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_到_的语法化_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合集下载

“五四”文学革命阅读资料

“五四”文学革命阅读资料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

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千古也。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

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

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宋人对秦桧南归的原因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以为是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 除秦桧 所撰 5北征纪实6 以外, 尚有李心传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 ( 以下简称 5系年要录6) 卷 38 建炎
¹ 参见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载 5 岳飞研究6 第 4 辑, 中华书局, 1996 年; 5 南 宋史稿6 , 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81) 83 页。
¹ 5系年要录6 卷 84 绍兴五年正月己酉条; 另参见同书卷 87 绍 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º 5中兴小纪6 卷 17 绍兴四年十一月己未条小注。 » 5中兴小纪6 卷 24 绍兴八年六月甲申条小注。 ¼ 5宋史6 卷 362 5朱胜 非传6 。 ½ 5三朝北盟会编6 卷 220。
# 162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讨论与批评#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 ) ) : 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 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 由于各种 史料记载不同, 一直没 有定论。近 有学者认定秦桧 就是金人纵归 的 / 奸细0。然 而, 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 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 言秦桧 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
# 161 #
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桧和汪伯彦0。殊不知, 朱胜非这道 / 慷慨激昂0 的奏折乃是 / 奉诏0 而作。当其时, 宋朝军队 在四川、两淮战场几次击退金与伪齐联军, 接连获得仙人关、大仪镇等大捷, 形势向着有利于 南宋方面转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宋高宗依赵鼎提议, 于绍兴五年 ( 1135) 正月诏赐吕颐 浩、朱胜非、李纲、范宗尹、汪伯彦、秦桧等前任宰执, / 访以攻战之利, 备御之宜, 措置之 方, 绥怀之略, 令悉条上焉0 ¹ 。既然皇帝下诏征求抗敌对策, 已经因逃跑过甚而遭到宋高宗不 满的朱胜非, 在奏章中发一通豪言壮语, 以改变自己形象, 也就丝毫不足为怪。王曾瑜先生在 5讨论6 中反复强调 / 研究历史忌讳孤证, 尤其不能回避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史料0, 可是他仅仅 依据朱胜非的这道奏折, 就宣称他是抗战派, 恰恰使自己堕入 / 孤证0 的陷阱之中。

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20 0 9年 l 月 1
安徽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 版) 哲
Ju n l f n u U i r t P i s p ya dS ca S i c s o ra o h i nv s y( hl 0 h n oi c n e ) A ei o l e
No e v mbe 00 r2 9 Vo. 3 N0 6 13 .
动补关 系 。
二、 西汉《 史记》 时代“ 的发展 到”
《 史记》 2 ③5 万余字 ,到” “ 字只使用了4 次 , 到” 7 “ 的使用情况如下 :
① ② ③ 据《 十三经注疏 ( 附校勘记) ( 、 》 上 下册), 中华书局 影印本 ,9 0 l8 。 据《 四库全书》第 88册第 l 4 5卷第 1 9—18页, 4 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97 l8 。 据《 四库全书》第2 3~24册 , 4 4 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97. l8 、
词性 成 分 ) 程 度述 补结构 ) _ ( 。J
笔 者觉得 刘子 瑜先 生 的部 分结 论值 得 商榷 。下 面结合 汉语史 料 进行讨 论 。


先秦时代的“ ” 到
先秦散 文 中较难 找到用 “ ” 例子 , 们 通 过 北 京大 学 的语 料 库 查 找 了《 三经 》, 到 的 我 十 ①只查 到 四个
“ V到 0 表 示 动作 行 为 到 达 某 处 所 ;3 “ 到 0 表 示 动 作 行 为延 续到 其 宾语 所 代 表 的 时 间 ;4 “ 到 ” ()V ” ()V 0” 示 动作 行 为 达 到 某 程 度 ;5 “ 到 0 表 示 动 作 行 为 有 了 结 果 。这 个 结 论 与 刘 子 瑜 先 生 的观 点 大 表 ( )V ” 同 小异 , 前 三 点 是 一 致 的 , 即 第四 点 与 第五 点 次 序 颠 倒 。

