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王弼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思想家。
他与何晏⼀起,⾸创⽞学。
在短短⼆⼗四岁的⽣命历程中,开辟了魏晋⽞谈的⼀代风⽓,创⽴了以⽆为本的唯⼼主义思想体系,对中古时期的哲学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具有思辩性的理论倾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但他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唯⼼主义的,需要⽤批判的⽅式加以认识。
王弼的⽞学理论与《⽼⼦》《庄⼦》《周易》等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王弼⼜不是盲⽬地继承,⽽是进⾏了有益的探索。
在古代哲学领域,有关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们⽤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加以解释,认为万物始于⾦、⽊、⽔、⽕、⼟五种基本元素,或直接概括为阴阳⼆元。
⽼⼦认为,“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第⼀次提出了“⽆”和“有”的哲学命题,将万物之源归结为“⽆”,将万物的存在⽅式归纳为“有”,形成了“⽆”⽣万物的客观唯⼼主义理论。
王弼对这⼀领域⼜作了深⼊探讨,进⼀步肯定了“⽆”在哲学中的重要价值,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也。
何由致⼀,由于⽆也。
”这就是说,万物虽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最终只能回到它们的共同根本——“⽆”。
同时,王弼更加明晰了“⽆”和“有”的哲学关系。
王弼认为,“⽆”和“有”是⼀对既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不可。
“⽆”是“有”产⽣的原因,⽽“有”是了解“⽆”的必然途径。
“⽆”虽⽣“有”,但⼆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空间上不分彼此,它们是本末和体⽤的关系。
所以王弼说,“有这所以为利,皆赖⽆以为⽤也”。
这⼀理论的建⽴,使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建⽴了⽭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范畴,使古代哲学向前跨进了⼀⼤步。
对于“⽆”这个哲学命题,是王弼思辩的重点。
王弼认为,“⽆”⽆处不在⽽⼜⽆可捉摸,它是⼀种虚幻的存在,是⽆法进⾏具体规定和描述的。
因为世界万物各不相同,如果对产⽣万物的本源有了具体性的规定,就⽆法形成万物的本体了。
所以,“⽆”是抽象的,王弼对它的描述是:“听之不可得⽽闻,视之不可得⽽彰,体之不可得⽽知,味之不可得⽽尝”。
国学 王弼简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 王弼简介
公元226-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
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
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
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
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
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
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国学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一、生平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
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
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
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
”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
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王弼简介_王弼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弼王弼--少年奇才(226——249)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有人高寿却默默无闻;有人寿短却光照千秋!少年奇才王弼,在他短暂而有限的24个春秋中,却在经学、哲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一出生,就面对万象纷呈的现实世界。
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人云亦云,还是遇难而上、勇于进取、有独到的见解,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遇到的事实,却不是人人都能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思想特色。
天才王弼一出世,所面对的世界,正是矛盾尖锐、激烈而复杂的曹魏正始时期。
在东汉末残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曹魏政权,虽经曹操、曹丕的苦营,中原地区得到了一些恢复,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但从魏明帝开始,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发展到了剧烈的阶段,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
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站在曹氏集团一边的王弼,一面从政治的需要去研究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从万千的现象中去深入地认识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由此创建了以《老》、《庄》、《易》三言为基础的魏晋玄学。
他引道入儒,既研究经学,而又以道家的学说贯串其中,形成儒道结合,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新时代的哲学体系。
在我国思想史、儒学史、哲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世代书香幼而察惠玉粥,字辅嗣。
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
一说今山东金乡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
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
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
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长史。
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
三粲年少时,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魏晋】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魏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晋朝历史人物——王弼(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晋朝历史人物——王弼(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
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
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
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
在何晏的极力举荐下,王弼担任了魏曹爽政权的台郎。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到了株连。
同年秋,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4岁。
在短暂的一生中,王弼通达超拔,勤奋治学,留下了《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
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他把《老子》哲学中“有生于无”的论题,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并做了彻底的唯心主-释。
哲学史上称之为“贵无”派。
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是王弼“贵无”哲学的纲,他以此构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宇宙观上,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体“无”的表现,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统一于本体的“无”之上。
在运动观上,王弼主张“本”静“末”动,“无”静“有”动。
他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注》十六章)。
因而他强调要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不动、不变的主体,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
