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2.3.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导学案2(无解答)新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五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案2(无答案) 济南版

课题 2.2.5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能说出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
3、能说出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搜集、分析活动,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
学法指导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也是本可课的一个重点。
3、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本课的另一难点。
课前阅读自学指导:围绕学习目标和导学案中自学探究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P44~P47,独立思考探疑,并快速记忆。
1、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_________________一书。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________意识。
2、_________和_________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和所占的___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___________。
3、动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____________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帮助植物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色。
自主体验(阅读P44-45页<资料分析>,回答问题1-3题1、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4、什么是生态平衡?写出三个关键词。
中考生物 2.3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导学案(无答案) 济南版-经典通用宝藏文档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学法指点1.描述病毒的次要特点。
2.描述细菌的次要特点,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描述真菌的次要特点,辨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关注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4.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自主探求考点一病毒1、外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结构:________________各内部的______________。
3、营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4、繁殖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5、品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6、与人类的关系1)害处:引发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好处:利用病毒特性制成___________,预防病毒性疾病等。
考点二细菌1、外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结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殊结构有_________、_____。
3、营养方式:异养,分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4、繁殖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5、品种与人类的关系:1)害处:令人等患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好处:利用放线菌消费________、药品等。
考点三真菌1、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种:1)单细胞真菌:如________________。
2)多细胞真菌:如______、曲霉、______等,由_________构成。
3、营养方式:异养。
有的营_______生活,有的营____________生活。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第四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材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
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和氮循环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在农业生产者中的应用更是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要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微生物腐生生活,结合起来,结合媒体视频,总结氮循环和碳循环的的过程及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播放视频、播放PPT课件及利用电子白板功能等教学手段展示学习指导内容,采用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等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加分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且教会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四、学习目标1、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碳循环中的作用。
2、说出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固氮微生物和植物的关系。
3、认同微生物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真菌在生物圈氮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学习新知探究主题题一:生物圈中的“清洁工”阅读课本P119-120,看图2.3-16,自主学习,探究思考1、腐生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腐生微生物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如何扮演“清洁工”角色的?展示分享,表达交流,师点拨释疑1、腐生微生物将动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并将它们归还到大自然中。
2、腐生微生物将植物的枯枝落叶等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等,归还到大自然中。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描述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微生物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
重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小猫把鱼种在了地里,它想到了秋天获得更多的鱼。
想一下1.小猫春天把鱼种到土壤里,秋天会有收获吗?【不会】2.秋天到了,小猫不仅没有收到更多的小鱼,之前种下的小鱼也不见了,小鱼到哪里去了呢?【鱼被微生物分解了】按生活常识解释引出兴趣讲授新课在动植物的体内外,在土壤、空气、冰川、大海、沙漠中,到处都有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细菌和真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在砧板上、在抹布上细菌和真菌是非常多的。
有些细菌在极端环境中还可以生存。
如海底的古细菌、火山口的细菌等。
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动物细菌的广布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分布范围每天都要排出许多粪便,生物圈却并未因此垃圾堆积如山,这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观察: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讨论: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物质来自(大气)水、无机盐等物质来自(土壤)2.各种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生物圈中的动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哪里来的呢?【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而得到现成的有机物】4.为什么自然界中生物遗体、粪便等会消失呢?【被腐生微生物分解】5.腐生微生物分解生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会产生什么呢?【二氧化碳、水、无机盐】6.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各种生物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并能适应环境,又都能影响环境。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粪便为生,可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绿色植物再利用它们制造有机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2-3-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2-3-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
版)济南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说出腐生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碳循环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描述细菌、真菌在生物圈氮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演示,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生物上册 2.3.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第四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本节目标】1、领悟微生物在生物圈碳循环的作用。
2、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氮循环中的作用,了解固氮微生物和植物的关系。
3、梳理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的分类,生活方式、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重难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梳理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碳循环中的作用。
2、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的“清洁工”,也是“氮肥厂”。
【预习提纲】知识点一: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1、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生物死亡,生物圈并未因此而造成垃圾堆积如山,这是谁的功劳?2、生物圈中的碳能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它们可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分解成、水和等,归还到大自然中,被再利用来制造。
知识点二: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_________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肥料之一。
