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第29课《论语十二章)优秀学案(无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论语》十二章教案 苏教版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论语》十二章教案 苏教版

《论语》十二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塞缪尔·斯卡德以及阿加西斯教授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作者、作品介绍《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9《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9《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29《<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2、孔门弟子简介(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

小孔子29岁。

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

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

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9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9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二、课前预习1.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十二章》节选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3.文中重点字词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三、课文感知1.教师朗读,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文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2、《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词读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罔(wǎng)殆(dài)一箪(dān)食曲肱(gōng)笃(dǔ)志2、重点字词解释(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7)传不习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上天的意旨。

(11)六十而耳顺: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3)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论语〉十二则》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论语〉十二则》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赠送:第五单元把关试卷分析今天上午进行了第五单元把关试卷的测试,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对待,用心的答题,考出了自己的真实应得成绩。

此试卷内容简单,多数都是基础内容。

阅读理解也较为简单。

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习惯和基础知识。

错误集中题目分析如下:第一题:拼一拼写一写。

此次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出现错误很多,是这几次考试以來出现错误较多的一次。

仔细分析不但发现此题与其他几个单元试卷这部分内容稍有不同。

此拼一拼写-写不光考察了课本词语表中和词卷中经常听写的词语,还考察了几个常用但没有出现在词语表中的词,咱们孩子们就把握不准了。

改进措施:1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只局限于老师的拓词,要做一个灵活的学生,经常把容易混的和易错的归归类。

2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预习中注意自主组词。

改进措施:1认真审题。

2做完后再审题请一定检查是否有前后不一致。

七阅读理解课内阅读:《盘古开天地》片段。

1按原文填空。

希望出错的同学,能够真正的做到预习的要求熟读课文。

复习中脱离了课本复习是无效的。

2请在段落中找出近义词。

有很多名同学写为反义词,此现象为何每次考试都杜绝不了,成为考试中的硬伤。

改进措施:1审好题。

2检查。

3日常做题习惯需要培养。

4好的阅读习惯从认真读书读课文开始。

课内阅读:《孔子拜师》片段。

2从画横线的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此题很多同学回答为:谦虚好学的品质。

这是对全文的理解。

而文中能体会到孔子的不辞辛苦、去拜师的不易、孔子强烈的求知欲。

3学完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学习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彬彬有礼。

老子的诲人不倦、彬彬有礼。

改进措施:冋答会题一定要全面周到。

课外阅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应该精准地概括文章内容,本文的中心也较为明显,只要用心读懂就能找到,最好应该是“百折不挠的仙人掌”。

2、从文中找形容词,反义词,近义词填空,全对的孩子占少数,其实这三个题目都不该出错,只要认真从原文中,都能直接找到答案。

3、理解短文填空:第二小题出错,主要是对文中说的“叶子和刺”没有很好的读明白。

精品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论语十二章教案苏教版

精品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论语十二章教案苏教版

《论语》十二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塞缪尔·斯卡德以及阿加西斯教授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作者、作品介绍《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9《论语》十二章 4 配套教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9《论语》十二章 4 配套教案

《论语》十二章6 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作品简介孔子,名 ,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被称为“孔圣人”、“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孔子墓地《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听音频: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苏教版

《论语》十二章【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便是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这本书。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 传.(chuán)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学习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并准确翻译,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课文,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运用好双色笔,在课本上划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准备课上交流探讨。

3.限时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2.评价: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孔子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关于《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预习案
【知识积累】
一.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注意断句和语气。

二.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其恕.乎()愠.()罔.()殆.()传.不习乎()逾.矩()箪.()曲肱.()笃.()不如好.之者()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
(3)人不知而不愠.()(4)博学而笃.志()
(5)人不堪.其忧()(6)不逾.矩()
(7)必有我师焉.()(8)仁.在其中矣()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
..乎(古义:今义: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无色无味的液体)
(5)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数字“三”)
六.词类的活用
(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4)传.不习乎()
(5)饭.疏食饮水 ( )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七.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知: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
而:人不知而不愠()其:仁在其中矣( ) 温故而知新 ( ) 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 )
八.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论语》十二则探究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背诵课文,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探究内容】
孔子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本文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大致可以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三类,请用成语概括分类。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品德修养:
【拓展延伸】
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我的收获】
《论语》十二则训练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积累成语】
写出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理解默写】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

7.阐述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8.《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