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红楼梦对比
新旧版《红楼梦》的造型差别

87版《红楼梦》以叙事为主,用其它形式作为讲故事的辅 助,也没有极力追求感官效果。 新版让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就像观看一部时 尚电影大片,它带给人视觉和听觉的不平凡体验,使得一部 古老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而现代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在相比之 下显然不再那么突出,因为一切都被美术、音乐、镜头语言 夺去,仿佛演员在这些视觉元素中扮演的是陪衬作用。 导演个人经历和性格不一样固然会影响他的作品,但这些 变化更多的是映衬出了时代发展中人们的追求、信念、心态、 性格、生活方式等等发生的巨大改变。 要知道,每一部电视剧都无法避免地要去迎合观众审美, 这样就产生出了不一样的电视剧风格。
旧版里柔美清新的妆
新版里的妆容
三、关于《红楼梦》剧中的人物角色
宝钗在家总穿着半旧不新的衣服,显得很质朴,倒是黛玉进了贾 府之后,配饰什么的艳丽了些许。
大家闺秀的宝钗、整体妆容非常柔和,线条圆润。
再来看看人物剧照,选角在我看来已近完美,几乎和原著描写一致 ,像是从书中走出一般。每位演员都非常有灵气,美。
新旧服装袖子 大小变化
新旧《红楼梦》里出现的“一口钟”
• 妆容 旧版中的妆都是轻描淡写,女子柳叶弯眉,白 皙的脸颊上是清晰精致的五官,只是在人物性格 的不同之处略做改变。
在新版中,不同人物的妆会有较大不同,女子 妆容对比较大,有的还有明艳眼影的晕染,这一 做法将不同人物性格更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但有 时候会给人一种妖娆感,虽说更现代了,却也失 去了某些韵味。
从新旧《红楼梦》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社会状态。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会看到不如人意的 地方,比如人们喜欢浮华、享受——新版中追 求了过多的感官体验来迎合大众和创作者内心 满足。但也会让人惊叹的进步性,比如科学技 术的高明,艺术的创新——新版中的电脑技术 以及别致新颖的美术设计。在褒贬不一的评论 中,我们展现着我们这一代的性格,展现着我 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性。
新旧《红楼梦》幕后大比拼

新旧《红楼梦》幕后大比拼来自:QQ空间87版中宝玉黛玉读书场景。
李少红版中宝玉黛玉读书场景。
对于新版《红楼》,民间和媒体普遍认为是失败之作,与87版《红楼》相比,简直臭不可闻。
对李少红的讨伐之声也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发起抵制,其理由无非是:新版《红楼》制作态度不端,糟蹋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姑且认同这些观点,但是,新《红楼》为什么会烂?李少红的不用心又体现在哪里?从两部剧的制作流程去看,其制作细节都有哪些不同?——成果上的差别显而易见,导致成果的原因差别却没被讨论,这一次,我们想展示的就是两种成果背后的不同制作流程,你会看到,不管是创作环境还是社会风气,87年与二零零几年都有巨大的不同。
我们无意于为李少红平反,她自然是要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付上全部责任的,但也无意否认李少红的种种委屈。
我们想说明的是,在21世纪,我们只能出现这样的《红楼梦》,87年的红楼、曹雪芹的红楼,都永不复现。
我们不能接受新《红楼》,只能说明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时代了。
文_本刊记者艾辉张燕曾明辉第壹回拍摄缘起旧版:以文化责任感为动机用今天新鲜的话来说,旧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制大剧,依托的是央视这样一个大平台—其发起单位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中心为主,该中心是1983年成立,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观众制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作品,而改变当时译制剧和港台引入剧为主的局面。
而另外一个背景是,央视希望通过拍摄名著来弘扬民族文化,在当时这并非宣传文件上的口号,他们真是这样想的,据导演王扶林回忆,当时有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居然很多学生没看过四大名著,更令他们感觉到任重道远。
