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共48页文档
王弼与魏晋玄学

• 以老子的无为之教作为其政治的 谋略。这是因为他所推崇的“道” 之基本特性是没有具体规定性的。
三、从阮籍、嵇康的“自然” 论到张湛的《列子注》
(一)阮籍、稽康的“自然” 论
• 阮籍 • (210-263), 字嗣宗,陈留 尉氏(今属河 南省)人,其 父曾任魏丞相, 知名于世。
• 《三国志》《阮籍传》:
• 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 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 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桑。 桑用黎,于是以弼补台郎。初除, 觐桑,请间。桑为屏左右,而弼与 论道移时,无所他及,桑以此嗤之。 是桑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 俊不治高名。寻黎无几时病亡,桑 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 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亦雅 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 何晏比王弼年长,但对王弼却颇为 器重。
• 王弼 • (226- 249),字 辅嗣,魏 山阳(即 今之河南 焦作市) 人。
• 何劭《王弼传》曰:
• 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 辨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 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 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 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 ‚圣人无体,无又不可以训,故不 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 无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于 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 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 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 由上可知,玄学当有三家之别: • “玄远”者,以远离事务或事物 为入门,乐“超言绝象”之思, 探宇宙造化之源; • “名理”者,始于“名分”之辩, 趋于“辨名析理”; • “虚胜”者,即尚虚无贵胜之道, 以谈论抽象原则为高明。
(二)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 1、两汉经学流弊引起的一种理 论反响。
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

• 嵇康 • (223-262),字叔夜,祖籍会 稽。幼散父,由母兄抚养成人。 • 《三国志》谓:
• (嵇康)‚文辞壮丽,好言 老庄,而尚奇任侠‛。
Friday, February 15, 2002
40
• 裴松之注引《嵇氏谱》曰:
• (康)‚家世儒学,少有俊才, 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 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 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 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以为神仙者,禀之自然,非积学 所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 得也。
•
4、无为之教的政治哲学 • 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 (政)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 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 以奇用兵也。
Friday, February 15, 2002
33
• 夫素朴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 隐,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 攻之,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 之弥甚,避之弥勤。则乃智愚相 欺,六亲相疑,朴散真离,事有 其奸。盖舍本而攻末,虽然极圣 智,愈致斯灾,况术之下此者乎! 夫镇之以素朴,则无为而自正, 攻之以圣智,则民穷而攻殷。故 素朴可抱,而圣智可弃。
• 孙盛《老聃非大贤论》云: • 昔裴逸民(頠)作《崇有》、 《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 为不达虚胜之道。
Friday, February 15, 2002
12
• 由上可知,玄学当有三家之别: • “玄远”者,以远离事务或事物 为入门,乐“超言绝象”之思, 探宇宙造化之源; • “名理”者,始于“名分”之辩, 趋于“辨名析理”; • “虚胜”者,即尚虚无贵胜之道, 以谈论抽象原则为高明。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郭象

独化论思想
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构成了一套即本即末、 本末一体、万物自生的“独化论”体系。 他反对造物主,他的玄学理论和王弼、何晏的“贵无”论在 形式上有所不同,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只能 “自生”,物各自造,渺渺茫茫的世界是自己忽然产生出来 的---即“独化”。 他片面强调事物的“自得”,根本否定事物之间的相互资助、 转化关系,认为一切物都“自足其性”,强调一切事物都 “独化而足”,使其“独化论”最终陷入了命定论 。
郭象不赞成把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理论,认为名教完全合 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的自然发挥也一定符合名教。他 认为,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说:“仁义自是 人之情性。”他分析说,表面看来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 其实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体之中 。 郭象直接把名教和自然统一起来,将二者视为一物,从而作 出“名教即自然”的判断——名教非但本于自然,而且和自 然是一致的。他认为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合理的,依 此而推论,则现实社会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等都是合理的。 他又把名教和自然说成是一体的两个方面“· · · 圣人常游外以 弘内,无心以顺有。”这样,郭象就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 盾。按照他的说法,只有按照名教的原则去生活才符合自然, 清高与参与政治活动并行不悖,其理一也。
西晋王朝是保护门阀士族地主集团利益的政
权。在西晋王朝统治的几十年中,门阀士族 地主集团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权也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巩固。郭象提出的诸多思想能较 好地适应门阀士族地主集团的根本要求。
郭象的哲学思想
独化和玄冥
调和名教与自然 “无为”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独化和玄冥
郭象哲学有两个重要独特的名词,一个是“独化”,一个是 “玄冥”。这两个名词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是回答有关玄 学本体论的问题,后者则是讨论有关心灵境界的问题,而这 两点正是玄学,也是郭象哲学的主题所在。之所以独特,则 由于这两个名词所表达的哲学意蕴是其它玄学家所没有,而 为郭象所独有的。不仅前期玄学,即使先秦道家,也没有提 出这两个概念。庄子曾提出“独有”的问题,但是还没有从 更一般的意义上去论述(在庄子那里,“独有”无疑是个人 的精神境界问题),至于“玄冥之境”,在庄子哲学中虽然 包含着相关的意义,但是还没有形成如同郭象这样的独特理 论。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

