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2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2课时

姚村一中七年级语文主题学习导学案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______ 授课人:______ 备课组长:_________ 领导审核:_______ 七年级____班学生:________ 学习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热爱生活;
2、学会有层次地描写事物。

3、学会用拟人手法进行描写。

【学习过程】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2.“我”是否留恋百草园的生活?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留恋百草园呢?
3.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入学的礼节是什么样的?
4.教书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5.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怪哉”的态度?
6.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可作者却和同窗学友找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来做,有哪些趣事呢?
7.“讨论:这篇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练案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童年期间的一段旧事写下的一篇回想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对童年的迷恋和神往之情。

【学习目标】三 . 合作研究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先听一下课文的朗诵录音,边听边看书边思虑,并达成下面的 2.整体感知课文粗心,能简要归纳其内容。

学习任务:3、能依据课文标题和内容梳理文章构造。

1.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 【学习要点】 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学习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粗心,能简要归纳其内容。

【学习过程】 2. 文中传达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如何的感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粗心,能简要归纳其内容。

2 、能依据课文标题和内容梳理文章构造。

一、导入新课1 、读题目。

百草园,什么意思?三味书屋,是哪三味呢?2 、出示教课目的,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主预习1、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确实 ( ) 菜畦 ( ) 桑椹 () 轻快 ( ).) .) .) .)油蛉 (斑蝥 ( 缠络 (珊 ( .). ) ..) . ) 倜傥 攒 (豁 (收敛 (脑髓 (.)鉴赏 ( .). )竹筛 (...(觅食 ( )秕谷....()系 ()书塾 () 人迹罕 至 ()...3. 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四、检测反应1.以下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确实( z á o ) 菜畦( q í) 皂荚( ji á)B .桑椹( s è n ) 油蛉( l í ng ) 斑螫( m á o )C .珊瑚( sh ā n h ú) 骨髓( shu ǐ) 秕谷( b ǐ)D .蝉蜕( du ì)盔甲( ku ī) 倜傥( t ì t ǎ ng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 .觅食、轻快、质扑、收敛 B .纳凉、监赏、啄食、缘故C .书塾、消释、颠倒、鼎沸2、多音字:D .绅士、蜡梅、渊博、恭顺┍ ( )┍ ( )┍( )3.选出以下词语中画线的字挨次解说得正确的一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学案班级姓名座号【课前作业】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印象中的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语言描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寿镜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3、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作者印象中的三味书屋相比于百草园来说又给了他怎么样的感受呢?【课后作业】阅读短文《母爱》,回答问题: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

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

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

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

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

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1)这段文字重点是表现()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2)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1。

百草园导学案2

百草园导学案2

安阳市第五中学 7 年级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第 2 周第 2 课时总第课时)班级:姓名: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设计人:崔艳红备课组长签字:年级领导签字: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品味作者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之情;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特点;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正确评价寿镜吾老师。

预习案:课前预习及拓展:(一)请记忆鲁迅名言:1.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4.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8.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二)《阿Q正传》简介:《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

阿Q 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

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

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导学案
研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内容,体会情感,探究写景方法
课文内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思考探究:
1.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3.抓住了景物哪些方面的特征来描绘的?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描
写过程中采用哪些修辞手法?
4.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的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地描绘出来?
5.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仿写题:
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模仿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2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no.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no.10

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沈从国审核:韩先喜准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二课时【NO.10】日期:___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名:__ ____【学习目标】1.扣住字词欣赏文章语言之美。

2.注意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和对自己先生的不同感情。

【学习重点】欣赏文章字词之美;体会作者对先生的感情。

【知识链接】寿镜吾: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

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

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

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

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

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

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

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

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

【自主学习】⒈读到“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我觉得挺奇怪:既然是“确凿只有野草”,可见语气肯定,怎么又说“似乎”?怪哉!对于周先生这个句子,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2.我听说,封建时代私塾先生对学生很严厉,戒尺打手心、罚跪,都是太普通不过的手段了,但是文中的寿先生竟然“不常用”,普通只是“瞪一眼”,又是怪哉!对此,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我的疑惑:【课中交流】▲1.我来选择一段周先生写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句子,从他运用词语或其它角度欣赏他运用文字之妙。

作者原文:我的赏析:七年级语文主备人:沈从国审核:韩先喜准印:★2. 有人说,作者痛恨封建教育,更恨封建教育的卫道者――私塾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本文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关键内容。

2.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情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情境。

2. 故事讲解:对第二节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动机进行推测和分析。

4. 问答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故事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学到的教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讨论和表达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作业,通过批阅作业,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学生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懂得感悟的人,用心体验文学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002 常山二中七(下)语文姓名组名设计:邱小牛审核:毛美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3、以雪地捕鸟为例,学习怎样用恰当的动词表现一系列动作的活动。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
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自主学习】
1、速读1——8段。

思考:围绕“乐园”二字,作者从哪三方面去写?请简要概括。




【合作探究】
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
否有矛盾?为什么?
3、品读第2段。

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因此,这段的中心句是:
这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最后希望你精彩地读好这段,并按要求填空: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
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
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
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4、速读4——6段。

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5、速读7——8段。

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

划出动词,品读体会这些动词在文中的作用。

【拓展运用】
1.作者描写景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
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