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史记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选文档

《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的故事(一):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来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史记》是司马迁本着实录历史事件的原则,根据自身学识和生命体验,在设置历史事件场景,叙述历史事件细节。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史记中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史记中的故事篇1: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史记中的故事篇2:伊尹放太甲伊尹名叫阿衡。
他一心想辅佐成汤,但是他们并不认识,而且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见面。
于是,他想了个奇怪的办法,当时生活在今陕西省陈留县附近的有莘氏部落女子要嫁给成汤做妃子,他便跑去作为男仆一块儿陪嫁过去,他背着炊事用具来到了成汤的宫殿里。
阿衡用烹饪中的各种滋味作比喻来游说成汤,让他致力于实施王道政治。
有关史记故事有哪些

有关史记故事有哪些《史记》是我国史学巨著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的典范。
那你知道有关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史记故事:太戊中兴商朝到了雍己帝在位时,由于治国不力,在政治上的威信德望又衰败了,有的诸侯国甚至不来朝见。
雍己帝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太戊即位。
太戊即位以后,任命伊陟为辅政的宰相。
南亳城里有一棵显示吉凶征兆的桑树,它与其他的树木共同生长在朝廷的院子里。
有一天,这棵树从早到晚的工夫就长到了一人合抱那么粗。
太戊帝十分害怕,向伊陟询问原因。
伊陟回答说:“臣听说妖异不能战胜德行。
难道您治理国家有所缺失吗?您还是应该专心修明德政,等德政修好了,妖异也就自行消失了。
”太戊帝听了伊陟的话之后,很受触动,于是认真地勤修德政,事必躬亲,关心民众疾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不久,那棵预兆吉凶的桑树就枯死了,怪异也就消失了。
太戊帝十分感激伊陟,在太庙里祭祀祖先时称赞了伊陟,并且打算不把伊陟当做臣下看待,要给予他更高的待遇,而伊陟则十分谦让,继续为国家鞠躬尽瘁。
从此,商王朝重新兴盛起来,四方诸侯又都来归顺它。
所以,后世将太戊帝称为中宗,以铭记他对王族的巨大贡献。
有关史记故事:秦戎之战秦仲是非子的曾孙。
他在位第三年,周厉王暴虐无道,丧失民心,诸侯们开始反叛王室。
周朝西部边境的西戎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它先后灭亡了犬丘和大骆家族。
给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
周宣王即位以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受命攻打西戎,不幸在他执政的第二十三年被西戎杀死。
秦仲一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年长的一个名叫庄公。
周宣王召来了庄公和他的弟弟们,打算让他们继承他们父亲的事业,效忠周王室。
便分给他们七千名士兵,命令他们再去攻打西戎,为他们的父亲报仇。
经过多次激战,庄公等人终于打败了西戎。
西戎的威胁解除以后,周宣王十分高兴。
于是,周宣王效仿先王,再次赏赐非子的后代,将他们的先人大骆受封的犬丘之地也一同划归庄公一族所有,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史记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1. 鸿门宴:项羽邀请刘邦赴宴,意图在席间杀害刘邦。
然而,刘邦凭借聪明才智和机巧逃脱了险境。
这个故事展示了刘邦的谋略和机智,也是楚汉相争的重要事件之一。
2. 荆轲刺秦王: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政。
他在献上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刺客的英勇和忠诚。
3. 勾践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为了复国报仇,每天卧薪尝胆,以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他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成功灭掉吴国,实现了复国梦想。
这个故事展示了勾践的毅力和决心。
4. 纸上谈兵: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导致赵国大败。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5. 背水一战:韩信率领汉军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击败赵军。
这个故事展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6. 负荆请罪:廉颇因为自己的骄傲和嫉妒,多次与蔺相如发生冲突。
但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这个故事展示了廉颇的谦逊和勇气。
7. 指鹿为马:赵高为了篡夺秦朝政权,指鹿为马陷害忠良。
这个故事揭示了赵高的狡诈和残忍。
8. 霸王别姬: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与爱妾虞姬诀别。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壮和浪漫色彩,展示了项羽的英勇和柔情。
9. 狡兔三窟:孟尝君为了逃脱秦国的囚禁,让食客冯谖为他准备了三个藏身之处。
这个故事展示了孟尝君的智谋和冯谖的忠诚。
10. 毛遂自荐: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抗秦的联盟。
这个故事展示了毛遂的勇气和自信。
这些故事只是《史记》中的一小部分,《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等待读者去探索。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史记》列传中记载了数百人,上至王侯,下至平民,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作法自毙赵良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
