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多中心_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
市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B卷一、名词解释:1、市政:是市政主体、市政客体、施政目标、市政体制的有机统一。
既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市政职能:是受中央和上级政府领导的、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城市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各项职责的总和。
3、市政主体: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
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4、市政客体:从广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既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5、市政目标:是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市政管理目标。
6、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
7、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8.市政领导:在中国指行使城市公共事务决策权的中共市委和市人大分工和协作,主要由中共市委集中市民的公共意志,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把中共市委的政策转化为城市权力机构的意志,并由中共市委和是人大领导和监督城市的其他国家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实施国家机构意志的组织体系和运行过程。
9、市政协调:指的是由不同的协调主体所承担的、在不同层次对市政参与者在城市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行为进行协调的组织体制和运行过程。
10、市政决策:是城市的政党组织集中选民的公共意志,把它们转化为城市代议机构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城市的行政机构或司法机构贯彻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或司法案件作出决定或判决,从而形成的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一般规范和具体意见。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一、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多中心治理是指由多个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市场机制等多个中心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的治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没有一个中心能够完全掌控所有的资源和权力,而是通过各个中心之间的合作、竞争、协调等方式来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
二、多中心治理的特点1、权力分散:多中心治理中的不同中心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力,没有一个中心能够独自掌握所有权力。
2、资源共享:各个中心之间存在资源共享的情况,通过共享资源来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
3、合作竞争:因为各个中心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也需要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多中心治理的特点之一。
4、信息透明:多中心治理要求各方之间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和管理。
三、多中心治理的优缺点1、多中心治理的优点(1)权力分散,可以有效避免权力集中带来的滥用和腐败问题;(2)各个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3)多中心治理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中心的专业优势,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4)多中心治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增加了治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多中心治理的缺点(1)多中心治理可能导致决策过程复杂化,增加了协调成本和决策周期;(2)各个中心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合作的困难,影响共同治理目标的实现;(3)信息共享和权责明确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影响治理的效率和效果;(4)多中心治理可能使治理过程缺乏有效的领导和协调,导致决策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四、多中心治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在行政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分别从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两个方面来说明。
1、社会问题治理在社会问题治理中,多中心治理可以通过各个中心的资源和权力共享来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城市治安等。
在这些问题治理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个中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合作、竞争、协调等方式来共同解决问题。
构建服务型政府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引言 (1)二、针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2)三、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的综述 (2)四、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的文献观点提炼与评价 (6)五、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总结 (7)六、小结 (8)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模式。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我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一、引言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指的是政府对以上的公共事业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职责。
当今社会的尖锐突出的两大矛盾—- 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导致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政府加强对公共职能的履行,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
华中师范大学2013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二级学科名称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应用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论 文 题 目 贪腐心理研究—基于 100 个贪官行为的分析 民生时代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九江市县两级信访中的民生问题为分析视角 网络反腐的战略管理研究——以广州“房叔”、“房婶” 事件为例 党校的政府决策咨询功能实现研究 功能化杯芳烃修饰仿生纳米通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杯[4]芳烃功能化界面的构建及其浸润 二氢喹喔啉和苯并噁嗪的高立体选择性构筑及其应用 基于苯并咪唑的三价金属阳离子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合 成和性能研究 茚基膦钌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醇脱氢反应 基于 2,3-萘酰亚胺骨架构建的 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 成与性质研究 在水相中催化 Suzuki-Miyaura 偶联反应的高活性催化剂 分子碘催化的芳乙酮与 1,2 胺直接合成 2-取代喹喔啉 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 基于 CO2 捕集的生物质热解 溴氧化铋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调控 重金属铱配合物磷光探针的设计、制备及在生物成像中 的应用 多位点磷酸化多肽选择性分离富集及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低价铁活化分子氧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 备及在典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作 者 熊曼曼 李娓涵 吴 肖 娜 聪
性 别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授予学 位日期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 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 6 月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1)---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其特殊性在于多元社会形态并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特点成为共时态。