新版:为不使准拍证过期而赶鸭子上架据记者了解,新版《红楼梦》重拍事宜一波三折,前后历时5年,曾先后报批两次,第一次就是因筹备工作不到位一再搁置,最终导致准拍证过期。
此次立项报批是第二次,最后由广电总局唯一授权拍摄许可证的华录百纳协同中影集团在2006年启动该项目,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出任总制片人,同时与北京台签订合约,举办大型“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选出符合条件的演员,开始拍摄。
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

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新版红楼梦,又称“青楼梦”;又戏称“红雷梦”。
红楼梦小说拥有一个粉丝群体,叫“红学家”。
这是中国所有名著中唯一因书成“家”的。
前几天看世界杯,趁空看了看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
看了四集,秦可卿之死,贾瑞戏熙凤等。
其余的不看了,一则看电视剧本来就看得少;二则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看了四集就写点感受,容易遭人唾弃,也顾不得了。
总体感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但也没有感到特别好。
这和张纪中老先生的戏观感不同,张老先生的戏可以概括为:想像中很糟,看了一点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好;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也参照了87版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这部戏的主演主要是邓婕-王熙凤;欧阳奋强-贾宝玉;张莉-薛宝钗;陈晓旭-林黛玉; 袁枚-袭人等。
一、场景和画面新红的场景布置的挺漂亮,对于建筑的布局、周围的风景、以及场面布置和道具选择都别具匠心。
我注意到整个场景选择的颜色都偏红、偏暗。
偏红自然显得富丽,但一味用红色则俗,没办法,古代家具都喜欢大红大艳,方显气派。
其实红楼梦的原本里面,对家居布置的描写还是比较写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就看见王熙凤住处: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
这像哪里?有点像乔家大院里面的场景,这才是深宅大户。
红楼梦中对贾政的居室布置就描写的很详细,贾政住处“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一溜子半旧等字眼也出现了。
我个人觉得,对红楼梦这样耳熟能详的场景布置,关键是要写实,最近唯美派场景的电视剧有好几部,如仙剑奇侠传、胡歌林依晨版的射雕英雄传等,新红也算一部了。
这本也无可厚非,王扶林87版(欧阳奋强和陈晓旭版)红楼梦在拍的时候,没什么钱,一切都以节省为主,但对场景的塑造虽然没有那么富丽,有点类似江南的园林,也很吸引人,毕竟那个时代还是俭省为主,老百姓家也不富裕,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注重感觉,可以说各有千秋。
论影视文化在新旧《红楼梦》差异中的体现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全国掀起了一阵评说红楼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起这两百多年前的小说,并且不亦乐乎地评论甚至是争论这部伟大的作品,而其最直接的争论来源就是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与现代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种种差别。
就这两个版本的《红楼梦》,我想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来经行比较,它们分别是气氛表现和人物造型。
一:关于《红楼梦》的气氛表现先谈谈离咱们最近的版本。
很早就听说新版《红楼梦》开拍,然而我却从未对它产生过什么憧憬。
因为我觉得这翻拍老样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加上现代人喜欢表现个性而无法不去删除原本自然而真实的一些东西,这往往会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次听见对新版的评论是在一门电影课上,那老师说新版《红楼梦》就像是一部恐怖片,听到这里我很纳闷,《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确是有不小差别的,怎么拍出来会有近似效果?带着好奇我踏上寻新《红楼梦》的道路。
