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助人行为的比较研究
社会工作者如何支持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者如何支持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是一群致力于改善社会福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人士。
他们的职责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促进他们的福祉和自主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支持弱势群体,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挑战作为社会工作者,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观相关社区和机构,以及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来获取信息。
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制定支持计划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二、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和情绪困扰。
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困难。
这可以通过个人咨询、小组讨论、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实现。
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以便与弱势群体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建议。
三、提供社会服务和资源链接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取社会服务和资源。
这包括提供住房援助、就业培训、医疗保健、教育机会等。
社会工作者应该熟悉社会福利体系和资源网络,以便为弱势群体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他们可以与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社区资源合作,以确保弱势群体能够获得他们所需的支持和服务。
四、推动社会变革和政策改革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直接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可以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政策改革来改善他们的处境。
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权益和资源。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运动、发起倡导活动和撰写政策报告来推动社会变革。
通过这些努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五、建立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与社区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支持弱势群体。
这包括与学校、医院、社区中心、教会和非营利组织等合作。
社工专员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社工专员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社工专员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类型,承担着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
他们通过提供服务、培训教育、参与社区建设等多种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社工专员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关爱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一、了解弱势群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作为社工专员,他们首先要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例如,弱势儿童在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生活失能等问题,残障人士可能需要辅助设施和照顾等。
社工专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
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社工专员要注重针对性。
对于每个弱势群体,他们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例如,针对弱势儿童,可以组织义教活动、提供心理辅导等;针对老年人,可以组织社区互助活动、提供长期照护等;针对残障人士,可以提供辅助设施、培训就业技能等。
社工专员的服务要贴近实际需求,以达到最大的帮助效果。
二、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弱势群体能力除了直接提供服务外,社工专员还要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社工专员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和进修渠道。
例如,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弱势人群增强就业竞争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心态,积极应对生活压力。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让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社工专员要注重培养弱势群体的自主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参与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社工专员作为社区的一员,他们还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区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圈子,社工专员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2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社会工作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建设B.经济建设C.文化建设D.政治建设答案:A【解析】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2.关于社会工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工作是多方协同的过程B.社会工作是自上而下的行动C.社会工作服务是志愿服务D.社会工作目标是消除贫困答案:A【解析】社会工作是帮助有困难群体的活动,与一般助人活动相比,有许多特点。
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①专业助人活动;②注重专业价值;③强调专业方法;④注重实践;⑤互动合作;⑥多方协同。
3.小秦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他所服务的社区一高层公寓发生火灾,造成数名居民遇难、数十名居民重伤、数百户家庭受灾。
小秦在灾后安置工作中最主要的服务目标是( )。
A.拓展对象B.缓解困难C.促进发展D.改变环境答案:B社会工作者QQ资料群:31169127请入群学习!!!【解析】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包括:①解救危难;②缓解困难;③激发潜能;④促进发展。
其中,危难是因社会或个人原因,个体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致使其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致生命遭遇危机的状态。
当个体的生命受到威胁、个人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伤害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解除危机,帮助他们生存下来、生活下去。
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负有职业上的责任。