4、固氮作用:微生物能把空气中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
5、固氮微生物:具有作用的微生物,如。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参照课本P119图2.3-16,回答下列问题(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质来自何处?(2)各类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哪里?(3)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之所以能够维持平衡,你认为与哪些生物体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5)在这些生理作用中的过程中,碳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对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起什么作用?知识点二: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参照课本P120图2.3-17,完成下列问题(1)“氮”在大气中是以氮气的形式存在的,动植物体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合成蛋白质,氮气怎样才能转变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2)动植物的遗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中的氮又是如何转变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呢?(3)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去向如何?【小试牛刀】1.种植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时,不需要施加氮肥的原因是()A.植物根中有根瘤菌B.植物的根可以制造氮肥C.空气中有氮气D.土壤中有较多的氮肥2.下列选项中,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A.寄生菌类B.光合细菌C.腐生菌类D.有荚膜的细菌3. 把一条小鱼埋在树根周围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小鱼不见了,其根本原因是()A.被树根吸收了B.溶解于土壤溶液中C.被细菌、真菌分解了D.被动物吃掉了4.根瘤菌与大豆的根共生,根瘤菌的作用是( )A.固氮B.提供二氧化碳C.提供水分D.提供无机盐5.枯草杆菌可以使水果腐烂,酵母菌使腐烂的水果发出酒味,这些微生物都是靠吸收水果中的什么来维持生命的( )A.有机物B.水分C.维生素D.无机物6.从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 )A.共生B.腐生C.寄生D.自养7.据图回答:从下图可以看出,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把分解为,后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
七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案新版济南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七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案新版济南版
分析教材本课是对细菌、真菌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总结,重点突出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
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细菌、真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有有害的方面,也有有益的方面。
我们看待细菌、真菌不能仅局限于与人类的关系上,而应把它们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去分析其存在的价值。
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病毒、细菌、真菌有了深入认识,能描述它们的形态结构,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也能说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对于微生物具体在生物圈中怎么样起作用学生也比较感兴。
(4)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微生物分解生物遗体;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学生讨论肥料的种类及作用。
展示PPT,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并带领学生分析图片。
生物圈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把空气中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做固氮作用,这样的微生物叫做固氮微生物。
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
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
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课堂小结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2)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四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哪儿去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哪儿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新课讲授:探究一:生物圈中的“清洁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________分解成_______、水和_______等,归还到大自然,被____________再利用来制造__________,在生物圈中扮演着“________”的角色。
探究二:生物圈中的“氮肥厂”1固氮作用:把________中植物不能直接_______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为可以被植物利用的________的过程。
2固氮微生物:具有_______作用的微生物,如_______。
3固氮微生物的作用:固氮微生物就像一座座微型的“________”,源源不断地把_______转变成“_______”供植物利用。
课堂小结:1、生物圈中的“清洁工”: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分解动植物尸体、粪便;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充当“清洁工”角色。
2、生物圈中的“氮肥厂”: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固氮微生物固氮。
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形成氨经消化细菌变成氮。
课堂练习:1生物圈中处理垃圾的“清洁工”主要是()A自养的细菌 B寄生的细菌和真菌C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植食性动物2下列微生物不能促进生物圈的碳循环的是()A蘑菇 B枯草杆菌C腐生细菌 D肺炎双球菌3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A在生物圈中扮演“清洁工”的角色B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C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D以上三项说法都正确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白僵菌D.放线菌
4.把一条小鱼埋在树根周围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小鱼不见了,其根本原因是()
A.被树根吸收了
B.溶解于土壤溶液中
C.被细菌、真菌分解了
D.被动物吃掉了
5.据图回答:
从右图可以看出,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________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后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植物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_,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_,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_______和_______。
拓展
延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落红——春泥——护花”的全过程。
----------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把植物的“落红”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变成“春泥”被“花”吸收利用,这说明了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交流
展示
1.种植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时,不需要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A.植物根中有根瘤菌
B.植物的根可以制造氮肥
C.空气中有氮气
D.土壤中有较多的氮肥
2.下列选项中,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A.寄生菌类B.光合细菌
C.腐生菌类D.有荚膜的细菌
3.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因为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1.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2.关注生物圈中的细菌和真菌。
3.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2)各类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哪里?
(3)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之所以能够维持平衡,你认为与哪些生物体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
(5)在这些生理作用中的过程中,碳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对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起什么作用?
4.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批注
自主
质疑
1.生物圈中的碳能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它们可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分解成、水和等,归还到大自然中,被再利用来制造。
2.参照课本P120图2.3-17,完成下列问题:
(1)“氮”在大气中是以氮气的形式存在的,动植物体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合成蛋白质,氮气怎样才能转变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
(2)动植物的遗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中的氮又是如何转变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呢?
(3)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去向如何?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_________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肥料之一。
3.固氮作用:微生物能把空气中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
3.固氮微生物:具有作用的微生物,如。
合作
学习
1.参照课本P119图2.3-16,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质来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