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COPA盈利能力分析报告
SAP FICO 后台配置及前台操作-COPA获利能力分析

FICO配置文档✓CO-获利能力分析PA(Profitability Analysis) (1)Maintain Operating Concern维护经营范围:KEA0 (1)1.2.3.4.Data Structure tab (1)Data structure (2)Attributes tab (3)Environment tab (3)✓✓维护自定义特征值的取值范围:KES1 (3)基于成本与基于账户核算方式的区别 (4)1.2.基于成本的核算方式: (4)基于账户的核算方式: (4)✓✓✓Assign controlling area to operating concern分配控制范围给经营范围:KEKK (4)维护获利能力分析段特征值:KEQ3 (5)COPA的数据来源 (6)1.2.3.从SD过来: (6)从FI过来: (12)从MM过来: (16)✓✓✓✓✓✓✓CO-PA:Active Flag for Profitability Analysis激活获利能力分析:KEKE (17)设定产品层次V/76 (17)维护商品/物料主数据——把产品层次维护到商品主数据中 (18)COPA重排列R e-alignment:KEND (18)COPA行项目:KE24/KE25 (21)COPA分摊:KEU5 (22)COPA报表:KE31/KE91+KE30 (22)CO-获利能力分析PA(Profitability Analysis)COPA是PCA的升级版。
PCA一个维度的利润分析;COPA地区、部门、产品多维度分析,e.g.横向:电视机→彩色电视机→高清电视机→型号A,纵向:客户/代理商/区域…COPA弊端:数据量激增即使启用COPA,PCA一般也同时用着(BW模块:纯技术模块,与业务不相关,数据进行建模等,出各种复杂报表,大型项目才会上;启用BW,COPA可以不用)COPA模块前台的任务主要就是出报表,在后台将从各个模块传过来的数据设置好即可。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课案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课案1.0 COPA获利管理包括利润分析(CO-PA)和利润中心会计(CO-PCA),谈到利润分析,就说下利润中心,因为人们总喜欢将这两模块联系在一起讨论。
1. 利润分析从外部市场角度分析利润, 利润中心则是从内部管理单元的角度来分析利润.2. 在利润中心模块,可以根据产品,地区,管理职能单位(生产,销售,财务等划分利润中心,),另外,在SAP的利润中心模块中,如果按期间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固定资产,AP AR,库存数据和在产品WIP等,实际上也可实时传输这些资产负债表项目)传送到利润中心, 从而对利润中心的一些典型的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和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因此此时利润中心就扩展成为投资中心。
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两个部分:(一)利润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获利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
CO-PA能同时从业务方面(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等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工厂级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市场方面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变动趋向,从而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产品定价、客户选择,分销渠道及销售条款快速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竞争激烈的微利行业尤其重要,接下来会就系统实现进行更细节的讨论.(二)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 Accouting)划分利润中心.通常的划分利润中心的方法有:a.从成本中心(组)生成利润中心,实际上利润中心起到一个group 成本中心的概念.b.根据业务范围或将集团下级单位划分成利润中心,这样可以避免为下级单位建立多公司代码,下级单位可以根据利润中心出相关报表.c.根据成品或地区划分利润中心,说到这里,又扯一下业务范围(有的将这东西干脆翻译成事业部),比如一个大型电子集团分彩电事业部,通信事业部等,关于利润中心和业务范围又有些民间说法:i:利润中心是后来设计用来取代业务范围的?.ii:业务范围是FI的概念,而利润中心是CO的概念,我想why有人这样想呢?1)是BA的配置放在FI module,而利润中心(CO-PCA)在CO module.2)是BA实际上和FI的一般总帐Ledger 0共用一套表(FI行项目BSEG和总帐余额表GLT0都有业务范围字段),这意味业务范围调整只能通过FI Posting(当然也包括FICO统驭,关于FICO统驭前面篇幅也详细介绍了其原理),如果业务范围需要调整,显然造成一大堆垃圾FI凭证不大合适,而我们知道利润中心则完全采用另一套帐叫Ledger 8A.3).利润分析总是通过销售成本会计方法(Cost-of-sales accouting)计算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利润分析总是从销售模块开始出发的),而利润中心模块则可以使用销售成本法和期间会计法(Period Accouting)计算利润.销售成本法类似中国损益表的概念,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出发通过多步方式得到净利润,因此CO-PA分析利润也有所谓的毛利法和净利法.