面对危难,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求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看法

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看法210020221022 李月红我在还没有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一群有着助人为乐的精神的人,乐于帮助人们摆脱困境。
在我看来和义工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了解了以后,觉得社会工作者与义工之间仍然还是有区别的。
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义工所拥有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有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前些天我看报道,北京出现了“社工热”的浪潮。
其实在我看来,社会工作者这种职业不仅是现在较少的“铁饭碗”而且由于他的社会影响极其的正面,这个职业也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所以出现“社工热”的浪潮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大陆地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而且对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也不太完善,导致我国目前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比较缺乏。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弱病残、流动人口、妇女儿童、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他们不仅要帮助解决工作对象基本生活层面的困难,更要在心理安慰等精神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启发、引导并培养使之具备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
所以社工不仅是要助人,而且还要自助。
在我国的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中,实践部分占据了很小的比例。
而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经验,把这些有用的经验总结起来,运用到以后可能会遇到的类似的情形中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可行的公益活动来增加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秉承着义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比如,我们可以在周末一起去养老院看看那些老人,陪伴他们聊聊天,帮他们打扫一下卫生。
这些在我看来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但是可以让你多接触一些人和事。
可以从交谈中,发现这些老人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对那些东西有不满或者是他们的心理是否有点偏激。
这些事凭借一个正常的人的眼光去观察都可以看出。
如果把这些现象与社会工作者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以使你的社会工作的实务技能有所提高。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知识:人类行为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知识:人类行为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知识:人类行为导语: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人,首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人的行为,明确人们为什么产生某些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
到底是什么影响人类的行为呢?是生理因素、个性气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的基础之上。
下图为我们展示了行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一、人类需要需要何以产生?因为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缺乏和不足,如生理的饥饿、心理空虚等。
为此,人们就会实施各种行为来满足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内驱力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对象性。
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
如饥饿导致对食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
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生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力性。
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小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工作者初级的又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两个人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会性。
人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由此也就具有了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在变化,需要也在变化。
二、人类需要层次论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生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食、衣、住行的满足,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直接服务、间接服务与合并服务。
直接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间接服务是社会工作者借助于其他程序向其提供的帮助,合并服务包括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
(1)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①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也包括提供心理辅导,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
由于社会工作者首先面对的是有困难的人群,所以提供物质、劳务和心理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并希望这些服务能够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
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在充分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是平等的,而不是基于怜悯和慈善。
这种服务有时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可以解决的,在许多情况下要通过联络其他人或政府、服务机构才能实现。
应该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复合型的服务,即它会赋予服务以更多内容,通过这种服务尽量使受助者获得更大的帮助。
②治疗者。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产生于对有困难、有问题的社会成员的困境诊断和治疗,所以,治疗者是社会工作者最主要的角色之一。
这里的治疗借用了医学的概念,但在内容上却赋予了社会工作的含义,即当某些服务对象因贫困、离婚、吸毒和药物依赖、犯罪和违法行为等原因,而使自己的行为发生偏离时,社会工作者就要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行为的问题、重塑其行为,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矫正,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受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其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即“助人自助”。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
