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2d8875c77232f60ddcca1bb.png)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独立分支,其时间跨度从西汉到两晋,一直流传到宋代,在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女真元魏灭晋等重大历史活动在影响下形成了一批流派性质古代哲学思想,称之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包括张仲景、陶弘景、裴斗鸡、王仲宣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时期,张仲景是最为突出的一位魏晋玄学家,张仲景的儒学理论以“三气”理论为基础,认为其中的盛气通天──乃治气──乃善气──乃道,三气各具一位,互为生成,平衡动静,谓其毫发佯全,宇宙一统。
另外,张仲景同时还认为,宇宙因有无生,无弊有益,因益生有,于是宇宙得以成立。
陶弘景士同样是魏晋时期的儒学家,他以“天有神仙,地有道家”为主张,以太极思想的循虚至真的一张至复一的哲思为基础,认为太极之中必有虚实之分,实当圆太极而讳。
另外,他还认为,道行之若为混沌,则两者相会,而由此沉浮生变,千秋动摇,直至无穷。
裴斗鸡则是魏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玄学家,他主张断然认定虚实之分,就数九至十一之分而须逐步推而轩岸,此则之处至然,以于虚实调和,两者复运,即文武元格之术。
另外,他还认为,天地宇宙之模式和机理,由太极游走于乾坤之间,即为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
最后,王仲宣也是一位杰出的魏晋玄学家,他结合儒学思想,认为天为上,地为下,上宇宙之息,下万物之父。
自天到地为一应和,藉此把握宇宙之大气,运化为崇高理智,此则之处先有言,以明宇宙之无穷犹如,即两者同等,而有余得不尽实焉。
以上就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简单介绍。
当时的这些思想家们推衍出的魏晋玄学,自古以来便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问之一,不但是古代的著名学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精心结晶,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魏晋文学人物品评

魏晋文学人物品评神威673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首先,儒家学说的神圣地位逐渐被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地方势力的抬头,以维护皇权为宗旨的官方学说的基础也发生了动摇,以老庄哲学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流行的思潮,玄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知性的认识,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大批在文坛上有深刻影响的人物,文学因此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建安诗文这一时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
“三曹”中曹操既是建安时期北中国的政治领袖,也是当时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所作诗喜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宏伟,有一种“王者之气”,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了大海吐纳万物的宏阔景象,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
曹丕是曹操次子,文学创作以诗为主,七言《燕歌行》尤为著名。
小儿子曹植才华出众,《白马篇》、《名都篇》都“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中以王粲最为著名,他诗歌代表作为《七哀》,辞赋代表作为《登楼赋》,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美。
二、正始诗文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崇尚自然,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
这一时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阮籍博览群书,代表作五言体《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多用象征手法喻写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复杂情感,用笔曲折,含蓄隐约。
嵇康的论说文很有名,《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等篇,以思想新颖、说理缜密透彻见长。
三、西晋诗文西晋虽是一个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王朝,文学创作却很兴旺,西晋年辈较早的作家中以张华最为著名,其诗以《情诗》五首、《杂诗》三首为代表,“房拢自来风,户庭无行迹”“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等句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赋都有突出成就。
魏晋时期的思想哲学与文化传承

魏晋时期的思想哲学与文化传承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思想哲学和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和文化传承,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后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时期的思想哲学魏晋时期的思想哲学,主要围绕着儒、道、墨三家展开。
儒家在这个时期里影响最大,而道家和墨家则逐渐式微。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庸”思想。
中庸即是中道,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中道,不能偏激。
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宽容性和平和性。
此外,儒家思想还提倡“仁爱”、“礼治”“敬慎”等等,这些都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和人类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里不再像战国时期那样兴盛,但它在魏晋时期有了很重要的发展。
道家主张讲求自然,不施人为的力量改变自然的规律。
同时,道家还强调阴阳五行和阴阳调和的学说,这些都在某些方面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墨家在魏晋时期已经逐渐衰落,但它的思想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墨家思想主张公义,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一视同仁。
同时,墨家强调“兼爱”,即不仅仅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友好,还要对全体人类友好。
二、魏晋时期的文化传承魏晋时期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学和艺术。
魏晋时期的文学以诗和散文为主,而这两种文学形式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诗人孙皓、曹植等人为魏晋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皓创作了许多有着深刻哲理和用词优美的诗歌。
曹植则以“文采风流、字字珠玑”著称。
他以文字为媒介,表达了自己敏感而悲哀的感受,他的诗作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爱情、家庭、讽刺等。
散文方面,晋代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常的显著。
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干宝、阮籍等等。
其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在艺术方面,魏晋时期发展出了与汉代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陶瓷器物多采用白釉或是贵重的五彩,他们对于绘画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绘画中,魏晋时期的艺术家强调了线条的流畅和受意外环境的影响,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哲学气息的画作。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化特点与呈现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化特点与呈现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国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其文化特点不仅表现在诗歌、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了哲学、历史、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魏国文化的特点与呈现。
一、文学艺术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魏国出现了很多文学名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曹操。
他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曹操的文学作品包括《观沧海》、《短歌行》、《白马篇》等,其中有很多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
