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以东江流域为例

合集下载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反思与完善[摘要]文章认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因保护公民生态环境权而限制或剥夺生态功能区公民的经济发展权而产生。

其性质是国家以行政权力保护公共利益行为,应该由公法范畴的行政法律规范来调整。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通货原理讨论了流域生态补偿指数化问题。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反思保护流域生态免遭破坏的经济调控措施主要有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税、环境污染税等。

譬如,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2009年,环境保护部确定河北省为全国省级全流域生态补偿的惟一试点。

同年8月,西藏自治区启动部分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2002年国务院出台的《退耕还林条例》第6条和第7条规定了退耕还林的资金和粮食补助等。

①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7条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②但其实效并不另人满意。

这就提出了重新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要求。

农业生产方式下,人类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为求生存和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实施开采和利用。

这种在农业生产方式下、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中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与工业生产方式下为追求财富运用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程度截然不同。

后者的开发力度、开发范围均已达到或超过流域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

由于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发展较慢,流域内农业生产方式、游牧文明和工业生产方式并存。

在农业生产方式下,生态环境问题相对处于封闭状态,当然也并不排除因流域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干旱、洪涝等现象。

工业生产方式以那无与伦比的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引发了全面的、强烈的、深度切入每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危机。

如此,我国相关立法设定了禁限制度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

这在当前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并不缺乏。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与思考

探索与交流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与思考吕 忍 舒 楠 樊 进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流域生态补偿涉及经济学、生态学、法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当时国外学者针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涉及的资金问题,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费”的概念,后演变成“流域生态补偿”。

主要通过该项措施筹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管理和综合开发的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流域服务市场交易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我国对流域的综合开发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由政府进行投资,故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主要以政府手段进行调控,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设置生态补偿基金、比较监测界面水质变化情况,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奖励或处罚,协调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流域内上下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紧张、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局面。

当流域上游地区加大投入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时,也提高了流域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流域下游地区无需投入过多资金就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流域环境为其带来的福利,这种情况诱发了流域上下游生态环保投入比例与生态效益占用比例失衡的现象,打击了流域上游地区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解决此矛盾,恢复、维持和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自20世纪末期,我国学术界和管理界开始着手对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实施了很多生态补偿的实践。

1.省内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2005年8月,浙江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在国内率先开始逐步推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4月,浙江省印发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2008年2月,浙江省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

流域生态补偿分析——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流域生态补偿分析——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动量大、 信息的传递量大, 我们就说其补偿作用大, 否 2 东江源 区流域 生态补偿相关 问题分 析 则就说补偿作用小。流域的面积各异, 治理程度不同,
生命 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组 成 、 作用 不 同 , 其补偿 作用 也
不 同。
在流域生态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益失衡的目 的, 流域生态补偿原则作为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 的基 本原则应该体现这一初衷。公正原则是以等利( 交 害) 换关系为核心内容的, 体现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中, 就 要求收益大于付出的地区做出补偿, 付出大于收益的
中国贫 困线标 准为年收入低 于 65元 ) 2 。
东江发源 于江 西 省境 内赣 州 市 寻乌 县桠 髻 钵 山 ,
游地区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给予一定的补
偿, 流域生态 补偿 的产 生 主要 是 为 了解决 流 域上 下游 之间水资源 的开发利 用 中的不公 平 问题而产 生的 。流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平均降雨量为 1 0 m 平均河 6r , 5a
流密度为 07 b / ; .2 n 山地面积 占国土 面积 的 9 %, 0 林
出补 偿 , 是付 出大于 收益 的地 区接受 补 偿。这 与 学 二
木资源十分丰富 , 0 年平 均森林 覆盖率为 7.%, 2 3 0 53 森
地区接 受补偿 。 因此 , 正原 则 在流域 生 态 补偿 方 面 公
包括 了两个方 面 的 内涵 : 是收 益 大于付 出的 地 区做 一 于江 西 省境 内赣 州 市 的寻 乌、 安 远 和定南 三县 。源 区所在三 县总面积 为 6o  ̄ , 口 o3 人 总数约 8 万人 , 中农业 人 口约 为 7 万人 , 别 占全 1 其 0 分 省总人 口和农业 人 口的 19 %和 2 1 %; .5 .8 该地 区属 中

【推荐下载】关于东江河流生态补偿建设

【推荐下载】关于东江河流生态补偿建设

关于东江河流生态补偿建设东江河流生态补偿建设如下文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的东江全长562 千米,连接赣粤港三地,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城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东江流域的健康关系着流域内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的繁荣稳定。

