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经济现状_问题与对策分析_以广东省始兴县为例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经济与管理(月刊)2007年第6期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吴才根,陈高祥(江苏省句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句容212400)[摘要]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缺位”、“错位”、“越位”等失当行为,剖析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关系,针对欠发达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比较优势,以特色经济为导向等促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行为选择;政府行为[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22-042007年6月第21卷第6期经济与管理EconomyandManagementJun.,2007Vol.21No.6[收稿日期]2007-03-14[作者简介]吴才根(1953-),男,江苏镇江人,江苏省句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陈高祥(1972-),男,江苏镇江人,江苏省句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科科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发展论坛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地理定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欠发达县是相对于发达县而言,一般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不同产业间的产值、比值等指标体系均劣于发达县的县。
一、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辨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行为就是保障现行社会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推动社会制度创新。
制度的功能是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所谓为合作创造条件,就是使合作后的生产成本之和小于合作前,所以制度的功能就是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因此,进行制度创新就成为欠发达县政府促进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有两种主体:政府与市场。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行为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则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有效积累的基本途径,而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政府行为的正确选择。
县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前言县欠发达地区是指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单薄,贫困率较高的县级行政单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难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发展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县欠发达地区的现状与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
现状分析前景不明朗县欠发达地区的一大问题是前景不明朗。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单靠传统产业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新兴产业的尝试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者缺乏迅速响应,导致市场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单一县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产业相对单一。
农业生产劳动力占比较高,生产方式也较为原始。
农业产量和效益不高,无法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
缺乏人才资源县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本地人才流失速度较快,高端人才难以留住,进而导致技术水平不高。
在新产业领域,缺乏具备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人才。
对策建议拓展新兴产业县欠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拓展新兴产业,发掘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可以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以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招才引智县欠发达地区需要招才引智,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等高端人才资源,鼓励创新创业,培育人才的同时,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高端人才进入。
通过人才引进、聚集,壮大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县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向青年人才推荐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让他们有冒险精神、理解创新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同时,通过有效的产业、金融、政策等支持,扶持青年创新创业,引导他们投身这一领域,成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
结语通过拓展新兴产业,招才引智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县欠发达地区可逐步实现产业多元化,提高人才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加大对县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优质的资源,共同推动县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崛起。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个国家的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议。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许多县域经济过度依赖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产业,而忽视了科技和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县域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可以通过增加对科技和服务业的投入来改变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有些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引导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移,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等方式,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落户,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重视。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合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和效果。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中还需要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为了改善营商环境,我们应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企业开办和注册流程。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外流加剧等问题。
为了缓解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大大影响了全国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2. 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则呈现出相对滞后的局面。
这样的地区间差距,不仅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3. 经济增长缓慢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力度不足等问题。
这使得一些县域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有效推动,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乏力局面。
4. 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产业上,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受限,发展潜力无法充分释放,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空间。
5. 人口外流加剧由于部分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有限,生活水平不高,导致了人口大规模外流。
这不仅导致了人口资源外流,也造成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定制约。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鼓励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扶持本土企业发展,以此来增加当地经济的活力。
2. 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县域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在当地经营的成本,提升投资兴业的吸引力。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业热情。
3. 拓展资源领域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破局部发展的壁垒。
在环保、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通过引导产业向当地转移,增加当地经济的活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市)为单位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经济高度集中,资源优势突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长期滞后,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 资源禀赋不均:不同县(市)之间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煤炭、石油、水资源等,而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缺乏发展的动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农业经济和资源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而一些地区则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
3. 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4.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到了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5. 政策扶持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制约,但政府的扶持政策并不充分,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的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 引进人才和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扶持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提高当地的人才队伍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综合问题。
本文将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直接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资金短缺、技术不足以及地理条件等多种原因,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推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从而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人力资源短缺与素质低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且素质普遍较低,这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这些地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就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力度不足、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和储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系统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
同时,吸引和引进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些地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市场规模小且市场需求结构单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市场需求结构单一,这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人口较少,市场规模有限,企业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往往依赖某一种产业或资源,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资源枯竭,经济就很容易受到冲击。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应该制定多样化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拓宽市场需求。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路径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路径分析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方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关系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签: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路径分析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1.农业产业化问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复合体。