图1-[1]:通过期末工单结算将差异传输到CO-PA实现所谓的实际成本.图1-[2]:平时使用期初的标准成本做销售成本(如果产品采用标准价的话,SAP比较建议采用STD+ML的方式),平时发货使用标准成本,在月末工单结算和跑物料分类帐时将差异带入CO-PA,并可将差异细到cost component层次而不是一个总差异,为此需要在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选择PA传输结构,同时在KEI1定义PA传输结构时可以选择所谓的9种类差异而不是收入/成本.这样就可在期末还原成传说中的”实际成本”.*遗憾的是,有联副产品的企业差异结算因为工艺等种种将差异强行分配到各产品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差异只是通过生产定单结算科目直接进入总数到P A,实际成本难于实现.图1-[3][4]: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另外,在启动CO-PA时,有两种类型的利润分析方式:基于成本(Costing-based)和基于帐户(Acc ount-based),CO-PA模块允许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也可同步启动两种利润分析方式.吸收成本法和部分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也称为制造成本计算法或吸收成本法(名词和Tcode一样多):是指以制造成本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方法。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课案

1.0 COPA获利管理包括利润分析(CO-PA)和利润中心会计(CO-PCA),谈到利润分析,就说下利润中心,因为人们总喜欢将这两模块联系在一起讨论。
1. 利润分析从外部市场角度分析利润, 利润中心则是从内部管理单元的角度来分析利润.2. 在利润中心模块,可以根据产品,地区,管理职能单位(生产,销售,财务等划分利润中心,),另外,在SAP的利润中心模块中,如果按期间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固定资产,AP AR,库存数据和在产品WIP等,实际上也可实时传输这些资产负债表项目)传送到利润中心, 从而对利润中心的一些典型的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和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因此此时利润中心就扩展成为投资中心。
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两个部分:(一)利润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获利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
CO-PA能同时从业务方面(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等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工厂级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市场方面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变动趋向,从而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产品定价、客户选择,分销渠道及销售条款快速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竞争激烈的微利行业尤其重要,接下来会就系统实现进行更细节的讨论.(二)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 Accouting)划分利润中心.通常的划分利润中心的方法有:a.从成本中心(组)生成利润中心,实际上利润中心起到一个group成本中心的概念.b.根据业务范围或将集团下级单位划分成利润中心,这样可以避免为下级单位建立多公司代码,下级单位可以根据利润中心出相关报表.c.根据成品或地区划分利润中心,说到这里,又扯一下业务范围(有的将这东西干脆翻译成事业部),比如一个大型电子集团分彩电事业部,通信事业部等,关于利润中心和业务范围又有些民间说法:i:利润中心是后来设计用来取代业务范围的?.ii:业务范围是FI的概念,而利润中心是CO的概念,我想why有人这样想呢?1)是BA的配置放在FI module,而利润中心(CO-PCA)在CO module.2)是BA实际上和FI的一般总帐Ledger 0共用一套表(FI行项目BSEG和总帐余额表GLT0都有业务范围字段),这意味业务范围调整只能通过FI Posting(当然也包括FICO统驭,关于FICO统驭前面篇幅也详细介绍了其原理),如果业务范围需要调整,显然造成一大堆垃圾FI凭证不大合适,而我们知道利润中心则完全采用另一套帐叫Ledger 8A.3).利润分析总是通过销售成本会计方法(Cost-of-sales accouting)计算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利润分析总是从销售模块开始出发的),而利润中心模块则可以使用销售成本法和期间会计法(Period Accouting)计算利润.销售成本法类似中国损益表的概念,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出发通过多步方式得到净利润,因此CO-PA分析利润也有所谓的毛利法和净利法.图1-[1]:通过期末工单结算将差异传输到CO-PA实现所谓的实际成本.图1-[2]:平时使用期初的标准成本做销售成本(如果产品采用标准价的话,SAP比较建议采用STD+ML的方式),平时发货使用标准成本,在月末工单结算和跑物料分类帐时将差异带入CO-PA,并可将差异细到cost component层次而不是一个总差异,为此需要在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选择PA传输结构,同时在KEI1定义PA传输结构时可以选择所谓的9种类差异而不是收入/成本.