此外,魏国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文学名家,如范滂、王粲、曹丕等。
在艺术方面,魏国的书法和音乐也很有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的高峰期,魏国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
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韵味,被后人视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此外,在音乐方面,魏国流传下来的文献较少,但仍有一些琴谱等传世之作。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关,也是魏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思想方面在哲学思想方面,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王弼、郭象、王充等。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思潮和文化面貌。
例如,王弼代表的“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认为“无为”是最高的境界,强调个人实践和体验,寄托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此外,魏国的王充也提出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哲学思想,例如他的《论衡》强调了“繁简”之说,认为“繁则不明,简则易忘”,提倡适度的求简之道。
三、历史研究方面在历史研究方面,魏国的贡献也十分不可忽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学也有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研究历史的学者有魏国的陈寿、裴松之、刘义庆等。
其中,陈寿是《三国志》的主要作者,这部书是现代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的权威资料,记录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此外,裴松之还有编纂《正史》和《世说新语》等重要著作,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四、科学技术方面在科学技术方面,魏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例如,魏国的钟表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都比其他国家先进。
王弼传

王弼传内容提要王弼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
字辅嗣。
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
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
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
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这样,中国式的形而上之学在王弼手中已具雏形。
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第一章王弼生平及学术影响贡献一王弼生平概述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1. 玄学:
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 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 (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 承认名教的存在 (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 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 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 《庄》,并称为“三玄”。“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身后留名,不如身前一杯酒。” 王恭总结说:“名士不一定需要素材,只要 没事干,多饮酒,读一本《离骚》,就可以当名 士了。”)
1.张湛的《列子著》 2.到南北朝时期,玄学已经不是社会的主
要学术思潮
3.玄佛合流,以至佛教在当时也分为三派
1.释道安的“本无义”:主张无在万物之先,空为众形之始 2.把万物统统归结为无。 3.支愍度的“心无义”:主张心对外屋不起执著作用。 4.佛之“空”只是主观的,万物还是存在的。 5.支道林的“即色义”:主张色即物质现象,且物质现象。本
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 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魏晋时期占 统治地位的哲学主要是以玄学(见魏晋玄 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适应门阀士 族夺取统治权力和维护身份等级特权的需 要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它融合儒道,提倡 “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以老庄解《易》,用道家的自然 无为之说来维护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
具体表现在: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 合时期。 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 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 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 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 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 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 渴望清净。 5、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 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一、远古时期的哲学萌芽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便开始对自然现象、人生百态进行思考,哲学的种子悄然萌芽。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原始宗教中。
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宇宙起源、人类命运的初步探索。
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 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孟子、荀子等后继者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3. 墨家: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倡导节俭、反对战争,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4.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权谋、术数,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支持。
5. 名家: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学者,专注于逻辑推理和名实之辨,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发展1. 董仲舒: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为汉朝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
2.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著有《太玄经》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王充:批判神学迷信,倡导实事求是,著有《论衡》一书,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变革1. 玄学兴起: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哲学主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他们倡导“贵无尚虚”,强调宇宙的本体是“无”,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佛教哲学的传入与融合: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
鸠摩罗什、慧远等高僧大德,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3
1. 玄学:
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
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 (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 承认名教的存在
(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 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 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 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魏晋 玄学论稿》) 故玄学的形成直接是由王弼开始的。(汤先生
