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老师讲武术(二)

合集下载

张烈老师形意拳(崩拳)

张烈老师形意拳(崩拳)

形意崩拳学序“正“和”整“是学习形意拳的两个关键。

崩拳的学习在整个形意拳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常说,要是把劈拳和崩拳学好了,形意拳等于学了一半:前面我们学过的劈拳是使我们从中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正”,现在要学的崩拳是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整”。

你既掌握了“正”,又掌握了“整”,再学习形意拳的其他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努力用功的人,练的时间也很长,但就是存在很多毛病和缺点,总结起来都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

在劈拳和崩拳的教学中都有我增加的特殊教学法:劈拳中增加了单腿独立支撑,为后面的形意拳训练打下了基础;崩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原地崩拳。

这都是为了让学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如何将身体的转动的速度和出手速度协调的加在一起。

熟练后,有了体会、找到了感觉,再把身体前进速度加进去。

因为刚一开始学习就把难度极高的前进、扭转、出手三个速度让学员加在一起练习,由于不是按部就班、没有基础,学员会感到非常困难,事倍功半。

增加原地崩拳的目的,第一,是为练好崩拳打基础。

通过原地崩拳的练习可以训练由两脚用力产生的抽胯放胯,使由身体转动产生的速度和出拳速度加起来,实现扭转速度和出拳速度的合速度最大;第二,是为提高出拳率。

一般练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练拳击见效快,拳击几个月即可进行实战练习,武术则不行。

究其原因,武术是一种文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

武术训练的面宽,内涵也深,更主要的是受套路的约束,时间、体力消耗都较大,但出拳率低。

原地崩拳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既发挥了形意拳“整“的特点,又提高了出拳率。

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找到感觉,产生实战的自信心。

一、原地崩拳:A、原地崩拳的训练要求A.1.原地崩拳的预备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脚尖均向前方。

两腿弯曲如马步,腿的弯曲度不要求很大,即不用蹲得太低,以你感觉舒适且能用上力为准,不要因为没打几下拳,两腿就支持不住了而停止练习。

上体直立、脊柱挺拔、收颏、顶头、舌顶上膛、提肛。

少北拳法八部短拳

少北拳法八部短拳

少北拳法八部短拳少北拳法中的八部短拳是六根功中主要实练部分。

通过短拳落实手根、腿根、步根、身根的四根大法,使法力存于身。

每部短拳都是专一练某一根的法或力,其他各根只是根据六合论与之配合。

由于每一招式都不是六根同练,只突出练一根,因此拳法套路练得不全面,有短处,故称为短拳。

短拳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组装起来达到六根合作共练,就形成了长拳。

有人说“短小精干的拳称短拳”。

按此说法长拳就成了繁琐冗长的拳法了,这是形而上学的不正确说法。

没有短拳的坚实基础,长拳的十三锋就难以全面地发挥,没有短拳的精练,长拳的细微动作就会忽略。

由于忽根,就不可能达到长拳中六根法力迸发的境地。

总之,短拳是练武的根基,必须精熟。

在理论上也应彻底理解拳义,才能为四大术部,尤其是拳术中的四大部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六根功中,内含八部短拳。

