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4.1.6《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
2、能力培养:(1)能够正确识读“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2)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张骞出使西域【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地图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板书设计】一、西域二、张骞出使西域1、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138BC 作用:内地人开始了解西域地区2、第二次:目的:积极发展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119BC 作用: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丝绸之路三、丝绸之路1、开辟2、经济交流3、文化交流4、历史地位【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看一看)看题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WHO?一个人物——张骞WHAT?完成了什么大事?——出使西域还有什么?——丝绸之路(问)西域指哪些地区?是否是人间天堂呢?(看地图)知道西域的范围抓住重点: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阳关以诗为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看图)“找一找”,在西域有哪些小国?(生答)略。
(问)哪一个比较强大?——匈奴(问)何以见的?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匈奴的强大?(生答)略。
(情境设计)如果你是某一个小国的国王,你将如何维持自己的国家?你会选择依附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生答)略。
(问)西汉要对付匈奴,并在等待时机,时机终于来了,但这时已经到了哪个皇帝时期呢?——汉武帝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大月氏已经搬迁到了西部(看图,指方位),谁去做联络员呢?——张骞(阅读材料,讲述过程)略。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章: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了解其路线和贸易情况。
3. 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详细路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细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相关的文化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丝绸与丝织品的制作与传播第七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第八章:西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第十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八、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掌握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传播情况。
2. 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探讨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了解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5. 认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了解其在现代的重要性。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的制作与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共24页PPT

26、机遇对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了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运用史料分析,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3)西域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通西域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4. 史料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研究,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2)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巩固所学知识;(3)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成果;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学习张骞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
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1、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基本史实。
2、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授课】
一、张骞通西域
1、媒体展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导入课文。
出示课标导读。
2、学生自学“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班级展示。
3、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的第1、2题。
同位交流,班级展示。
②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二、丝绸之路
1、讨论:丝绸之路命名的由来。
2、对照《丝绸之路》图,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3、合作探究: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长安的商人,经常来往于丝绸之路,请介绍你经商的路线和进行贸易的主要物品。
4、丝绸之路的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
三、课堂小结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强盛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四、例题导练。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和难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课堂导入: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
鉴真东渡,我在船后。
”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
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3、第二次出使西域: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二、丝绸之路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代。
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
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的对象是长沙市明德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刚进中学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内容上我就选择以教材为主,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二)教法: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三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围绕“一个人物、两条路线”这一线索而展开。
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带领一次旅行,利用三个情景,突出三个要点来完成教学。
三个要点包括“一人、两路”,三个
情景依附于一次旅行,一次旅行统筹整课。
导入:比较秦汉两朝疆域,找出西汉疆域对比秦朝疆域在范围上发生的变化?
预期效果:汉朝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广,西汉疆域在西北地区范围大大扩展。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过渡:为了让我们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今天就让老师来做导游,带领大家体验黄沙万里的西域风情。
我们坐上列车,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进入情景一。
情景一:看到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我就此提出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 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这是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请大家结合教材找出正确的答案。
预期效果: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
教师过渡:张骞(?~前114),汉中成固人,西汉官吏,外交家。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应募出使西域。
张骞克服了重重困难,前后历经了13年,终于回到长安。
他取得了什么成果?
预期效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和民情。
教师过渡:随着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令出使西域,请大家通
再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些熟悉的物产东西往来的方向,并做出判断: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最终的判断。
根据上面这一部分内容,现在大家来总结一下出张骞通西域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预期效果:第一,从此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第二,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我们一路西行,从敦煌来到鄯善(今新疆若羌县)境内,进入情景二。
情景二:看到当地的居民跟我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都是高鼻梁、深眼眶、肤色较浅。
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那新疆地区从什么时候才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呢?
预期效果: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师过渡:再从鄯善到疏勒(今新疆喀什),进入情景三。
情景三:在一间丝绸店里,老板向我们炫耀:店里有一种丝绸——古罗马执政官凯撒(公元前
1世纪)曾经穿过这种丝绸做的衣服。
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中国丝绸是如何传到古代欧洲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解答这一问题!
预期效果: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人往来运送丝绸的通道。
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西河走廊,到达敦煌,分为南北两条路线,进入新疆境内;南线经鄯善、于阗越过葱岭进入中亚;北线出玉门关,沿着塔里木河,到达疏勒,越过葱岭进入中亚;再经过西亚进入今天的欧洲地区。
教师过渡: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提到了“海上丝
绸之路”,那海上丝绸之路是从那个朝代开始开通的?
预期效果: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人们把这条海上贸易
往来的航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怎么走?请看屏幕,结合屏幕上的地图来找出正的
路线来:
预期效果:从今天的广东沿海港口出发,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终于到达印度半岛。
教师强调:这里请大家务必要记清,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
班超为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作者班固之弟。
东汉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
2.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
后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护,管辖西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亲历历史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陶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但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是否跟上上课的节奏!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课堂练习:
1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B)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 设立西域都护
D 控制西域各族
2 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
A 西汉时期
B 秦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东汉时期
3 汉朝时期一个满载丝绸与瓷器的驼队,从长安出发到大秦去,这个商队必须要经过的地方是(按顺序排出)( D )
①玉门关②河西走廊③安息④鄯善⑤于阗⑥塞琉西亚⑦葱岭
A ③⑥⑦②④⑤
B ①②⑦⑤③④⑥
C ②④⑥⑦⑤③
D ②①④⑤⑦③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