也论严复自由思想的“所以然”——兼与黄克武先生商榷

也论严复自由思想的“所以然”——兼与黄克武先生商榷
别开 来。
[ 键 词 ] 严 复 ; 自由 ;所 以然 ;悲 剧 意 识 关 [ 图分类号] B 6 中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4 7 ( 0 1 40 7 —2 文 0 87 2 2 1 )0 .0 50
严 复 的 自由 思想 一 直 是 颇 值 得 争 议 的话 题 。 统 的 理解 传 是认为严复早年主张 自由,晚年背叛 自由…;随着对严 复思 想研 究 的 逐 步 深 入 , 张 严 复 自由思 想 前 后 期 一 致 的观 点渐 主 渐 成 为 主 流 f; 而 人 们 的 理 解 仍 然 没 有 脱 离 西 方 自由主 义 2 然 】
的 理 论 框 架 , 而 也 还 没 有 真 正 深 入 到严 复 思 想 的 深 层自 由 思 想 的 基 础 是 什 么 第 一 次 从 一 种 广 阔 的 背 景 来 理 解 严 复 自 由 思 想 的 是 美 国学 者 史华 茨 。 如 张 汝 沦 在 《 解 严 复 》 文 中所 评 论 的 : 正 理 一 “ 复 的 重 要 性 决 不 只 是 在 对 西方 的 理 解 上 ,而 更 在 于 他 的 严 思 想 和 他 所 提 出 的 问题 具 有 超 越 东 西 方 畛 域 的 普 遍 意 义 。,3 ,【史华 茨在 《 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中也说 :“ J 寻 我们 在讨论的不仅仅是两种 文化的冲突 , 是在研究某种程度上 也 超 越 文 化 范 畴 的 各 种 难 题 。 4 把 这 种 难 题 归 结 为 “ 士 ”I他 1 浮 德 宗 教 对 财 富和 力 量 的 无 限追 求 与 社 会 政 治 价 值 — — 乃 至 更 基 本 的 人 类 价 值 — — 的 实 现 之 间 的关 系 问题 ,I , ,亦 即个 人活力和 自由的发挥与 社会政 治或整 个人类 的群体 道德价 值 的实现 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 ,严 复 “ 对现代 工业企业 的 许多研究 更多 的是看到个 人经 营和社 会组织 双方成 功 的一 面 , 这 种 对 于 个 人 自由与 社 会 组 织 和 谐 共 赢 的理 解 思 路 , ,。 l 实 际上是 在西方文化 ( 强调个人 自由) 之外加入 了深深影响 严 复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维度 ( 视 社 会 伦 理 秩 序 ) 史 华 茨 重 。 的上 述 思 路 是 基 本 符 合 严 复 的 思 想 实 际 的 ,严 复 在 1 0 9 6年 的 《 小学教科书亟宜 审定》一文 中就 说过 :“自由秩序二 论 者 ,交 相 为 资 ,既 免 奇 邪 ,而 其 势 又 不 至 于 腐 败 ,诚 法 之 至 善 者 矣 。 自 由与 秩 序 的 关 系 来 界 定 自由 的 概 念 , 正 与 ”【从 史华茨所说相合 。 对史华茨 的观 点, 黄克武先生进行 了批判和进一步 的发 挥。他在 《 自由的所 以然— —严复对约 翰弥尔 自由思想 的认 识 与 批判 》一 书 中 ,认 为 “ 华 茨 所 谓 严 复 将 个 人 自由视 为 史 达成 国家 富强之手段 的看法 是错 误的 , 复的误 解不在于将 严 个 人 自由 视 为 手 段 , 在 于 受 儒 家 思想 与社 会 达 尔 文 主 义 影 而 响,从 ‘ 己平衡 ’的角 度来理解弥尔 。……扭 曲了弥尔论 群 证个人 自由之 所 以然 ”【。或者说严 复 “ 略了弥尔思想 中 8 】 忽 悲观主义认识 论的倾 向,I , ,而体现 出一种与弥 尔不同的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刘半农①:教我如何不想他林天宏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

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

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

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

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殊途同归_言语的语言学_兼同刘大为先生商榷(岑运强2004.06)

殊途同归_言语的语言学_兼同刘大为先生商榷(岑运强2004.06)