手根有四部短拳,腿根两部、步根两部,共八部。

身根大法的锻炼在八部短拳中内含眼根与气根,各有自己独特的练法。

八部短拳分述如下。

第一节三形根(一)基本知识手有三种源于击技实践的手形,即“拳、掌、滑指”,称手三形。

手指全屈为拳,有三类:1平拳:拳面平,拳心实。

2心拳:拳面不平(中指的中节突出),拳心实。

3爪拳:拳面不限,拳心虚。

手指全伸为掌,有两类:1.指离虎圆掌。

2.指并瓦拢掌。

在使用中分阴立掌、阳立掌、阴平掌、阳平掌、反正直插掌。

手指屈伸并存为滑指。

种类较多,常见的如勾手、剑指、甩手、滑化手等。

在手指中专一锻炼手三形互相转化的这套拳法,称为三形根。

(二)学练目的它是专门练习手三形在击技中互相转化的挂手的。

由术上看分内挂与外挂,由力上看要求发出挂滑挂压的点刚力。

挂手在击技中有三个方面:它是破打中六拦的手法之一;它是拿术的重要手法;它是粘连的必要手法。

结合套路,要在双人对练中锻炼以挂手破打,以挂手抄拿,以挂手粘连。

(三)三形根短拳谱上步对拳向左观,虚步瓦掌平立换;左侧弓步推瓦掌,登山左穿左上钩;返身虚步下砸捶,弓步瓦掌阴立随;转身登山双剑手,左下扑步剑指追;回转剑指步虚推,登山回视双挂掌;右转攀登勾拳扬,左步弓登再回旋;虚步滑指连环手,马步心拳两边分;左转弓步右推掌,左上右下击腿捶;复转原式右推掌,右转弓步左挂推;左起登山右钩手,环轮劈掌转身形;虚步左掌似打虎,返身虚步把掌插;倒转弓步换掌搓,拳掌滑指三形终;相随挂手短拳成。

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形意崩拳学序“正“和”整“是学习形意拳的两个关键。

崩拳的学习在整个形意拳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常说,要是把劈拳和崩拳学好了,形意拳等于学了一半:前面我们学过的劈拳是使我们从中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正”,现在要学的崩拳是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整”。

你既掌握了“正”,又掌握了“整”,再学习形意拳的其他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努力用功的人,练的时间也很长,但就是存在很多毛病和缺点,总结起来都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

在劈拳和崩拳的教学中都有我增加的特殊教学法:劈拳中增加了单腿独立支撑,为后面的形意拳训练打下了基础;崩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原地崩拳。

这都是为了让学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如何将身体的转动的速度和出手速度协调的加在一起。

熟练后,有了体会、找到了感觉,再把身体前进速度加进去。

因为刚一开始学习就把难度极高的前进、扭转、出手三个速度让学员加在一起练习,由于不是按部就班、没有基础,学员会感到非常困难,事倍功半。

增加原地崩拳的目的,第一,是为练好崩拳打基础。

通过原地崩拳的练习可以训练由两脚用力产生的抽胯放胯,使由身体转动产生的速度和出拳速度加起来,实现扭转速度和出拳速度的合速度最大;第二,是为提高出拳率。

一般练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练拳击见效快,拳击几个月即可进行实战练习,武术则不行。

究其原因,武术是一种文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

武术训练的面宽,内涵也深,更主要的是受套路的约束,时间、体力消耗都较大,但出拳率低。

原地崩拳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既发挥了形意拳“整“的特点,又提高了出拳率。

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找到感觉,产生实战的自信心。

一、原地崩拳:A、原地崩拳的训练要求A.1.原地崩拳的预备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脚尖均向前方。

两腿弯曲如马步,腿的弯曲度不要求很大,即不用蹲得太低,以你感觉舒适且能用上力为准,不要因为没打几下拳,两腿就支持不住了而停止练习。

上体直立、脊柱挺拔、收颏、顶头、舌顶上膛、提肛。

张烈先生讲形意

张烈先生讲形意

孙禄堂老先生儿子孙存周入门弟子张烈先生,系统教你学内家形意拳,讲的非常好,推荐!!张烈先生已经逝世了,这些内容是从他博客上转载过来的,经过我的简单整理,整合过来,感谢张烈先生的无私指导奉献,感谢。

生前张烈先生在弟子王东生的辅助下,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着手准备书稿,希望把多年来自己研习孙氏武学的心得传授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

在武术稿件开篇中他写道:为报达恩师孙存周先生,我给自己定了两条武德1、尽我之所会(能)将孙老师的武技、武学思想传播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发扬孙先生的治武精神以慰籍英灵2、绝不说自己不明白别人也听不懂的话,误人子弟。

