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

①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 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 式)。
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
十七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 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 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 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 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 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①盖目眶尽 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答案】 ①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②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 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②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 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 二次罢了。
十五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 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 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 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 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 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 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 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 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答案】 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 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2.“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 选择的疑问句中。“孰”是疑问代词,可译 作“谁”“什么”“哪”,它们就在名词或 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 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 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与其杀是僮,孰若 卖之?
高考语文考点专题——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第二部分专题七考点七备考必记仓储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中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
”——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太史公说:“《传》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
’这说的正是李将军啊!”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3.【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惊,问:“将怎么处理这种局面呢?”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春秋》)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怎么样的?”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一天如果您驾崩了,长安君自己凭什么在赵国托身?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译文:不愿意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的君王差不多没有疾病了吧,(否则)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呢?5.【何其】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高考语文 高频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_修正版

高考语文:高频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1【而已】: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3【既而】不久,一会儿。
4【何如】怎么样、什么样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5【若何】【何若】【若……何】【奈何】【奈之何】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6【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7【何乃】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8【无乃】表猜测“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0【何所】即“所何”,可译作“……干什么用”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12【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表另起话题,引起论述。
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
有时不译。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13【之属、之伦、之徒】:之类、这一类的…14【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肴之战》15【所以】(1).表凭借: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2 ).表原因:…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1

5、"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 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为 }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
6、"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 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 等
如太行、王屋何? 奈并累若属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2、"……孰与……"、"……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 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
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 何若"等。
3、“不亦……乎?"
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玉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凭着你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去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4.“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和尚吗?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姊耶?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11.“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训练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5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6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
例2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20. “独……耶“、“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8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例29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30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1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
23. “宁……耶“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2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
24、“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3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译文:
25、“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34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26、“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例3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7、“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
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6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28、“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7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
29、“……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38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39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
课后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
7、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1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1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1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
1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译文: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文:
1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1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