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的自动限压储存
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附件检验要点

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附件检验要点摘要本文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对在用液化石油气储罐检验中的安全附件检验要点作了一定的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附件液化石油气在民用燃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易燃、易爆的介质。
储存液化石油气要在常温下加压到一定压力后使其液化,以便储存在液化石油气储罐中,因此液化石油气储罐是在一定压力下运行,储存易燃、易爆介质,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在液化石油气储罐检验中,安全附件的合格是保障储罐日常运行安全的首要条件。
下面就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附件检验的要点简要叙述一下。
1.安全阀安全阀是作为液化石油气储罐内压力过高时,自动开启泄压的一种安全装置。
(1)液化石油气储罐必须选用弹簧封闭全启式安全阀,其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储罐设计压力。
(2)容积为100m3或大于100m3的储罐应设置2个或2个以上安全阀。
安全阀与储罐之间应设置阀门,且阀口应全开,并应铅封或锁定。
(3)安全阀的最小排气截面积的计算应符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
(4)安全阀应设置放散管,其管径不应小于安全阀的出口管径;地上储罐安全阀放散管管口应高出储罐操作平台2m以上,且应高出地面5m 以上;地下储罐安全阀放散管管口应高出地面2.5m以上。
(5)放散管或统一放散管上端应设置弯管或防雨帽,以免管内存水。
由安全阀放散管排出的气体,应能保证排至安全空间或排至火炬管烧掉。
(6)安全阀制造单位必须有相应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出厂须有安全阀合格证,合格证上适用介质必须为液化石油气。
(7)安全阀每年校验一次。
当储罐设置2个或2个以上安全阀时,其中1个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得超过设计压力,其余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储罐设计压力的1.05倍,校验合格后铅封。
2.紧急切断阀紧急切断阀是在发生应急情况下,能够手动或自动快速关闭,以迅速切断气源,杜绝事故的继续发展而设置的阀门。
紧急切断阀分为油压式、气压式、电动式及手动式几种。
液化石油气的安全技术与管理

液化石油气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摘要:液化石油气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燃料。
虽然没有很长时间的推广,但在短短几年内,LPG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是一种综合形式的运输,它不局限于某种运输形式,包含了管道运输、汽车运输、水路运输以及铁车运输等等。
而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的运输条件进行选择。
关键词:储存运输;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液化石油气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新型资源,但是在存储以及运输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基于此,主要对液化石油气储运及安全技术进行了探讨。
一、液化石油气储存的安全技术1.存储的防火技术。
在液化石油配置地址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在城市边缘位置,同时选择明火以及散发火花的下风向以及侧方向,在它的周围建立一道实体墙,需保证实体墙达到指定高度,在辅助区域之内设立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等等,在生产之内设置存罐区、烃泵室、压缩机室等等,同时也需要设置相应的设备,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要求展开工作。
布置独立的压缩机室、烃泵室等场所,防火间距也需要达到指定距离。
2.存储承压储罐技术要求。
要保障储罐石油各种承压储罐与相关安全技术规定相符合,因此压力计、阻火器、安全阀、呼吸阀等等设备都需要处于完好无缺的状态中。
液化石油气需要保持在指定温度之下,没有任何绝热措施时,需要设冷水喷淋设备,这样能够达到降温的主要目的。
3.储罐的处理技术。
在设置罐区防火护堤过程中,应该设置水封井,并且在出口管道上设置切断阀门。
一些存储沸点较低的危险物品,需要液体在蒸汽压完成后,然后在按照液体的操作要求,防止空罐在液体进入后,产生破坏作用。
4.气瓶仓库的技术。
设置专用存储仓库,仓库的建立需要按照具体要求来进行建立,在仓库内不能有暗道、地沟等状况,严禁火种或者热源,在仓库内应该设置通风设备,保持设备的干燥,防止有阳光直接射入到气瓶中,同时也不能运用电磁起机械,设备的瓶颈应该旋紧,同时在气瓶上应该设置防震圈,在进库时或者搬运时,不能发生碰撞或者敲击的现象。