近年来,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江西、广东两省均呼吁尽快构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维护东江流域的生态健康在受益于东江水的香港地区,社会各界也对东江生态状况十分关心,香港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公众、媒体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单位也多次赴东江流域调研;位于东江水源涵养区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更是数年如一日地盼望和呼吁尽快建立东江源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那么,东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又有何种需求?建设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怎样的框架,制定哪些政策呢?机制未成,困难颇多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自2005 年起就已启动,但总体上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国家层面的补偿主要通过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工程等专项资金实现,属于国家专项资金的财政转移支付。

尽管2007 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8 年环境保护部也批准东江源区为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补偿试点,但未有配套政策跟进。

江西和广东对东江各自有省内的流域生态补偿。

江西省自2008 年始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安远和寻乌两县的生态保护,但补偿额度较小,2008 年和2009 年两县分别获得783 万元和182 万元补偿,这也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对东江源区进行财政资金补偿的唯一途径;相比之下,广东省对省内东江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力度较大,方式以省级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为主:一是从2003 年起向省属的7 座水库水电厂按0.5 分/千瓦时的标准分别征收水土保持费和水资源费,用于支持库区和水源区移民应承担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任务;二是从东深供水工程费的收入中每年安排1000 万元用于河源地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三是自2006 年起每年投入250 万元用于东江水质的监测管理。

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_胡小华

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_胡小华

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东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境内,干流全长562 km,流域总面积35 340 km2。

东江源含赣州市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流域面积3502 km2,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0%。

东江从上游至下游(自东北向西南)的重要城市均位于广东省境内,依次为河源、惠州、东莞、广州、深圳、香港(外流域,位于深圳南部)。

东江是广东省的重要饮用水源和重点水质保护区,不仅担负地区内城镇的供水,同时也担负着下游灌溉、压咸、航运、纳污等任务。

东深供水工程是东江上重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2003年8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供水规模达到24.23亿t/a,其中供香港11亿t,占香港淡水供应量的80%;供深圳特区8.73亿t、东莞沿线乡镇4亿t。

2004年,服务人口约3570万人,服务区域内生产总值17 370亿元。

东江源区三县2000至2004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见表1。

生态保护投入与发展机会损失生态保护投入 为了保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防止生态功能退化,保持优良的水质和稳定的水量,确保东江流域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及源区三县高度重视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大局观念和政治高度,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源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方针,制定了“保东江源一方净土、富东江源一方百姓、送粤港两地一江清水”的奋斗目标。

2002年江西省政府向国家申报批准东江源区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江西省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领导小组,并对源头区域进行统筹规划;2003年江西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2004年初,江西省政府批转了江西省环保局《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方案》,江西省环保局、江西省发改委、赣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东江源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对于保障东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本文首先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其定义、类型、国内外实践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本文将详细分析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如水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适用于东江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该框架将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公平正义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制度创新、市场机制等手段,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

本文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东江源区乃至全国其他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支持,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 东江源区生态环境概述东江源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东江的发源地。

该区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江源区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差异较大,从几百米到一千多米不等。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等。

这些地质条件为东江源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东江源区水文条件优越,拥有众多河流、溪流和湖泊。

东江源头的溪流清澈见底,水质纯净,是东江流域的主要水源地。

该区域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为水资源的形成和循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东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

该区域是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如华南虎、云豹、穿山甲等。

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困局

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困局
的环 保投入 达 到 3 . 5 O 3 亿元 ,相 当于 同期 地 真正政 府层 面 的补偿 机制 一直 难 以落 实。 方财 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的 5 . 2 。在 这 个 饥 7 3% 背 后 ,是 东江水 资源 产生 的 巨大 收益 。
那 么 , 东江 流 域 生 态 补 偿 究 竟 难 在 何
东莞 、深 圳也 在积 极探 讨 “ 西水 东调 ”
的可 能性 ,东莞此 前 也前 往广 西桂 平 以及佛 山 顺 德 等 地 实 地 了解 西 江 水 资 源 保 护 和 开 发 ,为将 来 “ 西水 东调 ”做前 期准 备 工作 。 而河源 一 边极 力倡 导开展 水生 态补 偿 ,
污 染水域 断 面铜浓 度超 标 。 0 1 6月 下旬 , 21 年
根据 《 珠江三 角 洲基 础设施 建设 一体 化 江 水权 的 前提 下 ,广州 几大 片 区正逐 步逃 离
矿 业重 大水 污染 事件 造 成广 东韩 江梅州 段 涉 规 划 》 (0 9 ~ 2 2 20 年 0 0年 ) 州 在 保 留 东 广 广 东省 韶关 市在 例行 监测 中发 现 武江河 乐 昌 东 江 ,广州 中 心区在 东江 北干 流 的水 源地 主
“ 如果 惠J 、东 莞 、广州 、深圳 要补 偿 J l l ’ i
方米 ,年 供 水能 力为 2 .3 立方 米 ,其 中 42 亿 河源 , 香港 也要 拿 出相 应 的补偿 方案 , 同时 , 8 7 亿立 补 偿 的不仅仅 是河 源 ,还有 江 西省 。 ” 1 .3 方米 ,供 给东 莞沿 线 4亿立 方米 。 据 了解 ,东江 发源 于江 西省 南部 ,在位
亿元 ,环 保投入 l . 1 2 8 亿元 。
生 态保护 区、水 源保 护 区长期 做好 生 态保 护

