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
儒家经典中五经是指什么-儒家经典中四书

儒家经典中五经是指什么-儒家经典中四书儒家经典中五经是指什么《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__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新四书”及儒家哲学研究的重建-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新四书”及儒家哲学研究的重建-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刚刚开始。
虽然说是经学史研究,但周先生及弟子朱维铮先生对于经学基本是的态度,这很难说是客观、公允的研究。
如果我们今天还是采用这样一种态度,还是周予同、朱维铮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自绝于时代、自绝于学术界,必将走进一条死胡同。
姜广辉教授主持的中国经学思想史课题研究前后历时十三年,《中国经学思想史》四卷六册终于于2010 年出版,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这项研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经学正名,为经学翻案。
姜广辉先生提出了根和魂说,认为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经学的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魂。
所以对待经学,我们不能是整理国故的态度,视其为博物馆中没有生命的陈列物,而应看做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体系、精神家园,经学研究也不应只是把经学当作一种古董知识来了解,不只是对经学演变的轨迹作历史性的陈述,而应把它当作中国古代价值理想的思想血脉来理解,通过经学注疏透视其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经学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同时还是一种价值信仰,今天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重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使经学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生关联。
中国传统的经学主要分汉学和宋学,汉学重视五经,宋学突出四书。
在笔者看来,五经是前转轴时期的文化积累,四书则是转轴时期的文明创造。
雅斯贝尔斯有转轴时期的说法,认为公元前800 年至前200 年这一时期,世界几大古代文明都出现突破性发展,奠定了人类自我理解的框架和基础,以后每一次飞跃都要回到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
但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她不仅有一个灿烂的转轴时期,还有一个漫长的前转轴时期,因此转轴时期是春秋战国,前转轴时期则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
以后每一次飞跃不仅回到转轴时期,同时也可能回到前转轴时期。
汉唐是回到前转轴时期,重视的是五经,故周孔并称,孔子附属于周公之后。
五经与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五经与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是儒家经典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广泛深远。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五经及其相关思想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儒学思想最早始于周朝,当时的贵族阶层注意到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注重礼仪及其思想。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敬畏天道、尊重父母、节制欲望等思想,鼓励人们努力修身齐家,提倡仁政治、博爱、诚信等人文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四书集注》、范文澜的《诗经传》等都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敦颐提出了太极哲学,将其运用到中医养生、书画艺术、音乐创作等方面。
朱熹对先秦的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注释,推崇“格物致知”,并奠定了后代儒者学习研究四书的基础。
范文澜对《诗经》的考证和研究,使得《诗经》在历史和文学价值上被重新认识,对后来的“诗经学派”影响深远。
清代思想家王船山提出“格物致诚”,认为理性思考后才能信仰,反对空口说白话般的信仰,提倡实证主义和精神独立,其学说对清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孟子和荀子被称为“孔子的后继者”,虽然两人在部分观念上存在分歧,但都强调人性的本善、劝人知行合一、崇尚德性等理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众多的学者对儒家思想持续进行着探究。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全面研究,他强调灌输国家的首要职能应该是办好教育和文化,并在思想上推崇了五经的地位。
胡适“省思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冷静”思想,倡导适应社会变革,深入探讨本土文化。
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得到全面重视,而五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可能成为人们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之一。
现在,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但是,我们相信,儒家思想依然能够在当代拥有生命力,成为引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思想的领航者。
四书五经:中华文化的经典与智慧