首先,电视剧开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烟雾缭绕的诗意、飘渺的山水画卷。
新版详细讲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并把仙境和仙人描绘的有声有色,甚有太虚幻境的感觉,这些都使我想到了《西游记》和《新宝莲灯》,但从技术层面上说,新《红楼梦》比它们做得好。
其次,在观看新《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能从一个神话故事的感觉中摆脱出来,甚至觉得诡异,我想,这种感觉就是和电影课上老师陈述的是同一个缘由。
第一,新版的拍摄手法很特别,在没有台词的过场部分,导演往往用一种快进的镜头带过,然后突然停在主要场景上。
在我看来,这种手法很现代,一般是用在电影里的镜头语言,在一些时候对剧情发展有几分填色,有时候还用来节约时间,将它用在电视剧中很新颖,但我认为新《红楼梦》中它通篇的痕迹失去了其出现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而且确有诡异的感觉。
第二,新版的音乐还是承袭了舒缓节奏,也在隐隐寻找着一丝细细哀愁。
但是,剧中经常插入没有歌词的昆曲配乐,用乐器突然而断断续续地奏响,有一种戏曲配乐般用来烘托气氛的感觉,忽隐忽现,这种手法和电影配音手法也很像。
《红楼梦》各个版本介绍

《红楼梦》各个版本介绍《红楼梦》各个版本介绍⼀、先说电视剧《红楼梦》《红楼梦》版本是《红楼梦》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分抄本和刻本两部分。
2010新版连续剧《红楼梦》,可以说是按照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百⼆⼗回普及本拍摄的,以刻本的程甲本为蓝本。
电视剧《红楼梦》李少红2010新版与1987年王扶林导演执导的⽼版《红楼梦》在故事情节上相⽐,其最⼤的差别正是在⼋⼗回以后,在拍摄⼿法上新旧都有特⾊,不能⼀家之⾔,⽽应该理解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版《红楼梦》⼋⼗回后的情节是按照红学探佚成果拍摄的,故事剧情是很多抄本的集合,不仅前⼋⼗回如此,后四⼗回也⼀样是依据当时的主流红学研究成果,并⽆实际⽂字为证。
新版《红楼梦》是按照刻本的程甲本为蓝本,故事情节基本遵循原本。
⽽真实的原著究竟如何,各个时期的红学⼤家都在争论,⽽且也将终⽆定论,本⼈认为恐怕只有曹雪芹本⼈才知道了。
尽管今天仍有⼈不喜欢程、⾼的后四⼗回,但是,⽌于⼋⼗回的《红楼梦》毕竟是不完整的,程、⾼在曹雪芹⾝后不久,以接近同时代⼈的观察⾓度、思想⽅法、语⾔习惯,甚⾄可能还是在曹雪芹部分残稿的基础上,推出了完整版的百⼆⼗回本《红楼梦》,并开《红楼梦》刻本印刷的先河,成为⼆百余年间⼀切刻本的源头,后世的刻本,包括⽩⽂本和评点本,如东观阁本、本衙藏本、藤花榭本、善因楼本、三让堂本、纬⽂堂本、⽂元堂本、妙复轩本、增评补图⽯头记等,都是程、⾼本的翻刻本。
程甲本的问世,是《红楼梦》⼴泛流传的开始,站在今天的⾓度,我们怎么评价程、⾼的功绩都不过分。
较之其后数⼗种《红楼梦》的续书,程甲本的成就有⽬共睹。
所以新版红楼梦采⽤程甲本为蓝本,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对于红学研究学者来说,电视剧就是电视剧,看的是剧本,不是历史纪录⽚,⽽剧本当然不可能等同于原著或史学正典。
⼀般的读者所读的也就是《红楼梦》的普及版了。
普及版五花⼋门,略介绍⼏个:1.⼈民⽂学出版社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出版的《红楼梦》,此本以⽯头记庚⾠本为底本,参校各脂本,由于选取底本最为精良,并由冯其庸等红学⼤家主编,使此校本的⽂本质量颇为可观。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随着影视剧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剧市场的渐趋完善,现代人对影视剧作品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众多的导演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例如我国四大名著的翻拍。
《红楼梦》于 1987 年最先被改编为 36集电视连续剧,从此揭开了我国四大名著影视剧创作的新篇章。
当今社会为何会出现文学经典的翻拍热?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文学经典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文学经典的背后潜藏着大量读者,这些读者不论是出于好奇亦或是对往昔阅读经验的追忆,都会成为此类影视剧的观众,而这正是高收视的保证。