这里的支持是在认真评估了服务对象的需要、能力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做出的。
支持者的角色并不是要放弃服务提供,而是要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二者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者助自杀者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者助自杀者个案分析社会工作者助自杀者个案分析在服务中,迅速了解现场情况,快速分析各种可能性,抓住关键点,及时介入,让危机迅速解除或降到最低是危机个案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故需要时刻观察和分析服务对象的情况,小心求证分析结果,谨慎计划实施,方能达到最佳结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析社会工作者助自杀者个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案例背景介绍一外来工阿成(化名)因女朋友出走、吸毒和丢掉工作后与家人发生争吵,因语言过激,一时想不开,于2011年11月某日在萝岗东区严田路口桥下割脉自杀,路人在早上7时左右发现并报警,在街道书记的组织下,迅速调动消防、城管、警察、居委、保洁、医院等各方资源,研究救助方案,并把方案进行实施和修订。
于上午约10时40分通知东区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行政3人于11时到达后,进行个案紧急危机介入。
二、案例分析社社会工作者到位后,迅速了解情况,观察服务对象情绪状态和周围环境、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
(一)呈现问题1、服务对象在四面是水的流溪河中间的桥墩上,手持刀片,在脖子和手腕动脉处不停晃动,身上地上多处都有血,人不停走动,神情激动,人已快进入失控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2、虽然武警、消防部队、派出所等各方资源都做好应急准备,甚至在流溪河上游准备了轻便皮艇,以便需要时随时运用,但因服务对象不准任何人靠近,让各种方案实施都失败,让各方人员束手无策;3、各方资源只能在岸游说劝解,但无论怎么说,服务对象都不信和不理睬。
4、服务对象讲一口家乡普通话,有很多语言让人听不明白,加上神情激动,声音不清,让人难以听明白服务对象的语言的内容。
(二)问题分析1、服务对象状态分析:1) 服务对象因一时想不开要自杀,独自一人在河中间的桥墩上,周围各方面的人虽然多,谁也不能靠近,从早上7时左右到11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服务对象真的自杀,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但时间已过去了4个多钟,而服务对象虽然也在自己身上割了多刀,但都不深,并未造生命危险,这种情况说明,服务对象可能还未完全失去希望,或者对世上还有一些让他牵挂和留念的东西,如果可以让他冷静和解决这些问题,服务对象极有可能放弃自杀念头;2) 服务对象在自杀过程中,因救援队曾想了很多方法去救人,但服务对象都不让人靠近,在多次尝试中,服务对象在有人靠近时就割自己一刀,让救援队不敢再尝试靠近救人,但这样也造成服务对象流了很多血,救援队尝试让医生先帮其包扎伤口,以便就近救人,服务对象想了一下,答应让医生上桥墩包扎治疗,虽然最终因服务对象防范很严,包扎过程中根本没有机会救人,完后又立即被赶走,但这说明服务对象其实也担心失血过多会有危险;3) 因时间过长,服务对象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周围各救援人员轮流劝说或尝试救援,服务对象已逐渐失去耐性和理智,情绪越来越激动,极有失控的可能,也就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
助人活动名词解释

助人活动名词解释助人活动是指一种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旨在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助人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慈善捐助、救灾援助、社会工作等。
这些活动不仅使受助者受益,也给予参与者以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促进了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志愿服务是一种最常见的助人活动形式之一。
志愿者通过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为弱势群体或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
志愿者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帮助老年人购物、陪伴孤寡老人、为流浪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支教支援贫困地区的学校等。
志愿服务不仅改善了受助者的生活,也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慈善捐助也是一种常见的助人活动形式。
慈善捐助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捐赠现金、物资、时间或其他资源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些捐助可以用于救助贫困家庭、提供教育机会、改善医疗条件、推动环保和保护动物等。
慈善捐助不仅改善了受助者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同时也给予了捐助者以满足感和成就感。
救灾援助是一种在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或紧急情况下展开的助人活动。
救灾援助的目标是提供紧急的救助和支持,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恢复生活和重建家园。
救灾援助可以包括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医疗救助、心理支持和重建工作等。
这些援助不仅挽救了生命和财产,也展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善良。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包括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咨询、支持和指导来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
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人们处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
他们的工作旨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
助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改善受助者的生活,也在于提高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助人活动,人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
助人活动还有助于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人们的宽容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课程 , 社工 教育在 国内获得 了蓬勃 发展 。在 社会 工 作实 务领 域 , 取得 了非 常显 著 的成 就 , 国各 地纷 也 全
纷设立 了较为规 范 的社工 服务 组织 , 事 社工 服务 的 从 专业 人员 也有 了大幅度 的增加 。 随着我 国经济社 会 的
关键 作 用 。 正是 两位 社 工 将 社会 工 作 的 专 业价 值 内化 为 自己行 动 的本 源 , 使 他 们 克 服 了组 织环 境 的差 异 而表 现 出高 才 度 一致 的助 人行 为。
[ 键 词 j 社 会 工 作价 值 ; 织 环 境 ; 人 行 为 关 组 助 [ 中图 分 类 号 ] 9 C1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0 8 2 8 (0 90 —0 0 0 1 0— 69 2 0 )2 0 1— 5
1 1
工 作 者 作 为一 个 行 动 主体 受 到 的社会 环境 的影 响 以
道 一级 是 “ 工点 ” 社 。可 以看 出 , 这种 结构 是与政 府 的
及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 关于社会环境与主体行为
的关 系 , 界 普 遍 接受 的观 点 是 : 会 环境 影 响着 行 学 社
行 政架 构 是 平行 的 ,在职 务 关 系上 A组织 接 受 上级 本 类组 织和 本级 政府 的领导 , 织 内 的办公 设施 由政 组
J n. 0 9 u e2 0
Vo . 5 1 2 No 2 .