! "" !
以建立语言学, 但不能建立言语学 ” 倒是说对了 $ 尽 言语的语言学 管他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理解有偏颇 % 。 就是个人运用语言工具的学问。 所以言语的语言学 是既有个人又有社会的, 是动态的、 异质的, 它是复 杂的但不可能是残渣 & 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无疑是合理的, 但它们 不是截然分开的。 语言和言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二者互补构成言语活动,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 是语言的运用。 如岑运强所说 “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 $ 岑运强, 长期 犹如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 % “ 以来, 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说法, 归结 有: 具体与抽象说; 个别与一般说; 工具与工 ’、 )、 *、 具运用说。 应该说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比 较起来, 工具与工具运用说更加符合动态与静态以 及同质与异质的根本区分, 也更加符合索绪尔原 ” $ % 工具与工具运用说包含了 意。 岑运强, )+++ 而且, 前两说, 因为这里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 是一套规 则系统, 规则系统是从具体运用中抽象出来的, 也是 “ 存在于个别运用之中的。 正象索绪尔所指出的: 语 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 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 又是 ” $ 索绪尔, 言语的产物。 "’ 页 % 语言的语言学就是研 究相对静态的语言工具内部系统的语言学, 言语的 语言学就是研究人们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动态 的语言学。 这两种语言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 相对静态的、 同质的、 有限的、 社会的; 后者是相对动 态的、 异质的、 无限的、 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个人因 素的。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绝不是刘先生所说的万有 引力与苹果的品种, 地面是砖铺还是泥土的关系 & 刘 先生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 刘先生的文章中有下面的结论: 归根结底语言 的语言学与言语的语言学这两门学科的区分, 违反 了科学的研究对象中操作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划分原 ” “ 则。 所谓的言语研究, 要么是毫无意义的—— — 无论 在语言领域中进行什么研究都必须从言语入手, 在 这一意义上任何语言研究都应该是言语研究, 包括 语言的语言学; 要么就是理论上的一个矛盾表述, 既 要求研究者去发现抽象的语言规则和单位, 又要求 他的目光停留在具体的研究材料上。 当然言语研究 还有一种选择, 那就是个案研究, 但这已经不属于学 ” 科构建的领域了 。 其实矛盾并不存在于索绪尔的理 论中。 一切的矛盾就是因为解读者对索绪尔的误解。 语言是相对静态的系统, 它的单位如语素、 词、 词组、 句子类型模式, 音位、 音节, 义位、 义素—— — 并不是言 言语是人们 语 $ 尽管它们是从言语中提炼出来的 % , 说话和所说的话。 怎么能说 “ 任何语言的研究都应该 前面说过, 索绪尔要建立的不是 是言语的研究呢 , ”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
相关问题
刘子瑜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本文对南宋重要文献《朱子语类》中的反复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辅以共时历时比较,描写分析了《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就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文认为,《朱子》反复问句基本延续了唐五代的发展特点,元代是反复问句发生变化转折的重要时期,从"VPNeg"式反复问句中分化出是非问句等并非普遍现象,只有"无"字句真正完成了向是非问句等的分流转化,"无"语法化成语气词,其他形式则始终没有完成向是非问句等转化的语法化过程。

【总页数】13页(P102-114)
【作者】刘子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荣成方言的反复问句研究 [J], 房小倩
2.耒阳方言中的反复问句研究 [J], 何睦;刘立新;
3.清末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反复问句研究 [J], 张洪健
4.清末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反复问句研究 [J], 张洪健
5.合肥方言中的“可”字反复问句研究 [J], 刘纪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叔雅先生講席,承命代擬今夏入學考試國文題目,寅恪連歲校閱淸華大學入學國文試卷,感觸至多。

據積年經驗所得,以為今後國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卽求一方法,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係者,以之測驗程度,始能於開卷定分之時,有所依據,庶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倖,或甚冤屈之事。

閱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省。

若就此義言之,在今日學術界,藏緬語系比較研究之學未發展,眞正中國語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無過於對對子之一方法。

此方法去吾輩理想中之完善方法,固甚遼遠,但尚是誠意不欺,實事求是之一種辦法,不妨於今夏入學考試時,試一用之,以測驗應試者之國文程度。

略陳鄙意,敬祈垂敎。

幸甚!幸甚!凡考試國文,必考其文理之通與否,必以文法為標準,此不待論者。

但此事言之甚易,行之則難。

最先須問吾輩今日依據何種文法以考試國文。

今日印歐語系化之文法,卽馬氏文通「格義」式之文法,旣不宜施之於不同語系中國語文,而與漢語同系之語言比較研究,又在草昧時期,中國語文眞正文法,尚未能成立,此其所以甚難也。

