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2-第1单元-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2 专题复习课课件PPT

栏目导航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放出能量,该 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该 反应为吸热反应。
栏目导航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 (1)用 E(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 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 ΔQ=E(生成物)-E(反应物)。 (2)用 Q(吸)表示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 成物分子成键时放出的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ΔQ=Q(吸) -Q(放)。
栏目导航
3.冬天用煤炉取暖时要预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一氧化碳 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煤炉中发生了反应:CO2+C=高==温==2CO,试分析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 在 O2 充足时,发生的反应主要是放热反应 B.煤燃烧时吹入的氧气越多越好 C.CO2+C=高==温==2CO 这一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D.煤燃烧时,反应物自身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 放出热量
栏目导航
A.其他条件不变,增加压强或 Y 的物质的量时反应速率都增大 B.a ℃、8 min 时,Z 的浓度一定为 0.5 mol·L-1 C.由图可知,a 大于 200 D.a ℃时,0~1 min 内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20 mol·L-1·min
-1
栏目导航
D [由于 Y 是固体,增加 Y 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不变,A 项错 误;a ℃、8 min 时,X 的浓度为 0.5 mol·L-1,即 X 被消耗了 0.5 mol·L -1,Z 的最小浓度为 0.5 mol·L-1,若 Z 的起始浓度不为 0,那么 Z 的浓度将大于 0.5 mol·L-1,B 项错误;根据相同时间段内温度越低 反应速率越小可知,a 小于 200,C 项错误;a ℃时,0~1 min 内 X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20 mol·L-1·min-1,则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也为 0.20 mol·L-1·min-1,D 项正确。]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放出能量,该 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该 反应为吸热反应。
栏目导航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 (1)用 E(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 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 ΔQ=E(生成物)-E(反应物)。 (2)用 Q(吸)表示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 成物分子成键时放出的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ΔQ=Q(吸) -Q(放)。
栏目导航
3.冬天用煤炉取暖时要预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一氧化碳 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煤炉中发生了反应:CO2+C=高==温==2CO,试分析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 在 O2 充足时,发生的反应主要是放热反应 B.煤燃烧时吹入的氧气越多越好 C.CO2+C=高==温==2CO 这一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D.煤燃烧时,反应物自身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 放出热量
栏目导航
A.其他条件不变,增加压强或 Y 的物质的量时反应速率都增大 B.a ℃、8 min 时,Z 的浓度一定为 0.5 mol·L-1 C.由图可知,a 大于 200 D.a ℃时,0~1 min 内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20 mol·L-1·min
-1
栏目导航
D [由于 Y 是固体,增加 Y 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不变,A 项错 误;a ℃、8 min 时,X 的浓度为 0.5 mol·L-1,即 X 被消耗了 0.5 mol·L -1,Z 的最小浓度为 0.5 mol·L-1,若 Z 的起始浓度不为 0,那么 Z 的浓度将大于 0.5 mol·L-1,B 项错误;根据相同时间段内温度越低 反应速率越小可知,a 小于 200,C 项错误;a ℃时,0~1 min 内 X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20 mol·L-1·min-1,则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也为 0.20 mol·L-1·min-1,D 项正确。]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件【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 氢能的利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57页 0107页 0177页 0253页 0304页 0348页 0400页 0411页 0440页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 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 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 质的科学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 多样性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 氢能的利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57页 0107页 0177页 0253页 0304页 0348页 0400页 0411页 0440页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 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 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 质的科学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 多样性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 氢能的利用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 用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 物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7页 0133页 0226页 0303页 0339页 0383页 0406页 0417页 0419页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 多样性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 限度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 性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一单元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 律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相互作用 力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1-第2单元-第2课时

某些氢化物分子间 (常见的有HF、 H2O、NH3等)
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影响物质的 物理性质及 化学性质 影响物质的熔沸 影响物质的熔沸 点及溶解性 点
(双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键属于化学键,但作用力比化学键小得多 B.氢键只存在于分子之间,不存在于分子之内 C氢键的存在,使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反常 D.氢键通常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④无任何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氨气、干冰、冰、乙烯、氢气中只有共价
键;氯化钡、食盐中只有离子键;氯化铵、苛性钠、过氧 化钠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氦气是稀有气体,没有
化学键。
【答案】 I ④H ① A、 D、 G 、 J 、 K ② B、 F ③ C、 E、
课时作业(四)
。
1.在共价分子中所有原子均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吗?
