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

合集下载

多配体双核铜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多配体双核铜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多配体双核铜配合物的性质研究作者:彭敬微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N-甲基-N,N-二吡啶甲基胺( bpma )为主配体,以草酸为辅配体,与过渡金属铜通过加热回流的方法得到一种新型双核铜配合物。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解析。

通过变温磁化率等方法对其磁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双核铜配合物;磁性将物质置于不均匀的磁场中时,其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这种作用即为磁性。

在相同的不均匀磁场中,可以通过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受到的磁力方向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磁性的强弱。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磁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磁性材料被开发和利用[1],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电磁起重机,变压器等。

以过渡金属离子为自旋载体,以有机基团羧酸根等为桥联配体,两者可以通过配位方式合成制备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2]。

这也是如今研究得较多的一类分子磁体,主要是由于可以通过金属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从而在理论上对分子基磁体中磁性来源和磁性机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能够建立对应的模型,进一步为实验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因为有机配体本身的结构复杂且各有不同,而且合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理论上能够得到丰富多样的磁性材料。

本文以N-甲基-N,N-二吡啶甲基胺( bpma )为主配体,以草酸为辅配,与过渡金属铜通过加热回流的方法得到一种新型双核铜配合物。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解析。

通过变温磁化率等方法对其磁性进行研究。

1.配合物[Cu2(bpma)2(C2O4)] (ClO4)2·H2O的合成与分析称取CuCl2·2H2O(0.1 mmol,0.0170 g)并将其溶于15 ml乙醇溶液中,将其加入到溶有bpma(0.1 mmol)的乙腈溶液中,常温搅拌约三十分钟,称取0.0249g草酸钾固体(0.15 mmol),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加热回流3h,自然冷却到室温,过滤,置于常温下挥发,一段时间后得到适合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的深蓝色块状晶体。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讲解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讲解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吴天昊袁航张俊焦卓浩唐琦王琪席鑫张存忠次仁旺加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1301班指导老师张寿春摘要:铜元素是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的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

此外,铜的配位点较多,有很好的配位性能,能够跟绝大多数配体形成铜配合物,使得铜在配位催化上的研究更加方便。

铜配合物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介绍了一些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并对铜离子配合物的应用前景作出了介绍与展望。

关键词:配位化学;金属配合物;铜离子;合成方法;光学应用;医学应用1.引言近年来.由于金属配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过渡金属对探索和研究药物分子抗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催化、光学材料以及电学材料等方面具有新型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铜元素在动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铜化合物具有多变的配位结构和活化小分子的催化特性,常被用作双取代过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

此外,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铜配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能、结构优势,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我国的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铜的开采技术也相当成熟,因此,获取铜的成本并不高,这为铜在配位化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2.铜离子配合物简介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 最常见的价态是+1和+2。

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2.1 Cu(I)配合物中心离子为一价铜离子的单核配合物称为Cu(I)配合物。

Cu(I)的核外电子排布为d10,d轨道填充电子全满使铜原子的电荷排布趋于对称。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开题报告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开题报告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多核配合物作为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化合物,在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和研究的前景。

多核配合物具有分子尺度的分子体积和分子功能,具有分子碳基化合物的柔性和无机材料的稳定性,因此具有应用于传感器、催化、磁性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目前,随着现代化学合成技术和表征手段的发展,人们能够更精确地合成和表征多核配合物,为多核配合物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拟以过渡金属离子(如Ni2+、Co2+、Cr3+等)和有机配体(如咪唑、苯酚、氯化苯等)为原料,采用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通过逐步生成多核有机金属配合物,研究多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结构表征。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多种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选择和优化;2. 多种有机合成化学方法的筛选和优化;3. 利用单晶衍射技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多核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4. 对多核配合物的磁性质、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进行研究。

三、研究目的通过对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探索多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结构特征,为多核配合物在材料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有机合成化学方法:采用溶液法、固相法等方法进行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

2. 结构表征技术:利用单晶衍射技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多核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3. 物理化学性质测定:采用磁化率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多核配合物的磁性质、光物理性质等进行研究。

