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合集下载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地 主土地私有、农民土地私有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土地兼并
⑴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⑵方式:官僚地主强占,农民被迫卖。 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阶 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⑶主要内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2010天津)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2010浙江)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 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 术始见于
著名工程:
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
治理黄河: 东汉王景等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隋唐五代)、 灌溉工具: 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
高转筒车图
三、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繁重的赋役
1、土地制度
商周 时代 战国 时期 北魏到 唐前期 实行井田制 ,土地归国家所有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 有制 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 民承担赋役
东汉王景治黄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 《河渠书》《沟洫志》 风力水车 水利文献: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范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范

3、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
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器
铁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农业动力: 人力
畜力
(春秋战国)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耕作技术的变化 “刀耕火种” “锄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农用动力的革命; (发达地区)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民间俗语: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农 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 A. 石斧 B .骨制耒耜 C. 铁犁 D. 曲辕犁 2.(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孔子有 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 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 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成功实践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实践。

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①是纺织技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畴;②是唐代灌溉用的筒车;③是东汉时二牛一人的耕作法,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故符合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只有②④,选B项。

答案: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西一带,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5.《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按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B.广大自耕农希望获得土地C.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D.土地私有权实际上被承认解析:材料中“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的信息实质上是局部实行按亩收税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对土地私有权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No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Image
淳安中学 洪秋昱
读农书 学农史 走进农耕文明
徐光启著(明) ,《农 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
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
共分为十二目。分别是农
本、农事、农器、水利、
田制、 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树植、牧羊、制
造、荒政。
——《农政全书导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政全书校注·田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国有制度,井田制出 现于商朝,到西周时 已发展很成熟。
思考:井田制产生于什么时期?在此之后又确立什么新 的土地制度?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2000年前的汉代。特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 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土地私有制 ⑵古代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为周王私有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实为周王私有 ) 封建社会: 国家所有制、 地主所有制(占主 封建社会 : 国家所有制 、 地主所有制 占主 导)、自耕农所有 、 ⑶土地兼并 形成根源: ①形成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影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② 影响 :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社会矛盾激化 , ,……与麋鹿共处,耕 与麋鹿共处, 庄子》则曰: 神农之世, 与麋鹿共处 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中国古史中“ 也。……”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 中国古史中 神农氏” 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 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 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 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 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 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 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 尝百草” 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 播五谷” 种粟” 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 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 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 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 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 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 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 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 以垦草莽” 所谓“神农氏”的传说, “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 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一、农业的起源及地位 ⒈神农的传说 内容: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能殖嘉谷” 内容:创制耒耜、教民耕作、“能殖嘉谷” 意义: 意义: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们进行农作物种 植的成功实践 农业的地位:占主导地位, ⒉农业的地位:占主导地位,是古代文明的 基础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西汉时中国南方) ⒈“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西汉时中国南方)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⒉“铁犁牛耕”是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⑵汉代逐渐普及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超过前代, ①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 铁制农具超过前代 , 出现了播种 工具耧车 东汉耦犁→ ②东汉耦犁 一牛挽犁 唐代: ⑶唐代:曲辕犁
• •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 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 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 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 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 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 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 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 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 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 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 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 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 帝神农在位 年 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 380年。 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炎帝神农氏 姓名:伊耆,姜 姓名:伊耆, 别名: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烈山氏 别名:炎帝 神农氏 烈山氏 生辰: 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 民族: 民族:华夏 籍贯: 籍贯:湖北随县 地区: 地区:湖北随县 国家: 国家:中国 职业: 职业:部落首领
重要性: 五、古代的水利建设(重要性: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 古代的水利建设 重要性 ⒈大禹治水 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 都江堰; 郑国渠; ⒉战国:李冰 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郑国渠 汉代: ⒊汉代: 关中灌溉渠道具有合理 合理的规划 ⑴关中灌溉渠道具有合理的规划 关中农民创“井渠” ⑵关中农民创“井渠” ⑶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⑷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 隋唐五代: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提水灌溉; ⒋隋唐五代: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长江流域发明 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田; 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田; 宋代: ⒌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明清: ⒍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强调本课最重要知识点: 强调本课最重要知识点: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水利:都江堰、 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小结: 小结: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本质上反 映了什么? 映了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归纳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 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分散性 男耕女织) 要注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 要注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本特点 —————基 基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 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小农户 经营, 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 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 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主要特点 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主要特点 4、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农耕 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四、古代的赋役制度 ⒈赋税制度 赋税的重要性: ⑴赋税的重要性: 概况: ⑵概况: ⒉徭役制度 ⒊赋役制度的影响 积极: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① 积极 : 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徭役使 许多大型工程得以营建 消极: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 ② 消极 : 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 ; 过 度征收的徭役使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度征收的徭役使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 使社会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引发社会动乱,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从而引发社会动乱 , 导致王 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零。 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零。
⒊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与 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经济: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其特点农 或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自然经济 或小农经济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