【提示】 构。
不一定,含氢化合物中氢原子达2电子结
分子间作用力
1.概念 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 聚集在一起 的作用力,叫做分子 间作用力,又称 范德华力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 弱 得多。②分子间作用力是 影响物质 熔沸点 和 溶解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 。
类型不相同的是( )
A.NH3和H2O B.Na2O和MgCl2 C.H2S和Na2S 【解析】 D.NaOH和NH4Cl
A 项, NH3 和 H2O 中只含共价键; B 项,
Na2O 和 MgCl2 中只含离子键; C 项, H2S 中只含共价键, Na2S 中只含离子键; D 项, NaOH 和 NH4Cl 中既含离子键
1.共价键存在的物质。 (重点) 2.电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共 价分子的结构。(难点) 3.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的强弱比较。(重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二第一单元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pptx

(3)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_=___(填“>”、“<”或“=”)v(逆), 反应中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4)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速率的变化图像。
图2-1-1
化学平衡特征的理解 1.“逆”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只存在于 可逆反应中。 2.“动” 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并没有停止,只不过 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3.“等” 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同一物质的消 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即v(正)=v(逆)>0。这里的正、逆反应 速率相等既可以理解为宏观上的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 速率;也可以理解为微观上的同一物质分子化学键的断裂速率
高温、高压
与形成速率相等。如反应N2+3H2 催化剂 2NH3,单位时间
A.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B.②③⑥ D.只有④
解析:①由于A是固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说明混合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②由于该 可逆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保持不变,压强不变无法判断 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③同②,也无法判断;④可以判 断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⑤、⑥,v正=v逆表明该可逆反应 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3)可逆反应具有普遍性,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 逆反应速率_相__等___,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不__再__发__生__变__化____,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建立过程 (1)反应开始时,v(正)很大,v(逆)为__0__。 (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减少→v(正)_减__小__,生成物由无到 有逐渐增多→v(逆)_增__大__。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品课件 专题2 第1单元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为
。
易错提醒 书写轨道表示式时,常出现的错误及正确书写
【典型例题】
【例题2】 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1)Co:
(2)Ge:
(3)Ni:
(4)As:
(5)P:
(6)Fe2+: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74s2或[Ar]3d74s2
(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或[Ar]3d104s24p2
专题2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内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容
索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引
03 课堂小结
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1.能结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基 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并说明含义。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明确其简单应用。
A
评价 错误;违反洪特规则
O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B
C K原子的轨道表示式:1s22s22p63s23p63d1 D Br-的电子排布式:[Ar]3d104s24p6
答案:C
错误;违反泡利不相容原 理
错误;违反能量最低原理 错误;违反能量最低原理
解析:相同轨道中的两个电子自旋状态不同,A项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 理,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个轨道上排布时, 电子尽可能分占在不同的原子轨道上,且自旋状态相同,B项违反了洪特规 则,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K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C项违 反能量最低原理,符合题意,C项正确;Br-的电子排布式:[Ar]3d104s24p6,正确, 评价错误,D项错误。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1 专题复习课课件PPT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复习课
栏目导航
知识 网 络 构建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专题 总 结 对练
栏目导航
元素的推断 元素推断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在选择题中体 现),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利用物质结构 和性质进行综合推断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短周期所有元素的结构特 点,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
栏目导航
(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 2 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 3 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 2 倍的短周期元素:Li。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 3 倍的短周期元素:Na。
栏目导航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等。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 H 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短周期元素:O、F。
栏目导航
1.一般解题思路
栏目导航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栏目导航
2.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 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 20 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 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 20 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栏目导航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 击破,推出结论。
