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作用--最后版
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增强情节的紧张氛围2.突出主题的反转和转折3.加深人物的心理描写4.展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5.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6.为故事画上完美的句号7.使故事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8.点明故事的结局和走向9.衬托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10.唤起读者对故事的回味11.突出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12.揭示故事的真相和奥秘13.为整个故事增添戏剧性14.为故事提供自然和真实的背景15.烘托出人物的孤独和绝望16.使人物的选择和抉择更富有冲击力17.透露出故事的细节和奥妙18.为故事的高潮提供铺垫和预兆19.使故事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20.传达作者对环境的独特感悟21.增强气氛,引起读者情绪共鸣22.给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23.为故事画上完美的句点24.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故事主题25.使故事结局更加生动感人26.连接整个故事情节,使之更加连贯27.强调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冲突28.为人物走向结局铺设道路29.营造耐人寻味的悬念和悲喜交加的氛围30.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31.反复强调主题,使之更加深刻32.刻画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关系33.对故事的主旨进行进一步注解34.令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中35.为情节发展提供必要的铺垫36.预示着故事的顺理成章的结束37.在故事里留下深刻的印记38.为读者留下个人的想象空间39.强化故事的主题和氛围40.为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遐想41.强化情节的氛围与紧张感42.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43.展现故事的情感高潮44.解释故事的结局与结果45.突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46.点明主题的含义与教训47.呼应作品的整体气氛与主题48.引导读者对故事进行思考49.加深读者对故事的印象50.渲染故事的背景与时代背景5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成长历程52.强调作品的写作手法与技巧53.加强情节的戏剧性与紧张度54.为故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铺垫55.刻画作品的主要意义与价值观56.突显作品的文学特点与风格57.营造紧张氛围与情感高潮58.传达作品的情感冲击力与感染力59.强调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意义60.烘托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色彩61.增强氛围,营造情境62.强化主题,突出重点63.烘托气氛,引导读者情感64.呼应情节,点亮故事65.加深理解,增强印象66.烙印记忆,留下深刻印象67.提升文采,丰富文学性68.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性格69.渲染情绪,加深共鸣70.隐藏伏笔,激发读者好奇71.转折发展,推动情节72.反衬主题,彰显价值观73.对比冲突,凸显矛盾74.将故事推向高潮,制造悬念75.打破平淡,激发阅读兴趣76.引发思考,引发共鸣77.转移注意力,增加阅读乐趣78.引申主题,深化内涵79.形成对比,突出重要性80.展现细节,丰富故事情节81.加深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印象82.营造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83.为故事画上一个完整的结局84.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85.强调主题和情感86.呼应故事的开篇87.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88.展示主人公在经历故事后的变化89.暗示故事的可能发展方向90.增强故事的真实感91.增加读者的阅读愉悦度92.展现故事世界的广阔和壮观93.展示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94.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氛围95.让读者对故事中的冲突更为关注96.激发读者的想象力97.增加故事的情感厚重度98.提醒读者故事的主题和教训99.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和反思的时刻100.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独特魅力101.通过最后一段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绪。
《故乡》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故乡》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第一句话是“我实在忍不住要问她:‘你这村子,怎么啦?’”,这句问话道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疑惑和不解,在此之前,主人公已经描述了自己在故乡的游荡和旧事的回忆,他发现故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所无法接受和理解的。
他忍不住要问,正是因为他无法接受故乡的现状,他怀有一种对故乡的期望和对旧时代的怀念。
接着,主人公开始描写故乡的环境:“阡陌,云冈,乱红,迷红”,这些描述词语给人一种破败、颓废的感觉。
阡陌是指地势纵横交错的街道,云冈是指村庄群山环绕的景观,乱红和迷红则暗指衰败和陈旧不堪的景象。
这些描写词语将读者引入到主人公眼中所看到的荒凉景象之中,给人一种腐朽、迟暮的感觉,使读者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
主人公继续对故乡的环境进行描写:“水乡,一曲浩歌,荻芦如火。
如此炎凉的酷夏,我们的泪水也如阳光下的金菊的花瓣,那样豪放”。
这里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于前面的景象,主人公将故乡比喻成了“水乡”,用“一曲浩歌”来形容,给人一种广阔和豪放的感觉。
同时,他提到了“水乡”的青翠和丰富,用“荻芦如火”来形容,再现了故乡在他心中丰富多彩的形象。
他描述了一种炎热的夏日,但他的眼泪却像阳光下的金菊一样豪放。
这样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激情和对故乡的热爱。
然而,这种热爱和激情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被完全打破:“望衰年旧物,只有惆怅和伤心了”。
主人公望着那些老旧不堪的物件,他感到失望和伤心。
这里的描写给人一种衰败和腐朽的感觉,展示了故乡的现状。
同时,他使用了“惆怅”和“伤心”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他对故乡腐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悲悯之情,以及对旧时代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述不仅暗示了故乡的衰败,也表达了主人公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最后的环境描写中,主人公用“激愤,怨毒,秋天的刺骨的风”来形容自己在故乡的感受。
“激愤”,“怨毒”这些词语表达了他对故乡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再如《最后一课》:“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又如《变色龙》里,开头对环境有这样的描写:“四下里一片沉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些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国家经济萧条、街道冷清,人们都不愿出门,这样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在沙皇的腐朽统治下的一些社会情态。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二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在《故乡》这篇课文当中,开头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有哪些答题技巧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答题技巧2021-07-23 11:57:40环境描写在一篇文章里有这比较重要的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表明时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答题技巧1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技巧1. 对环境本身的作用:(1)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