这里我们通过研究《红楼梦》的翻拍来比较 87 版和 10 版红楼在主题侧重、情节安排、导演风格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从中得出文学经典在转向影视剧创作时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新旧版《红楼梦》之间的差异( 一) 版本选择与主题立意87 版《红楼梦》的前 29 集根据脂本改编,后7集直接摒弃高鹗的续写内容,另起炉灶。
尽管长期以来学界都是尊脂砚,贬程高,但新版红剧沿用的就是通行的120 回程高本,保留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从青春成长和爱情的角度切入,并对程高本的思想及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旧版和新版《红楼梦》以不同价值为导向,因此主题各有侧重。
80 年代末,全国上下洋溢着浓烈的文艺气息,87 版红剧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以主流文化为导向,重点突出《红楼梦》社会悲剧的主题,为我们呈现了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最终万境皆空的悲剧结局。
这种对社会悲剧的强调严重损害了《红楼梦》的美学韵味,宝黛的爱情悲剧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而87版红剧中却鲜有对悲剧爱情的描写。
我们说,这种纯粹表现《红楼梦》社会悲剧的处理方式与我国 80 年代高扬的反封建主义相契合。
新版红楼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它更多地体现爱情悲剧的主题。
在李少红看来: 《红楼梦》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爱情也正是人生最灿烂,最青春澎湃,荷尔蒙萌发的年龄段,最值得记录和流连忘返的年华。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比评论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 中国古典四⼤名著之⾸,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说,下⾯是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家⼀起来看看!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 2010年7⽉,规模宏⼤的新版《红楼梦》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沓来。
有留在⼈们⼼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新《红楼梦》⾃然⽽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2010年7⽉,同样规模宏⼤的新版《红楼梦》亮相⼭东电视台影视频道及国内多个地⾯电视频道,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沓来。
有留在⼈们⼼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新《红楼梦》⾃然⽽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总体⽽⾔,旧《红楼梦》有着更为浓厚的古典情怀;新《红楼梦》则是娱乐资本运作的⼀个结果,烙上了艳俗、热闹的消费时代审美特征。
关于故事结局 旧《红楼梦》:宝⽟沦为乞丐,结局很悲剧 新《红楼梦》:宝⽟⾼中,结局成喜剧 在新版⼤结局中,宝⽟和贾兰去考科举是贾府的⼀桩⼤事。
⽽这也直接减缓了贾府分崩离析的速度——— 成绩出来后,宝⽟中了第七名,贾兰也考了第137名。
皇上⼤悦,⼤赦荣府,贾珍、贾政能够继续世袭官位,⽽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偿还。
在旧版中,宝⽟沦为乞丐后,中秋夜提着⼀只花灯⾛在桥上,没想被⼀队官府⼈马推倒在地,灯碎了(连这点最后的念想也没了)。
这时湖上漂过来⼀只吹吹打打的花船,在船头焚⾹祭⽉的浓艳歌伎正是史湘云。
有红学家认为,宝⽟是绝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因为他与封建制度格格不⼊。
同时,皇帝也不可能对贾府⼤赦,因为曹雪芹的⽗亲当时被皇帝放了,但并没有将家产归还,从这点来看,《红楼梦》中贾府也不可能得到⼤赦。
新旧版《红楼梦》的造型差别

新版:
开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烟雾缭绕的诗意、飘渺的山 水画卷。新版详细讲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并把仙境 和仙人描绘的有声有色,甚有太虚幻境的感觉。