这种主静论在哲学史上曾是反辩证法的一面旗帜,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认识论上,王弼提出了“得意在忘言”的思想。
认为名言只是符号,真理不可认识。
他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从本质上讲王弼的理论仍是儒家的,只不过他对儒家的观念作了道家的解释。 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他把儒家的“仁义”观念放在道家的“无”的背景下作 了新的阐析,为儒家的学说披了一件道家的外衣,为儒家的思想嵌了一个道家的框子。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五
王弼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四
王弼的主要著作及内容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最主要的三部著作:《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 虽然这三部著作内容互有交叉,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
《老子注》
侧重从形而上的 “无”的角度立论, 重点研究的是“无” 的本体地位问题
《周易注》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二
魏晋玄学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
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 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 本体论高度。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 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王弼的简介
目 录
二、魏晋玄学 三、王弼的哲学思想 四、王弼的主要著作 五、王弼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
王弼的简介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
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 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 《老子注》 、 《老子指略》 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 《周易 略例》 、《论语释疑》
[王弼,意蕴,哲学]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王弼,意蕴,哲学]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a1d0466265ce05087732137b.png)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摘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王弼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言意之辨”的中心内容就是在研究言意象关系的问题。
“言意之辨”的实质其实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本文将从“言”“意”“象”的关系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内涵。
关键词:言意之辨;本质;道“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代表了魏晋玄学的巅峰,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他的思想更是对魏晋玄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言意之辨”的历史溯源以先秦时期为萌芽,以名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关注问题,开始了“名”“实”之辩,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儒家有所关注的“言”“意”问题,有所论述,但并未深入阐述,但是诸子对名实关系,言意关系的论述,开启了人们认识的关系的新领域,人的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之间有着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二、“言意之辨”的发展与演变(一)道家学说的发展对“言意之辨”的影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名句,体现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道”。
老子的是“道”并非虚无的东西,是有实在实体的事物,强调“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道”是无限运动着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整个宇宙的万物随着“道”周而复始、循环运动、生生不息,可是事物是会消失熄灭的,而“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是永恒存在的。
“道”是永恒存在的,有了名就会被限定住,由此,“道”是无形的、无限的。
老子“道”的本质就是无形、无象,不可琢磨,这是用任何语言和华丽辞藻都无法描述出来的一种本原,这就与语言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有限性相冲突,由此看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言不尽意”的开端。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弼的“贵无”思想
当历史车轮碾过汉代的经学与神学杂糅的年代,过渡到魏晋时期,刚刚有稳定生活的人们转而寻求飘逸清谈,魏晋玄学应时而生。
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他们传承老庄思想,立论中心亦取自老庄,带来了“正始玄风”的思潮,同时玄学家会通孔老,以儒学为正统。
1 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
王弼曾为《道德经》作注,他完全认同老子的“道”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
他认为,无形无名指道,而有形有名则指物,到作为形而上的形态,而物则是形下者。
但在老子那里,道与物是“本源”与“化生物”的关系(并非基督教义中的创世,而是纵向横讲的蓄养且顺其自然的“生”),王弼却将这种关系重新诠释成“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的解释认为“无”是万物“有”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是一种“本”“末”的区分。
《道德经》中老子认为终极的存在也应该是“无”,但却历经由终极本源演化万物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宇宙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描述。
王弼这里,已经不是叙述这种时间的先后性范畴,转而为逻辑的先后性,属于认识的范畴。
万物生生不息,形态万千,却共生不害,是因为“无”的同一性,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变成了逻辑推演的关系,万物则作为人们所认知的经验世界,可感世界。
1
由于传承自老学,王弼的逻辑本体是“无”,这一方面表现王弼对经验世界的独到观点,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对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的鄙弃不屑。
2“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取向
从王弼的本体论观念中,我们已经能看出,他应经不像老子在对本体“无”的定义那样,采用独断论的方式,王弼注重逻辑的先后性,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形态。
在认识的范围内,无论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纳和舍弃,最终保留的不变的应该是“有”,但这涉及到经验世界的局限。
例如我们对某类事物加以概念的解释或命名时,虽然保留了其共有的性质,却必须排除其特质,这样一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将不是完全的“本真”。
所以,在经验世界,凡事可以命名,可以用概念指称的,必须有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相区分,有区分就不是绝对意义,就不是本真,本真必须是事物绝对的无限性和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三玄”中王弼还对《易经》有过心得体验,通过分析“意”“象”“言”的关系(《易经》中,“意”原指卦意,“象”原指卦象,“言”原指卦言),进一步辨析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明确“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对“意”“象”“言”关系的分析,得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结论,这恰恰又是受到《南华经》的影响,表述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
王弼取庄子的观点重新诠释的《易经》中“意”“象”“言”的关系,拓展为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称谓,概念词汇不能包括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体又超越于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