四书五经:中华文化的经典与智慧一、四书五经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体系,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它们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书五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与演变。
1. 四书五经的定义“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理论。
它们被孔子及其弟子所传承,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五经”则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些经典文献涵盖了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礼仪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基础。
2. 四书五经的历史背景四书五经的体系化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儒家的整理和推广,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经典在隋唐时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阐释,宋代的理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些经典的理论。
明清时期,四书五经不仅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深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二、四书的内容与影响1. 《大学》《大学》最初为《礼记》中的一篇,后独立成为“四书”之一。
其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书中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对儒家的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1.1 主要思想《大学》提倡通过自我修养达到治理家庭、国家以及天下的理想境界,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书中提出的“八条目”是古代儒家修身齐家的纲领,影响深远。
1.2 文化影响《大学》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道德规范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大学》的思想被纳入了科举考试和儒家教育的必修内容,至今仍对中国的道德教育和家庭管理有着指导意义。
2.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论述了“中庸”的哲学思想。
书中强调了“中庸”的原则,即在各种事务中保持平衡和适度,反对极端和偏激。
禅典“火里蝍蟟”与《蕲春语》

禅典“火里蝍蟟”与《蕲春语》
周碧香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8(0)1
【摘要】黄侃先生极重视语源,认为训诂学的核心乃在“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蕲春语》取湖北地区常用词语,以传统语言理论,考之诸书,验之典籍,证以活语言而成,可谓语源、俗语研究大作.笔者阅读《蕲春语》,思索禅宗典籍俗语理解,仿用黄氏之法,借助传统训诂学深厚内涵与验证理路,考求名物.寻求语言内部理据,观照历时与共时变化,结合禅宗特殊的思考脉络,推敲语义,方为禅典语词研究之法.“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为黄侃先生垂示后人求真之法,彰语言学如实的精神与系统性.【总页数】9页(P118-126)
【作者】周碧香
【作者单位】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台湾台中403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J], 刘泽亮
2.禅茶一味语众生,满目乾坤皆空然——漫谈紫砂作品“禅”的艺术之韵 [J], 夏立
3.黄侃《蕲春语》音系的语音特点 [J], 黄群建;徐红
4.黄侃《蕲春语》疏证选例 [J], 黄群建;孙杰
5.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宇文所安的英译王维诗的翻译诗学 [J], 魏家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书发展历程

四书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重要部分,凝聚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
四书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四书的发展历程来探讨这四部经典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部《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论语》是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重要渠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论语》成为了学子们学习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教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语》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也广泛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第二部《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篇章,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大学》中提出了“大道至简,大学至正”的观念,强调了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大学》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教育和治国理政的理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中庸》,是一部涵盖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关于人生伦理和道德修养的教诲。