早在2005年,他就在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孙门弟子提出几点希望:第一:让孙氏武学发扬光大是是孙门弟子共同的责任:大家无论师承何人,辈份长幼,技艺高低,同为孙门弟子,每一个人都肩负传承孙氏武学的重任。

第二:我常说的一句话:眼高,手才有可能高。

只有经常观摩正规的演示,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对孙氏武学认识,才有可能出真功夫。

第三: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希望大家在习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省,通过交流找出自身的差距,认真练习,了解孙氏武学的真谛。

第四:有标准才能复制,才能真正有规模:传承孙氏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同门弟子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可能了孙氏武学。

张烈老师教授武术一直以“弘扬武术精神”为己任,使学生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树立坚韧、自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工作生活态度、让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他坚持用科学观点解释武学。

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太空已见到完整的地球,则不必再引用先民们所讲的天园地方的说法了;武术也是一样,应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理解它、剖析它、证实它”。

教学目录: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2,试验二:含胸拔背3,试验三:垂肩坠肘4,试验四:虚领顶劲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6,形意拳基础训练一:蹲起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转身卧腿下蹲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或称原地出拳、原地打拳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12,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1)13,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14,综合试验二:利用身体速度的试验15,实验总结:“整”字的涵义16,基础训练三面对墙壁下蹲法17,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2)18,基础训练蹲起的视频讲解19,《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20,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21,关于内家拳共性的视频讲解2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序2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标准站立2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2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的视频讲解26,父亲,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那本书——写在父亲逝世百日2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 三体式的标准下蹲(预备式)2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 三体式的出左脚29,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标准下蹲(预备式)的视频讲解30,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上)31,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下)3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三体式上肢动作的练习3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6)真正的三体式正规练习3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6)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及到位的三体3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上)36,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下)3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8)学习三体式的总结3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8)练习三体式的总结3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序40,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41,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的视频讲解42,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 43,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的视频讲解44,孙氏形意拳:劈拳学(3) 45,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46,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的视频讲解47,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48,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的视频讲解4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6)50,张烈老师随感录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孙禄堂先生曾经讲过,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不同,其理则同。

少年拳(第二套)动作详解

少年拳(第二套)动作详解

少年拳(第二套)动作详解预备势:两脚并拢直立,两手握拳屈肘抱于腰侧,两肩后展,拳心向上,下颌微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

1.抡臂砸拳:(1)左脚向左跨一步,以前脚掌着地,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向右前下方伸出,掌心向下。

(2)上动不停,向左后方转体180°,同时左手向上、向左、向下绕环屈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向右后、向上抡起下砸,以拳背砸击左掌心作响,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在砸拳的同时下跺震脚成并步半蹲,上体稍前倾。

目视前下方。

动作要点:转体、绕环、抡臂的动作要协调一致,砸拳与震脚要同时完成。

攻防含义:左手抡臂掳抓,右拳抡起下砸。

2.望月平衡:右脚后撤一步起立,同时右拳变掌,两手左右分开上摆,左手在头左斜上方抖腕亮掌;右手至右侧平举部位抖腕成立掌,掌心向右;左腿屈膝,小腿向右上提贴于右膝窝,脚面向下。

眼随左掌转动,在抖腕亮掌的同时向右转头。

目向右平视。

动作要点:抖腕、转头、提腿的动作要同时进行。

攻防含义:回顾身后。

3.跃步冲拳:(1)上体左转前倾,左腿向前提起,左手向左下后摆至体后;右手以掌背向左下后挂至左膝外侧,掌心均向内,目视左下方。

(2)左脚向前落步,右腿屈膝向前上提,左脚随即蹬地向前跃出,两臂向前向上绕环摆动,目视右掌。

(3)右脚落地全蹲,左脚随即落地向前伸直平铺地面成仆步;两臂同时继续由上向右、向下绕环,右掌变拳收抱于右腰侧;左掌屈臂成立掌停于右胸前。

目视前方。

(4)左掌经左脚面向外横搂,同时重心前移,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左掌变拳收抱于腰侧,右拳向前冲出,拳心向下。