技术路线:有机合成化学方法合成多核配合物,通过结构表征技术表征多核配合物的结构,仪器测定多核配合物的磁性质、光物理性质等。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1. 成功合成多个多核配合物;2. 在单晶衍射技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多个方面对多核配合物进行了系统结构表征;3. 研究多核配合物的磁性质、光物理性质等,探索多核配合物在材料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吴天昊袁航张俊焦卓浩唐琦王琪席鑫张存忠次仁旺加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1301班指导老师张寿春摘要:铜元素是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的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

此外,铜的配位点较多,有很好的配位性能,能够跟绝大多数配体形成铜配合物,使得铜在配位催化上的研究更加方便。

铜配合物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介绍了一些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并对铜离子配合物的应用前景作出了介绍与展望。

关键词:配位化学;金属配合物;铜离子;合成方法;光学应用;医学应用1.引言近年来.由于金属配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过渡金属对探索和研究药物分子抗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催化、光学材料以及电学材料等方面具有新型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铜元素在动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铜化合物具有多变的配位结构和活化小分子的催化特性,常被用作双取代过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

此外,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铜配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能、结构优势,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我国的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铜的开采技术也相当成熟,因此,获取铜的成本并不高,这为铜在配位化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2.铜离子配合物简介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 最常见的价态是+1和+2。

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2.1 Cu(I)配合物中心离子为一价铜离子的单核配合物称为Cu(I)配合物。

Cu(I)的核外电子排布为d10,d轨道填充电子全满使铜原子的电荷排布趋于对称。

两个以大环草酰胺为主配体的多核铜及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两个以大环草酰胺为主配体的多核铜及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b 1 9 (3 n , = . 541) m, 193 (), = . rs le e ncncss mwt 2cgop = . 1 1) m c 23 (9 n 3= 1. 5。Z 4 2cyt i snt ol i t i P 1 ru , 0 7 2 5 l a z i h mo i y e h / a 11972 n b 20 9 () m, = . 774 n f 9 .8 (),Z 4 o pe n r iula n = . () m, = .5 4 n c 18 () m, = 07 83。 = .C m l 1 ad 2 aebncer d 5 9 4 l x a
刘 晓旭 孙 亚秋 张 国英 许 艳 艳 高 东昭
( 津师 范 大 学化 学学 院 , 津 天 天 30 8) 03 7
摘 要 : 文利用大环 草酰胺与 2 2一 本 , 联吡 啶、 问苯二 甲酸共配设计并 合成 了 2个 同多 核配合 ̄[uL2 2-i ) :) l9CO C z(, ' p ( O ( 0 ll, b yH C
Ke r s ma r c c i x mie c mp e ; , ' i y i i e io h h l cd cy t l tu t r ; u emoe u a y wo d : c o y l o a d o l x 2 2 - p rd n ; s p t ai a i ; r s r cu e s p r le l r c b c a s
压 片 法) ,美 国 ;eknEm r20元 素 分 析 仪 ;F Pri.le 4 R.
50P 3 1 C型荧 光分 光光 度计 。 大 环 草 酰 胺 配 合 物 C L、 i 文 献 报 道 方 法 u N L按 合成 l 所选 用其 他试 剂 均为 A R级 。 7 _ : ..

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附件2论文中英文摘要格式作者姓名:孔祥建论文题目: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作者简介:孔祥建,男,1979年12月出生,2005年9月师从于厦门大学龙腊生教授和郑兰荪教授,于2009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多核金属簇合物已经成为当今化学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纳米尺寸的分子结构,而且还表现出有趣的光、电、磁和催化性质。

但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多核过渡金属簇合物上,多核稀土和多核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论文基于多核金属簇合物这一目前非常活跃的前沿课题,在多酸配位聚合物、多核稀土簇合物、多核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静电作用组装微孔多酸配位聚合物的方法,研究了组装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影响因素。

(1)提出了静电作用组装微孔多酸配位聚合物的方法。

利用金属有机二维框架与多酸阴离子间的静电作用组装了四个静电作用导向的Keggin型微孔多酸配位聚合物(Inorg. Chem. 2006, 45, 10702)。

研究表明二维网状格子的大小与多酸阴离子大小的匹配对合成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有促进作用。

多酸微孔配位聚合物对乙苯选择性氧化制备苯乙酮的催化反应研究表明多酸阴离子中金属离子的价态对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催化活性有重要的影响(Eur. J. Inorg. Chem. 2010, 4526)。