①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 渐缩小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
②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 案不止一组,只要合理就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则选择自己最 熟悉、最有把握的。
专题复习课
栏目导航
知识 网 络 构建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专题 总 结 对练
栏目导航
元素的推断 元素推断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在选择题中体 现),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利用物质结构 和性质进行综合推断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短周期所有元素的结构特 点,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
栏目导航
(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 2 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 3 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 2 倍的短周期元素:Li。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 3 倍的短周期元素:Na。
栏目导航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等。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 H 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短周期元素:O、F。
栏目导航
1.一般解题思路
栏目导航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栏目导航
2.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 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 20 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 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 20 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栏目导航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 击破,推出结论。
①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 渐缩小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
②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 案不止一组,只要合理就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则选择自己最 熟悉、最有把握的。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品课件 专题2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的判断 (1)主族元素未成对电子数规律
(2)第4周期过渡元素 未成对电子数规律
应用体验
【例2】(2021江苏南通高二检测)A、B、C、D、E代表前四周期的五种元
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填空: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轨道表
示式为
。
3d 为全充满
2.基态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
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应用体验 【例1】已知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2 B.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44s2 C.该原子3d轨道的轨道表示式为 D.该原子结构中共有7个能级上有电子 解析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K层排满时为2个电子,故x=1,该元素为铬,故 A项错误;根据洪特规则特例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故B项错误;铬原子3d轨道上填充了5个电子,根据洪特规则,5个电子应分占 5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故C项错误;该原子结构中共有1s、2s、2p、3s、 3p、3d、4s 7个能级上有电子,故D项正确。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
教材阅读 想一想自学教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思考:碳-14呼气试验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 旋杆菌可引起多种胃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已经成为现代消化道疾病治疗 的重要措施。当病人服用14C标记的尿素后,如患者的胃内存在幽门螺旋杆 菌感染,胃中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14CO2,14CO2通过血液经呼气排 出,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通过分析呼气中14CO2的含量即可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原则?先后占 据了哪些原子轨道?有多少个未成对电子? 提示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电子先后占据了 1s、2s、2p三个轨道,由于2p有三个轨道两个电子,根据洪特规则,这两个电 子分占不同原子轨道,因此有2个未成对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
1 不对,平衡时v正(N2)= v逆(H2)。 3
1.化学平衡的建立 (1)正反应方向建立过程,v正减小,v逆增大,v正=v逆时 达到平衡。 (2)逆反应方向建立过程,v正增大,v逆减小,v正=v逆时 达到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下图是可逆反应X2+3Y2
2Z在反应过程中的
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氯水中含有
Cl2、H2O、H+、Cl-、HClO
等粒子说
Cl2与H2O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只进行到一定限度,此反 应可写为 Cl2+H2O
HCl+HClO
。
(3)过量的KI溶液与少量FeCl3溶液充分反应,萃取分离 出I2后向溶液中加KSCN溶液,溶液仍为红色。说明Fe3 未
+
完全转化为Fe2+,说明Fe3+与I-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其反应
第 2 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 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课标解读 1.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和限度。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标志。
●教学地位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存在一定的限度,在工农业生 产中控制反应限度可以改变转化率,提高效益。同时化学平 衡状态的判断也是高考命题的注意点。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解析】
从曲线变化的趋势看,n(N)逐渐减小,n(M)
逐渐增加。当t=0时,n(M)、n(N)均不为0,分别为2 mol、 8 mol;t1时N由8 mol减至6 mol,减少2 mol,M增加1 mol, 说明M、N之间的反应可表示为2N M;t1时M为3 mol,N
2.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反应停止了吗?
【提示】 零。
没有停止反应,只是两向速率相等,但不为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特征
【问题导思】 ①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平衡状态,两向速率如何变化?
【提示】 v正减小,v逆增大,平衡时v正=v逆。
②对于N2+3H2
逆
2NH3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N2)=v
(H2),对吗?