目视右拳。

动作要点:跃步要远,落地要轻。

跃步时要与两手的动作自然相随。

攻防含义:跃步接近对方后,右拳前击。

4.弹踢冲拳: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在膝盖接近水平时,脚面绷平猛力向前弹踢;右掌收抱于腰侧,左拳向前冲出,拳心向下。

目向前平视。

动作要点:弹踢时力点达于脚面,支撑腿可微屈。

攻防含义:接上势向前踢打。

5.马步横打:右脚向前落步,脚尖内扣,左拳收抱于腰侧,右拳臂内旋向右后伸出,在向左转体90°成马步的同时,向前平摆横打。

三体式·张烈老师讲武术

三体式·张烈老师讲武术

一·序言孙存周先生教授的三体式动作规范,要求严格。

多年来,我尊其教导多在练上下功夫,很少与他人交流,所以从未真正体会到三体式的难度。

直到退休后,找我学习并交流武术的人增多,我才发现来访者中即便是练拳多年,甚至已经小有名气的人,若按孙存周先生的要求站三体式,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标准,这才使我认识到孙存周先生教的三体式确实有一定难度。

分析来访者做不到孙存周先生练习三体式标准要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大致是三体式的样子,没有真正的严格要求;第二,虽知道些标准,但表述又不太明确。

如三体式的肩、胯、足跟在一条直线上;另一说法是立一根竹竿,足跟、臀、肩,都与竹竿相靠,此说法显然忽略了臀部的凸起。

再如三星对照是指鼻尖、左手食指尖、左脚脚尖在一个垂面上;以及前脚三分劲、后脚七分劲、脚趾抓地等这些描述都没有基准,使人不易判断正确与否,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

第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三体式是桩功,要坚持长时间站,使三体式令人生畏,产生了神秘感。

当年孙存周先生教我是按传统的教授方法:口传心授,耳濡目染。

我的动作是在他的摆弄、纠正下,经过较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地逐步达到他的规矩和要求的。

现在我们之间不具备口传心授的条件,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切都是快节奏的,时间也不允许。

所以我要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将孙存周先生教给我的拳,用语言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在教学方法和讲述方式上加以标准化,这样才能不走样地传承下去。

同时我也在训练方法中加入了自我检查的方法,使学习者可以自己发现毛病、把动作做正确。

在三体式的讲解过程中,我将采用先分解再结合的方法来讲述清楚。

在今后的讲拳中均用此方法。

二·标准站姿三体式根据出手出脚的不同,可分为左式三体式和右式三体式,下面我们以出左手出左脚的左式三体式为例进行讲解。

一、标准站立:1. 两脚站立的位置:我们讲拳的方位仍用中国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表述,根据需要有时也用角度来表述。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8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8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8对清末民初国术高人的评价米儿叙述:《近世拳师谱》中国武德会1935年出版,记录近代国术家300人,尤其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最高。

摘录数句:“孙师禄堂,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

.....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又称郭云深“技精绝,名冠同侪,以半步崩拳打遍七省,形意拳始兴。