《中庸》强调了“中道”的重要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均衡中和,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中庸》对于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修养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孟子的著作,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孟子》中强调了仁爱和仁政的重要性,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思想观点,指导人们如何行善修德。
《孟子》对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和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四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为后世引领人们向善修身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

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特别关注于《四书五经》这一体系。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并对中国历史、社会以及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四书五经》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启发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四书五经》的概况,包括其成书背景、内容简介等。
然后将侧重关注《四书》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逐篇进行剖析和诠释,分别涉及到《学而篇》、《为政篇》和《大学篇》。
接下来将转向探究《五经》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具体包括《周易》、《尚书》和《春秋左传》三部分。
最后,在总结章节里对整篇文章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与哲学观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四书五经》中的重要思想与哲学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重要思想与哲学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人生指导和行为准则,也能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2. 四书五经简介:2.1 四书简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本经典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 《论语》:是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主要关注人际关系、立德修身以及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仁义道德的原则。
-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徒所著的文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探讨人性、修身养性、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想,并通过举实例来说明如何实践儒家道德原则。
- 《大学》:即《大学章句》,是记载在《礼记·中庸》中的一篇文章。
朱子四书学研究

朱子四书学研究朱子四书学研究朱子的这四部著作一直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诚言、尊师、文治和礼节。
因此,研究朱子四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朱子研究的意义1、研究朱子四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朱子思想的精髓。
2、对于当今的青年而言,阅读和研究朱子四书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健康的思想观念,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和追求提供坚实的哲学根基和思维指导。
二、朱子四书研究的历史在历史上,朱子四书的研究始于晋朝以来,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是迄今为止朱子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四部著作。
在古典朱子学中,《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公认为朱子的“四书”。
三、朱子四书研究的内容1、《论语》是朱子最早开始研究的经典,主要内容是穆叔《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孟子》是朱子基本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和道德教育。
3、《大学》用学术语概括朱子的思想体系,在比较注重儒家思想的时代中,此书的研究重要性更为突出。
4、《中庸》是朱子建立的哲学体系的重要文本,其内容涉及文化、道德、政治、礼义等,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四、朱子四书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指历史上朱子四书的读者和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历史与文献上探讨朱子思想的源流和发展。