(2)通过控制反应的pH值合成了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结构的六个Keggin型多酸配位聚合物。

研究显示,低pH值容易形成低维数的多酸配位聚合物,而高pH值容易形成高维数的多酸配位聚合物。

催化研究表明结构中配体的质子化明显地降低了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催化反应活性(Dalton Trans. 2009, 9503),这对于我们合成高催化活性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利用配体的原位分解控制阴离子模板剂的缓释和金属配体的合成策略,合成了十个高核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如41核双壳层Ln20Ni21、50核双壳层Ln20Ni30、108核四壳层Ln54Ni54、以及136核四壳层Ln60Ni76等簇合物。

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近年来,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性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因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铜(Ⅱ)配合物。

一、铜(Ⅱ)配合物的合成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主要分为四大类:水解合成法、卤代物催化合成法、无水盐络合反应合成法和聚合法。

水解合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水解原料进行共价络合反应即可。

而在卤代物催化下的合成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合成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反应的温度和pH值,从而得到更稳定的产物。

新型的无水盐络合反应可以以独特的方式组装配合物,从而有利于优化配体结构和性质。

聚合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利用含有有机配体结构的聚合物作为桥架,进行组装即可。

二、铜(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铜(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一般稳定性较强,同种元素的氢键结合可以形成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晶体结构。

特别是以二氧化铜配体的铜(Ⅱ)MOF,可以通过在框架上添加有机单元或金属离子,调整催化反应优化晶体结构。

三、铜(Ⅱ)配合物的性质铜(Ⅱ)配合物具有多种性质,这些性质受到了配体结构、组成和有机配体应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三氮配合物的光致发射性能强于四唑衍生物;有机单元添加剂可能显著改变配合物的光谱特性;铜配合物强质子交换性和四氧化铜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四、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铜(Ⅱ)配合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是在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配合物,都做了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此外,结合实验室数据和理论计算,可以更好地优化晶体结构和配体性能,这对于铜(Ⅱ)配合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讲解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讲解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吴天昊袁航张俊焦卓浩唐琦王琪席鑫张存忠次仁旺加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1301班指导老师张寿春摘要:铜元素是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的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

此外,铜的配位点较多,有很好的配位性能,能够跟绝大多数配体形成铜配合物,使得铜在配位催化上的研究更加方便。

铜配合物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介绍了一些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并对铜离子配合物的应用前景作出了介绍与展望。

关键词:配位化学;金属配合物;铜离子;合成方法;光学应用;医学应用1.引言近年来.由于金属配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过渡金属对探索和研究药物分子抗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催化、光学材料以及电学材料等方面具有新型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铜元素在动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铜化合物具有多变的配位结构和活化小分子的催化特性,常被用作双取代过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

此外,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铜配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能、结构优势,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我国的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铜的开采技术也相当成熟,因此,获取铜的成本并不高,这为铜在配位化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2.铜离子配合物简介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 最常见的价态是+1和+2。

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2.1 Cu(I)配合物中心离子为一价铜离子的单核配合物称为Cu(I)配合物。

Cu(I)的核外电子排布为d10,d轨道填充电子全满使铜原子的电荷排布趋于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核铜配合物的晶体合成及磁性研究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分子磁性的理论基础2.1.Hoffmann.分子磁性理论2.2. Kahn分子磁性理论2.3. Noodleman分子磁性理论第三章多核铜配合物的晶体合成方法3.1溶液中晶体的生长3.2 界面扩散法3.3 蒸汽扩散法3.4 凝胶扩散法3.5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3.6 升华法第四章多核铜配合物文献综述4.1 双核铜配合物4.2 四核铜配合物4.3 六核铜配合物4.4 小结摘要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性质研究是当前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

近几十年来,分子磁学发展迅猛,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围绕桥联多核铜配合物的分子磁学这一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某些有用的信息。

在分子磁学方面,本论文以磁性分子设计为主线,阐述了分子基磁体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制备符合衍射要求的单晶制备方法,并重点研究了桥联多核铜配合物结构及磁-构关系,分析和探讨了磁相互作用与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