的话并不正确,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言意之辩的是 荀粲,他认为圣人之意是难以言论的。)
B
5
3.玄学的意义 王弼说:“玄,谓之深也。”向秀和郭象也将
“玄”字解释为“玄冥”。玄冥即幽深、玄远之 意。
玄学的根本意义当然是玄远之意,所以玄学即
玄远之学。具体说来,玄学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1)抽象本体的学说:即是说,玄学不讲具体 的道理,而是探求玄理,创立玄论,大讲玄言。
(2)抽象义理的学说:即是说,玄学不讲具体 的文句,不论具体的事务,不谈具体的人和物, 而专讲一般的抽象的义理。
(3)人生境界的学说:即是说,玄学不追求具 体的生活形态,而追求精神上的玄远,人格上的 高尚。
C.言意关系 言出于象,象出于意。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尤,得兔 而忘蹄,而得鱼而忘筌)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存象者,非得意者(言不尽意)
B
12
②崇有派:裴頠、欧阳建。
人物:“竹林七贤”:向秀、阮籍、阮咸、刘伶、
山涛、王戎、嵇康
嵇康:“任性自为”“非圣无法”;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
“八达”:胡毋辅之、谢鲲、阮放、毕卓、羊曼、
桓彝、阮孚、光逸。
“身后留名,不如身前一杯酒。” 王恭总结说:“名士不一定需要素材,只要
没事干,多饮酒,读一本《离骚》,就可以当名 士了。”)
B
18
B
9
7.玄学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
(1)由重自然轻名教,进而发展为完全的否定 社会规范、社会责任; (2)在任自然的思想之下,名士们追求享乐腐 化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3)玄学所提倡的“独化”“自生”的思想实 际上起到了维护现实政治的目的; (4)玄学反烦琐,重义理的学风,虽有积极的 一面,但又往往流于空泛、臆断等,这是不可取 的。
B
16
1.张湛的《列子著》
2.到南北朝时期,玄学已经不是社会的主
要学术思潮
B
17
3.玄佛合流,以至佛教在当时也分为三派
1.释道安的“本无义”:主张无在万物之先,空为众形之始
2.把万物统统归结为无。
3.支愍度的“心无义”:主张心对外屋不起执著作用。 4.佛之“空”只是主观的,万物还是存在的。 5.支道林的“即色义”:主张色即物质现象,且物质现象。本
B
2
具体表现在:ຫໍສະໝຸດ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 合时期。
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 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
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 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 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
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 渴望清净。
5、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 的认识。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B
13
③无无派:向秀、郭象(《庄子注》)
A.宇宙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造物无物,
物各自造,自生、自得。
B.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游外弘内”
的思想。 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 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
《庄》,并称为“三玄”。“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B
4
2玄学产生的原因: (1)玄学是汉代儒家经学衰落的必然结果 (2)汉代察举制度的腐化,清议之风及“形名” 之学兴起 (3)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了“得意忘言” 之说,实直接开创了玄学的先声。
汤用彤先生说:“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
贵无派讲“体无”,郭象讲“冥及”,这是玄
学家对这种境界的表述:“体大”、“冥物”。 这就是平常讲到的“混沌”。
B
8
6.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1)玄学是上承汉学,下启理学的关键性环节 (2)在学风上,玄学家以义理解经,一扫汉代 经师烦琐的训诂、谶纬之风。
(3)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极自由、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最富于思辩的一个时代。
B
7
5.玄学的境界——“玄冥之境”、“忽惶之 庭”
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 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不可得而谓之然, 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失 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
“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 其名哉?”
A.无不能生有,认为绝对虚无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
的。 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 他认为“无”是“有”的遗缺。 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夫有非有于无非无、于无非无于有有 (冯友兰先生标点:夫有,非有于无,非有。于无, 非无于有,非无。)即是说,有无相对。 自然不离名教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
B.欧阳建(《言尽意论》)
质上是空,试图综合,纠正偏向。
6.主张事物应当是独立自在的实体,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现
实事物都不是真正的事物,也就是说现实的事物都是空。
7.佛教思想家直到鸠摩罗什到东土,龙树的中观哲学被大量的
翻译之后,般若学的本义明朗起来后,中国的僧徒僧肇之后,才 开始不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僧肇的“不真空义”中讲“非有非 无”,即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即是说,外屋没有真实性, 但不是不存在,万物是虚妄不真的空,是不真的存在。
B
10
1.玄理派:
特点:探讨宇宙本体,有较高的思辩色
彩,解决现世问题。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裴頠、欧阳
建、向秀、郭象等。
B
11
①贵无派:何晏、王弼,玄理派的创始人。
A.他们认为,“有生于无”,“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B.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守名教而顺自然”
何晏:圣人纯乎天道,未常有情。
B
14
2.清淡派
特点:尚清淡,不理事务,尚浮虚,讲风度
人物:西晋王衍(谈宗)
石勒“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 至于白首,何得言不预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 君罪。”“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 浮虚,尽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故有 “清淡误国”之说。)
B
15
3.狂放派
特点:不遵礼法,少说话,不说话,或说怪话。
王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顾欢: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叔明:圣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 王弼:圣人有情,以情从理。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程颢:《定性书》: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 以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已,而系于物也。
B
6
4.玄学的哲学主题——“自然”和“名教”的关 系
玄学家在哲学上所探究的主题是天人之际。天 即天道,即宇宙观;人即是社会之事,总概地讲 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 到玄学中去看就是探讨宇宙之“自然”和社会之 “名教”之间的关系。
探讨“自然”之本体,在中国古代就是“有” 与“无”的问题。对“有”和“无”的本体论的 不同的意见,使得魏晋玄学分为三个派别,即贵 无派、崇有派和无无派。
B
1
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
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魏晋时期占
统治地位的哲学主要是以玄学(见魏晋玄 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适应门阀士 族夺取统治权力和维护身份等级特权的需 要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它融合儒道,提倡 “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以老庄解《易》,用道家的自然 无为之说来维护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