夫所謂某種語言之文法者,其中一小部分,符於世界語言之公律,除此之外,其大部分皆由研究此種語言之特殊現相,歸納若干通則,成立一有獨立個性之統系學說,定為此種語言之規律,並非根據某一種語言之規律,卽能推之以概括萬族,放諸四海而准者也。

假使能之,亦已變為普通語言學音韻學,名學,或文法哲學等等,而不復成為某特種語言之文法矣。

昔希臘民族武力文化俱盛之後,地跨三洲,始有訓釋標點希臘文學之作,以敎其所謂「野蠻人」者。

當日固無比較語言學之知識,且其所擬定之規律,亦非通籌全局及有系統之學說。

羅馬又全部因襲翻譯之,其立義定名,以傳統承用之之故,頗有訛誤可笑者。

如西歐近世語言之文法,其動詞完全時間式,而有不完全之義。

不完全時間式,轉有完全之義,是其一例也。

今評其價值,尚在天竺文法之下。

但因其為用於隸屬同語系之語言?故其弊害尚不甚顯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第33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ve mber2009Vol.33No.6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曾海清(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

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关键词:到;“V+到”结构;结果补语;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6-0079-06行为动词“到”经历了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二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本文着重讨论后一种语法化的历程。

目前,已发表的一些讨论“到”的语法化的文章大都只是概述式的论述,仅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的论述很详细,她认为:这种“到”字结构语法化的过程是:(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O:处所词)(连谓结构);(3)V到O(O:处所词)(方向义动趋式述补结构);(4)V到O(O:时间词/数量词/表程度的名词性成分)(结果义动趋式述补结构);(5)V到C(C:谓词性成分)(程度述补结构)。

[1]笔者觉得刘子瑜先生的部分结论值得商榷。

下面结合汉语史料进行讨论。

一、先秦时代的“到”先秦散文中较难找到用“到”的例子,我们通过北京大学的语料库查找了《十三经》,①只查到四个用“到”字的句子:(1)《公羊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2)《论语・季氏第十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3)《诗经・荡之什・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4)《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以上例句中的“到”都是独立作动词用。

另外,《墨子》②中已出现个别“到”用在其他动词后的例子,如,《墨子・襍守第七十一》:望见寇,鼓传到城止。

这里的“到”与动词“传”应看作连动关系而不是动补关系。

二、西汉《史记》时代“到”的发展《史记》③52万余字,“到”字只使用了47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①②③据《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15卷第19~1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四库全书》第243~2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曾海清(1967~),男,江西莲花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表1 《史记》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O+到NP合计432114791.5%4.3%2.1%2.1%100% (注:上表中“到+O”中的“到”包括作动词和介词两种情况,把它们列在一起,是为了讨论的方便;“O”指宾语,“V”指动词,“NP”指方位词或短语、处所名词或短语,下同)“到”作动词的例子,如:(1)《乐书》汉家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到”用在其他动词后的例子,如:(2)《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3)《李斯列传》: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例(2)中的“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

例(3)中的“V到O”表示动作行为一直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史记》仅此1例,“V到O”表示时间的用法还处于萌芽状态),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一处所的意义的引申。

这种引申是很自然的,因为人或事物空间领域的位移必然要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这是空间领域位移过程影射到时间领域的结果。

[2]“到”从汉朝开始,就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或某时间,即“V+到”是动补结构。

《史记》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只能是动作动词,且一般含有[+位移]或[+致位移]的语义特征,“V到O”结构表示的是“位移”义。

“V+O+到NP”的1例如下:(4)《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以骑度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送汉王到洛阳”可看作是一种兼语式结构,“汉王”在句中既作动词“送”的宾语,又作动词“到”的主语;也可看作是一种连谓式结构,动词“送”和“到”都看作主语“灌婴”发出的。

由于这种结构可作两种分析,所以把它独立列于表格中。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东晋干宝《搜神记》①7万余字,共用“到”34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2 《搜神记》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O+到NP合计30223488.2%5.9%5.9%100% “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比西汉《史记》时期有所下降,我们来看两个例句:(1)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怪焉。

