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3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3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篇:分数分数是数学中的一种数表示方法,它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分子表示部分,分母表示总量。

例如,$\frac{2}{3}$ 表示三等分之后取第二份,$\frac{4}{5}$ 表示五等分之后取第四份。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到,比如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 $\frac{1}{4}$,还有比较食物的分量,如$\frac{1}{2}$ 杯牛奶和 $\frac{1}{4}$ 盎司盐等等。

分数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通过分数线、冒号等符号来表示,也可以化为小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化为小数时,只需将分子除以分母即可,如 $\frac{2}{3}$ 化为小数就是$0.666...$。

化为百分数时,需要将分数乘以 $100\%$,如$\frac{1}{2}$ 化为百分数就是 $50\%$。

分数也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和比较大小等运算。

加减运算只需将分数通分,然后按照通分后的分子进行计算即可,如 $\frac{1}{3} + \frac{1}{4} = \frac{4}{12} +\frac{3}{12} = \frac{7}{12}$。

乘除运算则直接相乘或相除,如 $\frac{1}{2} \times \frac{3}{4} = \frac{3}{8}$,$\frac{2}{3} \div \frac{1}{4} = \frac{8}{3}$。

比较大小时,需要将两个分数通分,然后比较通分后的分子大小即可。

在分数的学习中,注意要掌握通分、约分、分数化小数和百分数的转换,以及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应用也很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分数,才能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篇一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1×1=11×2=2 2×2=41×3=3 2×3=6 3×3=91×4=4 2×4=8 3×4=12 4×4=161×5=5 2×5=10 3×5=15 4×5=20 5×5=25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15.7——9的乘法口诀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篇二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最新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最新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12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3第一单元41、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据统计的结5果。

62、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3、根据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78第二单元9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1011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12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13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这样想:这个数可14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153、除法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16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174、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从前往后的顺18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

其它数读法不变,如21÷3=7,读作:1921除以3等于7.5、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2021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做商。

226、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3(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247、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25被除数268、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 27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89、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29方法:(1)所求的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3031第三单元知识点321、沿一条直线把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33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34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35动,并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平移方向不改变。

如拉抽屉。

3637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38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旋转方向有改变。

如风扇的转动。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39401、求商的方法:想“除数×()=被除数”,41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出商2、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4243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第五单元混合运算4445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46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图表。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些东西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因数×因数=积积÷另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 =被除数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3、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所有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所有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所有知识点以下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所有知识点:1.计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并能灵活运用于不同的题目中。

2.数的读写:从0到10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3.数字的大小比较: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包括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4.数字的序数:学习数字的序数形式,如第一、第二等。

5.数量的概念:理解数字表示的数量概念,如1个苹果、2个鸟等。

6.数的合并和拆分:学习将数字合并或拆分成不同的组合,如将5个苹果分成1个和4个。

7.数字的进位和退位:学生需要理解十进制的概念,包括进位和退位的运算。

8.图形和图形的变化:认识各种基本的二维图形,如圆、方形、三角形等,并能理解它们的变化。

9.折纸图形:学习通过折纸制作图形,并了解相应的几何形状。

10.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学生能够简单地理解和解决排列和组合问题,如有多少种方式可以排列3个人。

11.长度的比较和测量:学习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以及如何使用标准单位(如厘米)进行测量。

12.时间的理解和测量: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并通过钟表测量时间的长短。

13.重量的比较和测量:学生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用标准单位(如克)进行测量。

14.金钱的理解和计算:学生能够认识并计算各种面额的货币,并能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15.分数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和表示分数的概念,如1/2、1/4等。

16.分数的比较和排序:学习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并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分数的简单运算:学生能够进行有限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1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并通过制作表格和图表来整理数据。

19.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所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

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 1kg=1000g.进率是1000.(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拟大小时,假如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估量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总结2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状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24÷6=4(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24÷4=63、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挨次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例如: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除数 ),6是(商 );这个算式读作(42除以7等于6 )。

4、除法算式各局部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变式:被除数÷商=除数( 如何求被除数,想:除数×商=被除数。

)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主要内容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主要内容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主要内容知识点
1. 数到一百
- 认识100以内的数字
- 数到100的顺序
- 数与数相邻的关系
2. 口算
- 加法口诀表
- 加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 减法的认识与计算方法
3. 量的认识
- 长度的认识:用米、分米、厘米测量
- 重量的认识:用千克、克测量
- 容量的认识:用升、毫升测量
4. 三角形与四边形
- 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形状及特征
- 角的认识:直角、钝角、锐角
- 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5. 时钟与日历
- 认识钟表的示意图及指示方式- 认识日历的示意图及日期概念
6. 运算符号
- 等号的认识与运用
- 大于与小于的认识与运用
- 加号与减号的认识与运用
7. 由一数到千
- 正整数的认识与读法
- 通过数位表达数字的大小
8. 位置关系
- 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前、后、近、远的位置关系- 地图与建筑中的位置关系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内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升计算能力,并扎实掌握数学概
念和技巧。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数据收集整理》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数据收集整理》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数据收集整理》必记知识点一、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1.直接观察法:例如,在实地调查中,直接观察并统计事物的数量或状态。