基于利益相关方意愿调查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基于利益相关方意愿调查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3广东 省环 境保 护厅 ,广 东 广州 50 3 . 160
摘要 :流域生 态补偿 已经成为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协调流域上下游利益 冲突 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东江流域 为例 ,通 过实地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评估法评估流域上下游利益 相关 方生 态补偿意愿 , 并探讨构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流域生态
过回归分析发现 ,受教育水平 、收入 、自来水水质对支付意愿影响显著 ,而受偿意愿受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影响 明显 ;充分考
虑并协调好流域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 护和生态 补偿机制 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 词 :条件价值评估法 ;生态补偿 机制 ;东江流域 ;利益 相关方 ;受偿意愿 ;支付意愿
践 的关 键 问题L,如何 确 定流 域 生态补 偿标 准仍 然 7 J 是 一个令 学者 和政 策执行 者 头痛 的 问题 ,缺乏科 学 的生 态 补 偿 标 准 已经影 响 了 正在 实 施 的生 态 补 偿 项 目的效 果 ,并 阻碍 了新 的流域 生态 补偿 项 目的实 施 L。补 偿标 准 的制定 关 乎流 域 内不 同利益 相关 方 8 J 的社 会经 济利益 ,不 充分 考虑利 益相 关 的利益 ,流 域 生态补 偿项 目往 往难 于实施 。 J 条 件价值 评估法 ( otgn a ao to, C ni etvl t nme d n ui h C M )是一种 典型 的陈述偏好 评估法 ,它利 用效用 V 最 大化原 理 ,在 假想 市场 情况下 ,直 接调 查 和询 问
基 于利 益 相 关 方 意愿 调 查 的 东江 流 域 生态 补 偿 机 制探 讨
彭晓春 ,刘 强 ,周 丽旋 ,郑淑颖 。 ,郭梅 ,张杏杏 L
1 环境 保护 部华 南环 境科 学研 究所 ,广 东 广州 5 0 5 ;2 . 165 .湖南农 业 大学资 源 与环境 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2 ; 1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偿标准测算 困难等原 因面临不少问题 和困境。以东江流域现行生态补偿措施为视点 ,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研究实践中存
在的问题 ; 而以此为基点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之 问的矛盾进行反思 , 进 提出打破流域行政 区界限 制 ,统筹构建流域“ 生态共 同体” 的理念 ; 并在此理念指导下 , 提 采取“ 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策略 。即在明确界定 流域范围后 , 首先由‘ 府主导” 暾 开展全流域综合规划 、建立和完善省内流域统管机制 、跨省流域生态共享共建统筹协商机制 ;其次以水质水考
— —
以东江流域为例
吴 箐 ,汪金 武
中 山大学地 理科 学与 规划 学院 ,广 东 广州 50 7 l25
摘要: 上下游对流域生态资源保护做出的贡献与生态利益享有的不平等导致区域 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 ,需要通过生态补偿制 度 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区域统筹和谐发展 ,但我 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 由于行政 区界限制、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 、补偿方式较单