对磁交换机理研究和磁性分子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磁性、分子基磁体、单晶培养、配位聚合物、多核铜配合物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Werner奠定配位化学的基础以来,配位化学始终处于无机化学的研究前沿,一个世纪以来,配位化学不仅与化学的其它分支,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而且不断向其它学科如物理学、材料科学及生命科学等延伸和渗透,形成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边缘学科领域[1]。

近二、三十年来,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揭示金属离子和生命体系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生物配位化学[2]和以开发新颖光学、电学和磁性分子材料为主要目的的功能配位化学[2-7],在各国有关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极大的推动了配位化学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论文开展了多核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和分子磁性研究。

一、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分子磁性研究近年来,以开壳层分子(含未成对电子分子)及开壳层分子聚焦体的磁性质为研究内容的边缘学科----分子磁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崭新时期,成为跨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为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5-9]。

化学家很早就涉及到分子磁学[10],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磁性研究在配位化学,尤其是配位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中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磁性测量至今仍然是配位化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但当今配合物分子磁性研究和重点已由单核配合物转向多自旋载体的多核配合物及配位聚合物。

近年来分子磁性的发展动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对生命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多生命过程利用了金属离子及金属离子之间和相互作用,具有磁偶合相互作用和多核配位中心存在于许多金属蛋白和金属酶和活性部位,例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的活性部位包含反铁偶合的Cu II-Fe III中心[11];酪氨酸酶(Tyrosinase)含有反铁磁偶合的双铜(II)单元;许多非血红素铁蛋白中存在氧原子桥联的双铁。

这些偶合体系参与了金属的存储与转移、载氧及酶催化等重要的生命活动。

研究这些体系中金属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阐明磁性与活性中心结构及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是世纪之交和生命科学给生物无机化学、分子磁学等相关领域提出的挑战性课题之一[12],该课题将有助于揭示金属酶催化等生命过程和化学物理本质,对分子生物工程的实施和生物功能材料的研制有重要和意义。

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特殊的光、电和磁学性质的各种新型分子功能材料发展异常迅猛,在磁性分子材料方面,分子基磁体、单分子磁体和自旋转换配合物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因而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分子基铁磁体是指在一定临界温度(Tc)下具有自发磁化作用的分子性化合物[13-16]。

在信息储存与转换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根据自旋载体的不同,分子基磁体可分为无机配合物体系[17、18]、有机自由基体系[19]金属-自由基体系[20、21]三种类型,其中以第一类体系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

(2)单分子磁体是一种可磁化的分子[22-24],其分子磁矩的取向发生反转时需克服一个较大的能垒,在低温下可观察到异相(out-of-phase)交流磁化率信号和磁滞回线。

一些单分子磁体还表现出磁化量子隧道效应。

在应用上,有可能利用单分子磁体研制存储密度极高的量子存储元件,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

(3)自旋转移效应(spin-transition)是指在某种外界微扰(光辐射或温度、压力的变化)下,某些金属配合物体系在高自旋态(HS)和低自旋态(LS)之间发生可逆的转换。

这种双稳态转换现象有可能在分子开关和光磁信息存储技术中得到应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25,26]。

上述三种磁性分子材料的研究均与顺磁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配合物分子基磁体研究以磁性分子设计----设计合成自旋较高的多核配位分子单元(包括有限分子、一维或二维配合物分子链或分子片)----为基础,要获得有较高临界温度的分子基磁体,需要较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磁相互作用。

单分子磁体的性能(如临界温度的高底,磁滞性能等)更直接地取决于分子内金属离子间磁相互作用的大小和品质[24]。

尽管早期自旋转换配合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核配合物,近年来发现自旋转换现象与金属离子或分子间的协同效应有关,将具有自旋性质的金属离子连接成多核配合物,有可能得到改进的自旋转换性能[25]。

总之,多核配合物中顺磁金属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研究是当前分子磁学中的重要内容,并揭示生物体系中多金属中心的作用机理和研制新型磁性分子材料均有重要意义。

1952年Bleanyt和Bowers对一水合醋酸铜磁性的研究是磁相互作用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7]。

此后几十年来,各种磁偶合体系,包括多核金属配合物、自由基和金属自由基配合物,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基于唯象性的Heisenberg各向同性磁交换模型进行磁性分析,在许多体系中可以获得表征磁相互作用品质与大小的磁参数J,J> 0代表铁磁偶合,J< 0则说明反铁磁偶合。