特别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我国的政府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经济建设型政府的特征,这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要求政府从自身角度出发,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实现政府转型,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政府转型的目标就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成熟和中国的成功入世,以及民主政治发展必然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模式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下,政府也必须在角色和职能上进行新的定位,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路径选择。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力图从宏观角度,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出一些理论分析和对策。
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应的核心概念,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概况;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和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对策分析,提出要稳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着力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设,大力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发展与改进服务型政府所需的方法,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的环境建设;最后是结束语,主要介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IAbstractAt present,China is in the economic,social transition,its uniqueness lies in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social forms,agricultural society,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has become tense. In particular,due to the inertial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Chinese government st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al government in many respects,which has severely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se circumstances,it is the urgent requ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from its own point of view adjusts the structure,changes in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 transition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heal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goal of government's transition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o build the requirements of a people-oriented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s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maturity and succes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as well a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building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o create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refor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selection trends and goal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historical task, the Government must carry out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new lo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ese political path to choos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as its objective necessity for improving the party's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solv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civil servant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insist on serv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governance for th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ublic. In this paper,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rying to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o make som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IIThe text includes four parts: Part I,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subjects,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to define the core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is article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s;the second part of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third part of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there i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fourth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to carry out response analys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solid concep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ocus f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ystem, and vigorously carry out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ivil service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methods needed to go all out to promot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Finally, concluding remarks, mainly to introduce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and arduous.Key words: government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hinaI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1章绪论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现状综述 (2)1.3 基本概念界定 (3)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9)第2章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概述 (11)2.1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11)2.2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做法 (12)2.3 我国公共服务建设已经取得的初步成绩 (16)第3章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8)3.1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8)3.2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22)第4章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 (25)4.1 稳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25)4.2 着力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设 (28)4.3 大力进行服务型政府的队伍的建设 (34)4.4 发展与改进服务型政府所需的方法手段 (36)4.5 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的环境建设 (37)结束语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6)IV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世界行政改革的浪潮,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塑造和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
