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
2024年广东省建筑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广东省建筑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建筑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本文将对广东省建筑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
2. 市场规模广东省建筑市场规模庞大,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全省建筑市场总产值达到X亿元,占全国的X%。
该市场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其中广州市占全省建筑市场产值的X%。
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广东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3. 市场竞争广东省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企业竞争广东省建筑市场企业众多,包括建筑公司、设计院、装饰公司等。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在工程承接、项目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竞争。
大型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和项目经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3.2 价格竞争由于市场规模庞大,广东省建筑市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企业之间通过降低报价来争夺项目,导致市场价格水平整体下降。
这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3.3 技术竞争广东省建筑市场技术竞争也非常激烈。
企业之间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进新技术设备等方式来提升竞争力。
高品质、高效率的施工、设计和装饰技术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4. 发展趋势广东省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绿色建筑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广东省建筑市场将越来越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使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等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2 智能建筑广东省建筑市场将加大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智能建筑通过使用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提高建筑功能和管理效率。
智能建筑还可以提供更优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升用户体验。
4.3 住宅市场广东省建筑市场住宅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增长,广东省的住房需求会持续增加。
未来的住宅市场将以品质提升和智能化为重点。
5. 总结广东省建筑市场在规模、竞争和发展趋势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市GDP情况分析

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市GDP情况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市GDP发展情况,指出经济发展中积极变化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各地市GDP 分析2016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广东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1.17亿元,增长7.3%。
各地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民营经济稳步发展。
一、广东各地市经济发展主要情况(一)各地市经济总量差距较大。
从经济总量看,5000亿元以上的地级市有3个,其中广州、深圳两市在1万亿元以上。
前三季度,广州、深圳两市GDP分别达1.40万亿和1.38万亿元;佛山、东莞的GDP总量分别为6137.9亿元和4916.0亿元;惠州、中山等9市总量则在1400-2500亿之间;清远、阳江等8个市总量在1000亿以下。
地市间经济总量差距较大,经济总量最小的云浮市(564. 15亿元)只有经济总量最大广州市的4.0%(见图1)。
从增速看,21个地市的GDP增速在5.1%—8.7%之间,增幅差为3.6个百分点,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
其中:增速最高的是深圳,增长8.7%;其次是珠海和汕头,均为8.5%;增速排在后三位的是肇庆、汕尾和韶关,分别增长5.1%、5.7%和6.0%。
21个地市中,11个市增速比上半年同期提高,增幅最多的是珠海和汕尾,均提高0.7个百分点;湛江、揭阳和云浮3市增幅与上半年同期持平,有7个市增幅比上半年同期有所回落,回落幅度较大的是阳江和肇庆市,均回落0.4个百分点。
图1 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市GDP及增速(二)珠三角发展领先,粤东西北相对放缓。
分区域看,前三季度珠三角地区GDP增长8.1%,粤东西北地区增长7.2%;其中:东翼增长7.1%,西翼增长7.3%,山区GDP增长7.3%,同比增幅分别回落1.1个、0.9个、0.3个百分点。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广东省的河流主要是珠江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有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包括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
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的重要革命圣地,中国在广东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电子、电器、玩具、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广东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的陈家祠和潮州的开元寺。
陈家祠是中国南方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开元寺是广东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珠海渔女等。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这些资源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阐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进展和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广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最新经济学类】

摘要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区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城市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大都与城市化有关。
从国外来看,大凡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较慢。
再从我国看,经过了80年代耐用消费品拉动经济增长之后,进入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千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不仅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新千年我国寻求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全国,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首位的广东,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差异。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产生了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区域差异。
本文研究广东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就是要以广东省为蓝本揭示出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是怎样以及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先通过数理分析的方法把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计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就是要在调整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探索通过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来达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AbstractThe city is the distributing centre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and it is the most active area of a regional economy too.The urbaniz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A lot of difficult problems that our country meet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ing mostly relate to urbanization.According to foreign countries,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higher level of the urbanization,generally th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st,area and country with low-level urbanization,whos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Look from our country again,after spuring economic growth by the durable consumption goods in the1980s,ente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1990s,especially the new millennium,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rogram that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in the new century,but also is the most effective channel our country is seeking to push economy to increase in the new thousand years.However,currently,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shown in the whole country,but also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ose economy development resides in the first place in China.