性其情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解)不性其情, 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佚荡 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 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 故云远也;若欲不迁,故曰近。……能使之 正者何?仪也,静也。”(皇侃《义疏》阳 货篇引)
思考题:
1、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2、王弼的言意关系论。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 九 征》)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 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
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 钟会 传》注引)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钟 会传》注引) 《世说· 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 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 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 《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 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 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
本末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 子注》52章) “崇本以举其末”。(38章注)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 注》40章)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眼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 “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辨善恶)。息淫在乎去华,不在 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 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 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 之谓也。” (《老子指略》)
12王弼论意、象、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
为什么说语言是从象中诞生的呢? 为什么说语言是从象中诞生的呢?当然这里的象 必定是“无名之象” 其实,从发生学上说, 必定是“无名之象”,其实,从发生学上说,所 有的象在开始的时候,全是“无名之象” 有的象在开始的时候,全是“无名之象”。远古 时代的原始人,在还没有语言能力的时候, 时代的原始人,在还没有语言能力的时候,却先 有在心里形成象的能力。现代的婴儿也是一样, 有在心里形成象的能力。现代的婴儿也是一样, 婴儿还说不出一个词语,但是他的心里有象。 婴儿还说不出一个词语,但是他的心里有象。这 婴儿看到他妈妈,他不知道“妈妈”这个词, 婴儿看到他妈妈,他不知道“妈妈”这个词,但 他知道他眼前有一个“ 他知道他眼前有一个“象”(他妈妈的象)。必 他妈妈的象)。必 )。 得先有这个象,才可能有语言。 得先有这个象,才可能有语言。
象其实就是艺术形象,调制鸡尾酒的那一系列的 象其实就是艺术形象, 象,也是艺术形象。必定有许多人对此说不以为 也是艺术形象。 然;他们相信艺术形象是比调制鸡尾酒这等俗事 高级得多的东西。但是, 高级得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教给一只猴子如 何调制鸡尾酒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事情还真不简 何调制鸡尾酒的时候, 单,似乎只有人类能够做到。因此,我们不要把 似乎只有人类能够做到。因此, 调制鸡尾酒看得太低级, 调制鸡尾酒看得太低级,也不要把艺术形象看得 太高级。调制鸡尾酒这能力,必定以在心里形成 太高级。调制鸡尾酒这能力, 艺术形象这能力为先决条件。 艺术形象这能力为先决条件。
“言者,明象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这说明语言不是最早在人类心灵里发生的,它肯 这说明语言不是最早在人类心灵里发生的, 定晚于象。这说明,在人类进化史的早期阶段, 定晚于象。这说明,在人类进化史的早期阶段, 其时人类心里有象,但还没有语言。语言倒是可 其时人类心里有象,但还没有语言。 能够把象表达得很清楚,这倒是一个事实。 能够把象表达得很清楚,这倒是一个事实。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罗 彩【摘要】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
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
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
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关键词】魏晋玄学;儒学;圣人观;接着讲中图分类号:B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3-0155-06作者简介:罗 彩,湖南宁乡人,哲学博士,(广州510520)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20FZXB069)关于玄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学界目前的探讨多侧重在玄学对儒学的批判上,而就玄学对儒学的吸收继承方面则探讨较少。
汤用彤言:“盖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系儒学之蜕变。
”①这里,汤用彤明确指出玄学与儒学有相互一致的面向。
除了玄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汉代儒学有着特定的联系外,玄学究竟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与儒学的这种关联呢?我们可通过魏晋玄学的代表性人物王弼、郭象的圣人观来窥探一二,并尝试将此问题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来观察,分别从圣人人格、圣人系统、圣人政治三方面来探究玄学是如何实现对儒学的改造与发扬,即“接着讲”②。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