不久,秦孝公就去世了,太子继承了王位。
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等人马上告发商鞅意图造反,于是新任秦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跑,他来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休息。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所以对不起,我不敢收留您住宿。
”商鞅仰天叹息说:“唉!新法的弊端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只得离开秦国潜逃到魏。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导致魏军打了败仗,拒绝收留他。
商鞅还打算逃到别的国家,魏国人抓住他说:“你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它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恐怕得罪秦国。
”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国。
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这时秦国出兵攻打商鞅,把他杀死。
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还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虽被处死,其法却在秦国上下通行数十年,妇孺皆知,轻商观念深入人心。
秦国也得益于他的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鞅是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下的,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锋芒初露苏秦又游历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见到燕文侯,他才找到展示自己才能学说的机会。
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有易水,土地面积纵横有两千多里,在役士兵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粮草足够维持数年。
南面有碣石山、雁门山丰饶的物产,北面的大枣、栗子也收益颇丰,百姓即使不耕种田地,仅凭大枣、栗子的收入也足够维持生计。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了。
当今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见兵戈战火,将士阵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
大王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之所以能免受他国侵略,是因为有赵国做它南面的屏障,阻挡贪婪的秦国啊!秦国与赵国曾经五次交战,秦国获胜两次,赵国获胜三次,秦、赵双方的国力都有所削减,而大王依仗赵国屏障的庇护,从背后对双方都有所制约,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略的原因。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1. 舜的孝顺舜的老爹和后妈还有弟弟,老想害死他。
让舜去修谷仓顶,他们就在下面放火。
舜拿着两个斗笠像超级英雄一样跳下来,跑了。
让他挖井,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舜早挖了地道又溜了。
可舜还是对他们好得很,他的孝顺把尧都感动了,尧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
2. 姜太公钓鱼姜子牙这老头,跑到渭水边钓鱼。
他那鱼钩是直的,还离水面三尺高。
别人都说他傻,他却说:“我这是钓王侯呢。
”周文王一听,觉得这人肯定有大本事,就去拜访他。
姜子牙就跟着文王走了,后来帮着文王、武王把商朝给灭了,成了周朝的大功臣。
3.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美人儿叫褒姒,这褒姒不爱笑。
周幽王想了个馊主意,点燃烽火台。
诸侯们以为有外敌入侵,都带着兵跑来。
褒姒看到诸侯们气喘吁吁、狼狈的样子就笑了。
诸侯们发现被耍了,很生气。
后来真有敌人来的时候,再点烽火,诸侯们都不来了,周幽王就被敌人给干掉了。
4.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来换。
赵王怕秦王耍赖,蔺相如就说他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发现秦王只想骗璧,不想给城。
蔺相如就骗秦王说璧上有小毛病,拿过来后就威胁秦王,要是不给城,就和璧一起撞碎。
秦王没办法,蔺相如就带着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了。
5. 负荆请罪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比廉颇的官还大。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知道了,就躲着廉颇。
他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他们俩,如果他俩斗起来,赵国就完了。
廉颇听了,觉得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成了好哥们。
6. 纸上谈兵赵括这小子,读了好多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他爹赵奢是个名将,可知道自己儿子不行,说他只会纸上谈兵。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战场上,完全不根据实际情况,只按兵书上的来。
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四十万赵军都被坑杀了。
7. 毛遂自荐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去,挑来挑去还差一个。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两千5261多年4102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1653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的故事1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