这样就可在期末还原成传说中的”实际成本”.*遗憾的是,有联副产品的企业差异结算因为工艺等种种将差异强行分配到各产品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差异只是通过生产定单结算科目直接进入总数到P A,实际成本难于实现.图1-[3][4]: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另外,在启动CO-PA时,有两种类型的利润分析方式:基于成本(Costing-based)和基于帐户(Acc ount-based),CO-PA模块允许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也可同步启动两种利润分析方式.吸收成本法和部分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也称为制造成本计算法或吸收成本法(名词和Tcode一样多):是指以制造成本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方法。
(实施)SAPCOPA盈利能力分析 品质

(实施)SAPCOPA盈利能力分析品质1.术语 (1)1.1 盈利能力分析 (1)1.2 经营范围 (1)1.3 特性(征) (1)2.盈利能力分析 (2)2.1 设置经营范围 (2)2.2 主数据维护 (2)2.2.1维护特征值 (2)2.2.2显示特征值 (4)2.2.3定义特征层次结构 (5)2.2.4维护特征值派生规则 (9)2.3 业务处理 (10)2.3.1创建分摊循环 (10)2.3.2显示分摊循环 (19)2.3.3修改分摊循环 (20)2.3.4删除分摊循环 (22)2.3.5成本中心向COPA分摊 (23)2.3.6创建COPA行项目(暂无) (26)2.3.7重过账会计凭证 (26)2.3.8汇总报表更新 (30)2.3.9显示获利分析行项目 (31)1. 术语1.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管理层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评估的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
通过对销售收入、成本、利润和边际贡献的分析,来评估由产品(产品类型、产品组)、客户(类型、国家、地区)、战略组织(公司、业务范围、销售机构、销售方式)的组合划分的细分市场。
可以从市场导向的视角为公司的销售、市场、计划、财务等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1.2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获利分析的最高组织结构,它界定了市场获利分析的范围。
通常整个集团公司下的不同行业分别设置经营范围,每个行业所有公司(总公司、分公司、中支公司)都属于同一个经营范围。
本系统中,经营范围设定为一个即“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编码为CLIC;也就是说在任何操作中“经营范围”这个字段都填写CLIC即可。
1.3特性(征)在获利分析中,无论是分析经营成果,还是制定计划数据,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即市场导向视角。
所有的分析是以构成市场的各种因素(组织结构、客户、产品)-即特性为方向的。
例如,可以分析各种险种的获利能力,可以比较不同销售渠道的获利状况,也可以分析各地区公司的计划执行情况等等,这些分析分别以险种、渠道、组织结构三类特性为其分析方向。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

1.0COPASD & CO (1)我只能想到SD订单或者交货或者发票传到CO的一些字段,比如组织架构元素、条件类型以及其他想细分的东西。
综合来看最后得到的一张大表(KE24/KE30),这叫CO-PA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管理包括利润分析(CO-PA)和利润中心会计(CO-PCA),谈到利润分析,就说下利润中心,因为人们总喜欢将这两模块联系在一起讨论。
1. 利润分析从外部市场角度分析利润, 利润中心则是从内部管理单元的角度来分析利润.2. 在利润中心模块,可以根据产品,地区,管理职能单位(生产,销售,财务等划分利润中心,),另外,在SAP的利润中心模块中,如果按期间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固定资产,AP AR,库存数据和在产品WIP等,实际上也可实时传输这些资产负债表项目)传送到利润中心, 从而对利润中心的一些典型的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和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因此此时利润中心就扩展成为投资中心。
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两个部分:(一)利润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获利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