(2)交代……背景;渲染……气氛(3)奠定……感情基调2. 对情节:(1)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2)推动情节的发展(3)暗示情节的发展3. 对人物:(1)突出人物怎样的处境,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2)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4. 对主题:(1)表现怎样的主题(2)深化怎样的主题2环境描写的句子1. 我仰望深蓝色的天空,稀落的残星疲倦地眨着眼睛。
周围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
我凝视着东方,东方渐渐有些发白了。
过了一会儿,星星全都不见了。
渐渐地,东方有些微红,并越来越浓,不断地向上扩展着。
终于。
太阳公公露出半个火红的笑脸,染红了天边。
2. 记忆里秋是成熟的象征,是收获的季节,你看那果子,那满坡的金黄的色彩,硕果累累。
可是,收获过后呢,叶黄了、草枯了、地荒了,连雨都吝啬地不想出来,风却好似没有了草的牵绊,在裸露的黄土地里,吹动片片黄叶打转。
这个时候,树的枝丫是光秃秃的,硕大的鸟窝孤零零地挂在那里,鸟儿应该飞走了,飞到阳光明媚的地方。
然而,总有飞不走的鸟,搬不走的家啊!如我们面对这样的季节,萧瑟的发慌,却还是要让秋从发梢掠过。
3. 早晨,一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不坐车,也不邀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欣赏大自然的交响曲。
你听,“哗哗哗--”那是交响曲的第一个音符,第一份色彩。
“哗哗哗……”小溪欢快的唱着,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我看到小溪这么真挚的邀请,也跟着小溪唱和了起来。
4. 眼前的雾谷,如同一条溢满奶浆的河流,舒适温柔地躺在山的怀抱里。
丁香花的环境描写作文结尾

丁香花的环境描写作文结尾认识丁香花,是从唐磊唱的一首名叫《丁香花》的歌曲开始的,悠然伤神的旋律,诉说着忧伤的事。
丁香花,多美的名字啊,多愁善感、娇嫩,却经不起风吹雨打。
紫色的,红色的,都是那么的素雅美丽,在高原上,一簇簇的,簇拥在不大的地方,却又笑的那么的开心,带着一丝忧郁,伴随着歌曲。
花香弥漫着在这个世界,从未停息,因此它沦为这高原上朴素优雅的装饰。
坚硬的花瓣像是羽毛一样妩媚,旁边还未开花的花苞,衬托这美丽的花瓣。
当丁香花开花时,绿色的花苞被徐徐扩开,里面淡黄色的花蕊迫不及待的探出头来,就像新生儿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时那样好奇,慢慢的,之前那几片束缚着花瓣的花苞被花瓣压在下面,花瓣空前地获得了自由,再也不必享受那黑暗的待遇,但是,它们有没有扪心自问:我快乐吗?从丁香花苞至丁香花,它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忧伤,一如既往的点缀着高原,一生没多小的发生改变,永远就是那么伤感,被易神伤的人们歌颂着,歌唱着:你说道你最快乐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美丽的花掉又多愁善感的人啊……也许是经常被人们当作忧伤的代表,丁香花果真变了一个样,忧郁的花瓣忧郁的蕊,让人不觉心中一颤,也开始反躬自省:我快乐吗?丁香花可以改变人的心情,甚至性格,只要你深深的去爱上它,研究它,理解它。
让你变成一个忧郁的人,只需这些忧郁的的花,忧郁的诗。
它教人思考,它教人忧伤:只有这些就可以吗?没用,必须积极主动的谋求那些美丽的事物,使它们给你人生的彩虹多嵌入几道色彩。
谁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大道何时才能走完,但只求在剩下的日子能体会到世间百态,体会到人生的最后一次事物,将会是那么的不舍,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就像是丁香花一样,从长大已经开始,便想著自己的一切就是第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便存有了那多愁善感的情绪,一切都是那么的不舍,那么的慎重,怕还没有体验回去生命就可以被死神的无情偷走。
丁香——如此伤感。
(开头)窗外的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飘着,多情的雨丝和着飞扬的春风打湿了梧桐的叶子,敲响了撑在头上的雨伞。
结尾环境描写题答题技巧

结尾环境描写题答题技巧一、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类(1 - 5题)题1。
阅读文段,文章结尾处描写“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小镇上,青石板路被染成了一片金黄,街边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小镇的故事。
”请分析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某篇阅读)- 答案:- 渲染气氛:夕阳余晖下金黄的青石板路和摇曳的垂柳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氛围。
- 烘托人物心情:可能暗示着故事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番事情后内心获得平静或者对小镇有着深厚的情感。
- 深化主题:通过描写小镇的美景,表达出对小镇所代表的某种传统文化或者生活方式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题2。
结尾处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夜,黑得像一块沉重的铅板,没有一丝星光,风在树林里呼啸着,像无数的鬼魂在哭泣。
”请阐述其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某篇小说阅读)- 答案:- 渲染恐怖气氛:“黑得像铅板”“没有一丝星光”以及风像鬼魂哭泣的描写,使整个氛围显得阴森恐怖。
- 烘托人物心境:可能暗示着人物正处于恐惧、绝望或者面临巨大危机的心境之中。
- 推动情节发展:这种恐怖的环境可能预示着即将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题3。
文章最后写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刚刚被春雨滋润过的大地上,嫩绿的草芽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分析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某篇散文阅读)- 答案:- 渲染生机盎然的气氛:阳光、嫩绿草芽、晶莹露珠和欢快歌唱的鸟儿都展现出充满生机的画面。
- 烘托人物积极向上的心情:如果文中人物经历了困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走出困境后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 象征意义:象征着新的开始、希望或者美好的未来,深化文章主题。
题4。
在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村庄被白色覆盖,只有村头那棵老槐树的黑色枝干还倔强地挺立着。
”请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某篇小说)- 答案:- 渲染气氛:大雪纷飞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寒冷、寂静的氛围。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全归纳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下分别归纳一下它们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熟记在心,使用时逐一对照。
(以下为教师归纳,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虽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分析,切勿照搬)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故事气氛;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深化作品主题;6. 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示: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开篇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发展作用: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2、烘托人物的心情;3、渲染气氛;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格式:提示: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