拍摄手法新颖特别,增添了现代感。
新版的音乐还是承袭了舒缓节奏,也在隐隐寻找着一 丝细细哀愁。
剧中经常插入没有歌词的昆曲配乐,用乐器突然而断 断续续地奏响,有一种戏曲配乐般用来烘托气氛的感 觉,忽隐忽现,这种手法和电影配音手法也很像。
黛玉是典型的姑苏小家碧玉妆略薄,显得 伶俐些。罥烟眉、含嗔眸。刚进贾府时, 穿戴也略显素净。
旧: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孤傲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特征,看似很容 易表现的姿态,在老版黛玉那里就是凌风傲雪。 新:在新黛玉这里就变成了呆若木鸡。
看凤姐用的手炉,应是掐丝的珐琅彩吧,凤姐的手上珠光宝气,看那夹袄 上闪闪的镶边 ,贵族的华丽从细节上看得到。 王熙凤招待刘姥姥那会儿,贾蓉过来借外域进贡的玻璃屏风。凤姐且只管 言语调笑。紫貂昭君套,桃红洒花袄,艳光粉脂。
太虚幻境
旧版:
•拍摄手法上很朴实,放更多注意在叙事上。 它的场景以写实的白天为主, 而新版的白天场景总有些雾霭蒙蒙,要不就是灰 调的背景,使空间显得很大很空灵,也很精致, 这是两者之间不同。
•另外,旧版人物对话时配乐少了很多,只是在 人物情绪起伏大及故事转折的地方插入音乐,为 的是烘托气氛,感染观众。
那种娇艳,风骚,严厉,大气,要强,多么生动活泼地潋滟在银屏 上。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
对于新旧红楼梦,每个人都在心 中留有不同的位置。
通过对新旧《红楼梦》气氛表现 及人物造型的比照,我们可以明 显地感觉到二者在尊重原著方面 都极力做好,差别之处就是二者 的表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版《红楼梦》宝黛共读《西厢记》画面情节对比
宝黛共读《西厢记》在《红楼梦》中格外的充满诗情画意,美好而又浪漫,它预告了宝黛青梅竹马的生活已结束,憧憬美好爱情的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从中也展现出了宝黛二人那种刻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
为方便比对两版《红楼梦》中宝黛两人读西厢的过程,特截图为据。
我们先来看看87版《红楼梦》中是如何描绘宝黛共读西厢的场景的。
宝玉在花树下一个人坐着看书,余光的一瞟,也许是看到落花了,只是似乎并不在意,却是一番低头继续看书的一系列动作的延续,宝玉看着书,落花不断地被风吹下来,他仍旧看着书,微微地笑了,落花不断地飘,他又抬起眼来,迎着阳光,看了看花瓣。
一阵风吹过,花飘得更多了,他微微颦眉,但看着落花,接下来的镜头中眼里立即浮上了些微笑意。
他低下首去。
落花已经飘落在书上的,接下来他便兜了落花到池边,准备将落花放入沁芳闸中随水流去。
而在新版的红楼梦中,画面是这么描述的,一开始先给了书一个正面的特写,表明宝玉正在看的书是《会真记》,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西厢记》,然后旁白的出现交代宝玉坐在桃花底下的石上坐着看书,表明宝玉看书看得很入神,眼睛专注地盯着书本在看,之后画面切到沁芳闸桥边的远景,随着落花飘落,宝玉被花瓣所吸引,抬起眼来,望着花瓣,唇角微扬起赞叹的笑意,他抬起头来望着一片桃花灼灼的样子,但此时表情还未进入“赏”的层次,只是痴呆似得看着桃花飘落的情景,他望着桃花露出傻傻的表情,有些看迷了。
这时有一些花又吹下来,他想起书中词语,目光有些恍然,轻轻地念出:“落红成阵”。
看着飞花,沉醉
于美景中的他再度傻傻笑了,开心地看着身周的落花,笑着笑着,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徐徐地垂下眸。
再看看身周的环境,估计便是这时看到远处的溪水了。
低头看着飘落在自己身上、书上的落花。
将花拨到衣裾上,将书在石凳边放下,抬起衣裾,走到了沁芳闸边,将落花轻轻地放入水中,让落花随着流水慢慢地飘去。
接下来便是另一位主人公黛玉的出场,黛玉从大树的后面提着衣裙出来了。
宝玉将衣兜里的花一抖,将花瓣抖至水里。
画面中能够看到黛玉手中拿着个绢袋,一手探住大树,弯身看看宝玉,似乎一种想要捉弄宝玉的感觉,而宝玉则提起衣裾一角,将剩下的花瓣放入水中。
黛玉直起身,浅笑盈盈,情深脉脉,望着宝玉的背影,但笑容有些浮,仍旧情深脉脉地望着宝玉的背影,但笑容不那么浮了,脸从左边侧到了右边,目光中偶尔有些疑问的目光,眼神却很妩媚,似是想捉弄宝玉,唇角笑容加深,依旧妩媚地正过脸,很有些狡黠的味道。
新版中画面是这么展开的,宝玉先将手中的《会真记》放在石凳上,便跑去远处拾捡落花。
宝玉捧着落花至水边,将落花轻轻地洒入水内。
满衣裾的落花,宝玉又捧起一捧,看那洒花的神情,随飘花流水宛转、静谧。
这时另一位主人公黛玉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来了。
这里的画面处理得好恐怖,给人一种阴深的感觉,仿佛恐怖片中女主提着杀人工具出场的画面。
宝玉两手皆捧起落花洒落,起初神情很是纯情,一手捧着残余的落花,望着落花飘下的姿态,美甚,于宝玉看去也是在赏这飞花逐水的美态的。