服务型政府的创新与应用

服务型政府的创新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提供者,其服务质量和效率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转向“服务型政府”,旨在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本文将从创新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政府服务的创新政府服务的创新,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理念。
其中,前两者是直接推动政府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政府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服务是近年来政府服务创新的主要趋势之一,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数字化服务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公众来说,数字化服务不仅方便快捷,也更加透明公开。
比如将线下的业务转移到线上,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此外,还可以尝试社交媒体、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数字媒介,实现抵达不同的受众群体。
2.数据驱动政府服务的创新需要依靠数据,而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已成为现代政府服务的必备技能之一。
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可实现多渠道静态和动态数据采集、整合、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精确控制和分析,这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至关重要。
3.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也是政府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政府通过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实现统一共享、互联互通、动态监测、及时响应的服务系统,推动政府服务理念的升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4.公众参与对公众的参与,政府服务创新也是很重视的。
具体方面包括民众在支付服务费用时可以参加价格评议等,或者开放到团体、企业与独立议题专家的论证中。
最后由政府机构审核,基于细节公平性择优定价、删减掉其中不合适的事项并予以授权。
二、政府服务的应用政府服务的创新离不开实际的应用,只有深入贯彻创新理念,才能推动政府服务的全面升级。
公共治理:服务型政府的理想治理模式 )

公共治理:服务型政府的理想治理模式2013-10-08 15:22 来源:学习时报我有话说作者:吴兴智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来,服务型政府就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选择。
但从近年来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府的管控思维尚没有根本改变,地方治理仍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三种治理误区“父爱型”的权威式治理。
囿于传统管控思维的惯性,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服务型政府仅是由过去向社会“索取”变为“给予”,认为只要是为了群众的福祉、需要和利益,政府就能够以“父爱式”的关怀替群众作主。
因此,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许多公共服务以权威分配的方式由政府进行安排,公民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主体性价值难以彰显。
在很多地方实践中,公众参与主要被局限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以及对政府服务的评价等方面,如参加各种听证会、通过市民论坛向政府建言献策、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商谈等,但在很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公共决策和公共产品提供中,公民参与明显不足。
同时,由于各地在设置公众参与的渠道、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制度化程度低以及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社会多元主体的功能发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型”的选择式治理。
近年来,虽然政府逐步放弃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但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惯性作用和面对大量公共支出的财政压力下,一些地方有选择地将政府服务的重心放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之中,而社会服务职能则相对弱化,忽视了公共服务职能的全面履行。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前提是政府要有钱,而政府有钱则需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因此,诸如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耗费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资源。
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对部分污染企业的排污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群众的利益。
在公共支出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亦以投资型为主,大量公共财政被用于具有竞争性和盈利性的领域,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导致公共卫生、公共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长期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 费 月 摘 要:“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政府公共服务的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服务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通过阐述该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以期论证“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的适用性。
关键词:治理 “多中心”治理 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9)04-0075-07一、“多中心”治理模式提出的背景、涵义以及其应用价值 (一)“多中心”治理模式的背景及其涵义1.“治理”的涵义“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其理论的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 om and Elinor Ostrom)[1]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
该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有较大区别。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治理”。
“治理”(governance)并不是新造的词汇,早在十四世纪末叶,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就使用过这个概念,用以表明上帝之法授予国王对国家的统治之权。
[2]因此,在传统意义上,“governance”与“govern-ing”和“government”等概念含义的区别不大,都表明了君主或国家至上权力的统治、管辖、支配和控制。
英国地方治理指导委员会(Local Governance Steering Committee)的发起人之一罗伯特·罗兹[3](PP87-96)认为,治理涉及一个全新的社会统治、控制方式转型的进程。
他建议,人们可从六个相对独立的角度或层次来理解和使用“治理”概念:第一,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模式,即主张建立“小而美”政府的观念;第二,作为公司治理模式的治理,强调服务提供中的公正性、开放性和全面解决问题的责任;第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倡导将私营部门的管理主义精神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之中,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
第四,作为善治的治理,立意于在一个民主授权的机制下,建立比政府组织更广泛的、更开放的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第五,作为新的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认为社会政治体系或模式的形成是行为者互动参与的结果。
第六,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强调建立以信任、合作、互惠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资源交换和共享的自主性网络,形成社会自主的和公民自我的管理模式。
瑞士政治学家皮埃尔(J.Pierre)[4]从环境变化与治理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治理的意义。