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many fa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Dissertation has study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ting on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its aim is to reveal how and what degree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results in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Firstly,work ou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each region through the mathematics analysis,on this foundation, compared and analysed it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its aim is to find out a new channel of how to decrease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and grope for a new way thr ough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backward region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ackward region.Key words:City,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level,Regional discrepancy1绪论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了向东部沿海一带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带在中央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共22页word资料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广东省各市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广东省各市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评价[提要]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各市综合发展水平作分析评价。
无论是对城市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政府经济促进措施、宏观调控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因子分析;城市综合评价一、原始数据及指标解释我们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其中包括9个社会经济指标,分别为:X1-非农业人口数(万人);X2-工业总产值(万元);X3-货运总量(万吨);X4-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X5-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万元);X6-城乡居民年底储蓄余额(万元);X7-在岗职工人数(万人);X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X9-每万人拥有汽车数(辆)。
其中,2个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指标:X10-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X11-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指标的选取参考了《广东统计年鉴》中指标的设置。
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0)》。
二、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R型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X■=a■F1+a■F2+…+a■Fm+?孜1X■=a■F1+a■F2+…+a■Fm+?孜2……X■=a■F1+a■F2+…+a■Fm+?孜p (1)简化为矩阵形式就是:■=■■+■,且满足:①m≤p;②Cov(F,?孜)=0,即F和?孜不相关的;③D(F)=Im(单位阵),即F1…Fm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D(?孜)=?滓■■ 0 00 ?埙00 0 ?滓■■,即?孜1…?孜p不相关,且方差不同。
其中,X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F是不可观测的向量,被称为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即综合变量,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的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称?坠ij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Xi看成m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坠ij表示Xi在坐标轴Fj上的投影,矩阵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称?孜为X的特殊因子。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珠三角是指中国广东省东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该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交通和制造业等优势,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现状
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制造业集群之一,主要集中在珠海、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
另外,珠三角还具有出色的交通和物流优势,其中的珠江水道更是成为南中国海沿岸较为便捷的交通走廊。
除此之外,珠三角的商贸业也发展迅速,北京路步行街等商圈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趋势
珠三角区域正逐步朝着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发展,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环保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创新转型,提高科技含量。
此外,珠三角地区未来还将增强自主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更加深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机遇。
珠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和文化资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可以预见,今后该地区将继续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保持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李波;祁浩宇【摘要】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全民奔小康的宏伟战略.我国各省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和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各省经济发展有差异.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经济发展劣势地区人口流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由此会带来治安、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全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地区GDP数据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分省GDP数据,探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基于巴氏度量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分省年度GD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度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总体增长态势稳中向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相对不大,各地的经济政策有效激励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GDP;发展差异性;巴氏度量;模糊聚类【作者】李波;祁浩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某地区所产生的价值,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对GDP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提出多种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多种经济现象,Michele Battisti研究了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1](P837-840)。
Michael A. Williams探讨了全球GDP增长率分布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到制约经济增长动力的规律[2](P750-758)。
Shahram Amin探讨影响GDP条件方差的因素并不是传统因素[3](P376-387)。
众多重要成果基于GDP数据的分析,由此可见,GDP数据是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4](P92-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13-06-17阅读数: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情况,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排位 分析