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体积 )
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的同时生成 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的同时生成 2n mol NO ③用 NO2、NO、O2 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 2∶2∶1 的 状态
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仍在进行没有停止。
【答案】 C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问题导思】 对于可逆反应 2NO2(g) 2NO(g)+O2(g),能够说明反
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写出两条)。
【提示】 质的量不再变化
①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②各物质的浓度、物
③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 当恒温、 恒容时, 压强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或恒温、恒压时, 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对于有颜色的物质参加的反应,体系颜色不变,说明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
1.定义:对于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 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 逆反应 方向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 化为生成物,即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化学平衡的建立
反应开始时,也就是t=0时,c反最大,c生=0,即v(正)最 大,v(逆)=0。 随着反应的进行,也就是t>0时,v(正) 减小 ,v(逆)增大, 在坐标图上表示为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c反、c生不再 发生改变,即v(正)=v(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及其特 点。 2.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 衡的特征。
1.可逆反应的特征。(重点) 2.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 状态的判断。(重难点)
可逆反应
1.定义:可逆反应是指在 同一条件 下既可以向正反应 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说明 (1)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的反应,即正反应方 向的条件与逆反应方向的条件相同,否则是非可逆反应。如: 点燃 2H O,2H O===== 电解 2H ↑+O ↑,前者反应条 2H2+O2===== 2 2 2 2 件为点燃,而后者为电解,所以上述两个反应,不是可逆反
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合成氨的反应:N2+ 3H2 为(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反应一段时间后,容器中存在的物质 ) A.N2、H2 C.N2、H2、NH3
【解析】 【答案】
B.NH3 D.不能确定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C
2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 向 某 容 器 中 充 入 N2 和 H2 合 成
●新课导入建议 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固体 会溶解,同时溶液中溶质又会析出,而且溶质的质量不发生 变化,这是因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同,达到了一个 动态平衡状态。化学反应中有没有这种动态平衡?如果有, 它有什么特征?本课时将探讨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C.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⑦ D.全部
【解析】 ①中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的同时必消耗 2n mol NO2,而生成 2n mol NO2 时,必消耗 n mol O2,能说 明反应达到平衡,②不能说明。③中无论达到平衡与否,化 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混合气体的颜色 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⑤体积固定、气体质量反应前后守恒,密度始终不变。⑥反 应前后可逆反应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 ⑦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 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该反应 Δν≠0,能说明 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 A
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特别要注意反 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的特殊性——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条件下,反应前后的每时每刻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体 积、总压强、密度、平均摩尔质量等始终不变。
2.(双选)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 量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A(s)+2B(g) 衡的是( ) B.混合气体的密度 D.B 的物质的量浓度 C(g)+D(g)已达平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图中表示NO2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用a、b、c、d 表示)。
用O2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2) 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________( 填字母 代号)。
NH3,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正 反应速率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 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
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解析】 【答案】 充入N2和H2,平衡从正反应方向建立。 B
平衡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 m mol A,即v(正)=v(逆)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消耗 正、逆反应速 了p mol C,即v(正)=v(逆) 率的关系
平衡
平衡
v(A)∶v(B)∶v(C)∶v(D)=m∶n∶p∶ 不一定 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消耗 了q mol D,因均指v(逆)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平衡
3.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 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不再发生变化 的 状态。 4.特征 ①化学平衡是一种 动态平衡,即在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 仍在进行,但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保持 不变 。
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原化学平衡状态 被破坏,一段时 间后会达到 新的平衡状态 。
为6 mol,即N的浓度为M的2倍;t2时M、N两物质的物质的 量相等,且为4 mol,并非正、逆反应速率相等;t3时,M、 N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是化学平衡的特征,说明正、 逆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 D
5.(2013· 泰州高一检测)在2 L密闭容器中,在800 ℃下 反应2NO(g)+O2(g) 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
A.t1、t2时,用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有2v(X2) =v(Z) B.t2时,反应已达到了一定限度 C.t2~t3,反应不再发生 D.t2~t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无论在何时,用不同物
质表示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均存在反应速率之比等 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项正确;t2~t3,反应达到一定的限 度,但没有停止,B项正确,C项错误;此时各物质的浓度 不再发生变化,D项正确。
【答案】 C
v(X)一般表示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过程或平衡均满 足v(X)之比等于反应的计量数比。
1.对于可逆反应:M+N 正确的是( )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
A.M、N、Q 3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百分组成不再变化 D.反应已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