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的三种理论基础观

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的三种理论基础观

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的三种理论基础观引言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转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企业作为经济转型与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微观载体,其成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转型经济独特情境下,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和理论解释是否也具备足够的独特性?这是一个富含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问题。

企业究竟是如何选择成长战略、如何成长起来的,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的永恒焦点。

目前,在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方面,西方理论界已经发展出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基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产业基础观(IO)、聚焦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资源基础观(RBV)以及关注制度情境的制度基础观(IBV)。

其中,IO主张企业成长的外生性,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所在产业结构特征对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并认为企业成长或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吸引力[1]。

RBV则强调企业成长的内生性,认为虽然市场结构、产业基础等外部因素确实会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但它们并非决定性因素。

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与能力才是企业成长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3]。

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制度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逐渐为学者们关注,IBV也因此逐渐形成。

IBV认为,制度并非企业战略分析的背景条件,而是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4]。

相关研究发现,IBV更适于解释转型经济情境下的企业战略行为,其已成为探究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选择的第三根支柱[5]。

以上三种理论视角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

然而,单一理论视角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其它理论视角因素的影响———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结果造成必要条件变量的缺失以及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背离。

事实上,国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单一理论视角严重削弱了理论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6]。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及其演进-精品文档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及其演进-精品文档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及其演进瑞典学者Johanson和Vahlne于1977年发表《企业国际化过程:知识增长与增加外国市场投入的模型》一文,开辟了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此后近30年中,学者们对该模型加以不断修正和发展,使过程理论成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是一个企业渐进地参与国际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的外国市场知识和企业运作知识的增加与企业对该国的决策行为和资源投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个因果链就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机理所在。

一、基本框架与核心概念企业国际化的过程理论建立在Cyert和March的企业行为理论和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作为模型的主要假设,通过知识、投入、发展链(Establishment Chain)、松散结合体(Loosely-coupled System)和心理距离(Physic Distance)等概念描绘和分析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模型(即Uppsala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它区分了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态和静态的因素。

其中静态因素包括市场投入和东道国知识(包括特定国际市场知识和企业国际运作知识),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态因素包括对于东道国资源投入的决策和企业近期行为的效果(图1)。

过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市场知识和市场投入决定了下一阶段的企业对于该国市场的投入决策及企业行为,而这又决定了企业在再下一阶段经验学习的效果及风险认知,由此也就决定了企业在更下一阶段的市场投入。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投入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投入的资源和投入的程度。

投入的资源表示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投入的程度表示这些投入的不可转移性。

如果企业投入的资源不能被移作它用,则表明企业的投入程度大,反之则反。

这个概念类似于“沉没成本”。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框架分析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框架分析

