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李清照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后,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
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
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天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
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
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译文答案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这首词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作者介绍译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及注释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③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④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⑥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⑦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的原文和译文

《永遇乐》的原文和译文《永遇乐》的原文和译文永遇乐李清照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熔金:日落时金黄燦爛的颜色。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本词是李清照所作。
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今昔苦乐不同的情景,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的情思。
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明分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下片写闭门幽居,抚今追昔,悲不自胜的感受。
结尾两句抒情极为凄楚,令人酸鼻。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
如此气候,预示当晚的灯节将有一番热闹场面。
但下面一句陡转,“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叹息。
包含着词人抚今追昔的意念活动,也是全词情感的基调。
景色虽好,可我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何处?实在是无比伤恸的悲叹。
“元宵佳节”三句又一波折,元宵佳节日暮时分的“融和”景象。
古诗永遇乐·落日熔金翻译赏析

古诗永遇乐·落日熔金翻译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
前宵更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前言】《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注释】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翻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永遇乐〔南宋〕李清照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语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词意概略】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
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古人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品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注释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最新)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 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 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 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 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词人伤 感孤凄的心境。
鹧鸪天· 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 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
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预习检查:
铺翠冠儿 (guàn) 捻金雪柳 (niǎn) (cù) (jǐ) 簇 带争济 楚 风鬟霜鬓 (huán) 二、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 《永遇乐·元宵》 三、据你对词的了解,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 作品。
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词人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 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 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 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全 词是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具有强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 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写和正 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 喜爱、赞美桂花的思想感情。
上片
永 遇 乐
写如今元宵的情景
回忆“中州盛日”的 元宵情景
下片
翻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与绚丽的暮云珠联 璧合。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绿柳如烟, 笛声幽怨,春天的气息有了多少?但又怎能知道,这元宵佳节 融和的天气,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转眼之 间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 我只能婉言谢绝。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时光,特别看重 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 精心打扮,与人争艳。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花白散乱,懒得在 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 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 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 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 世事无常、战战兢兢、凄凄惶惶、 多疑多虑的心境。
下阕前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 景象? 答: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 华兴旺的时代,元宵时,妇女们 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 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 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采烈的场面。 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 繁盛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
试着从词的上阕把表现词人心理的 句子找出来,说说是怎样一种心境?
•
“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 处境:飘泊异乡,这与吉日良辰形 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 的悲哀。 “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 着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 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 “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 味少。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
答:“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 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 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以此 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 象。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 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 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 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 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 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1.朗读并思考:词中 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 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 疏迹远只香留。”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 赏析(4分) 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 突出“香”字。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 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 质。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 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 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 竟 “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 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 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 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 之感。
•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 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 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 浓浓的隐忧。
李清照名句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 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 取三山去。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5、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 倚?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
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却又要在帘 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 什么心态? 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 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 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 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
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 的追念。
手法归纳
对比 南渡前在汴பைடு நூலகம்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 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反衬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更反衬出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
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 情有何作用?
上阕开篇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的 细柳被淡烟笼罩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 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 的元宵晚景与下面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 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 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 死的无限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