LPG储配库的相关内容——液化石油气(LPG)低温存储

重庆科技学院油气储运管理规范题目LPG储配库的相关内容——液化石油气(LPG)低温存储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油气储运10-03学生姓名徐瑾佳琦学号**********指导教师王艳平评阅教师职称液化石油气(LPG)低温存储摘要:LPG(液化石油气)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品种之一。
它具有热效率高、清洁环保、便于储运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LPG需求量连年上升。
我国LPG供需的区域不平衡特点,导致“北气南运”且以海运为主。
本文对于LPG投资兴建大型低温液化石油气及LNG储存的两种方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分别是有地上储存和地下储存两种方式,对其中的使用环境和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做的简要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寻求替代的洁净能源就必然成为当务之急了。
LP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环保的能源产品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字:LPG 储存低温技术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storage temperatureAbstract: For large-scal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LPG LPG and LNG cryogenic storage are two ways for a simple introduction. There were aboveground storage and underground storage in two ways, on which the u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recautions to do a brief analysi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has been mention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o seek alternative clean energy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 top priority. LPG as a clean,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 products in China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Keywords: LPG storage cryogenic technology一、绪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石油标准》石油液化气标准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质量标准GB11174-1997的具体内容为:实际应用中,密度和蒸气压是最便于检测的参数,由于该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密度值,我单位依据多年液化石油气入库检测经验及北方各大炼厂的油品质量状况,规定了液化石油气的入库检测密度标准。
低于这一标准时,C5以上组份含量及蒸发残留物一般符合国家标准,直接入库;高于这一标准时,则须按照SH/T0230 方法进行色谱分析。
2007年6月,我单位接收了两批液化石油气,检测合格入库。
该油品分装后实际使用时,火苗却只有原来的1/2~1/3,用户反映强烈并退货。
当时的密度检测值为0.62kg/m3,色谱分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为:表1 两批遭用户退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与标准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这两批油品虽然密度较大,但组份含量却是符合要求的。
符合国标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呢?二、原因分析为找出符合国标的液化石油气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因,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如几种主要成份的化学性质、燃烧特性等。
但因资料来源和笔者学识所限,未能找到影响用户使用的确切原因,只能从几种主要成份已掌握的物化性质进行一些表面分析。
首先是饱和蒸气压,当液态液化石油气储存在密闭容器内时,只要容器上部还留有空间,这部分空间就会被气态液化石油气充满。
当容器上部气液两相处于动态平衡时,所测出的气相空间的压力,就是当时条件下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
众所周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大小及液量无关,仅取决于成份及温度。