CO-PA能同时从业务方面(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等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工厂级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市场方面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变动趋向,从而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产品定价、客户选择,分销渠道及销售条款快速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竞争激烈的微利行业尤其重要,接下来会就系统实现进行更细节的讨论.(二)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 Accouting)划分利润中心.通常的划分利润中心的方法有:a.从成本中心(组)生成利润中心,实际上利润中心起到一个group成本中心的概念.b.根据业务范围或将集团下级单位划分成利润中心,这样可以避免为下级单位建立多公司代码,下级单位可以根据利润中心出相关报表.c.根据成品或地区划分利润中心,说到这里,又扯一下业务范围(有的将这东西干脆翻译成事业部),比如一个大型电子集团分彩电事业部,通信事业部等,关于利润中心和业务范围又有些民间说法:i:利润中心是后来设计用来取代业务范围的?.ii:业务范围是FI的概念,而利润中心是CO的概念,我想why有人这样想呢?1)是BA的配置放在FI module,而利润中心(CO-PCA)在CO module.2)是BA实际上和FI的一般总帐Ledger 0共用一套表(FI行项目BSEG和总帐余额表GLT0都有业务范围字段),这意味业务范围调整只能通过FI Posting(当然也包括FICO统驭,关于FICO统驭前面篇幅也详细介绍了其原理),如果业务范围需要调整,显然造成一大堆垃圾FI凭证不大合适,而我们知道利润中心则完全采用另一套帐叫Ledger 8A.3).利润分析总是通过销售成本会计方法(Cost-of-sales accouting)计算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利润分析总是从销售模块开始出发的),而利润中心模块则可以使用销售成本法和期间会计法(Period Accouting)计算利润.销售成本法类似中国损益表的概念,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出发通过多步方式得到净利润,因此CO-PA分析利润也有所谓的毛利法和净利法.图1-[1]:通过期末工单结算将差异传输到CO-PA实现所谓的实际成本.图1-[2]:平时使用期初的标准成本做销售成本(如果产品采用标准价的话,SAP比较建议采用STD+ML的方式),平时发货使用标准成本,在月末工单结算和跑物料分类帐时将差异带入CO-PA,并可将差异细到cost component层次而不是一个总差异,为此需要在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选择PA传输结构,同时在KEI1定义PA传输结构时可以选择所谓的9种类差异而不是收入/成本.这样就可在期末还原成传说中的”实际成本”.*遗憾的是,有联副产品的企业差异结算因为工艺等种种将差异强行分配到各产品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差异只是通过生产定单结算科目直接进入总数到P A,实际成本难于实现.图1-[3][4]: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另外,在启动CO-PA时,有两种类型的利润分析方式:基于成本(Costing-based)和基于帐户(Acc ount-based),CO-PA模块允许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也可同步启动两种利润分析方式.吸收成本法和部分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也称为制造成本计算法或吸收成本法(名词和Tcode一样多):是指以制造成本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方法。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

SAP_COPA_获利能⼒分析-给⼒⽂档1.0COPASD & CO (1)我只能想到SD订单或者交货或者发票传到CO的⼀些字段,⽐如组织架构元素、条件类型以及其他想细分的东西。
综合来看最后得到的⼀张⼤表(KE24/KE30),这叫CO-PA获利能⼒分析。
获利管理包括利润分析(CO-PA)和利润中⼼会计(CO-PCA),谈到利润分析,就说下利润中⼼,因为⼈们总喜欢将这两模块联系在⼀起讨论。
1. 利润分析从外部市场⾓度分析利润, 利润中⼼则是从内部管理单元的⾓度来分析利润.2. 在利润中⼼模块,可以根据产品,地区,管理职能单位(⽣产,销售,财务等划分利润中⼼,),另外,在SAP的利润中⼼模块中,如果按期间将资产负债表项⽬(固定资产,AP AR,库存数据和在产品WIP等,实际上也可实时传输这些资产负债表项⽬)传送到利润中⼼, 从⽽对利润中⼼的⼀些典型的投资收益率、现⾦流量和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分析,因此此时利润中⼼就扩展成为投资中⼼。
下⾯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两个部分:(⼀)利润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获利能⼒分析的主要⽬的是从外部市场的⾓度分析企业⾏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