...”称宋世荣:“教授后学无私蓄,养气功深,.....”称霍元甲:“逼走俄、英大力士,声震海外。

....英武过人。

”称韩慕侠:“豪气如虹,享誉津门.....”称孙存周:“其拳行如奔马,势若游龙。

.....挫败名家尤众。

.....”称李书文:“人称神枪李。

胆烈.....一世英雄。

....八极由是而振。

...”称张策:“所习通臂拳已臻炉火纯青之候,....兼善单刀,华北知名。

....”称尚云翔:“几复云深之能。

...”称程庭华:“所习游身八卦掌直追其师,北方首屈一指,同侪无出其右。

...”称刘凤春:“三掌震京津。

...”称尹福:“为硬八卦之宗。

...”称杨露蝉:“为北方太极拳宗师,艺臻化境。

.....由此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

...”称杨班侯为:“其技世间罕有,其势如鹰.....”称郝为真:“所习太极拳与杨派同源异流,人称其艺几架杨氏昆仲而上。

....”称杨澄甫为“当代太极拳泰斗,....从学者最众。

...”称朱国福:“形意拳后起之秀,...兄弟三人名震首都.....”称刘玉春:“力如熊罴、捷似灵猿....每穿梭于枪林弹雨,神色如常,...其刀法世称名技。

...”称张凤岩:“于贯跤技法,研究独到。

.....”称金佳福:“力能透骨,指如钢钩.....大侠甘凤池嫡传...”该书所列拳师比《国术名人录》要多,内容也不相同。

我在童旭东先生处见此书复印件。

童师言:所有史料文献,一概不借。

只许我摘抄数句。

据童师讲所以如此“小气”,是因为现在武林中编造孙老先生谣言者屡屡出现,而史料文献是童师揭露他们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

初中武术入门教学

初中武术入门教学
分析。
一、精彩武术表演欣赏
➢ 《扇骨与剑魂》 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式文艺汇演-《扇 骨与剑魂》—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散打、格斗、刀术、棍术 三大武校大比拼 释小龙武院-体育视频-搜狐视频
➢ 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团体表演 塔沟武校6000人大合练—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 在线观看 最感憾场面——塔沟武校万人表演《少林功夫》 在线观 看 - 酷6视频
二、武术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动作图文 解析
➢手型
手型手法
➢手பைடு நூலகம் 冲拳
架拳
推掌
亮掌
步型步法
➢步型 弓步
马步
虚步
仆步
歇步
➢步法 击步
弧形步
插步
三、武术操基本动作内容了解(下节上课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手型变化(4*8拍) 击掌俯腰(4*8拍) 勾手摆掌(4*8拍) 分掌正踢(4*8拍) 仆步按掌(4*8拍) 冲拳推掌(4*8拍)
初中体育武术课
武术入门及基本功概述
合阳县坊镇中学 张俊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武术精彩视频激发武术学习兴 趣。
➢2、初步建立武术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 印象。
➢3、理解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促进学生 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武术对促进人的健康的作用。 ➢2、武术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讲解、
同学们再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

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

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

(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编者注)。

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

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

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

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

注意身体挺直、收下颏、头向上顶。

动作2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编者注)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

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

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

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

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举成与身体垂直的状态,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

向上长出的一段完全是由肩部的伸展所至,要尽量往高处伸展,也可以两个手臂同时进行练习。

由于你是躺着的,脊柱肯定是放松的,不会参与肩的伸展运动。

这时体会向外松肩非常明显,也不会产生驼背,但由于手臂竖直上举,要由大胸肌来保证动作的完成,故此时大胸肌不可能完全放松。

动作4在动作3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来,尽量努力往起立,尽可能使指尖向上挺着劲,掌心向外顶劲,一方面努力把手立成垂直地面,另一方面两手心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向外顶劲,这时手指、手掌、小臂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如果做的很到位,这种感觉一直可以达到腋窝,有些人还会有掌心向外冒热气或冷风的感觉。

这种滋味只有通过认真练习才能体会到,只要你认真做,马上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在你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不论是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始终都要贯穿着这种感觉。

第二阶段:找到并记住拳感开始让你面对墙练习是为了有基准,可以使动作规范。

当你面对墙找到拳感后,就要努力把姿势记住,离开墙,达到随时想做都可以保证动作正确。

当你达到这种程度时,你又会产生一种新的体会,虽然你的后背挺得特直,和国旗班标兵一样,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腋窝产生了酸痛感,大胸肌是放松的,虽然后背挺的直直的,但前边不是挺胸而是含胸。