几种液化石油气主要组份的饱和蒸气压如下:表2 几种液化石油气组份的饱和蒸气压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仅C3组份饱和蒸气压与C4相差较大,同一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间蒸气压也有较大差异。
如正丁烷与异丁烷、顺丁烯-2、反丁烯-2与正异丁烯,均相差30%以上。
饱和蒸气压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物质自然气化能力的大小。
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感到效果明显不同。
其次是化学活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应该是丙烷、丁烷。
在液化石油气生产应急处置中应用的工艺措施

2 液化石油气的应用及危险性数据分析液化石油气被广泛应用在民用生活和工业生产。
日常生活主要用于烹调、烧水、取暖;工业主要使用干燥、定性、发泡、熔化金属或者烘烤做一些金属或者不锈钢节质的物品,少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主要就是采暖、催熟。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液化石油气无处不在,用途广泛,是目前不可替代的能源之一。
由于液化石油气一种低碳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当降温或高压的条件下会变液化成液态。
液化气的气态密度比空气重,约为空气的15~2倍,当发生泄漏时,迅速扩散,并向比较洼处流动,因为闪点低,爆炸极限范围比较小,约为1.5%~9%,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属于易燃易爆气体。
根据历年的安全事故数据统计显示,在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全事故中,由于设备设施老旧泄漏、安装质量缺陷、工艺操作不当、检修等原因引起安全事故发生占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处置初起的泄漏,避免因泄漏造成、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事故初起时的工艺处置措施就显得犹为重要。
3 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事故的特点液化气库火灾具有破坏性、复杂性、瞬时性等特点。
随着液化气使用范围日趋广泛,以及液化气储罐分布较集中,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如控制处理不及时,容易发生二次爆炸及连续爆炸,危害面积大,易造成群死群伤。
3.1 易扩散、燃烧快、易爆炸液化石油气一旦发生泄漏,体积膨胀增大200~300倍,气体迅速向周围扩散,在火灾条件下,与空气充分混合时,燃烧猛烈、速度快,爆炸速度可达2 000~3 000m/s ,燃烧温度可达0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新型节能型和环保型能源,迅速普及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除了我们生活中作为燃气使用,在工业上应用也日趋广泛,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业生产原料之一。
由于液化气的易燃易爆等基本性质决定一旦发生泄漏,火灾危险极大,因此,要对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个人加强专业培训,并针对液化气的泄漏事故做好预防处置应急预案,以减少或杜绝液化石油气生产过程中泄漏事故的发生问题,保证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
液化石油气使用标准

液化石油气使用标准
液化石油气(LPG)使用的国际标准包括ISO 9162、API 2510、NFPA 58等。
这些标准主要涉及LPG的物理、化学性质、安
全要求和储存、运输、使用的规定。
以下是一些液化石油气使用的标准要求:
1. LPG物理、化学性质:标准要求对LPG的组分、密度、蒸
气压、闪点、燃烧性质等进行规定,以确保其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2. 储存和运输:标准要求对LPG的储罐、储存设施和运输容
器的设计和制造进行规定,以确保其具备适当的强度和耐受性,以及防止泄漏和事故发生的措施。
3. 安全要求:标准要求对LPG使用中的安全措施进行规定,
包括防爆、防火、通风、泄漏检测和处理、设备维护等。
4. 使用规定:标准要求对LPG的使用进行限制和规定,例如
在室内空间和密闭区域中的使用要求,以及使用LPG的设备
和器具的要求。
5. 环境要求:标准要求对LPG使用中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规定,包括排放和废弃物处理等。
6. 确认和测试:标准要求对LPG产品进行确认和测试,以确
保其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实施和遵守可以保障LPG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国和地区还可能有各自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和法规对LPG的使用进行监管和控制。
因此,在使用LPG之前,应参考当地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液化石油气及瓦斯安全规定+装卸车安全管理规定

