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4.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6.言之成理即可。
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7.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8.“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9.“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第一课 为政以德
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 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 以德”的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 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 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 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 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 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 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
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 、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 看法。(3分)
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 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 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分析:《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510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李克刚)(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高考语文历年(2009-2019)文言文阅读《论语》考题及答案汇集

17.【2014.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 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 分)
8. (2016·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 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 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
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
4.【2012.浙江】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杭州一模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459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沈翔)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衍文产生原因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6分)参考答案13.轻。
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
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
(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分)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经典文档】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 年6 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 1 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 年6 月】(三)(4 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 年 6 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 题。
(5 分)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沈翔)1.《2009年浙江省高墙考试说明》中样卷
2.杭州一模卷
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5.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6.浙江温州2008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
7.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8.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9.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10.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11.诸暨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12.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第6次月考语文试题
13.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14.学军中学第六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沈翔)
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17.浙江2009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18.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9.浙江省松阳一中2009年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
20.浙江省上虞市2008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测卷
21.2008学年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23.2008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4.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25.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26.浙江省湖州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27.浙江省新昌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28.浙江省东阳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