含胸是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并使大胸肌放松,这才使你感觉到不是挺胸而是含胸。

现在你才真正理解了含胸拔背、顶头、沉肩、坠肘的真正含义。

这些东西又都是从酸、痛、麻、胀而来,虽然很痛苦却有一种美的享受,使你感到舒服,很愿意接受这种痛苦,甚至使你上瘾,从中体会到痛快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从此对中国传统武术更感兴趣。

以后我们把这种感觉简称为拳感。

第三阶段:拳感成为本能反应当你能做到较纯熟时,即站好后,两臂一伸开,拳感马上就来了,而且感觉强烈,直到腋窝。

这时你感到除酸、痛、麻、胀外,似乎自己使不上劲了,感到全身很放松。

这时你闭上眼睛,似乎是闭目养神。

在这种情况下,让你的伙伴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向你立着的手掌猛推。

你突然感到全身为之一震,自己像是铸造出来的一样,不松散,完全是一个整体。

这一瞬间,你两脚的感觉最强烈,因为你是一个整体;虽然手被推,但你是站在地面上,所以手接收到的能量最终要消耗在脚与地面的摩擦上。

只要你做的对、做的到位,就会产生应有的自身感觉。

你被推时,肩、肘一定不会松散。

虽然这时你感到似乎是用不上力量了,很放松,被推时又会感到自己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力量。

可以设想,若反过来用此方法向外打击,则是利用全身的质量。

你的手臂固定在躯干上,就像坦克车上的大炮一样——坦克车的大炮能轻而易举地撞倒墙壁,是由于它有非常重的车身。

这时你初步体会到了平常经常听到武术中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义。

“意”是思想,打击时不用力,只是想一想即可,那可能吗?你在做此动作时也感到使不上劲,那是因为你动作正确时,不相关的肌肉都在放松。

我让你把向外伸展的相关的肌肉群都在努力的工作着,你向外的劲已经用到了头,达到了极限。

这时你才恍然大悟“用意不用力”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不用力”是对那些没有用、处于休息状态的肌肉进行描述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有用相关肌肉群的感受。

实际上,用于打击的相关肌肉群,不但不是不用力,而是把力量用到了极限,用到了头。

更有甚者,在“用意不用力”的错误指导下,更发展为练拳时要“大松大软”的说法。

我希望我的学员在亲自实践中,有自己的体会,达到对事物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客观的真的弄明白“力从脚跟起”“用意不用力”的感觉。

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原地出拳)我们曾做过几种试验,现在将其结合起来,初步体会一下什么是内家拳的“整”。

所谓“整”,你可以理解为整体、整齐、谐调一致。

我们先做出拳的分解试验。

(以下配图拍摄机位过低,不能完全正确表达手臂水平高度,仅供参考编者注)开始两臂自然弯曲着,要放松,贴着身体,两手自然握拳放在肚脐两旁。

若出左拳,先将左拳贴着身子微向上提起,然后将拳向自己的正前方打出。

所谓正前方就是你鼻子尖向前延长的方向。

打出的臂要垂肩坠肘,拳与心口窝等高。

把拳打到位时,小臂基本上是水平的,整个胳膊有些弯曲,胳膊窝朝上,拳眼(虎口)朝上,应特别注意是手背要与小臂成一条直线,即手腕不可向里或向外弯曲,使拳和小臂有一种立柱顶千斤的感觉。

这样当你打击到目标时你的手腕不容易受伤害。

另外应注意在向前出拳的同时协调地向前松肩,参考以前试验过的垂肩和含胸。

练好出左拳,再继续练出右拳。

应注意的是以前各个动作是单个的、分解着做的,而现在要统一起来,协调起来。

这一个出拳包含着几个相关的内容。

(虚领顶劲、垂肩坠肘、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编者注)当你能将出拳的分解试验做得较为协调后再继续下面的整体综合试验。