通过对广东与全国各省(区、市)历年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和排位,可比较直观地了解广东的优势,也能及时发现不足。本文对1978-2011年广东与全国及30个省(区、市)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广东综合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广东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优势较突出,但在发展速度、发展后劲等方面还相对不足,值得我们关注。 一、广东经济在全国的排位情况 (一)多项总量指标居全国前列。 1978-2011年,广东经济保持着全国31个省(区、市)中平均最高的发展速度,多项经济指标雄居全国各省首位,对全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1、GDP总量连续23年居第一。改革开放伊始,广东经济总量仅居全国第5位,排在江苏、山东、上海和辽宁之后。经过10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从1989年广东GDP以1381.39亿元超过江苏的1321.85亿元后,到2011年已连续23年稳居全国第一。2011年广东GDP达到53210.28亿元,江苏、山东以49110.27亿元和45361.85亿元分别居第二和第三。 分三次产业看。随着广东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占GDP的29.8%下降到2011年仅占5.0%。但放眼全国,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在90年代初曾多次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虽然位次有所下降,到2011年仍以2665.2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位。 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3年起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到2011年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其中2011年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447.38亿元,比江苏多1244亿元,比山东多2430亿元。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1年就首次排位全国第一,但在1983年曾被山东超过;从1984年开始,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097.7亿元,比江苏多3255亿元,比山东多6727亿元。广东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2、国际化水平保持高位。从1988年开始,广东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已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到9133.34亿美元,占全国的25.1%,比第二的江苏高10.3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出口5317.93亿美元,占全国28.0%;进口3815.41亿美元,占全国21.9%。 从1987年有正式汇率以来,广东外向依存度(为与各省有可比性,本文统一用全国平均汇率计算)呈两个波峰,分别是从1987年的92.5%上升到1994年的180.4%,随后下滑到2001年的121.3%,从2002年起广东外向度再逐步攀升到2006年的158.1%,随后几年再呈逐年下滑,到2011年外向依存度下降到110.9%,列北京和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3、消费品市场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消费市场趋于活跃,从1981年开始,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开始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已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期间广东占全国比重从1978年的5.1%上升到最高的11.6%,到2011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二万亿,达到20246.72亿元,占全国的11.0%。山东和江苏居第二、第三位,分别为17155.49亿元和15988.38亿元。 4、信息化程度高居第一。 广东信息化发展成效显著,信息化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广东邮电业务总量从1989年开始一直居全国第一,2011年广东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8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4.4%,比排名第二的江苏多近一倍。 广东固定电话用户从1985年即已达到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3147万户,占全国11.1%,广东比排名第二的江苏多三成以上。 移动电话用户从1988年开通以来,广东就稳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广东达到1.08亿户,占全国的10.9%,广东是排名第二的山东的1.5倍,是排名第三的江苏的1.6倍。 此外,广东金融机构存贷款、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等指标也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二)主要结构指标具有优势。 在经济总量指标居于领先外,广东不少结构指标与全国各省(区、市)的对比中具有优势。 1、产业结构相对较优。 广东在198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30%,到1998年超过40%,最高的是2002年达到47.0%,之后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45%左右,2011年三次产业比为5.0:49.7:45.3,第二产业比重居第22位,第三产业比重居第6位。因为全国各地工业化程度不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单纯以第二产业比重或第三产业比重对各地产业结构水平高地排位不好判定。使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①可直观地看到各地结构高级化程度。经计算,2011年,广东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达到2.40,居全国第四位,列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之后。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紧跟广东的是浙江(2.39)和江苏(2.36)。说明广东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城镇化水平较高。 城镇化对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是我国各地新一轮协调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的重点。因各省市对人口数据统计口径差异较大,我们仅对近几年各省常住人口数据进行计算比较。从2005年到2011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从2005年的60.7%逐步上升到66.5%,一直居全国第四位,前面是不具可比性的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紧随广东的是浙江和江苏,城镇化率分别为62.3%和61.9%。广东城镇化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3、科技投入水平明显提升。 2006年广东R&D经费支出313亿元,居全国第三,少于北京和江苏;R&D占GDP比重只有1.19%,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在各省排位中仅列第十位。近年来,广东科技投入水平迅速提升。到2011年,广东R&D经费支出已达1045.5亿元,略低于江苏的1065.5亿元,居全国第二位。R&D占GDP比重上升到1.96%,已超过全国1.84%的平均水平。在各省排位也到了第5位,居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之后。 二、横向对比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放缓。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8年和近5年的发展速度,可以比较明显看到广东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在31个省市区中,近几年GDP平均增长速度低于1979-2005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仅有两个省,分别是广东和浙江。其中,广东2006-2011年GDP平均增长12.0%,比1979-2005年平均增速低1.7个百分点;浙江2006-2011年GDP平均增长11.4%,增速低了1.8个百分点。而其余29个省市区后5年平均增速均高于之前的平均增速0.5个—5.8个百分点。 从历年GDP增速排位看,广东GDP增速名次基本在前8位以内波动,并多次高居全国第一。平均来看,前28年广东GDP平均增速居全国第一,但近5年平均增长仅列全国第23位。而江苏则从第4位下滑到第13位;山东从第5位下滑到第19位;浙江从第2位下滑到第29位;上海从第17位下滑到第31位。可见,随着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增速排位不断下滑,广东下滑则尤为明显,下降的位次也最多。 从1989年广东GDP超过江苏,到2011年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但近年来受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广东GDP增量已连续多年少于江苏。江苏、山东对广东的追赶步伐日趋逼近。从1987-2007年的21年间,广东有19年GDP增量居全国第一,仅1990和1996年被山东超过。但从2008年以来,广东已与GDP增量第一无缘。2008年山东GDP增量超过广东,2009年江苏和山东增量均超广东,也是1984年以来首次跌出前二位;2010年和2012年江苏均超过广东。 从图中可以看到,自1989年广东GDP超江苏后,江苏和山东GDP占广东的比例从95%以上逐步下滑,到2000-2004年均不到广东的80%。从2005年以来,江苏和山东GDP逐步缩窄与广东的差距,特别是江苏,已从最低的占78.5%上升到2011年占92.3%,山东也从最低占76.1%上升到2011年的85.3%。
平均算来,2008-2011年的四年间,广东的GDP增量平均每年比江苏少414亿元,到2011年广东GDP仅多江苏4100亿元,如果按这个趋势,江苏不到十年即可超过广东。 (二)投入能力减弱。 从当前全国经济看,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和速度效益型,广东也不能例外,保持一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投资率仍是广东拓展国内市场,增强国内竞争力的关键。从1989年到2002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居全国首位,为广东经济较快发展奠定基础。但从2003年开始,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2003-2008年下降到第三位,居江苏和山东之后。2009年开始,河南也超过广东,到2011年辽宁也超过广东,使广东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居全国第五位,如果再剔除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部分,广东投资仅仅居全国第七位。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基本可反映经济发展后劲。从历年全国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的排位看,广东不容乐观:如下表所见,2002年开始广东排位在30名后,甚至有5个年份排着全国最后。到2011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仅31.7%,仅高于上海的26.4%,不到全国平均水平65.9%的一半。
经计算,山东和江苏从2008年到2011年四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