他认为,一方面,治理之所以发生在20世纪末,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民族国家75作者:费月,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邮编:311121努力适应外在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治理是一个概念性或理论性的框架,她用以说明当今协调、合作的社会体系,以及在治理过程中国家权力作用和秩序发生的变化。
美国治理研究的权威库伊曼(J.Kooiman)和范·弗利埃特(M.Van Vliet)[5]指出,传统的公共行政只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政府这个单一中心上,将管理视野仅仅停留在政府如何控制社会的单向维度上。
而治理是一个比政府管理外延更广泛的现象,“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社会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相互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这种互动是由参与者共同的目标支撑的”。
在治理体系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公民组织一起解决问题,创造社会发展机会,以促进善治目标的实现。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的界定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6](PP4-5)实际上,治理理论就是探索在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这种新型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就是公民作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在享有与政府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参与对公共事务的治理。
因此,治理过程就是民主行政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理论也是一种民主行政理论。
由此可见,研究者对治理概念界定的方式和范围是不同的,同时,对治理使用与阐述的角度和重点也有所差异。
一些研究者指出了治理的内涵与实质,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是通过对治理外延性特征的描述来界定治理这个概念的。
无论治理概念是复杂还是简单,它所具有的一些核心要件为大家所公认:第一,治理意味着政府组织已经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承担者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传统公共行政下公与私、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彼此交融,国家与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治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治理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相互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第三,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在治理的体系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公民组织一起解决问题,创造社会发展机会,以促进善治目标的实现;第四[7](P11),政府治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治理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
以上对当代治理思想的概括,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治理概念的实质。
2.“多中心”治理的涵义“多中心”治理理论有自己独特的治理逻辑,体现在它的基本涵义、基本假设、治理机制等方面,但目前对“多中心”治理的涵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性的表述。
因此,本文把“多中心”与“治理”两者先分开表述,再结合起来探讨“多中心”治理的涵义。
“多中心”的涵义是理解“多中心”理论的基础。
“多中心”是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博兰尼的“多中心”①具有某种隐喻特色,而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则是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治理形态。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自发秩序或自治只是基础,而不是治理的全部。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总结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经验中认为,治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不管是否是自治),是不能持续成功的。
因而,“多中心”理论是一套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
“多中心”治理即“多中心”与“治理”的和谐统一。
具有“多中心”和“治理”两层含义。
[8](PP69-95)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多中心”治理的思想是一种直接对立于一元或单中心权威秩序的思维,它意味着地方政府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要素(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基于一定的集体行为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9](P4)管理理论往往建立在基本人性假设上。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管理理论的一种,认为个人是具有独立决策能力、能够计算成本收益的理性人,但又不76是传统经济学上的完全的理性人或经济人,而是能够自主决策,受环境影响易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受社群的非正式规范约束的社会人。
多中心治理理论中的行为者具有有限理性这一人性特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
”这就说明了特定情况下公共事务总是得不到关怀的必然的悲剧性结果。
对此,人们已经提出了若干所谓“唯一”的方案,即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事务的悲剧。
我国曾经采用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1978年后出现的“政企分离”、“私有化”浪潮,就是所谓“唯一”的方案在中国的具体化的表现,众所周知,结果不尽如人意。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治理公共事务的新的可能性,即在已引起足够重视的政府、市场这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二)“多中心”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中提到[8](PP113-116),“多中心”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多中心治理结构意味着在地方的社会生活中,存在有民间的和公民的自治、自主管理的秩序与力量,这些力量分别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围绕着特定的公共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弹性的、灵活的、多样性的集体行动组合,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解决途径。
第二,多中心治理模式必然强烈要求公民的参与和社群的自治,将公民参与和自治作为基本的策略。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具备积极介入多中心治理的条件和作用,才能使多中心治理运转起来,并持续发展下去。
奥斯特罗姆夫妇(V.&E.Os-trom)一贯强调的公民与社群“心灵的习性”[7](P61),就是对多中心秩序下公民资格的期待。
第三,多元独立决策主体的利益同样是多元的。
多元利益在治理行动中经过冲突、对话、协商、妥协、达成平衡和整合。
第四,多中心还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多种制度选择来提供。
王兴伦[10]曾说过与传统的治理理论相比,多中心治理有如下明显的三个优点:多种选择、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更合理的决策。
即多中心治理的第一个优点是,为公民提供机会组建许多个治理当局。
第二个优点在于避免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不足或过量。
第三个优点在于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建立有效的多中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不同政府单位与不同公益物品效应的规模相一致;二是在政府单位之间发展合作性安排,采取互利的共同行动;三是有另外的决策安排来处理和解决政府单位之间的冲突。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多中心只会引起更多的治理问题。
而且,应相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防止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责任推卸。
二、“多中心”治理模式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范式 (一)“多中心”治理模式与政府公共服务供求的内在逻辑关系1.“多中心”治理:对政府公共服务供求变化的回应在政治学视野里,治理指向的是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而从公共行政学的维度探究,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
作为体现民主、权力多中心化的理论体系,当代治理意味着国家和公民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意味着“人类在国家(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维组合中,寻求不同以往的、更为有效的实现共同利益道路努力。
”[11]因此,本文认为“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国家政府权力的相对弱化,并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