CO-PA能同时从业务⽅⾯(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等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级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详细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市场⽅⾯企业的获利能⼒以及变动趋向,从⽽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产品定价、客户选择,分销渠道及销售条款快速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竞争激烈的微利⾏业尤其重要,接下来会就系统实现进⾏更细节的讨论.(⼆)利润中⼼(Profit Center Accouting)划分利润中⼼.通常的划分利润中⼼的⽅法有:a.从成本中⼼(组)⽣成利润中⼼,实际上利润中⼼起到⼀个group成本中⼼的概念.b.根据业务范围或将集团下级单位划分成利润中⼼,这样可以避免为下级单位建⽴多公司代码,下级单位可以根据利润中⼼出相关报表.c.根据成品或地区划分利润中⼼,说到这⾥,⼜扯⼀下业务范围(有的将这东西⼲脆翻译成事业部),⽐如⼀个⼤型电⼦集团分彩电事业部,通信事业部等,关于利润中⼼和业务范围⼜有些民间说法:i:利润中⼼是后来设计⽤来取代业务范围的?.ii:业务范围是FI的概念,⽽利润中⼼是CO的概念,我想why有⼈这样想呢?1)是BA的配置放在FI module,⽽利润中⼼(CO-PCA)在CO module.2)是BA实际上和FI的⼀般总帐Ledger 0共⽤⼀套表(FI⾏项⽬BSEG和总帐余额表GLT0都有业务范围字段),这意味业务范围调整只能通过FI Posting(当然也包括FICO统驭,关于FICO统驭前⾯篇幅也详细介绍了其原理),如果业务范围需要调整,显然造成⼀⼤堆垃圾FI凭证不⼤合适,⽽我们知道利润中⼼则完全采⽤另⼀套帐叫Ledger 8A.3).利润分析总是通过销售成本会计⽅法(Cost-of-sales accouting)计算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利润分析总是从销售模块开始出发的),⽽利润中⼼模块则可以使⽤销售成本法和期间会计法(Period Accouting)计算利润.销售成本法类似中国损益表的概念,从销售收⼊,销售成本出发通过多步⽅式得到净利润,因此CO-PA分析利润也有所谓的⽑利法和净利法.图1-[1]:通过期末⼯单结算将差异传输到CO-PA实现所谓的实际成本.图1-[2]:平时使⽤期初的标准成本做销售成本(如果产品采⽤标准价的话,SAP⽐较建议采⽤STD+ML的⽅式),平时发货使⽤标准成本,在⽉末⼯单结算和跑物料分类帐时将差异带⼊CO-PA,并可将差异细到cost component层次⽽不是⼀个总差异,为此需要在⼯单的结算参数⽂件选择PA传输结构,同时在KEI1定义PA传输结构时可以选择所谓的9种类差异⽽不是收⼊/成本.这样就可在期末还原成传说中的”实际成本”.*遗憾的是,有联副产品的企业差异结算因为⼯艺等种种将差异强⾏分配到各产品实际意义不⼤,因此差异只是通过⽣产定单结算科⽬直接进⼊总数到P A,实际成本难于实现.图1-[3][4]:可以采⽤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另外,在启动CO-PA时,有两种类型的利润分析⽅式:基于成本(Costing-based)和基于帐户(Acc ount-based),CO-PA模块允许选择其中任何⼀种,也可同步启动两种利润分析⽅式.吸收成本法和部分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也称为制造成本计算法或吸收成本法(名词和Tcode⼀样多):是指以制造成本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法。
SAPCOPA盈利能力分析

SAPCOPA盈利能力分析引言SAPCOPA〔SAP Profitability Analysis,即盈利能力分析〕是一个在SAP系统中用于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模块。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个利润中心的盈利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SAPCOPA的盈利能力分析进行探讨和解析。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SAPCOPA中,有几个重要的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总额〔Total Profit〕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净利润总额。
它可以通过减去总收入与总本钱之差得到。
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毛利率是毛利润与总收入之比。
它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生产或销售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占总收入的比例。
净利率〔Net Profit Margin〕净利率是净利润与总收入之比。
它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是评估企业经营是否有效和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指标。
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ssets〕资产回报率是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
它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对投资回报的能力。
盈利能力分析方法SAPCOPA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利润中心分析〔Profit Center Analysis〕利润中心分析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利润中心的盈利能力进行比拟,找出盈利能力较强的利润中心,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利润中心分析可以通过SAPCOPA中的利润中心报表来进行。
报表中包含了各个利润中心的盈利情况,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每个利润中心的利润总额、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