2、现当学研究方法:现当学研究是学术界最为普遍采用的朱子四书研究方法,即以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审视朱子的思想,探讨其对当今的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总之,朱子四书的研究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朱子思想,给当代社会带来新的思考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堡璺!查墨!翌:_墨基Il墨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刘泽亮摘要:典据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儒学典据的变迁可以概见学术思想的更新与变异。
在儒学独尊的思想背好下,由宗《五经》到宗《四书>的典据变迁,透露出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思想逐步精细化、深入化的个中消息。
这个变化大体来说是由来子完成的,而朱子所集成的这种转向与禅佛教的沿染又有着内在的关联。
本文据此辩说这一转变及个中缘由。
美键词:五经;四书;朱矗;禅中图分娄号:B221: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一1569(2002)06—0014一06典据是哲学思想的经典理据.典据的置换是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从儒学典据的变迁可以概见儒学哲学思想更新与变异的印迹。
追索儒学在独尊(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的思想背景下,由汉唐以《五经》为主的经学到宋明以《四书》为主的道学的典据变迁,透露出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思想逐步精细化、深人化的个中消息。
这个变化大体来说在唐中后期即已悄然兴起,经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的推动而不断深化,最后由朱子总其成。
由朱于《四书集注》为代表所集成的这种转向与禅佛教的挑战与濡染有着深层的关联。
本文拟据此疏理这一转韭,阐释个中缘由,并屈定朱子地位。
《五经》之学及《四书》的悄然升格由《五经》之学的确立到《四书》之学的形成,其问经历了年逾千载、漫长曲折的演变发展过程。
明晰从《五经》到《四书》变动的轨迹,是探其缘由、论其意义的必要前提,也是厘定朱于理论地位的重要前提。
首先,《五经》的繁盛与《四书》的沉寂。
在孔子删述六经之后,直至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时始重《五经》.设立五经博士,是为《五经》成为官学而政治化。
儒学的政治化与独裁化,使它缺乏理论对立面的学术争鸣,日益堕落为政治附府。
在两汉社会动荡之际,又堕入与谶纬相结合的泥潭,呈现出经学谶纬化的趋势。
汉末党锢之祸而后,经学之士乃埋首于故纸堆,儒学章句注疏之风愈演愈烈,成为繁琐哲学,从理论上窒息了自身发展的生命。
五经之学沉闷烦琐的注疏之风使儒学在理论上一鼹(不振,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至唐,孔颖达官修的经书注疏《五经正义》,仍是《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
直到北宋初年,虽然官定经注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五经作者简介:刘泽亮,哲学博士.厦门太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曩《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正义》仍然是官定的经书注疏。
《五经》之学仍然是当时儒学的主流。
与禅佛教势焰薰天的发展恰成对照。
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新儒学已是风雨欲来.蓄势待发。
相形这下,《四书》在选一段时期相对比较沉寂,除《沧语》地位稍高之外,余皆不及《五经》。
《四书》何以沉寂汉唐?原北昕南,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周。
,一是时代学风尚章句之学,作为定于一尊思想的理论归宿,其方法必然是我注六经式的;二是国家l≈朗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息,宗教思想占实际的主导地位。
其次,《四书》地位的悄然升格与并行。
任继愈指f=¨:“《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称为《四书》,地位与《五经》并列,茸先推动者是程伊川。
”o程朱特别标举《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为经,并进行了义理闸释,使之取得了与《五经》并列的地位。
从此,《四书》与《五经》之鼎Jl:始并列流行,甚至有取代《五虹》地位的趋势,成为家弦户诵的经典。
在四书之中,《论语》早在西议中期帝师张禹传习《论语》之后地位就显赫起来。
而《孟子》、《大学》、《中庸》地位的变更就成为考察四书升格的重要指标。
《孟子》地位的尊崇自韩愈始。
韩也认为“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盂子始。
”首先从道统论的角度尊盂,但《盂》仍是子书,与经的地位悬殊。
宋儒将《孟子》超子人经,列入《九经》,这是《孟子》升经之始。
而《孟子》地位的真正确立,据邱汉生先生的研究,是在朱熹写丁《读余隐之尊孟辩》之后。
在此之前的两宋之际思想领域里尊盂(二程、余隐之等)与贬孟(李觏、郑厚叔等)的论争持续了约一百年,直至朱子指出“《六经》如千斛之J|】,而《孟子》是运舟之人”,这场论争方才尘埃落定o。
《大学》《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韩愈最先推崇.重视《大学》,并将之从婷L记》中独立出来,二程、朱熹祖述之,竭力尊崇其经书的地位。
朱子引二程语说:“《太学》,fL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弛赖此篇之存,而《论》、《盂》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通得《人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o把《大学》作为修学之纲目闸架。
李翱是最先推崇、重视《中庸》,并将之从《札记》中独立出来。
二程更拟之以佛教师徒间传法之“孔门传授心法”。
朱熹认为《。
}t庸》一书是“提挈纲维,开示蕴奥’’的著作,把《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巾”十六字奉为《中府》所传心法。
实际上,这十六字包含了“人心”、“道心”、“危”、“微”、“精”、“一”、“中”等理学字宙论、工夫论、修养论等诸多内容。
其三,《四书》优于《五经》——《四书》地位的抬升。
《四书》原来是不并行的。