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
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
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
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
”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
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
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简短的史记故事

简短的史记故事1.史记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史记故事
公元前275年,魏冉带兵进攻魏国。
秦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大
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说魏国有一位贤明的官吏,劝说魏王要借鉴宋国、中山国不断
割地而最终亡国的教训,要爱惜每一寸土地,坚决抵抗到底。
上天是不会赏赐给先生这么
多幸运的机会的。
秦军屡战屡胜,并不是兵精粮足,也不是计谋高超,而主要靠的是运气。
现在秦军又围攻大梁,看来是把运气当作一般普通的事物了。
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
全部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会少于三十万人。
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
现在先生背后又有楚、赵两国
的联军,也想要登上七丈高的城垣与您的大军对垒,而且他们志在必得,我看从盘古开天
辟地以来,这是不曾有过的。
大梁久攻不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到时就会前功尽弃。
现
在魏国正对秦国是否会割让土地进行笼络之事,犹疑未决。
希望先生抓住楚、赵两国援军
尚未到达的时机,赶快以割地的办法来收服魏国。
魏国现在拿不定主意,肯定会把割地求
和作为上策。
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必定会大为恼火,他们也会争着讨好
秦国,到时合纵便会因此而瓦解。
而后先生就可以从容地选择对象,各个攻破。
况且,我
认为要取得别国的土地,也不一定非得动用武力啊!秦军不必硬攻,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
自己的国土,这就为先生打通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的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
所有,卫国随即也必会献地求和。
这样秦军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先生却能控制全局,有
什么得不到,有什么不成功呢?希望先生不要冒险围攻大梁。
”魏冉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停止攻城,解围而去。
穰侯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如陶邑、刚邑、寿邑等地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
其中的陶邑地区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
公元前271年,魏冉与客卿商议,想要攻打齐国,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魏国人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
国去攻打齐国,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于是,穰侯趁这个机会劝说秦昭王任用范雎。
范雎
上任之后,向昭王阐明宣太后主持内政,穰侯在外事上独揽大权,都是对君权的侵犯,这
样做的结果是,诸侯只知有太后和穰侯,而不知有秦王。
泾阳君、高陵君等人生活则过于
奢侈,他们的财产甚至比国君还多。
秦昭王幡然醒悟,于是决定把朝廷的大权收回来。
就
免掉穰侯相国的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穰侯出国都关
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竟有一千多辆。
魏冉、华阳君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因为范雎的几句话,最后一个个都终老在自己的封土上。
秦王嬴政逐渐地长大、懂事了,并显示出强权帝王的风采和气象。
而太后的生活却越
发地不检点,吕不韦恐怕自己与太后的奸情被秦王发觉,从而会大难临头,便打算找人替
代自己去满足太后的欲望。
于是,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的嫪毐进入了吕不韦的视野。
他用
非常巧妙的方式让太后得知了嫪毐的本事,希望借此引诱她。
太后果然禁不住诱惑,暗示
吕不韦,表示要得到嫪毐。
于是,吕不韦便要把嫪毐进献给太后。
他先是让人告发嫪毐,
把他判处了宫刑。
接着,吕不韦对太后说:“我们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这样,他就
可以进宫侍候太后了。
”于是,太后暗中送了很多的财物给主持宫刑的官吏,吩咐他假装给嫪毐行刑,只是拔去了他的胡须,使他变成了宦官的样子。
所以,嫪毐得以进宫侍候太后。
太后很快与嫪毐发生了关系,非常地喜欢他。
不久,太后有了身孕。
她担心秦王知道这件事情,就假称根据占卜,遇到不祥的东西,自己需要回避一段时间。
于是,太后到雍地的行宫去居住。
嫪毐由于经常跟随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
并且依仗太后的宠信,逐渐掌握了包括政事在内的诸多事情的决定权。
嫪毐家里有家僮数千人,而那些为求得一官半职,而自愿成为他的门客的人,也多达千余人。
嫪毐的个人势力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与吕不韦不相上下,他还时时与吕不韦针锋相对,争夺权力。
秦庭一幅风雨欲来的景象。
之间充满冒险刺激智慧谋略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没有几个商人能像他这样精彩丰富的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