2.计数法:使用简单的计数工具或方法,如计数器、画“正”字等,记录数据。

注意,“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一个完整的“正”字代表5个数据。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在民意调查中较为常见。

二、数据整理与记录1.分类:根据数据的特性或需求,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

2.记录:1.画“正”字法:每画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这种方法方便且快捷。

2.其他方法:如画“√”、画“○”等,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和个人习惯。

三、数据呈现1.统计表:将统计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可以进一步绘制统计图,如条形图、柱状图等,使数据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四、注意事项1.细心整理:在整理数据时,一定要细心,避免遗漏或重复。

2.遵循要求:如果题目要求使用特定的方法记录数据,应严格遵循要求。

没有要求时,推荐使用画“正”字的方法。

3.合计准确: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据应使用数字表示,确保准确无误。

五、练习题示例1.天气统计:统计一周内每天的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雨天),并绘制统计表。

2.喜好统计:调查班级同学对不同颜色(红色、蓝色、绿色)的喜好情况,并绘制统计图。

六、复习建议1.理解概念:确保对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数据收集整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联系生活: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家庭开支统计、班级活动参与人数统计等。

通过以上步骤,二年级学生可以对《数据收集整理》这一章节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算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目前我们学过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从右起,第1位是个位,第2位是十位,第3位是百位,第4位是千位,第5位是万位。

写数是从高位写起,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几,几在个位上写几。

哪个数位上1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读数是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读作几。

读数时,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1个或连续2个0,只读1个零。

算盘上有:框、梁、档,上珠,下珠。

其中,上珠里最上面一颗是顶珠,下珠里最下面一颗是底珠。

以算盘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珠算。

人们时常用“金算盘”“铁算盘”来比喻人很精明。

可以在算盘上任选一档记个记号,定为个位,向左数第2档是十位,第3档是百位,第4档是千位,第5档是万位。

算盘上记数时要拨珠靠梁,1个下珠表示1,1个上珠表示5 ,空档表示0。

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先确定它们分别是几位数,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比。

较大数的估计:会区分: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会估计大约有多少。

相同的时间,跑地远的跑得快;相同的距离,跑的时间短的跑得快。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或分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或测量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

千米可用km 表示,1km=1000m。

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有10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1cm=10mm。

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1毫米(mm)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

长度的比较:单位统一,直接比较,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三峡大坝长2309米,距重庆大约600千米,第3期蓄水位175米。

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m,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m,珠穆朗玛峰高8844m,小朋友每小时约行3km。

验算: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

拨算珠列算式时,箭头往下用加法,箭头往上用减法。

一个加数=和-另—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估算:就是要将数字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

(最接近的数怎么找?用“四舍五入”,要看作整十数时,就看个位数字,是1、2、3、4就舍去,是5、6、7、8、9就向十位进1。

要看作整百数时,就看十位数字,是1、2、3、4就舍去,是5、6、7、8、9就向百位进1,但要注意两个加数都是x50左右的数时,要考虑凑百。


在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
向前一位进1。

(竖式计算)
在减法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个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竖式计算)
水、电、气:本月使用数=本月底的读数-上月底的读数
已行路程+剩下路程=甲乙的距离=300km(固定值)
年龄差永不变
规律:1.什么什么的重复,即:几个数字,几个字母,几个图形依次重复的出现。

2.一个图形围绕另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方向旋转。

3.第3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4.依次增加或者依次减少几,有的是某一个数字的乘法口诀。

问题解决:1.要求剩下的,可以用总的依次减去用去的;也可以先求出一共用去的,然后再用总的减去一共用去的。

2.设计方案:列举法:注意要刚好用完,不多不少的方案才可以。

3.小猴摘桃:第1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10个,第五天摘多少个?就用第1天摘的30个加4个10,即:30+10+10+10+10
一个加数增加a,另一个加数减少a,和不变。

两个加数同时增加a,和增加2个a。

两个加数同时减少a,和减少2个a。

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一个相同的数,差不变。

被减数增加a,减数减少a,差增加2个a。

被减数减少a,减数增加a,差减少2个a。

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方巾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形:长、宽,正方形:边长。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不是直角,具有不稳定性。

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七巧板图形中有7个三角形,2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行。

七巧板可以拼出无数种图案。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
除法竖式的认识:知道被除数、除数、商、谁乘谁的积以及余数的位置,余数位置上是0表示没有剩余。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又细又长,秒针最细最长。

计量比1分还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

时分秒
时针走1大格是1时,时针走1圈是12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

1时=60分=3600秒(1h=60min=3600s)秒针走了1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

1分=60秒(1min=60s)认识钟表:先看分针是不是指着12,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如果分针没有指着12,一定是几时几分,分针指着几,就是(几乘5)分,再看时针在哪两个数之间,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

时间长短的比较:单位统一,直接比较,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11时50分-9时40分= (分够减,时减时,分减分,直接减)
8时-7时40分= (分不够减,向时退1作60)
收集与整理:1.按颜色、形状、花色、数字和字母……进行分类。

2.用实物摆一摆,用符号画一画,写“正”字进行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