磁相互作用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体系的表征,更重要的是了解偶合机理,寻找磁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分子磁工程的实施,即设计与合成具有预期偶合作用的磁性分子。

为达到这一目的,目前已提出多种基于量子化学的近似理论模型[28],如基于自然磁轨道的Kahn模型[29]和基于正交磁轨道的Hoffmann模型[30]。

基于这些模型和大量实验,在磁-构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某些双核配合物中磁交换作用与桥联体系的对称性、电子结构及键角、二面角等参数之间存在一些经验的或定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可以进行磁性分子设计;在某些体系中通过改变端基配体,可以改变金属离子周围的配位构型或电子结构,从而实现磁相互作用的调。

分子磁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自旋分子设计,其意义在于高自旋分子可以作为分子基磁体的构筑元件或作为单分子磁体。

目前已提出几种高自旋分子设计有指导意义的模型和方法,如磁轨道正交、自旋极化、电荷转移模型和异金属反铁磁偶合方法。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合成了许多高自旋分子,就我们所知,迄今所得的最高基态自旋为S=33/2(一种多核铁配合物)。

尽管已取得种种进展,但是微环境对顺磁中心间磁相互作用的影响比较微妙和复杂,磁交换机理的诠释仍有相当的难度,要完全了解分子内磁交换作用及其与分子结构、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验上实现分子磁性的有效调控,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对已知体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实验化学家开发更多的新体系,为建立磁-构关系提供素材。

因此,设计合成各种新型多核配合物,并对其磁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仍然是分子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早在1963年,McConne[31]提出有机化合物可能存在铁磁性,并提出了分子间铁磁偶合的机制。

1967年,他又提出了涉及从激发态到基态电子转移的分子、离子之间产生稳定铁磁偶合的方法。

同年,Wickman[32]在贝尔实验室合成了第一个分子铁磁体。

之后,科学家们相继对分子磁性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分子磁性材料的研究已成为化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非常重视的新兴科学领域。

分子磁性材料的定义是,通过分子或带电分子组合出主要具有分子框架结构的有用物质。

传统磁体以单原子或离子为构件,其制备采用冶金学或其它物理方法,三维磁有序化主要来自化学键传递的磁相互作用;而分子磁体以分子或离子为构件,在临界温度以下的三维磁有序化主要来源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其制备采用常规的有机或无机化学合成方法。

在分子磁体中没有伸展的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因而很容易溶于常规的有机溶剂,从而获得配合物的单晶,有利于进行磁性与晶体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及对磁性机制的理论研究。

作为磁性材料,分子铁磁体具有体积小、相对密度轻、结构多样化、易于复合加工成型等优点,有可能作为制作航天器、微波吸收隐身、电磁屏蔽和信息存储的材料.可以预料,分子磁性理论的每一步跨越都将给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甚至计算机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比如,在微电子领域,以色列科学家把NiC1z簇化合物分子用作存储器的分子开关。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进一步设想把磁性分子附着在病原体上,并通过外加磁场把病原体去掉。

由此看出,未来分子磁性的应用必将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分子磁性材料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有机自由基分子磁体;2.金属一有机自由基分子磁体;3.单分子磁体;4.自旋交叉配合物;5.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金属配合物的分子磁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类分子磁体,其自旋载体为过渡金属。

在其构建单元中,可以形成单核、双核及多核配合物。

由这些高自旋的配位物进行适当的分子组装,可以形成一维、二维及三维分子磁体,可以形成链状或层状结构。

根据桥联配位体的不同,这类分子磁体主要包括草胺酸类、草酰胺类、草酸根类、二肟类、氰根类等几种类型。

就桥基而言,在生物分子及其模型化合物研究中,氧原子桥(包括氧离子、羟基、烷氧基等)多核配合物[33](尤其是铁、锰和铜的配合物,有些含有羧酸根或其它桥基)被广泛研究,单分子磁体主要是一些氧原子和羧酸根桥联的Mn12、Mn4、Fe8和V4离子簇。

在与分子基磁体有关的研究中,以下述几类多原子桥基的研究最为广泛。

草酸根及其衍生物。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草酸根桥(C2O42-)与二硫代草酸根(O2C2S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