o e g o a au h i ewo k a d t e a c mu ai n o n wld e o n e ai n l a i n b s e s r s l n n t e ft l b l l e c a n n t r n c u h v h lt fk o e g n i tr t ait o u i s , e u t g i o n o z n i h
F l wi g t e a a y i, h a e r p s st a h i ii n o b rr s u c s t e e v r n n fi d sra l se n o l n n l ss t ep p rp o o e t ed v so fl o e o e , n i me to u t l u t ra d o h h t a r h o n i c t e n t r e o r e fc u tr d f sh v o i v fe t n t e c mp t i e a v tg n y a i a a i t s o h ewo k r s u c s o lse e r a e p st e e f c o ei v d a a e a d d n i m i o h t n m cc p bl i f ie i f s i d s ilcu tL wh c r d a e a in e n i tr a in l ai n g o h o l see r s An e m r n a i u t a l se ih a e me it d v r c so n e t ai t r w fcu tr d f n r a n o z o t i m . dt n a h c n e t d l f GCF o s u t d i r ed me so s t a , h u t i s o h o s u c s t ee e d n y o c p mo e ol si c n t c e t e i n i n ,h t s t eq a i e wt f e o r e ,h mb d ig wa s r nh i n t g r r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Abstra ct : Th is paper points out tha, t en terprise grow th is still fu ll of "B lack Box" and its grow th law h as not been understood clearly . It is a valuab le research to co m b ine though ts and m ean s of know ledge theory , evolu tion ary th i n ing, com p licated science , etc . and en terprise grow th. K ey w ords : en terprise grow th; endogenous grow th; exogenou s grow th 1 引言 企业成长可以说是古 老而时髦的 论题, 20 世 纪 50 年代至今, 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领域所广泛 关心的对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 展与现代科技 日新月 异的变化, 时至今日, 企业成长理 论仍然是经济 管理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文献成果浩如烟海, 但却杂 乱无序。在笔者看来, 充分利用 和解读现有 文献, 需要 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 力求将不同 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 有关企业成长 问题的 观点尽可能全面、 有机地纳入讨 论框架, 从而提 炼其精 要, 勾画其关系, 整合其逻辑, 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寻找恰当的逻辑起点。笔者仅以企业成长动因的视角, 对文献进行挂一漏万的梳理和分析, 对企业成长经典理 论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反思与评价。 2 研究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对大规模生 产规律的研究, 并广泛涉及企业行为、 企业成长、 组织结 构以及管理等基本 问题。由 于企业成长 的内涵比较复 杂, 能够被视为企业成长的 指标变量也 十分众多, 所以 研究视角多样、 概念体 系庞 杂, 可谓 观点 众多, 流派纷 呈。鉴于此, 本文仅从企业 成长驱动力 的角度, 借鉴经 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思路, 将代表性研究成果分为外生性 成长理论和内生性成长理论 , 对企业成长理论做独立、 系统性地梳理和评述。 2 1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 所谓企业外生性成长即 企业的边界 和生产率由外 生变量决定, 即给定的技术、 成本结构和 市场供需条件 等, 其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企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模型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模型
通过分析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和关键因素,将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为初创 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阶段选取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基于生命周期的三维模型构建
初创期
成长期
选取创新性、灵活性和资源作为描述维度 ,体现企业在初创阶段的创新活力和资源 整合能力。
成熟期
选取市场拓展、生产规模和组织能力作为 描述维度,体现企业在成长期规模扩张和 组织能力提升的特点。
增强模型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应进一步完善三维模型,使其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 态调整,更好地适应企业成长的多样性。
优化与完善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经过优化与完善的三维模型将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成 长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促进企业持续创新
三维模型将进一步强调创新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性, 鼓励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内进行持续创新。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 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 模型
2023-11-08
目 录
• 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三维模型构建 • 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模型的实践应用 • 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模型的优化与完善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 述
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与特点
衰退期
选取品牌、管理模式和国际化作为描述维 度,体现企业在成熟期的品牌影响力、管 理模式成熟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选取危机管理、重振旗鼓和寻求转型作为 描述维度,体现企业在衰退期的危机应对 能力、重振旗鼓和寻求转型的挑战。
三维模型的特点与优势
特点
创新型企业成长三维模型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够全面地刻画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个 方面,同时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趋势,为指导企业成长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格雷纳五阶段增长模型

格雷纳五阶段增长模型

第二阶段:因指导而成长
• 优点:控制严格,高效率,标准成本中心,预算控制体系
• 弱点:不适合多种形式发展,不够灵活,妨碍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因授权而成长
• 企业在第二阶段因指导而成功成长之后,就会来到一个 新的时期,在新的时期又会遇到新的危机,这时候的危机 通常是企业缺乏自制的危机——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决 策。企业在这个阶段,由于经过了因指导而成长的阶段, 企业中的人做事的能力提高了,老板只要叫他们做什么他 们都有能力做,但是,这些人没有办法做出决策,他们每 一件事情还是要请示老板怎么做,为什么?因为原来整个 组织的机制只让他们工作,而没有将权力授给他们。在第 三阶段,企业一般已进入准备做大做强阶段,在这个时候, 老板就应该解决另一个管理的问题,将权力给授出去。如 果授权能够成功的话,对方不是所托非人的话,企业就将 进入第四个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因创意而成长
• 优点:对客户的反应及时,富有创造性及创业精神,市场 反应及时
• 弱点:奠基人的性格不适合管理的需要,老板超时工作
第二阶段:因指导而成长
• 当企业在第一阶段的成长遇到了缺乏领导的危机,如果管 理者能改革领导的作风度过这个危机的话企业就将继续成 长。如果能够继续成长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因为指导而成 长。在这个阶段,老板不应再整天忙于具体业务,而是应 将自己从具体业务中解脱出来,成为教练。分配一些时间 用来指导培训企业员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管人管 事,如果老板能这样做的话,他的企业将继续成长。
谢谢观赏
格雷纳五阶段增长模型?这个模型概述了组织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特性同时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度过每个阶段的经济危机的框架结构企业的经营过程之所以不存在安全区因为危机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每次危机都有不同的特征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理论部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一一企业能力一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 产业内创新升级。

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

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Penrose ' s Firm Growing Theory) [编辑]什么是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安蒂思潘罗斯(Penrose)岀版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一书,是一部继承了熊彼特传统,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企业行为的经济学著作。

潘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潘罗斯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一企业能力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潘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岀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度?这个问题本身及其回答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均衡论的颠覆。

企业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看作黑匣”实际上,正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

她指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元,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因此,她深入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突岀特征和功能,并把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编辑]潘罗斯关于企业的定义潘罗斯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率?注意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论的颠覆。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企业的增长不过是给定产品产量的增加,企业的最优规模是其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对企业规模的限制是对企业生产给定产品数量的限制问题,其结果由用来代表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收益曲线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因此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是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力量来决定的。