第 2 5卷 第 2期
社会 工作者助人行 为 的 比较研究
李旭 芳
( 海大 学 上
冯
猛
社会 学 系 , 北京 10 7 ) 0 8 1
社会 学 系 , 海 204 ;L 大学 上 044  ̄京
[ 要 ] 社 会环 境 影 响 着 主体 行 为 , 同的 社会 环 境 会 产 生 不 同 的主 体行 为。但 是 , 们 通 过 对上 海 市 两个 社 工 组 摘 不 我 织 及其 社 工 人 员 的调 查 发 现 , 不 同的组 织 环 境 内, 为 行 动 主 体 的 社 会 工作 者 却 有 着 极 为 相 似 的 行 为 取 向 , 会 环境 在 作 社 之 于社 会 主 体 的 关 系解 释 在 这 里遇 到 了困 难 。重 新 审 视 两位 社 会 工作 者 的行 为 , 们 发 现 , 会 工作 价 值 在 其 中起 到 了 我 社
发展 , 社会 工 作 事业 将会 有 更 大 的发 展 空 间 , 于社 对
会工作 本身 的研究理 应得 到更 多的关 注 。
在社会 工作研究 领 域 ,随着社 工事 业 的发展 , 更 多 的研 究者也 逐步加 强 了对社 会工作 的研 究 , 在借 鉴 国外先 进经验 的基础 上 , 内的学者 和专 家丰 富 了社 国 会 工作 的理论 , 且将 研究 成果 应用 到社会 工作 实务 并 当 中 , 毒 、 会矫 治 、 年工 作等 领域发 挥 了社会 在戒 社 老 工 作作用 , 促进 了中 国社会工 作 朝着专 业化 、 职业 化 、
[ 作者 简 介 ] 旭 芳 (9 4 )女 , 李 18 一 , 山西 阳城 人 , 海 大学 社 会 学 专 业硕 士 研 究 生 。 上
冯 猛 (9 2 )男 。 东 曲阜 人 。 京 大 学社 会 学 专 业 博 士研 究 生 。 18 一 。 山 北
第2 5卷 第 2 期
李旭芳 、 猛 : 冯 社会工作者助人行为的 比较研究
本 土化方 向 的发 展 。在社会 工作 研究 当中 , 于社会 对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工作者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 但是这些关注点更多 的是在 人才 队伍建设 的现状 、 问题 及对 策方 面 ,是一 Ⅲ
种 政策性 研究 。而 直接将 社 会工作 者作 为对 象 , 个 从 体 层 次对 社 会工 作 者进 行 社会 学 学 理上 的研 究 还 不
20 0 9年 6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 ao nvrt o i c n eh ooyB in or l f iesy S e e d c nlg e ig n U i c n a T f j
( o il ce c s io S ca in e t n) S Ed i
本 文将 研 究 视角 从 社会 工 作 者 的整 体层 次 回到 社会 工作 者个人 身上 , 图从社 会学 的一 个最 基本 的 力
研究视角来透视社会工作者的个体行为 , 关注他们在 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并且对不 同行动主体的行为进行 对比。在社会工作实务处理 中, 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怎 样 的?持有 的态 度如何 ?不 同 的社 会工作 者面 对不 同 的社会环境采取的行动是否一致?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 们可能会 出现一致的表现或者不 同的表现? 本文将通 过 对上海 两个社 工 组织 中不 同 的社 会工 作者 的调查 , 尝试 回答 这些 问题 。
二、 社会工作者所处 的社会环境
社 会环境 是影 响行 动 主体行 为 的基本 因素之 一 , 社 会 环境 与 主体 行 为 之 间的关 系 是 社会 学 首先 关 注 的 问题 , 从这 个 基本 的关 系发 问 , 我们 可 以看 到社会
[ 收稿 时 间 )0 8 1— 0 2 0— 2 1
常见。
上 世纪八 十年代 以来 , 国社会 工作 有 了长足 的 我 发展 , 中央到地 方各 级政 府逐 渐意识 到社 会工作 在 从 构建和谐 社会 中的重要 作用 , 中共十六 届六 中全会 明 确 提出 “ 建设 一支宏 大 的社会 工作 人才 队伍 ”一些 经 , 济 较为 发达 的城 市 , 比如 上 海 、 深圳 的社 会 工作 建 设 已经 走在 了全 国 的前列 。 目前 , 国共有 超 过 20所 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