黛玉远远地便望见了宝玉,一边望,脚步仍不疾不徐地走来。
宝玉衣裾上的花瓣快洒完了,他只能用两只手去捧剩余的落花,而黛玉也在此隙在花树后出现了。
就出场方式而言,我觉得新版红楼梦的出场方式更符合原著中的描述,首先黛玉来此处是来葬花的。
旧版红楼梦那样的出场方式,让人觉得她不是来葬花的,而是来看宝玉的。
还有,黛玉葬花,一方面自然也是怜花、惜花。
有此雅致的人自然也有闲情,对这落红成阵自然不会视而不见,一边走,一边也是该赏这美景的。
且宝玉也不会跑,天天都见得到,很熟悉的人了,所以,她自然更应该是边赏花边走过来的,而不是直接冲宝玉而去的。
黛玉走过来,水影拍出了她走来的身影,问:“你在这里作什么呢?”宝玉立即回过身,笑道:“啊,林妹妹,”一指林妹妹,道“你来得正好!快把那些花儿扫起来,撂到水里去!”黛玉一听,立即摇头,退后一步,道:“撂到水里不好。
”说着,一边指那湾水,一边道:“流到了脏的臭的地方,岂不把花糟蹋了?”黛玉收回手,捧起花袋,给宝玉看,宝玉也顺势牵起绢袋,黛玉继续道:“不如放到这绢袋里埋起来,随土化了,”朝他偏首一笑:“岂不更干净?”宝玉答:“好。
”立即往石头走去。
黛玉在宝玉身后缓缓步近,宝玉仍一心于落花中,并无所觉。
黛玉便微笑问:“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听,立即回过头,黛玉笑望着他,便立即从地上起来道:“林妹妹,你来得正好。
”宝玉一边往她走去一边说,“快把这些花儿都扫起来,”黛玉望了一眼满地落花。
宝玉朝水一指:“然后撂到水里。
”黛玉一边望他一边将花锄放下。
宝玉继续道:“你瞧,我都撂了好些了。
”黛玉再望了宝玉一笑,便准备说话了,然后就是两人关于葬花的一番论争。
旧版中画面是这么描绘两人抢书的过程,黛玉走到石头边,偏头看到了书:“呀。
”然后就去拿:“什么书?”宝玉立即往书抓去,黛玉的手落空。
宝玉持起书说:“没什么。
”黛玉怀疑地望着他,手微微在胸前攥起。
宝玉一边略退后一步,一边将书放至身后,笑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立即跑过去要抓他的书,娇嗔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宝玉不让她抓,转了个圈。
黛玉继续喊:“趁早跟我瞧瞧!”宝玉眼见躲不住,便也绕过她跑到了山石后,黛玉抓了他一下,没抓住。
宝玉跑得快,黛玉追不到。
宝玉跑到石这边,一下子又把书藏到身后。
黛玉见状,不追了,也不高兴了。
黛玉冷哼一声,道:“别让我费事。
”
在新版中,宝玉便立即往石那头一指,边说边准备过去:“待我把书收了就来找你收拾!”宝玉快速走至石头边收书,却听黛玉好奇地问:“什么书?”立即一惊,张大了眼睛。
拿着书他手无足措,回头看了黛玉一眼:“啊?”而黛玉已一边张望着一边步过来了。
他拿着书,看了走过来的黛玉几眼,一边将书藏至身后,退后一步,涩笑道:“嗨,没什么。
”一边拿书背面给黛玉看看,装作若无其事道:“不过
是中庸、大学!”黛玉执着花锄,微笑着望那书的背面;然后瞥了宝玉冷笑一声:“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
接下来就是两人共读西厢的画面了,旧版中画面是这么展开的,宝玉见她这个样子吧,也不跟她闹了,对她说:“好妹妹。
”再伸出一根手指,目光明亮地望着她,说:“你要看我是不怕的!”宝玉看了一眼别处:“不过,”凑近黛玉,再度伸出手指,带着点神秘地,认真道:“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黛玉看他这个样子,虽然面色缓和了,但一时不想答应,似乎觉得没必要,只目光明亮意味深长地望宝玉。
宝玉再靠近了她一点,又一伸手指,认真地望:“嗯?”感觉到这似乎是很必要的了,但是想想又有些小害怕,于是小小点头眨眼:“嗯。
”黛玉真诚地望着他,宝玉从身后将书拿了出来,即将递给她时,又故弄玄虚地往后一抬。
黛玉微微冷笑了,手在胸前微微妩媚的兰花,一边听宝玉继续笃定地说:“你要是看了,连饭都不想吃了。
”黛玉一边怀疑地看向他的书。
宝玉便低头将手里窝着的书认真打开,动作很可爱,递给黛玉。
黛玉见状,也微笑着迫不及待地接过。
黛玉低头撅嘴将书打开,宝玉一直看着书,表情也有些迫不及待,仍旧很可爱。
两人经过一番抢书的玩闹,似乎都累了,宝玉见黛玉将花锄放下,也就有些兴奋地把书展开来,递到黛玉面前,道:“这真真是本好书!”尤其在“真真”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黛玉看着书封,宝玉站在旁侧,也低首望着这封面,唇边逸开暖暖的笑意,道:“看了……连饭都不想吃了。
”说完便目光明亮地望着黛玉,见黛玉看着书,便再微笑着往书封看去。
黛玉轻轻地念出:“会真记。
”黛玉翻开书。
低头静静地看书。
宝玉也再度被吸引,开始看这本书。
看着看着,宝玉露出笑意。
接着往仍在看书的黛玉望去。
而和87版相比,10版只加了几个动作,少了许多趣味性,平淡了不少。
但此处可以看出宝玉对黛玉已经心生情愫,共读西厢的情节对之后两人哀婉凄美的爱情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