(2)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氤气起,乃呼颜回、子夏同往观之。

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打鳞,伤其左前足,束薪而覆之。

(1)中“来到城下”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

“来到”已经开始出现,但仅有1次,此时应将其看作短语。

(2)中“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是“V+O+到NP”结构,可看作是一种兼语式结构,“车”在句中既作动词“驱”的宾语,又作动词“到”的主语;也可看作是一种连谓式结构,动词“驱”和“到”都看作主语“孔子、颜回、子夏”发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仍然保持《史记》时期的状况。

四、隋唐五代时期“到”的发展唐代张著的《游仙窟》②约1.2万字,其中“到”使用了12次。

“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3 《游仙窟》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O+到NP合计8311266.7%25%8.3%100% 先看“V+到+处所宾语”1例:(1)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

此句中的“酒巡到下官”是指“酒巡到下官那里”,“下官”仍然是处所宾语。

“V+O+到NP”的1例是:(2)五嫂即报诗曰:“李树子,元来不是①②据《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365~4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第1~89页,川岛校定标点,北新书局,1929。

骗,巧知娘子意,掷果到渠边。

”名词“果”不能在句中作兼语,因为“果”是无生命的东西,“到渠边”是由于“掷”所产生的结果,“到渠边”在句中作补语。

作于五代南唐的《祖堂集》①共24万余字,“到”使用了390次。

“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4 《祖堂集》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到+数量宾语V+O+到NP合计35016911439089.7%4.1%2.3%0.3%3.6%100% (注:时间宾语本可归入数量宾语中,为了显示它们在文献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数目多少,才把它们分列,下同)“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时间的例子增多了。

如:(3)这个儿子,养来到十六,并不曾见他话语,又不曾见他过门前桥。

此例中的“来到”意义有所虚化,作动词“养”的补语。

“来到”共出现4次,但相对24万字的作品来说,数量还是很少,此时还应将其看作短语为好。

“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数量(除时间数量外)的例子已经出现。

如:(4)从此后,其僧修福作利益,日夜不停,直到手指三分只有一分底。

“到”独立作动词的用法仍占绝对优势,隋唐五代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仍然保持《世说新语》时期的状况。

五、宋代“到”的发展《朱子语类・训门人》②约13万字,“到”使用了186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5 《朱子语类・训门人》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到+数量宾语V+到+程度宾语V+O+到NP合计1332015610218671.5%10.7%8.1%3.2%5.4%1.1%100% 将表5与表4对比可看出:“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从89.7%下降到71.5%,“到”用于动词后的比例则从10.3%上升到28.5%。

“V+到+数量宾语”的比例大幅上升,如:(1)莫学某看文字,看到六十一岁,方略见得道理恁地。

(2)及至接人,却甚俗,只是一路爱便宜,才说到六七句,便道仰山大王会打供,想见宗杲也是如此。

(3)譬如十里地头,自家行到五里,见人说十里地头事,便把为是,更不进去。

这里所谓的“数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物质世界中一切有“量”的意义的事物,如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水平的高低、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等等。

[3]这里的“V+到+数量宾语”结构表示的是从始点到现时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所完成的总量。

例(1)表示从会识字看起,已看到六十一岁了。

例(2)表示从第一句说起,已说到六七句了。

例(3)表示从第一步行起,已行到五里了。

宋代“到”前面的动词V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是感知动词,如例(1)中的“看”;可以是心理动词,如例(4)中的“思量”;也可以是其他抽象动词,如例(5)(6)中的“涵养”“长进”等。

如:(4)须思量到如何便超凡而达圣。

(5)气质弱者,如何涵养到刚勇?(6)莫是穷来穷去,做来做去,久而且熟,自能长进到十分否?(4)(5)(6)中“V到O”结构是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一程度,也就是说表示程度义的“V到O”结构在宋代已经出现,且数量还不少,“到”保留了“到达”义。

[4]六、元代“到”的发展关汉卿《窦娥冤》③约1.2万字,使用“到”47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①②③(南唐)静、筠二禅师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据《四库全书》第702册第113~121卷第19~1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4册第1499~1517页,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版。

表6 《窦娥冤》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数量宾语V+到+人物宾语V+O+到NP合计24121284751.1%25.5%2.1%4.2%17.0%100% (注:表中人物宾语是指宾语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此时,“V到NP”中的NP可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如:(1)山阳县续解到犯人一名赛卢医。

(2)山阳县解到审犯听点。

(1)(2)中“V到O”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到”已基本失去其细节义“到达”,只留下其涵盖义“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作结果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