液化石油气及瓦斯安全规定+装卸车安全管理规定液化石油气及瓦斯安全规定一、目的为严格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确保生产使用液化石油气及瓦斯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员工、群众的生命安全,保护社会环境,根据《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液化石油气及瓦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三、内容与要求1、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液化气)及瓦斯的设备及管线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超温、超压、超装、超负荷运行。
2、液化气槽车和钢瓶、储罐的充装系数不应超过其容积的80%(引进球罐按设计值充装)。
进储罐的液化气温度界限应保证其蒸汽压不超过储罐的允许操作压力。
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对无保温的露天储罐应采用喷淋水降温。
3、应随天气的变化而确定液化气及瓦斯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在冬季气温下降时,应减少液化气与瓦斯系统带水带液,并及时脱水排液,防止冻凝或冻坏坏设备与管线,在大风天应加强巡回检查,谨防炉子灭火和火炬回火。
4、各种充装液化气槽车,充装完毕后,管线与接头应彻底断开,并经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检查后,方能开车.汽车槽车进入现场,排气管应安装阻火器。
5、新装置投产、应对液化气及瓦斯装备部分专项检查验收,要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开工方案、安全措施、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
6、液化气及瓦斯的设备与管线,应做到不渗不漏。
一旦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
在不能制止泄漏时,应紧急切断一切火源和进料,关掉手机、寻呼机等可能产生火花的设备,断绝车辆来往,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所有监测报警设备,应定期检查试验,确保灵敏好用。
7、通过道路或繁华区的液化气及瓦斯管线,应采取管网固定、管架加强、架桥加牢等措施;液化气及瓦斯管线跨越主公路,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安全警告牌。
8、液化气及瓦斯不准随便放空,应通过火炬排放燃烧、火炬的点火与引火装备应定期检查,定期试验,保证灵敏好用。
9、加强民用液化气站充气、居民炉灶(包括住宅区的液化气管网)和集体食堂等使用液化气的安全管理,做到定期检查,液化气钢瓶要按规定定期检验,不准超期使用。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液化石油气是由多种烃类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含有3个碳原子和4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即:丙烷、正丁烷、异丁烷、丙烯、1-丁烯、顺式-2-丁烯、反式-2-丁烯和异丁烯八种重碳氢化合物,行业习惯上称碳三和碳四。
另外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少量甲烷、乙烷、戊烷、乙烯或戊烯(俗称碳一、碳二和碳五),以及微量的硫化物、水蒸气等非烃化合物。
碳原子少于3个的烃如甲烷、乙烷和乙烯常温下很难液化,碳原子高于4个的戊烷、戊烯在常温下呈液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都不是液化石油气的组分。
一、烷烃烷烃化合物是构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化学分子式可用C n H2n+2(n≥1)表示。
在烃的分子里,碳的化合价是四价,其余的价键都与氢原子相连接,直至4个价键完全饱和为止,故烷烃又称饱和烃,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含有一个碳原子(n=1)的烷烃称为甲烷,含有两个碳原子的称为乙烷,以此类推。
当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上时,就用对应的数字来表示,例如,C3H8称为丙烷,C12H26称为十二烷。
从丁烷开始,每一种烷烃虽然化学分子式相同,但是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即分子内部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样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
例如,丁烷的同分异构体有正丁烷(碳原子的连接为直链)和异丁烷(碳原子的连接有支链)两种。
二、烯烃烯烃的化学分子式为C n H2n(n≥2),烯烃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也是有直链或直链上带有支链的,所不同的是在烯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C=C)。