产品本钱分析〔Product Costing Analysis〕产品本钱分析是一种基于产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进行比拟,找出盈利能力较强的产品,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产品本钱分析可以通过SAPCOPA中的产品本钱报表来进行。
报表中包含了不同产品的本钱和销售收入,可以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
SAP_COPA_获利能力分析-给力文档

1.0COPASD & CO (1)我只能想到SD订单或者交货或者发票传到CO的一些字段,比如组织架构元素、条件类型以及其他想细分的东西。
综合来看最后得到的一张大表(KE24/KE30),这叫CO-PA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管理包括利润分析(CO-PA)和利润中心会计(CO-PCA),谈到利润分析,就说下利润中心,因为人们总喜欢将这两模块联系在一起讨论。
1. 利润分析从外部市场角度分析利润, 利润中心则是从内部管理单元的角度来分析利润.2. 在利润中心模块,可以根据产品,地区,管理职能单位(生产,销售,财务等划分利润中心,),另外,在SAP的利润中心模块中,如果按期间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固定资产,APAR,库存数据和在产品WIP等,实际上也可实时传输这些资产负债表项目)传送到利润中心, 从而对利润中心的一些典型的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和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因此此时利润中心就扩展成为投资中心。
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两个部分:(一)利润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获利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
CO-PA能同时从业务方面(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等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工厂级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市场方面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变动趋向,从而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产品定价、客户选择,分销渠道及销售条款快速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竞争激烈的微利行业尤其重要,接下来会就系统实现进行更细节的讨论.(二)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 Accouting)划分利润中心.通常的划分利润中心的方法有:a.从成本中心(组)生成利润中心,实际上利润中心起到一个group成本中心的概念.b.根据业务范围或将集团下级单位划分成利润中心,这样可以避免为下级单位建立多公司代码,下级单位可以根据利润中心出相关报表.c.根据成品或地区划分利润中心,说到这里,又扯一下业务范围(有的将这东西干脆翻译成事业部),比如一个大型电子集团分彩电事业部,通信事业部等,关于利润中心和业务范围又有些民间说法:i:利润中心是后来设计用来取代业务范围的?.ii:业务范围是FI的概念,而利润中心是CO的概念,我想why有人这样想呢?1)是BA的配置放在FI module,而利润中心(CO-PCA)在CO module.2)是BA实际上和FI的一般总帐Ledger 0共用一套表(FI行项目BSEG和总帐余额表GLT0都有业务范围字段),这意味业务范围调整只能通过FI Posting(当然也包括FICO统驭,关于FICO统驭前面篇幅也详细介绍了其原理),如果业务范围需要调整,显然造成一大堆垃圾FI凭证不大合适,而我们知道利润中心则完全采用另一套帐叫Ledger 8A.3).利润分析总是通过销售成本会计方法(Cost-of-sales accouting)计算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利润分析总是从销售模块开始出发的),而利润中心模块则可以使用销售成本法和期间会计法(Period Accouting)计算利润.销售成本法类似中国损益表的概念,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出发通过多步方式得到净利润,因此CO-PA分析利润也有所谓的毛利法和净利法.图1-[1]:通过期末工单结算将差异传输到CO-PA实现所谓的实际成本.图1-[2]:平时使用期初的标准成本做销售成本(如果产品采用标准价的话,SAP比较建议采用STD+ML的方式),平时发货使用标准成本,在月末工单结算和跑物料分类帐时将差异带入CO-PA,并可将差异细到cost component层次而不是一个总差异,为此需要在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选择PA传输结构,同时在KEI1定义PA传输结构时可以选择所谓的9种类差异而不是收入/成本.这样就可在期末还原成传说中的”实际成本”.*遗憾的是,有联副产品的企业差异结算因为工艺等种种将差异强行分配到各产品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差异只是通过生产定单结算科目直接进入总数到PA,实际成本难于实现.图1-[3][4]: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另外,在启动CO-PA时,有两种类型的利润分析方式:基于成本(Costing-based)和基于帐户(Account-based),CO-PA模块允许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也可同步启动两种利润分析方式.