挥应有 的流域生 态保 护功 能 。因此有 必要探 讨现行 流域 生态 补偿实 践 中存 在 的 问题 与局 限 ,从全流 域 统筹 的视 角寻找 导致 这些局 限性 的深层 次 原 因 ,探 讨 并完善 生态补偿 制度 的可行 途径 。 东 江是广 东 四大水 系之 一 ,发源 于江西 省寻 乌 县 桠髻 钵 山 ,源 区包括 江西 省 的寻乌 、安远 、定南 三县 ,源头 至广 东省 的龙川 县合河 坝为 东江上 游 , 从合河坝至博罗县观音阁 , 是东江中游 ,观音阁以 下 为东 江下游 。东 江 自东北 向西南从 江 西省 流人广 东省 境 内 ,经 龙川 、河 源 、紫金 、惠 阳 、博罗 、东
收 稿 日期 :2 1- 30 0 00 —2
莞等县市流入狮子洋 ( 数据来源于广东省东江流域 管理局 .t :w .r ec/ g/ ht/ wwd i rnd k )。流域 内广 东五 p/ jv . j 市人 口约 占广 东省总人 口的5 , DP 成 G 占全省GD 总 P 量 的 七 成 ,上 游 河 源 市 20 年 经 济 总 量 占全 省 的 07 1 6 , 均地方财 政收入 为全省平均水 平 的1. .% 人 0 8 %, 2 农 民纯 收入 4 3 元 , 全省农 民纯收入 的7 . %( 41 为 8 9 数 7 据来 源 于2 0年河 源年鉴 ) 08 o江西省 源 区寻 乌 、安远 为国家级贫 困县 , 定南是省级 贫 困县 , 三县 人 口8 . 48 万 ,贫 困人 口 占总人 口的 比例4 %【,2 0 年 三 县 2 4 07 J GD 为 5. 元 ,年财 政 收入57 P 8亿 6 . 亿元 ,农 民人 均 年 收入2 1. 元, 58 3 为广东省农 民人均年收入的4 .1 3 0 %, 4 为珠 江三 角洲农 民人 均年 收入 的6 %。流域 内区域 . 3 经济 与 社会 发 展 水平 极 为 不平 衡 ,整 体 呈 “ 高 上 下 低” 逆 地理梯度 效应l” 的“ 5。 J
生 态 环境 学 报 2 1 ,93: 5 一5 0 0 1()7 t7 6
Ec og nd En r m e a inc s ol y a vion ntlSce e
ht:w Jec cr t / ww esio p/ .n
E male i r ie c.o . i: dt @ e si r o cn
建设者担负着保护水源 、生态林 、 生物多样性等环 境责任 ,为 中下游地 区提 供生 态服务 责任 ,需要 在 生 态建设 与维 护上 比经济相 对发 达 的中下游 地 区投 入更 多的资本 ( 金钱 、物力 、人力等 ) ,需要 对生产 生 活作 出一 些 限制性要 求 ,发达 的 中下 游地 区在生 态建 设上 投入较 少 ,却 能享 受较 多生态 利益 和发展 经 济的权 益 。如 果上游 地 区为保护 生态 环境 的付 出 没有得到必要 的补偿 ,其民众合法的生存权 、发展 权没有 得到合 理 的体现 ,上游 地 区人 民保 护生 态 的 积极性 必将大 大 削弱 。围绕着 这一 问题 ,2世 纪8 0 0 年代 以来 ,国内外很 多 国家和地 区引入生 态补偿 的 概念 ,对生态 补偿 的理论 基础 、实 践尝试 等进行 了 大量探索 和研 究【 J l ,生态补偿 机制 的设 立 ,理论 上 。 解决 了上下游 之间的公平发展 ,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 , 是 全面落 实科学 发展观 ,建 设资 源节约 型 和环境友 好 型社会 的重要 举措 。但实践 中由于流域 往往 跨多 个市 级行政 区域 或者跨 多个 省 区 ,在缺 少全 流域统 筹 和跨 行政 区协 调机 制的情况 下 ,生态 补偿制 度 和 政策 、补偿标准 、补偿资金使用 、补偿资金监管等 方 面存 在不少 难点 甚至 困境 ,导致 在实践 中难 以发
中图分 类 号 :X 2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9 6( 0 0 30 5—6 6 450 2 1 )0 .7 1 0
流域 的开 发一 利用一 保护 是一 个 区域 性 问题 , 往往 涉及 多个不 同级别 和层 次 的行 政 区域 ,上下游 各行政 区之 间除 了在水 资源 利益上 具有 一脉 相承 的 关 系外 ,经 济 、社 会方 面也有 着千 丝万缕 的联 系 。 从流域 整体来 看 ,上下游 之 间 由于 先天发 展条 件 、 自然禀 赋 、区位特 征等存 在差 异 ,一 般而 言 ,上游 地 区 自然基础 条件 相对薄 弱 ,作为 生态环 境 的主要
量 、出售许可交易权方式测算“ 生态共同体” 之间核算补偿资金 ,并结合“ 市场运作” 实施多样化并进补偿方式;同时建立流域生 态补偿奖惩制度并将其纳入“ 生态共同体” 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构建流域补偿的长效机制 ,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共同体 ;东江流域 ;流域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