当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相同时,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要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少。
因此,碳原子的价键不能完全和氢相结合,在两个碳原子之间接成双键。
由于烯烃分子中碳原子的价键没有饱和,故烯烃又称为不饱和烃,其化学性质相当活泼。
烯烃分子中双键的位置和碳键排列的结构不同,都会出现重异构现象,所以它的同分异构体要比同样碳原子数目的烷烃多。
烯烃的命名与烷烃相近,即含有两个碳原子的烯烃称为乙烯,含有3个、4个碳原子的烯烃分别叫做丙烯、丁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化石油气的自动限压储存2003-3-6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已知液化气的储存方式有三种,即:1.低温常压储存(又称"全冷储");2.常温压力储存(又称"全压力储存");3.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降温压力储存(又称"半冷储")。
国际上大量产出和大量输入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的国家,为了海上槽运的经济和安全,为了储备时少占地,好管理和安全目的,广泛采用全冷储方式。
此时需将液化石油气降低到-40℃左右(天然气需更低),使其饱和蒸气压力等于或略高于大气压力,储罐的耐压便可以很低,但肯定是耐低温的、大容积的,常常是半地下或地下式的。
但是它要求合理的经营规模,陆地上的储罐一般单罐容积在3~5万吨到10~15万吨。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资源并不依赖大量进口,还是维持在自产自销的状态,各炼油厂所能提供的液化石油气产量有限,各城市的储备量也有限,所以一直沿用全压力储存方式。
国家规定,全压力储存的储罐耐压应当为1.76兆帕。
随着经济发展,各大城市的储备规模也有所增长,已经达到几千吨到一两万吨一厂的水平,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达不到全冷储合理经营的规模。
况且我国液化气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消费主要是炊事性的民需,全冷储除了有一些技术问题,规模问题以外,储备环节上额外的增值将转嫁给消费者,肯定也是不受欢迎的。
但是法定全压力储存储罐耐压1.76兆帕,限制了将储罐造得很大,于是出现了几千吨的储备厂要采用十几个到几十个储罐的大罐场、占地大、管线多、阀门成群、管理复杂,在事故几率一样的情况下,事故预期值就高。
事实上使用普通容器钢,如16MnR、SPV36等,1000m3容积,1.76兆帕的球罐壁厚已经达到50mm 左右,即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球罐焊接极限(50~60mm),这样的容器自重大(200吨左右),耗钢量大,焊接难度高,造价高。
于是近年把介于全冷储和全压力储存之间的半冷储方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半冷储的可取之处无非是采用低耐压储罐,把容器造得大一些,数量少一些,随之管线、阀门、配套的安全消防设施也少一些,占地也少一些,管理简单一些,综合起来的效果是投资的降低,日常运营费的降低,产品在储备环节上的增值率也降低。
半冷储即然介于全冷储和全压力储存之间,制冷的深度对液化石油气来说,大约是在-40℃~+40℃之间,选择是广泛的。
一般说,只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可以把工作温度远在正温区,这样从容器材质、管线、阀门规格、到制冷系统设备都是常规的。
但如若采用全冷储,则所有材料、设备甚至运营概念都将是全新的。
论证表明,在较高的正温区,例如+10~20℃,在合理的工艺流程下,一座半冷储储备厂建设投资的节省可能是30~50%,占地少一半,运营费用(与造价高昂的容器折旧,定期开罐检查费用相抵后)会大量减少。
半冷储虽然是从温度入手,却是从压力着眼,因为效益均来自使用较低耐压的大容积储罐。
所以一般都是控制压力,很少是控制温度。
但压力的控制的确是以降低温度为手段的。
使密闭的保温容器内压力增高的因素有三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制冷环节消除的:1.液相热介质的储入,介质饱和蒸气压导致的增压(对进液制冷--基本制冷)。
2.储入的液相压缩了气相空间而形成的瞬间增压效应(抽出被压缩气体以减压--置换制冷)。
3.环境温度高或直接日照,热量侵入保温层造成冷损失使罐内增压(抽出气体使储液沸腾放热降温--维持制冷)。
使液化气降温降压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方法中较合理的有所谓"液化气自身循环制冷"工艺,其流程简图示如图1。
热液相介质经管线1泵入保温储罐的气相空间,以喷洒的方式进入储罐,对应较高温度和饱和压力的液滴,在较低压力的气相空间迅速闪蒸,同时夺走液滴自身的热量,使其温度压力降低到与气相空间压力对应的水平,停止闪蒸落入罐内的液面。
闪蒸自然会造成气相空间升压,当压力达到位式调节器的整定上限P上时,压缩机K开动,通过管线2抽出气相空间的气体,压缩之,在冷凝器F处凝结成液,通过管线3靠背压复入储罐,喷雾闪蒸。
这个过程在进液期间周而复始。
当进液停止后,压缩机还会工作一段时间直到气相空间的压力达到整定的下限P下为止。
这个流程将"基本"、"置换"和"维持"三部分制冷都考虑到了,且可以通过唯一的制冷手段予以解决。
但它有许多缺点:1.储罐耐压不能规定得太低,它第一要承受位式控制的上限压力P上,而P上、P下间隔太小,压缩制冷系统会频繁起动。
