纯氧时低于70mmHg;
儿童为5mmHg(0.66千帕);
正常青年人平均为8mmHg(1.06千帕;)
60~80岁可达24mmHg (3.2千帕);
一般不超过30mmHg.
检查介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为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此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肺换气功能.
临床意义:显著增大表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氧分压明显减低,常低于60mmHg,一般由肺内短路所致,如肺不张和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吸纯氧不能纠正.
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入纯氧可望获得纠正,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由于通气不足造成的低氧血症,若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氧分压(PO2)
正常范围:10.6~13.6千帕(80~100毫米汞柱).
检查介绍:氧分压是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因氧分压与细胞利用氧的情况有关. 临床意义:减低:见于各种肺部疾病.血液中氧分压低于55mmHg即有呼吸衰竭;低于30mmHg以下即有生命危险.
氧饱和度(SaO2)
正常范围:91.9%~99%.
检查介绍: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百分比,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结合量之比乘以10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压氧治疗.
减低:见于肺气肿等缺氧性肺疾病,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肺弥散功能测定
正常范围:25~37MLCO/毫米汞柱/分.
检查介绍:弥散功能是换气功能中的一项测定指标.
临床意义:弥散功能减退多见于肺间质疾病,如肺纤维化,矽肺,石棉肺,因呼吸膜增厚而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气体弥散受阻.此外,肺气肿,肺炎,血气胸等因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量也降低.
二氧化碳总量(TCO2)
正常范围:24~32mmol/L.
检查介绍:二氧化碳总量是指血浆中所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CO2)的总含量,其中大部分(95%)是结合形式的.
临床意义:增高:
①呼吸性酸中毒(肺气肿,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支气管扩张,气胸,呼吸道阻塞).
②代谢性碱中毒(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缺钾及服碱性药物过多).
降低:
①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休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严重腹泻及脱水).
②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及呼吸加快等).
补吸气量(IRV)
正常范围:男2.16L;女1.50L.
检查介绍: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功能残气量FRC
正常范围:男2.27±0.81L;女1.86±0.55L.
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
临床意义:减少:肺纤维化,肺切除后等.
通气/血流(V/Q)比例测定
正常范围:通气/血流=4/5(0.8).
检查介绍:全肺肺泡通气量与流经全肺血量的比例称通气,血流比例.
临床意义:通气/血流(V/Q)异常,无论升高或降低无疑均是导致机体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的主要原因.V/Q小于0.8
表明通气量显著减少,见于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水肿等病.V/Q大于0.8表明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见于肺动脉梗塞,右心衰竭.
肺活量vc
正常范围:男3.47L;女2.44L.
检查介绍:肺活量为深吸气末尽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减少:各种肺实质病变,肺气肿,胸膜病变,胸廓畸形,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等.注意:肺活量受年龄,性别,身长,体表面积等的影响,故应以预计值百分率作为指标来判断.正常人群为
100±20%,0.93.通气贮量比=(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
检查介绍:通气贮量比为较好的通气贮备功能指标.
临床意义:0.80.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残气量FRC
正常范围:男1.38±0.63L;女1.30±0.47L.
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
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过早闭合等.残气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
二氧化碳分压(PCO2)
正常范围:男4.7~6.4千帕(35~48毫米汞柱);
女4.3~6.0千帕(32~45毫米汞柱).
检查介绍:又称二氧化碳张力,指血浆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压力.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蓄积,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
等.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但当达到7.31千帕(55毫米汞柱)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引起呼
吸衰竭的危险降低:见于肺泡通气过度(呼吸快,深),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哮喘等.
气体分布
正常范围:一次呼气(氮稀释)法<0.015;重复呼吸(氮清洗)法<0.025.
检查介绍:气体分布测定主要用于了解通气分布情况.
临床意义:由于气体分布异常可在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出现,故是较敏感的通气功能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