吸收成本法和部分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也称为制造成本计算法或吸收成本法(名词和Tcode一样多):是指以制造成本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档1.术语 (1)1.1 盈利能力分析 (1)1.2 经营范围 (1)1.3 特性(征) (1)2.盈利能力分析 (2)2.1 设置经营范围 (2)2.2 主数据维护 (2)2.2.1维护特征值 (2)2.2.2显示特征值 (4)2.2.3定义特征层次结构 (5)2.2.4维护特征值派生规则 (9)2.3 业务处理 (9)2.3.1创建分摊循环 (9)2.3.2显示分摊循环 (19)2.3.3修改分摊循环 (20)2.3.4删除分摊循环 (21)2.3.5成本中心向COPA分摊 (22)2.3.6创建COPA行项目(暂无) (25)2.3.7重过账会计凭证 (25)2.3.8汇总报表更新 (29)2.3.9显示获利分析行项目 (30)1. 术语1.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管理层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评估的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
通过对销售收入、成本、利润和边际贡献的分析,来评估由产品(产品类型、产品组)、客户(类型、国家、地区)、战略组织(公司、业务范围、销售机构、销售方式)的组合划分的细分市场。
可以从市场导向的视角为公司的销售、市场、计划、财务等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1.2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获利分析的最高组织结构,它界定了市场获利分析的范围。
通常整个集团公司下的不同行业分别设置经营范围,每个行业所有公司(总公司、分公司、中支公司)都属于同一个经营范围。
本系统中,经营范围设定为一个即“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编码为CLIC;也就是说在任何操作中“经营范围”这个字段都填写CLIC即可。
1.3特性(征)在获利分析中,无论是分析经营成果,还是制定计划数据,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即市场导向视角。
所有的分析是以构成市场的各种因素(组织结构、客户、产品)-即特性为方向的。
例如,可以分析各种险种的获利能力,可以比较不同销售渠道的获利状况,也可以分析各地区公司的计划执行情况等等,这些分析分别以险种、渠道、组织结构三类特性为其分析方向。
2. 盈利能力分析2.1设置经营范围注:输入经营范围CLIC,点保存为用户默认后,只要使用该用户登录系统,操作中凡是需要必输的经营范围系统都已默认是CLIC。
2.2主数据维护2.2.1维护特征值双击事务代码后,进入第一屏:主题设置经营范围表视图菜单路径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设置经营范围T-Code KEBC主题维护特征值表视图菜单路径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主数据维护→维护特征值T-Code KES1上屏中显示的是系统中用户定义(即中国人寿根据自己业务需求所定义)的特征全集。
点击其中任何一个特征后,进入对该特征的特征值进行维护的界面,且维护功能均一样,下面仅针对“承保方式”这个特征为例做介绍。
点击“承保方式”后,进入下一屏:点后,可在更改、显示两种状态间切换,默认状态为更改。
点保存后即可。
2.2.2 显示特征值双击后,进入第一屏:图标名称用途备注 创建一个特征值,承保方式下写编码 复制为… 复制选定的条目,相当于参照创建 删除 删除选定的条目撤销更改 选择条目后,可放弃未保存的更改全选 全部选择已有条目 也可用鼠标点击条目,逐条选择 选择块 选择若干条目 取消全选 取消全部选择条目主题显示特征值表视图菜单路径 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主数据维护→成本中心主数据→汇总更改成本中心 T-CodeKES2点击其中任何一个特征后都可查询该特征的特征值。
2.2.3定义特征层次结构主题定义特征层次结构表视图菜单路径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主数据维护→定义特征层次结构T-Code KES3双击事务代码后,进入第一屏:此处,可创建左侧特性表中某个特性的值的一个层次结构,该层次结构的作用是在执行COPA报表时可按层次结构进行查询,具体操作如下:首选,选定左侧的一个特性,如公司代码然后,在“变式”中写入变式的编号,在该编号下,保存一个特征的值的一个层次结构。
,点后进入下一屏:在“简短描述”中输入层次结构的一个简短描述,如“公司代码层次结构”,然后点进入下一屏:在左端的选择框中,打,即可针对选中的节点进行相应的操作。
其中,创建与当前节点同级的节点时,点即可创建;创建与当前节点相比较低层次的节点时,点创建;用于删除已经创建好的节点;用于删除未输入信息的节点。
如下图,创建了一个三层的公司代码层次结构。
点后可以切换状态至显示状态,如下图:点弹出下图:填入需要查看的等级可以按等级方便的查询,如填写“2”,则显示如下图:2.2.4维护特征值派生规则双击事物代码后,进入第一屏:倘若后台配置中,特性派生的规则选择的是推导规则(其他规则如:表格查询、移动、清除、增强),则需要在此处进行维护。
目前,本系统中的派生规则没有采用“推导规则”,故暂不需要进行前台维护。