(上一部分只要求了手臂的动作,未要求腿的动作,这部分开始要求了编者注)面对墙壁(为了较好掌握出拳时的身体转动角度编者注),距墙约一米,两脚平行站立,即两脚脚尖都向前方,两脚距离等于肩宽或略大于肩宽,目视正前方站直。

你现在应当有一种习惯了,这一站自然是收下颏、努力的垂着肩。

然后两腿往下蹲,两腿膝的方向始终要与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但不要蹲得太低,不要叫腿太吃力。

最好大腿与小腿间形成约120度至135度范围的夹角,关键是下蹲时身体一定要垂直下降。

我一直在强调垂直,自然要下蹲得很舒服,这样即不会溜臀也不会撅臀。

出右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左胯,放右胯,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右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

(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

编者注)出左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右胯,放左胯,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左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

(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

编者注)所谓到位就是把以前所有做过的试验方法都用上,如“含胸拔背”“垂肩坠肘”……等。

是不是真的做到位了呢?怎么检验呢?你打完右拳,手都是非常认真的保持着所讲的那些规矩,如含胸拔背是真的挺直身体,尽量向外松肩,但全身绝没有绷着劲的感觉。

应当觉着很放松,有使不上劲的感觉。

但是肩、腋窝、手臂都应有练内家拳所特有的、和做针炙一样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这时你闭上眼,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突然推你打出去的右拳,你的臂不会弯曲,肩与身体不会散乱变形,你好像变与了一个雕塑成的人,是一个整体——推你右拳的力,马上传到你的脚跟。

如果能产生这种试验效果,则可以认为你做得基本到位了。

编者注:原地崩拳(1)只要求把手臂的动作做正确;原地崩拳(2)要求在手臂的动作做正确的基础上,把下蹲、手臂与身体转动的配合动作做正确;原地崩拳(3)是要求在前边累积的基础上,增加力量和速度。

张烈老师称,学生在开始时不可能同时关注到要求的诸多因素,往往顾此失彼,要练很长时间且进步慢。

因此要把分解动作先练好,再要求整合后的综合表现。

出另一拳的试验是:打出右拳将左拳向正前方打出,也就是朝着右拳打,左拳在右拳上边,擦着右拳打出,同时收右胯,放左胯,使身体转动,应当注意的是,左拳向前打多大力量,右拳也向回拉多大力量,一直打到位,即右拳拉至脐旁,左拳伸展到正前方,身体又与墙形成45度夹角,即这一拳打出去,身体转动了90度。

开始练习一定要慢,像练太极拳一样,收胯、放胯、转身、出手……。

(注意这是同时动作编者注)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在规矩中,不要心急,只想着做得正确、到位,把感觉找对。

向外打右拳时,两眼一直注视着正前方的拳,虽然身体转动了90度,但头一点儿也没动,这一点也应特别注意。

再打右拳和打左拳时道理一样。

拳打得顺了,协调了,则可逐步增加速度。

之所以强调逐步,是因为只要速度加快,协调性就会产生偏差。

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你应该体会到不是出手的拳用力,而是两脚和两腿最有用力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对的。

因为你的动作是和地面的相对运动,是和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了你完整的出拳动作。

肯定是越打越快,每一拳都是瞬间完成。

身体转动看上去和抖动一样,甚至由于身体转动的过快,产生的转动惯量很大,而两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又是固定的,所有有时拳打得过快,两脚在地面上会自然地产生错位。

这种错位是因出拳速度大而自然产生的,绝不可故意去追求,绝不应为显示出拳快故意使脚错位的欺骗自己的练习方法。

要经常地认真地按规矩练,逐步提高你自己的能力,这才叫功夫,绝不是突击。

练习中除注意规矩和努力提高速度外,还应注意你两腿膝的方向始终要与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使腿既发力好、又不会造成伤害,同时看着也舒适美观。

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也是我多年观察他人练拳时发现的一种易犯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