(完整版)环境描写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 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 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烘托哈尼姑 娘的心灵美。
小扇轻摇的时光
•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 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 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 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 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 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 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的 作 用
环 境 描 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什么是自然环境描写呢?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 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 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 阴晴雨雪等。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 情的真实性。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 一种惊异和悲哀。——鲁迅《风筝》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绘了故乡萧瑟 的景象,渲染了故乡一片萧条、苍凉、冷 清的氛围,烘托了 “我”悲凉的心情。为 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典型分析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 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 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 泡。——莫怀戚《散步》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春天生机 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衬托了 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方法及其作用。
典型分析
我一个人慢慢的走在路上。月亮出来 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张之路《羚羊木雕》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夜晚月光 清冷的特点。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 “我”被逼要回木雕失去友谊的悲伤的心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情节 人物 主题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 氛 (指向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作铺垫 首尾呼应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深化主旨
(指向主题)
7
答题规范应注意:
1.采点要全,要有多角度意识,从环境、 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考虑。
2.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 空洞。
3.准确判断环境描写的作用,语言力求精 准。
4.分点作答。
2021/3/11
8
2013年山东卷《活着》21题: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情形,渲染了乡间自然、和
谐的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
的规律。 环境角度 ②烘托了牛和老人的和谐。 人物角度
运用景物描写,描写农舍,田野里一 片宁静,交代了时间,地点在田野,我对 周围的所见所闻,渲染气氛,呼应开头, 午后环境,烘托主题,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答题思路较全面,但杂乱无章 ,无条理。没有分点回答,缺 少分析,脱离文本。用 的 思 考 角 度 2021/3/11
2021/3/11
12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复习专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1/3/11
1
知识回顾,明确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021/3/11
2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渲染了……的氛围 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品格,暗示 人物命运 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做了铺垫 首尾呼应
③深化了小说“人生历经磨难,我们要顺应自然
规律,好好活着”的主题,增添了小说意旨绵长
的韵味。
主题角度
④照应文章开头,“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
向我讲述了自己”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角度
2021/3/11
9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 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 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 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021/3/11
11
送给大家的“四”字箴言
• 如果我们在做环境描写作用时能够从四个角 度去考虑,按照四个要求规范做答,不再颠三 倒四,那么答案就会四角俱全。以后,我们高 考时就不会四面碰壁,陷于四面楚歌之境。我 们就会怀着四方之志,踏上四通八达的道路, 走遍五湖四海。
•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
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202帮1/3/1助1 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10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 ,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揭示或深化主旨,突出主题,增强意蕴
2021/3/11
3
真题导引
2013年山东卷《活着》21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 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 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 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 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 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2021/3/11
4
读答案,找问题
答案一:
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傍晚, 农村中劳动人民日常的作息和自然的乡村 风景,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自己的规律, 生老病死,自然界的事物都按照规律在发 展下去。
对景物本身的理解很 到位,但思考角度单 一,缺少概括。
2021/3/11
5
读答案,找问题
答案二:
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
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 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 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 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