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
初一语文十五课笔记

初一语文十五课笔记《诫子书》是七年级上册(初一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语文第十五课的内容。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笔记:一、作者与创作背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封家书,主要讲述了他对儿子诸葛瞻的教诲。
这篇文章旨在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修身养性,以达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二、重点字词解释1、诫:告诫,劝勉。
2、夫:fū,用于句首,引起下文。
3、静:此处指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安静专一的状态。
4、专一: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5、广才:增长才干和学问。
6、成:达成,实现。
7、淫慢:过度享乐和懒惰。
8、励精:振作精神,尽心尽力。
9、治性:修养性情,使性格平和。
10、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11、怠:懈怠,懒惰。
12、励:勉励,激励。
13、险躁:急躁而不沉稳。
14、悲守:死守不放,缺乏创新和进步。
15、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表示对过去的无法挽回的遗憾心情。
三、原文与译文对照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的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过度的享乐和懒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四、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内容主要是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文章表达了诸葛亮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崇高道德准则的崇高期望。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第十五课《枣儿》
蓦mo然囫囵hu lun吞枣: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贬义(褒贬误用)
第十六课
峥嵘:zhengr6ng高峻,突出。
嬷嬷:mo mo对年长修女的称呼。
涟漪:liany被风吹起的水面的波纹。
鳞次栉比:|incizhi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鱼鳞。
栉:梳篦的总称。
比:整齐的排列。
通宵达旦:tongxiaodad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
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顶礼膜拜:dingIYm6b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多为贬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第15 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 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 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3. 内容: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4. 影响:
- 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穷和落后。
- 对欧洲:使欧洲殖民者获得了巨额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对美洲: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 形成过程:
- 17 世纪,英国开始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
- 18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 19 世纪中期,完全占领了印度。
2. 影响:
- 对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对英国:掠夺了无数的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五上语文第15课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第15课课堂笔记
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将军的视角,讲述了他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小岛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词语解释
1.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 牙龈:指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组织。
3. 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面和水下)。
4. 快艇:一种小型高速船舶,装有内燃机,航行速度快。
三、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第二部分(4-10):写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现了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第三部分(11-36):将军离开小岛时,向“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四、课文解析
1. 将军为什么要留下吃晚饭?
将军想了解这里的战士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的,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
2. 战士们为什么要在小岛上种菜?
小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战士们为了改善生活,自力更生,在小岛上种菜。
3. 将军为什么行军礼?
将军被战士们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十五课小岛课堂笔记

第十五课小岛课堂笔记
标题:小岛
一、引言
1. 介绍小岛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特征等。
2. 强调小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小岛的形成与演化
1. 介绍小岛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构造、火山喷发、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2. 描述小岛的演化过程,包括地貌变化、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三、小岛的生态环境
1. 介绍小岛的生态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土壤、植被等。
2. 分析小岛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四、小岛的利用与保护
1. 讨论小岛的利用方式,包括旅游、渔业、农业等。
2. 分析小岛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3. 探讨小岛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包括生态修复、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等。
五、结论
1. 总结小岛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强调保护小岛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呼吁大家关注和保护小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岛概括

《小岛》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这篇课文介绍了位于南太平洋的军事小岛,小岛之所以被称为“小岛”,是因为它的面积非常小,上面除了丛林、野草,就是一些低矮的建筑,岛上的战士们生活艰苦,但他们仍然热爱着祖国。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了“我”和艇长关于海军上尉的对话,从中了解到了这个小岛是海军的军事要地。
第二部分(第4-19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小岛的面貌和岛上的生活,包括战士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第三部分(第20-23自然段)以艇长和“我”的对话结束全文,表明这个小岛依然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祖国领土,不容侵犯。
整篇课文通过描绘小岛上的生活和环境,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视。
同时,也通过对小岛的面貌和岛上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海军官兵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课件:第 15 课 探寻新航路

7.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建立了一个环球交通的网络,同时也留下B一些一 直沿用至今的名称,下列名称的由来与哥伦布航海活动有关的是( )
A.好望角 B.印第安人 C.麦哲伦海峡 D.白令海峡 8.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支船队在太平洋上3个月没有补充给养, 只能吃碎屑粉末,满是蛀虫的饼干,喝又黄又臭的水。这支船队应该是 () AC.哥伦布船队 B.迪亚士船队 C.麦哲伦船队 D.达·伽马船队
士,因为正是他杀死了殖民头子麦哲伦。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最能反映新航路
开辟的( )
A.条件D
B.人物
C.路线
D.影响
16
11.西方殖A民者为了掠夺财富而开辟新航路。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意义表 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B.世界贸易中心逐步转移到地中海 C.促进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D.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3
4.客观条件 (1)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 (2)中国的“__罗__盘__”__导__航__技术传到欧洲。 (3)欧洲的__造__船___技术取得突破。
4
5
6
7
西班牙
1.概况:1519年,麦哲伦奉_______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
洋,1522年返回欧洲。
环球航行
2.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第一次完成了_________,证明了地圆
31
图1、图2所反映出的变化根源于( )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殖民扩张
22
16.阅读下面内容判断: 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美洲,达伽马1497- 1498年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到达印度,第一个找到从西欧直通东方 的新航路。麦哲伦1519-1522年横渡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 洋,至菲律宾被杀,同行的船员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终返航回西欧, 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横线内填“A”;违背了上述信息所 表达的意思,请在横线内填“B”;是上述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横线内填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钉”在文中的读音是dīnɡ。()
(2)“覆”字的部首是“西”()
(3)“浸满”的“浸”字是“泡”的意思。()
2、这段话中都写了哪些物品?、、、、、
3、文中不仅写“我”听见,而且写那么多人听见,写全世界的人都听见爸爸的呼唤声,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抽:①吸②(植物)长出③减缩,收缩④打⑤取出一部分
(1)小麦抽穗了。()
(2)他把鞭子挥一挥,猛抽了一下。()
(3)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
(4)这件衣服洗后,抽了一厘米。()
(5)爸爸一写材料就不停地抽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一个劲儿地。④爽快,坦率。
1.我直起腰,擦了擦头上的汗。()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习单
课
前
预
习
写好字形
读准字音
卓()越灵柩()赢()得
娇嫩()
积累词语
提出问题
关于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课
堂
导
学
1.这篇课文属()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课文饱含着()和对()真挚情感。
2.叙述顺序:()---()---()
阅读理解。
(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课
后
固
学
一、一字多义。
光:①光线②只,单③一点儿不剩④荣誉⑤身体露着⑥景物⑦平滑
(1)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还教我读书。()
(2)我把碗里的饭吃光了。()
(3)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
(4)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5)我光着一只脚就急忙赶来了。()
(6)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7)明媚的春光,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2.这条公路笔直地伸向远方。()
3.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
4.马大婶心直口快,乐于助人,在这一带非常有名。()
益:①增加②更加③利,有好处
1.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延年益()寿。
3.好的学习习惯会令我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