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桥梁远景图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分段讲解)教学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分段讲解)教学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分段讲解)教材分析《桥梁远景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科普散文.《桥梁远景图》开篇先谈“什么是桥”。

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的介绍了桥的基本构成,使读者先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今桥梁的基本类型。

课文的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总结了今天桥梁的“五花八门”和“了不起”;“启下”说明后文将要介绍的是对未来桥梁的远景的幻想。

四、五、六、七、八段是作者对未来桥梁的预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八个生字,会认本课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3.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己读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习的能力。

2.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话题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要大胆的想象。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八个生字,会认本课三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教学难点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由歌曲《北京的桥》引入。

师:今天桥“千姿百态”那么将来的桥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2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桥梁远景图》。

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远景图"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设想.)二、介绍作者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资料对作者进行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茅以升造的桥梁的图片.如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相关资料: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就教学工作。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

长长的桥基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PPT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PPT

课堂演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打比方 ) 2.赵州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相比要小得多。( 作比较 ) 3.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 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举例子 )
二、选择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突出强调
这样完整的大象骨骼化石是怎 样来的呢?读2—5自然段,概括说 说专家的假想。
科学家假想这 具黄河象化石 的来历。
“假想”表明科学家并 不知道这具大象化石的 真正来历,只是依据大 象临死前保持的姿态。 来进行合理的猜想。
这句话引领下文是这一部分的中心句。
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 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 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 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 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耳朵”是椭圆的。
易写错
tuó
撇不要出头
鸵 巧记:有鸟它太大, 不能抓住它。


人下有两点 巧记:人踩两点泥。
词语解释
昂首阔步:昂起头,迈着 大步向前。本课指大象化 石很逼真,像在大步向前 一样。
同学们昂首阔比地走进操 场,参加运动会开幕式。
整体感知
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生物 大厅里的一具 黄河象 的骨骼化石,它是1973 年在 甘肃省 发现的,科学家依据它的形态假 想了它的 来历 。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自然博物馆吗?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 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被发现的?为什 么单单这具化石保存了下来?我们一起去 寻找答案吧!
冀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23 黄河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桥》教案(精选14篇)

《桥》教案(精选14篇)

《桥》教案(精选14篇)《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诱思导学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

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ppt课件

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ppt课件

学习目的
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二.培养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和思路的能力. 三.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四.明确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合理想象的重要性.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 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 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 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 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 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 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 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和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
将来的桥一定造得: 又快又好,很便宜, 很低。 很美,
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作者是如何设想的?
无墩桥, 浮墩桥, 弯曲桥, “袖珍”桥, 无梁桥
你最喜欢哪种未来的桥梁?
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四段,思考:
1、快速阅读第一段,说说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神话故事引出说明的内容并说明桥的重要性。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未来的桥梁作合理的想象并进行形 象的描述与说明,那么这一段的内容有说明作用呢?
———从人人皆知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自然要说到他们的鹊桥相会,
突出桥梁的重要作用。传说中的神仙都需要借助鹊桥来相会,我们人类 的生活又怎么能离开桥梁的帮助呢?这样开头,增加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使平时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极大地吸引读者,激发想象力。
3、阅读第四段,概括内容。 ——说明以神话故事引出说明的内容并说明桥的重要性。
(1)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 (2)本文内容的时代特点: 未来时,是想象中的.
《桥 梁 远 景 图》—科幻说明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设想将来造桥会有哪 些变化? 2、作者在文章中设想将来的桥梁会有 哪些变化?
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桥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桥梁远景图(改)

桥梁远景图(改)

(四)作文严谨,品味说明语言
问题设置:请各小组模仿《苏州园林》中关于分析说 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题目,针对本课自出题目一道, 以小组间抢答的形式进行比赛,一题5分,得分最多的小 组获胜。 (1)准确、严密 示例: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 人的劳动力。 C、引桥段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D、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E、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 墩。 F“、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 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
《桥梁远景图》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 (一)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都 属于介绍一种(类)事物的说明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 初步了解说明事物要根据说明目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要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还要注意语言 的准确、简明、规范、生动。 • (二)《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 篇说明文,是著名桥梁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此 文,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 及独特的说明语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激 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 • • •
• • • •
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 设计依据与目的: • 指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 式对文章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 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 完成后引导学生设计符合自身能力的问题, 进行学习小组间互问互答的擂台赛,老师 及时点评,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特点的 分析。
zhǎng
水涨船高
xié
随身携带
词语解释:
①小巧玲珑:形容器物的形体小而精巧。 ②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2桥梁远景图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2桥梁远景图

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本文是怎样说明桥的基本结构 的?桥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
2、当今桥梁的类型有哪些? 3、作者在文章中设想将来造桥会 有哪些变化?
本文是怎样说明桥的基本结构 的?桥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
桥的基本结构:
桥是什么?
桥 的 三 要 素
打比方
桥梁 桥墩
不过是一条板凳 板


基础
建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座连结亚欧 大陆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它的桥面设计狭长如 机翼当今世界最长、工程量最大、景色最美的跨海大桥。3 6公 里的长度,光桥孔就达643个。中国人要造世界上最长的跨 海大桥。经过十年的“琢磨”,这个伟大设想最终浮出水面。
人类智慧是无穷的,今天以为新 的大桥,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 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那时来看 今天的桥,也许会感到,为什么以前 的人,会那样笨呢? 选自《桥话》。
本文特点:
1.条理清楚。 2.想象科学﹑合理。 3.语言简洁﹑生动。
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对现有桥梁 作具体介绍;作为一篇科学幻想文章,它也不 像一般科幻作品那样充满神奇的想像,而是以 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了 一番描述。而作者的这些“幻想”今天已成为 现实了。 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科学精神进行 大胆而合理的设想,描绘我们的未来吧!
伦 敦 塔 桥
船只通过时,桥身会打开成“八”字状
日本明石海大桥
(目前世界上主跨最长的悬索桥)
世界第一钢拱桥
广西遇龙桥
卢沟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
位于长沙的湘江北大桥
座落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麦基那克海峡 大桥是工程师戴维· 斯坦曼的杰作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1 桥梁远景图▎冀教版 (1)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1 桥梁远景图▎冀教版 (1)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大裴村小学张国欣教学内容分析:《桥梁远景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在我身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充满想象,有着很强创造力的人。

本文就是他在对客观实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做出大胆想象的科普散文,从桥的基本构成、现在桥的类型(桥梁不同划分)、未来桥(桥梁)的预测三方面介绍。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而奇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己读书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桥?理解题目“远景图”的意思。

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其造的桥梁图片 (为学习新知做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导学目标1.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2.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