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由于王明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2.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和长征诗词,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坚贞、英勇,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3.能力目标:能积极主动地搜索资料、选择资料,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合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1.长征故事的视频、图片资料。

2 .制作一张五次“围剿”的情况简表。

3.准备一份中国工农长征路线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带了一首毛泽东的诗送给大家,《七律·长征》。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学生读诗词《七律·长征》.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关于什么的内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出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毛泽东诗词中的红军走过的画面。

红军长征途中走过了千山万水,你看这是他们走过的高不可攀的五岭,险象环生的乌蒙山;这是他们渡过的浊浪滔天的金沙江,险桥横架的大渡河;这是他们爬过的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这是他们走过的荒无人烟的水草地。

(二)长征的历史背景过渡: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恶劣的环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1)读教材81页并回答。

老师总结原因。

(2)我们通过下面这张简表来看这四次反“围剿”情况。

(出示表格)a.从这张概况图你能看出什么?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b. 前面四次胜利是怎样取得的?(学生回答)毛泽东和朱德是怎样打的?(出示)面对四次围剿四次失败的结果,蒋介石甘心吗?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发动第五次“围剿”,这次敌我力量悬殊更大了。

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领导人,你准备怎样打?讨论并出示结果。

这时红军只有进行长征才能保存实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中心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成功在缘由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同学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争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据大城市,还遭到严峻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气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后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心革命依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著名的长征。

(布置同学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同学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头和遵义会议1、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依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心革命依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 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消失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xx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正确领导下,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XXX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研究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XXX的长征。

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研究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A、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若何?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XXX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首激励部队的优秀军歌,具有浓厚的革命斗志和强烈的奋斗意志。

通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红军的艰苦奋斗历程,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歌曲,理解歌词的含义。

2.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了解红军的艰苦奋斗。

3.通过歌曲,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增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准备1.音响设备。

2.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3.图片素材(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展示图片素材,让孩子们看图片,问孩子们图片中的人是谁,孩子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场景,他们为什么要远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于红军远征的印象。

2.学习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鼓励孩子们跟唱,同时讲解歌词的含义。

让孩子们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革命斗志和奋斗意志。

3.学习红军长征历程通过展示图片,让孩子们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让他们知道红军长征是红军在敌人的追捕中进行的一次转移行动,强调了红军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4.反思自己通过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经历了一些困难,而是否也像红军一样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红军的精神,把这种勇气和毅力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红军的革命精神和奋斗意志,增强他们的爱国观念,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气馁,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和《红军不怕远征难》所传递的革命精神,但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们的反思和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往往陷入互联网所展现的虚拟世界,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和体验。

本次课程设计中,也强调了孩子们自身生活的反思,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接触历史与文化时,更深入地理解到自身的生活价值。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10红军不怕远征难》优质课精品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10红军不怕远征难》优质课精品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研读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面对的重重困难。

2.了解遵义会议重大转折事件,通过研读史实资料、欣赏文艺作品等方式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远征精神。

3.学习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绘绘“我们的长征路”。

教学内容:一、长征大家说,回望“长征路”导语: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壮举,它就是——红军长征。

“长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且遥远的词,但早在各类影视作品和学科知识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埋下了不少关于长征的红色印象。

课前我们已经在长征印象资料包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长征记忆进行预习,请你们说说长征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吧!学生1:我听了《长征组歌》,这首歌听起来恢弘、大气,我猜长征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一段历史。

学生2:《朱德的扁担》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课文,我还记得课文写了朱德队长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的事情。

学生3:我们去过四明山革命烈士陈列馆,在那里了解到革命的许多历史,也感受到烈士们不屈斗争的精神。

通过交流,大家对长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场远征为什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让我们走进《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一起去探寻其中的秘密吧!二、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难”(一)重走长征路第一站:水深火热导语: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看,这就是“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请大家小组合作,研读路线图,要求如下:贴一贴:在红军途径的地方贴上红旗;圈一圈,圈出国民党的封锁路线;说一说:说说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学生1:从图中我们学习到,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路过了遵义、泸定桥、毛尔盖等地,最后在甘肃会宁会师。

这条路很长,红军长征途中还不断受到了敌人的围堵。

教师提升:看,当时国民党的人数是红军的10倍多,可想而知,他们在长征途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这条路有多长,我们坐上旅游车去感受一下。

25《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25《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25《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

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

本节课教材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使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红军长征前后的形势,引导学生认识长征的必要性和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红军长征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呈现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翻越雪山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潜江市总口中学洪伟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展开,主要反映在“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两个子目。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语文课本《金色的鱼钩》、七律《长征》诗和一些影视剧对长征这一史实有所了解,但对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的经过等问题并不清楚,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些现象,学习本课很有必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简要介绍四次反“围剿”的知识,比较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原因。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1、讲解法。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讲解。

2、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做一个对比,有利于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

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走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

5、故事穿插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1、毛泽东七律《长征》诗2、红军的反“围剿”3、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合影照片,李德的照片4、动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填空5、电视剧《长征》中遵义会议的片段6、遵义会议会址图片7、金沙江的图片8、《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草地情》的油画9、《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照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吗?(屏显七律《长征》)请大家一齐来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红军长征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屏显课题)。

(二)新课讲授一、长征的原因1、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及小字部分,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2、(屏显红军的反“围剿”表格)概要介绍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博古、李德执行王明错误路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与毛泽东军事战略相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的反“围剿”3、学生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明确: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多媒体显示)二、 红军长征的经过1、学生阅读P59—62页的内容,写出长征的路线。

2、教师讲述长征的经过。

(大屏幕显示动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1)当讲到遵义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遵义会议的影像片断,再让学生看书总结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多媒体显示)。

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电子白板上边讲边画示意图)教师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失败,接着博古等人犯了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5年遵义会议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屏显金沙江图片)学生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3、学生思考并回答61页的动脑筋问题“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屏显)教师归纳:A、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B、缺少粮食给养C、悲观、失望的情绪D、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等4、(屏显江泽民关于长征精神的讲话)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于战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多媒体显示)5、学生两人一组,一个说、一个指图做“重走长征路”的游戏。

6、(在电子白板上显示空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让学生用箭头在屏幕上画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7、依据上图,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看地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

(2)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的位置。

(3)找出中央红军长征中渡过哪些江河?发生了什么事情?三、红军长征的意义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屏显)(三)课堂小结板书形式,学生归纳。

(四)巩固训练(屏显)1、红军长征开始的目的是()A进行战略转移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北上抗日,D分化国民党2、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A党的工作中心转移,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转移3、红军长征的起迄时间分别是()A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5年10月C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4、请把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1、强渡乌江:2、渡过湘江;3、抢渡大渡河4、四渡赤水;5、巧渡金沙江;A:12345 B:21435 C:21453 D:25143(五) 课外拓展(屏显)假如你是一名旅行社的导游,你准备让你的游客重走长征路,回忆革命史,那么,你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应推荐哪几个景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授完本节课后,反思课堂达到的成效,使我感触颇多: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导入这节课时,我首先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

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

这样,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二、提供资料,激发兴趣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

图片有“遵义会议旧址”、“赤水河”、“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电影片段有“遵义会议”。

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

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影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三、一图多用,突破重难点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教师采用动态《长征示意图》讲述长征的经过。

2、学生结合《长征示意图》做“重走长征路”的游戏,设计相关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通过《长征示意图》,让学生设计旅游线路,推出重点景点的课外拓展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迁移、拓展。

四、由史及今,延伸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

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所以,我在长征讲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括哪些精神?”学生讨论回答后,又问“‘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可以提示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课堂学习内容,使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师语言不够简洁、流畅;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应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