二程首先使孟、学、庸与论语并行。
《宋史-道学传-序论》说.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庸),下至初学八德之门(学),融会贯通,无复:采蕴。
”《宋史·道学传·程颐传》说程颐“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ifIi达于六经。
”可见,四书并行,初出于二程的“表章”。
南宋光宗绍熙改元,朱熹在漳卅I刊刻四书,为之作注,四书之名由此确立。
学者指出,“从唐末开始推崇《大学》等书,到朱熹作《四书集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四书》逐渐戚为儒经中最重要的经典。
”。
《四书》并行,是继型仲舒表章六艺之后,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董氏使《五经》立于学官,取得了思想统治地位;程朱表章四书,《四书》风行天下,取代了《五经》的垄断地位。
从《五经》到《四书》的典据异动,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过渡、转化的标志。
四书地位的变动当然不能仪仪看作是鲐书地位的简单异动,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原因,其深层原嘲刚与禅佛教的挑战有关。
禅佛教心性之学与儒学典据异动的必然性从《五经》到《四书》的异动作为中国儒学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十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其发展变异的缘由所涉甚多。
J‘中,禅佛教心性之学的挑战与启扯以及朱子站在时代高度的历史性、集成性的回应,是重要原因。
我认为,从外部来看,禅佛教心性之学是由汉唐《五经》之学到来明《四书》之学递妞更迭的重要中介和杠杆。
.从内部来看,义理解经思潮的进-步发展是由汉唐《五经》之学到宋明《四书》之学递《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嬗更选的直接原因与必然结果。
这两方面无疑都与禅佛教心性之学的强势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启导有关。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而来看。
首先,禅佛教的心性之学如日中天的发展及其思维模式上对儒学的范导功能。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实现了哲学问题重心的重大转换,即由般若学本体论向涅船学心性论的转化与深化,佛性论讨论热潮的出现即是其表现。
魏晋时期,佛教在典籍翻译的同叫,般若学依附玄学谈“空”说“无”得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问,当宋之际,佛教超逸出玄学的苑囿,莸得独立拉展,涅犟佛性学说勃兴。
这个转化标志着中国哲学由本体论向心性论的转化与深化。
随着掸佛教在盛唐如日中天式的泛滥性发展,心性之学成为隋唐时期的主流话语系统。
梁启超以“佛学”作为隋唐思想的主要代表,其道理恐在于此。
心此,实际上,心性学在隋唐时期已成为时代的主潮,而这个主潮的代表则是佛教;相形之下,儒家在这方面就显得十分欠缺。
萤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在本体论方面显得十分粗糙,传统儒学的心性论思想也由于萤学m后与谶纬之学台流而淹没不彰。
也就是说,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儒学的不振就具体表现为儒家心性学说的缺失,而过正是与佛教心性论的发达恰丰瞄对照才得到究显的。
洞明此道者.如韩愈推崇《大学》、李翱闸发《中庸》等开始以心性论的眼光重新审视原始儒学,这就引发了一场声势浩荡的寻找儒学心性愿船的努力的运勒,这种运动表现为学术思潮的生长.则为理学。
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李方可称为理学开山引流者。
当然,朱子是这场理学运动,即从本体论到心性论转换运动时代曝题的儒半回应的集成者。
钱穆指出,“我们若把宋学演进勉强拟之佛学,则初期宋学如小乘,濂溪横渠如大乘空有二宗,二程如台禅诸家,到南渡后的第三期宋学,便要到和会一切与扫荡一叨的时代。
朱子是和会一切者,象山是扫荡一切者,若谓朱子如宗密,则象山是马祖。
”o圭峰宗密为中晚唐禅僧,其学以和会而著称,在禅教内制i主要融合禅宗和华严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严掸的融台性形态;马祖则是唐中期禅僧,其学以扫蔼一切经教而著称,形成为独具特色的马祖禅风。
钱穆此说的更一深意在于:宋学的演进路线与禅学相仿佛。
宋学所宴与的由本体论向心性诧向度的探化与细化,实际上是早在魏晋南北刺时期禅佛教业已实现的转向在儒学内部的重演。
蛰之,禅佛_数话语中心的转换范导着儒学的发展。
隋府佛学的强势发展表明,宋明儒学复兴的新时代目口将来临。
佛教心性学的挑战,引发了儒学话晤体系及重心的政变,儒家武的心性之学原典《四书》地位在这种话语系统之下,其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懦家式的心性之学的论题,如道心与人心,夭理与人欲,天使之性与气质之性等心性论问题遂成为道学家们讨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禅佛教的心性说启发丁寻找和阐释儒家心性说原典的努力。
寻找原媳的努力,直接导致了《四书》地位的上升和提高,而最后《四书》冠于《五经》之前的格局的确立与定型,则应归功干柬熹的《四书集注》。
换句话说,《四书》代《五经》实际上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型、过渡之中,统治者寻找、定型意识形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朱子之功不可没。
值得指出的是.儒门以《四书》代《五经》与禅门以《圆觉》《楞严》代《盘刚》《坛经》是同一个过程。
两宋之际,《圆觉经》、《椤严经》的地位随着宋代士大夫居士佛教的高涨而得以提升o。
与此种运动相似并大致同时.两宋时期《学》《府》的地位随着儒学的重构也得到提升。
禅佛教《圆觉经》《楞严经》地位的上升从而取代《金刚经》《坛经》的地位,与儒学《大学》《中府》地位上升形成的《四书》而取代《五经》的地位,具有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和同时性,这个过程在禅家恰可以宗果、道谦.而在儒家恰司以程朱为媳型代表,而在朱子那里得到强化。
那么,究竟是朱子借鉴禅家,还是禅家启发了柬子?勿宁说,这个时代禅以突显具有融和色彩的《圆觉经》《椤严经》而靠近儒家士大夫,而儒家士丈夫则在这种风习的影响之下突显《四书》的作用以拉近与禅家的思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