如果承认企业自身有能力改变其产品的成本和收益结构(如收益递增),那么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石的均衡论就被动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理论的萌芽(20
一、亚当. 斯密的企业成长思想(21
二、马克思的企业成长思想(22
三、马歇尔对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思想的
(27 第二节继承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思想(30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及其行为(30
二、企业规模报酬与横向一体化(31
三、企业纵向一体化(32
第三节交易费用逻辑的企业成长思想(33
一、科斯对企业规模与一体化的解释(34
二、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
(36
三、迪屈奇的一体化与多元化经营(38
第四节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评述
(40
一、彭罗斯基于资源的“企业成长理
论”(40
二、钱德勒的“现代工商企业”成长论
(46
三、管理主义的企业成长论(48
第二章企业成长研究的方法论基础(52
第一节演化经济学的范式特征与方法(52
一、演化经济学的范式特征与渊源(52
二、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55
三、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围(59 第二节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及其假说(61
一、演化范式动态企业理论的兴起(61
二、演化范式企业理论的基本分析假说(65
三、演化主义的企业理论(67 第三节企业进化的事实与企业时空性(68
一、企业作为一个“物种”的起源(68
二、企业的进化及其特点(71
三、本研究对于企业的规定与假设(77 第三章企业成长的性征与可持续性(81 第一节企业成长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81
一、企业成长的三个维度(81
二、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84
三、企业成长与企业存续(87
四、企业的自然年龄与商业年龄(89 第二节企业成长的生命与演化性征(92
一、企业成长的生命性征(92
二、企业成长特征的模型描述(98
第三节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106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与逻辑(107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实证与经验(110 第四章企业成长的路径及其变化与选择(114 第一节企业外延规模扩张与内涵素质提高(114
一、企业成长路径的经济学模型(115
二、企业成长的内涵素质提高方式(117
三、企业外延与内涵两种成长方式的关系(119 第二节企业规模成长及其替代形式(120
一、企业规模成长及其经济学原理(120
二、企业规模成长的几种主要替代形式(125 第三节企业并购成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130
一、企业并购成长的经济学基础(130
二、企业并购的行为动机(131
三、企业并购的效率与效果分析(134 第四节企业多元化成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137
一、企业多元化成长的趋势(138
二、企业多元化成长的经济学原理(139
三、企业多元化实践的绩效分析(143
第五章企业成长的知识源泉分析(146
第一节企业成长源泉探寻及相关理论评析(147
一、企业内在成长论的观点(147
二、企业竞争优势论的有关探讨(151
第二节企业知识与企业核心能力分析(155
一、知识的内涵与分类(156
二、企业知识及其分类与性质(159
三、企业核心能力的性质及其与企业知识的关系(164 第三节基于知识和能力的企业成长边界与范围(167
一、企业基本问题的知识阐释(168
二、企业核心知识或能力与企业成长的纵向边界(170
三、企业核心知识或能力与企业成长的范围(174 第六章企业成长的创新与学习机制分析(177
第一节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177
一、创新的本质与知识(177
二、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180
三、企业创新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187
第二节企业成长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191
一、组织学习与企业成长(191
二、创新文献中的学习类型(193
三、组织理论中的学习类型(196
四、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创新型企业(198
第三节企业成长中的知识创新模式与过程(201
一、知识积累与创新的模式(201
二、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203
三、知识创新的实现与管理(205
第七章企业成长的异质性因素分析(209
第一节企业成长因素的一般探讨(209
一、企业成长的市场——技术结构因素(210
二、企业成长的组织因素(214
三、企业成长的管理因素(216
第二节内部异质性因素:企业家与企业文化(219 一、企业成长中的企业文化因素(220 二、企业成长中的企业家因素(224
第三节外部异质性因素: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228
一、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及其变迁(229
二、华人企业成长的一种文化解释(234
第八章企业成长原理在中国的实证与应用(237
第一节转型期中国企业成长纵览(237
一、制度视角:中国企业成长的总体情况(237
二、规模视角:中国大企业的衍生与成长(246
三、经验视角:理论与实践的对接(254
第二节中国企业成长的问题与现状(257
一、中国大型企业成长的问题与现状(257
二、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问题与现状(266
三、关于如何推进中国企业成长的几种观点(267
第三节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对策建议(270
一、企业使命:培育核心能力(271
二、必经之途:企业学习与创新(273
三、前提保障: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275
第四节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策略(277
一、“人世”给中国企业成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77
二、“人世”后中国企业的若干成长策略(283
三、结论(289
近半个世纪以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道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P、卢卡斯(Lucas.R 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 探讨了
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的兴
趣,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 的研究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