2.3业务处理2.3.1创建分摊循环双击事物代码后,进入第一屏:主题维护特征值派生规则表视图菜单路径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主数据维护→维护特征值派生规则T-Code KEDE主题创建分摊循环表视图菜单路径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业务处理→创建分摊循环T-Code KEU1回车后,进入下一屏:字段名称输入类型用途备注循环必输循环代码A+公司代码中间2位+3位顺序码开始日期必输确定该循环的最早有效日期,且通过分配不同的开始日期可以为一个循环定义不同的变式一般输入XXXX.01.01,则该循环可对该会计年度的所有期间有效复制循环可选可复制自系统中已创建的循环开始日期可选复制循环的开始日期通常是当一个循环存在两个变式,即针对不同时间范围有效时需要填写输入完毕后,点击,进入下一屏“CO-PA 创建实际分配周期:段”,在此屏幕中维护具体的分摊规则:注:SAP 系统支持在一个循环中定义不同的“段”,每个“段”中指定了一组发送方和接收方,且处理时采用一致的分摊规则,但不同的“段”可以采用不一样的分摊规则,需要时点击即可进入下一个段内进行维护。
点用于锁定当前的“段”,被锁定的段将不与循环一起处理。
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 备注 开始日期至 必输 文本必输发送方选择类型必输 将实际成本从成本中心或业务处理转移到获利能力分析时使用该标识指定发送方成本转移时系统读取的成本数据类型 选择“1未划分成本(全部成本)”,本系统未划分固定和可变 集合跟踪因素 可选勾选则系统向发送方分摊基于从期间1以来累积的未分摊跟踪因素金额成本控制域 必输 唯一的识别成本控制范围 输入CLIC跟踪因子基础 必输确定分摊跟踪因素的两类获利能力分析选择“1基于成本核算获利能力分析”字段名称输入类型用途备注段名必输输入段名,作为识别依据通常前一个框中输入序号,后一个框中输入段的文本信息分摊成本要素可选选择分摊所用的次级成本要素一般不输所有值字段可选选择成本要素账户分摊到获利能力段的值字段一般不输分配结构必输指定分摊的类型,这一类型决定了科目(初级成本要素)与次级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选择“Z1中国人寿结算分配结构”点后,进入下一屏:发送者: 接收者:(此处未介绍本系统中不使用的字段,且“险种类别1”、“险种类别2”、“险种类别3”可由“险种”派生出来)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 备注成本中心必输识别发送方成本中心的唯一标识支持按单个、范围和成本中心组的方式输入成本要素 必输识别发送方成本要素的唯一标识,即可以是初级成本要素也可以是次级成本要素支持按单个、范围和成本要素组的方式输入点可见“接收者”中后十个可选填的字段项,如下图: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 备注公司代码可选指定接收费用方所属的公司代码 除非是总公司跨公司分摊,否则选单值,例如1310 利润中心 可选 指定接收费用方所属的利润中心 一般选范围,例如从3100~3199 销售渠道可选指定成本中心的费用分摊到哪个销售渠道 如果分到所有渠道,则录入00~ZZ点后,进入下一屏:“接收方追踪因素”实际在“段表头”中已经输入,此处也可修改,“段表头”中相应字段会跟着变动。
“选择标准”中字段说明如下:险种 可选指定成本中心的费用分摊到哪个险种 如果分摊到所有险种,则输入0000000~ZZZZZZZ 险种类别1 不输 由险种派生 险种类别2 不输 由险种派生 险种类别3 不输 由险种派生 承保方式 不输 由险种派生 承保期限 不输 由险种派生 县支公司 不输不需要的分摊目标注:“参考加权因素”屏暂未使用,实际含义同成本中心分配中的一样。
定义“周期运行组”:不同的周期运行组(或者叫循环运行组)可以保证不同的隶属于不同的周期运行组的循环在运行时不会互相锁定。
因此我们规定每一个省分(公司代码)建立一个与公司代码编码相同的循环运行组,并在建立循环时,将循环赋给相应的周期运行组。
周期运行组创建的操作:在循环创建屏幕,从菜单点转到->周期运行组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 备注记录类型必输决定传输到 CO-PA 的数据来自于什么类型的交易业务 选择“B 从FI 直接记帐” 计划/实际标识 必输 从中读取跟踪因素的数据类型 一般选择“0实际数据” 参考版本可选从中读取跟踪因素数据的 CO-PA 版本 计划/实际标识中若选择“0实际数据”,此处不需要选择系统弹出屏幕如下:如上图,如果周期运行组属于1310公司代码,则此处填1310,点,系统弹出界面如下:输入文字描述,点,系统提示说明周期运行组创建成功。
点即可。
在保存数据前可以点按钮检查主数据的正确性。
如果检查成功,系统的消息栏会出现如下信息:。
如果检查不成功,则需要双击信息栏,可根据信息栏提示修正循环数据。
点保存即创建分摊循环成功。
2.3.2 显示分摊循环双击事务代码后,进入第一屏:回车后,进入下一屏“CO-PA 显示实际评估周期:抬头数据”:点可以只读方式查看已有的分摊规则,若存在几个段,可点在不同的段之间切换,点可回到最初的抬头数据即上图。
主题显示分摊循环表视图菜单路径 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业务处理→显示分摊循环 T-CodeKEU3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备注 循环 必输 唯一识别的循环代码开始日期可选循环的开始日期通常输入循环代码后,会自动带出;若一个循环存在两个不同开始日期的变式,则会提示选择一个开始日期2.3.3修改分摊循环双击事务代码后,进入第一屏:回车后,进入下一屏“CO-PA 显示实际评估周期:抬头数据”:点可以查看已有的分摊规则,点后可以增加一个段,系统所支持的功能和“2.3.1创建分摊循环”中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如下左图所示点菜单栏中的编辑,可以执行“前一段”、“后一段”、“拷贝段”、“删除段”和“取消”的功能。
其中,“前一段”、“后一段”指的是在不同的段间切换着编辑;执行“拷贝段”时会弹出下右图,可以方便的在不同的循环间将指定的段拷贝至另一指定的段;“删除段”可以删除当前所处的段;“取消”则是当你点新增主题修改分摊循环表视图菜单路径 管理会计→盈利能力分析→业务处理→修改分摊循环 T-CodeKEU2字段名称 输入类型 用途备注 循环 必输 唯一识别的循环代码开始日期可选循环的开始日期通常输入循环代码后,会自动带出;若一个循环存在两个不同开始日期的变式,则会提示选择一个开始日期一个段后却又不想继续的时候执行可以取消这次段处理,功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