目前,传统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农业经济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小城镇建设问题就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大力降低传统农业发展的比例,同时不断增加现代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经济也不例外。
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缺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發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路径分析1.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20XX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XX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热 带 地 理Vol 127,No 11 2007年1月TROP I C AL GE OGRAPHYJan .,2007 收稿日期:2006-03-10;修订日期:2006-07-03 作者简介:范建红(1976-),女,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城镇发展研究与规划设计,(E 2mail )fblackr ose@1631com 。
①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9-2004,始兴统计年鉴1999-2004。
欠发达县域经济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始兴县为例范建红1,祁新华2,陈 烈1(1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30007)摘 要:始兴县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山区县,通过对始兴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的剖析,详细分析了始兴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始兴为特色,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推进中心镇建设,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促使始兴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始兴县;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K90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1-0044-05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1]。
县域经济历来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理论研究较为广泛与深入[1-5],实证研究也涉足到空间[6-9]、产业[10-11]、规划[12-14]、发展模式[15-16]等方面,但从问题导向的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实证研究却相对滞后。
本文以粤北始兴为例,通过数据说明及比较研究,分析了始兴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符合该地区产业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
1 始兴县域经济纵向发展分析始兴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总面积2174γ2,总人口23194万人。
县内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林区。
2001年6月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并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生态建设示范县。
结合始兴县各级单位的统计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始兴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
111 经济发展现状1999到200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始兴县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 DP )16118亿元,比2003年增长1215%,为近几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112 产业结构1999到2004年全县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5310∶2414∶2216调整为3917∶3611∶2412,显示出产业结构的缓慢调整及工业的发展,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在持续增长。
到2004年始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第二产业增加值5185亿元,增长2417%;第三产业增加值3190亿元,增长1215%。
其中工业总产值15164亿元,同比增长27%;工业增加值4138亿元,同比增长2911%,工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始兴县工业产品主要以竹木工艺美术制品、林产化工、生丝、电力、工业锅炉、机械纸、家具、水泥等传统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农业总产值为8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188亿元,林业产值6744万元,牧业产值16765亿元,渔业产值4480万元,反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
种植业中又以优质稻、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等为主导产业,并形成了烟草公司、茧丝绸公司、合利菜场、龙盛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
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69万元,同比下降2014%。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67万人次,货运量248×108t,分别同比增长914%和917%。
全年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169亿元,同比增长915%。
旅游总收入1430万元,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11%及915%。
数据分析表明,始兴虽然经济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现代工业、“三高”农业及旅游业等产业处在非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
1期范建红等:欠发达县域经济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2 始兴县域经济横向差距分析211 始兴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始兴县目前在粤北及广东省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在全省县域经济中位于平均线以下,在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始兴县G DP 排在全省68个县市中的第62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61位。
2004年,广东省全省G NP 16039146亿元,人均G DP 19707元,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值为718∶5514,而始兴县人均G DP 为7719元,一二产业比值为3917∶3611。
与全省的比较中始兴第二产业发展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广东省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势头下,始兴的发展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图1)。
图1 2004年始兴县、韶关市、广东省产业结构比较Fig 11 The comparis 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 mong Shixing County,Shaoguan City and Guangdong Pr ovince in 2004 资料来源:2004年始兴统计年鉴、2004年韶关统计年鉴、2004年广东统计年鉴。
212 始兴在韶关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韶关市2004年末完成G DP 325101亿元,人均G DP 11674元。
始兴G DP 占整个韶关市的5111%,人均G DP 是韶关市的6811%,工业总产值为韶关市的4112%,农业总产值是韶关市的9190%,财政收入是韶关市的5126%。
由图1可知始兴第二产业发展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可见,始兴县在韶关市的总体经济地位很弱,工业发展的经济地位处于劣势。
213 始兴在周边县市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从G NP 来看,在韶关市的始兴县、仁化县、乳源县、南雄市、乐昌市、翁源县、新丰县等7个市县中始兴县排至第六位。
从人均G DP 看,始兴县排至第五位,高于乐昌市和翁源县,仅为最高的仁化县的7115%。
从表1可知,始兴在周边县市中经济地位处于劣势。
表1 2004年各县经济指标比较Tab 11 The comparis on of econom ic indexes with all counties of Shaoguan City in 2004县市总人口/万人G DP /亿元人均G DP /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始兴县231941611877194005仁化县1715621102107922041乳源县201131615994302664南雄市451683011680613001乐昌市511672912567771702翁源县371701914561012109新丰县231751413077702040 资料来源:2004年韶关统计年鉴。
214 经济发展进程判断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 ・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划分标准[17],始兴县人均G DP 为7719元(按常驻人口算),处在农业向工业转型的时期,也即是工业化的初期。
从三大产业结构水平来看,始兴县2004年的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
根据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的研究[18],信息的产业化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目前,始兴县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而且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工业发展未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内外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着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
在工业化指标体系中,人均G DP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三项基本指标。
整个工业化进程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依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始兴县人均G DP 很低,反映工业化基本处在初级阶段。
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和城镇化率来看,始兴县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而从工业占工农业产值来看,2004年始兴县实现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已经处于加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标志着始兴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全面迈入工业社会,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
3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1 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基础设施落后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粤赣边区,距珠三角经济发达区较远,直接受珠三角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54热 带 地 理27卷 较小,区位上处于劣势。
县内公路等级低,部分乡镇尚未有水泥公路,始兴到韶关的G323线仍是二级公路,对外通达性差。
基础设施的落后极大地制约着山区工业的发展,更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312 工业发展落后,未形成优势产业群始兴县现有工业以传统产业和轻工业为主,主要是一些初级加工业,工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带动作用不大,生产效率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发展规模非常有限。
现有工业企业分散在各个镇,工业以初级农产品加工和招商引资项目为主。
始兴县工业的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再加上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没法发挥。
虽然2004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但始兴县本级财政的收入主要以农业税收为主,税收支撑力度不强,产业结构单一,财源结构层次低,信息的作用很小。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与落后的工业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13 民营经济落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落后还表现在民营经济落后。
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总值仅占G DP总量的416%,民营企业只有48家,全县私营经济共缴纳税款1358万元,占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514%,民营企业目前分散在全县各镇,规模较小,效益低,且多限于简单的原材料加工。
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主力军,上述数字和情况都说明始兴民营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对地方财政贡献小。
314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乏力2004年始兴县第三产业增加值319亿元,占G DP2412%。
全县外贸出口总值2184万美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4005万美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远低于韶关市107109亿元及广东省5903175亿元的水平,其实际利用外资及外贸出口总额等也都低于韶关市的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主要以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仓储业等传统行业为支柱行业,以基本消费服务和物资、人员流通服务为主题,而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信息、技术咨询等新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