第二由于储罐承受的压力完全取决于气相空间的实际压力,即便液相部分对应饱和蒸气压很低,而通过喷洒输入气相空间的热液相温度可能很高,迅速闪蒸后很容易使气相空间急剧增压。
如果制冷部分处理能力与闪蒸量不匹配,而且偏小;如果进液与压缩机工作不同步,那么气相空间的压力很快会达到热液相介质对应的饱和蒸气压,所以储罐耐压无论如何不能选得太低。
2.从制冷原理上看,我们是利用液滴的部分闪蒸来冷却余下的部分,所以热液进入控制压力的空间后,对应干度可能是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或再多一点,否则大部分都蒸发掉了,也就不经济了。
但干度低说明在喷洒空间中会有很多雾滴在悬浮状态下被压缩机的吸气侧管线2吸走。
当然在进入压缩机前会经过气液分离,把这部分液相分离出来,但这部分带走的液相是多余的,影响了制冷效率。
另一方面这些液相介质会在吸入侧的管线(特别是在长管线、粗管线中)直到分液器的压力梯度作用下继续闪蒸一部分,也就是说在容器以外发生着无效的制冷,等同于降低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再一次降低了制冷效率。
3.为了减小热液闪蒸的冲击,为了降低压缩机吸入侧的蒸气湿度,总希望把保温储罐的气相空间留得大些,喷头放得低些,也就是说装满度很低,不会是85~90%可能是60~70%。
4.管线较多,每个球罐在气相部分有进液管1,吸气管2,凝液复返管3,在液相部分有液相输出管4,也就是较常规全压力储存方式几乎多一倍。
对一个多储罐系统的大储备厂,这些管线总和可能是以几公里或几十公里计算。
5.用在多储罐系统管理复杂,如果下是每罐有一个专用压缩机站和单独的控制系统(这样做显然不合理),那么进液时一定要把进液罐接入制冷系统,把其它无关罐与制冷系统分离。
而维持制冷则需要每一罐都与制冷系统接通,使制冷系统处在值班状态。
要求经常是矛盾的。
这5个缺点之中以不能将储罐耐压大幅度降下来为最大,因为效益来自把压力降下来使用大容积储罐。
"液化气的自动限压储存"也是一种降温压力储存的流程,是针对几千吨以上多储罐大储备厂设计的适用的工艺流程。
原理仍然是利用高温,高压液化气在保温储罐中蒸发,消耗热量完成降温,降压实观降温储存。
工艺流程(图2)如下:经输油管输入的高温、高压液化气首先进入缓冲罐A;(以液化石油气为例,国家规定标准耐压1.76兆帕),然后用烃泵P1从罐底(液相区)输入到各低耐压(<<1.76兆帕)保温储罐B,热液引起罐内液温升高,饱和蒸气压上升,定压控制系统(变送器S1,PID调节器T1,气动调节关断阀J2)开始工作,将B罐中以泡沫沸腾蒸发掉的气相排入压力较低的收容罐C中。
有"积分"环节的调节器控制调节阀的开度,跟踪产气强度不使气相空间的压力发生显著的波动,这样靠蒸发吸走气化热使B罐中液相冷却直到其饱和蒸气压等于设定压力值PO为止。
收容罐C是兼用的检修、消防备用罐(也可专设)它的压力用位式控制,由压缩机K在Pc上时抽出气体,Pc下时停机。
压缩机K,冷凝器F,凝液罐E组成将B罐蒸发的气相回收的系统。
凝液由泵P2送回缓冲罐A。
这套工艺的特点是:1.这是一种适合降温压力储存的制冷和控制工艺;2.它拚弃了常用的由气相空间进料方式,改由液相区进料;3.它采用泡沫沸腾蒸发冷却方式,而不用节流喷雾闪蒸方式;4.上述作法缓和了产气烈度和压力冲击,但拖长了制冷过程,正好用有PID 环节的连续调节系统使用调节--关断阀组成自动限压系统实施平稳的定值压力控制;5.自动限压方式使储罐耐压的选择可以尽量贴近设定(限定)压力PO,充分利用容器耐压。
泡沫沸腾压力冲击小、产生干蒸气,因此要求预留空间小,可提高储罐装满度,节省容积提高库容;6.设立了C罐,使B罐的连续调节和压缩机的间歇工作之间得以过渡,并相互接口。
C罐可利用检修、消防备用罐,充分利用了设备;7.平时冷损失要求的"维持制冷",进液时空间置换要求的"置换制冷",可以被同一个自动限压工艺自动地完成;8.较已有的"液化气自身循环制冷"工艺省掉气相进液管一组,凝液复返管一组,即节约近一半工艺管线。
这套"自动限压储存"工艺已经国家专利局授给发明专利,专利名称用的是《液化石油气降温压力储存方法》,专利号87103067.5。
已有工艺与新工艺比较见下表:自动限压储存工艺已经在设计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第一储备厂时采用。
这个厂名义库容1万吨,实际可容纳一万两千吨。
采用了两台1000m3,1.76兆帕耐压的球罐做为"缓冲罐"(A),12台2000m3,0.98兆帕耐压的保温罐,其中11台做为自动限压储存的储罐(B),1台做为消防、检修备用罐,兼作"气相收容罐"(C)。
储罐装满系数取0.85~0.90。
设计时的给定介质组分偏严,它相当于北京市70年代检测到的较轻的组分,含丙烯50%,丙烷10%其余为碳4。
这个组分的温度、压力行为与组分为80%丙烷加20%丁烷的混合介质相近。
所以规定的定值调节整定压力P=0.725兆帕。
在O这个工作点上对应给定组分的温度约为25℃,对应纯丙烷的温度约为20℃,对应纯丙烯的温度约为13℃。
北京液化石油气第一锗备厂1992年3月投产,一年多来已周转了液化石油气二十余万吨。
目前看,选定P=0.725,和球罐耐压为0.98兆帕对于存放组分较轻的如纯丙O烯,丙烷是合适的,但对于碳4较多的液化气就定得偏高。
今后对于这样的液化气完全可以将PO 和罐压PR都适当降低,球罐容积可以向,例如,5000m3/罐,的方向发展。
顺便说明,设定压力PO在运营中间可以很容易地整定成其它数值,但需规定个上限以策安全。
鉴于日后液化石油气可能向汽车燃料(首先是出租车)和建筑物能源综合利用(发电、供暖、空调、供热水等)领域发展,需摆脱粗放经营办法,按组分分档供应,理论上说,自动限压工艺允许在一个多储罐的储备厂里只设一个制冷压缩机站,用它控制耐压PR不同的储罐,各自收纳不同组分的介质使用各不相同的整定(限定)压力PO。
这个工艺也可以用在采用压力储仓的槽船上,以减轻槽船的自重,提高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