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组:红楼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尽管其中充满了幽默、浪漫和温情,但整个故事却被普遍认为是一场悲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一、故事情节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悲剧元素渗透于始终。
首先,整个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荣府的兴衰沉浮。
尤其是贾府的命运起伏,从繁华到衰落,再到最终的毁灭,表现了一种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而荣府所代表的豪门家族的衰败,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
其次,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
例如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天真烂漫、聪明伶俐,却命运多舛,最终以病逝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表亲兼情人,也饱受悲剧命运的煎熬。
他身陷情爱纠葛,并最终被逼远离家园,丧失了原本的纯真和快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也都有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或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或在争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守护,或被权谋之争所吞噬。
无论是贾府内部的人物,还是外部的其他角色,他们的命运都投射出悲剧的阴影,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沉重的氛围。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彰显了悲剧性。
首先,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悲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是他们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又是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例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贾母的顽固传统以及贾宝玉的放纵自我,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的感觉。
三、文化背景的悲剧性红楼梦在描述家族兴衰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剧性。
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内容概括

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内容概括第十三回《好景复西园天伦结旧约》,是《红楼梦》中情节发展的关键回。
这一回通过庆祝元宵节的活动,继续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动人情愫,同时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回开篇,我们看到宝玉重返西园,西园已恢复了当年的风貌,一片喜庆景象。
在元宵夜的庆祝活动中,贾府的成员们和贾母一起在西园中观灯猜谜、燃放烟火,温馨欢乐。
林黛玉则坐在花亭上,看着宝玉一步步接近,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害羞。
然而,在这一回中,我们也看到林黛玉与宝玉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林黛玉发现自己对宝玉的情感已经无法控制,她既希望能够与宝玉在一起,又担心自己身份的尊贵会对他造成困扰。
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的月色下,黛玉决定与宝玉坦诚相对,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一幕悲喜交加的场景,让人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出了一丝不安。
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发展,这一回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情节,即"三朝大观园"的建设。
尚可是封建宗族制度下的必然产物,这一回则以尚可来衡量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
在贾母的主持下,贾府一派忙碌起来,为这一盛事筹备。
贾代儒为了庆贺添丁夜设计了吉利的建筑风格,“三朝大观园”由此萌发。
贾珍更是满怀希望,希望通过这座大观园彰显家族的荣誉。
这一回中,我们看到尚可的影子贯穿始终。
在庆贺元宵节的场景中,宝玉和黛玉被众人称赞为"尚可"。
然而,尚可也成为前文所述的害羞与理智的场景中的一部分。
虽然宝黛二人相爱,但林黛玉未愿贸然前去,而是更注重两人关系的自然发展。
这也显示了事物的成熟与等待,以及贾府内复杂的关系。
第十三回中的情节承上启下,为后续故事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发展将进一步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而“三朝大观园”的建设也将成为后续故事中家族矛盾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贾府内众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封建家庭中的利益纠葛与争斗。
通过《红楼梦》第十三回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复杂而动人的情感发展,以及贾府内部各个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红楼梦第十三回内容概括

红楼梦第十三回内容概括
《红楼梦》第十三章主要内容概括是如下:
王熙凤协理荣国府,操办秦可卿丧事,整顿宁府内务,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忙里忙外,心下得意。
秦可卿出殡之日,场面浩大,贵族之人皆来吊唁。
其中北静王亲临,特意问起贾家衔玉而生的宝玉,贾政便忙叫宝玉前去相见,见后北静王十分喜欢宝玉,便送了礼物与他,后将黛玉接回。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红楼梦第13回故事梗概

红楼梦第13回故事梗概
摘要:
一、贾府面临危机
二、贾珍安排贾蓉娶秦可卿
三、贾宝玉误入秦氏卧室
四、凤姐儿料理秦氏丧事
五、贾府添置Natalia 风波
正文:
《红楼梦》第13回的故事围绕着贾府的内外事务展开,危机四伏的贾府在这一回中经历了诸多变故。
首先,贾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贾珍为了挽救家族命运,决定安排儿子贾蓉与秦可卿的婚姻。
这场政治联姻虽然暂时缓解了贾府的经济困境,但却为贾府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贾宝玉在这一回中误入了秦氏的卧室,目睹了秦氏的美丽与哀愁。
这场意外的相遇使得贾宝玉对秦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凤姐儿在秦氏去世后,担任起料理丧事的重任。
她手腕高强,处事果断,使得秦氏的丧事办得十分风光。
然而,这场丧事背后,却隐藏着贾府内部权力的斗争和家族矛盾。
最后,贾府添置Natalia 风波成为本回的尾声。
这一事件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预示着贾府未来的命运走势。
总的来说,第13回通过描绘贾府面临危机、家族内部纷争以及宝玉与秦氏的感情纠葛,展现了贾府繁华表面的背后,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家族悲剧。
《红楼梦》第十三回导读

《红楼梦》第十三回导读第十三回回目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这一回主要通过秦可卿之死极力描写贾府的兴盛,同时也为后面写贾府衰败之惨作了铺垫,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的人生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好即是了,了即是好”。
秦可卿的出场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回里因东府梅花盛开,尤氏置酒请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赏花,所以宝玉就跟着贾母来到了宁府。
因宝玉睡午觉,秦氏把他安排在客房里,宝玉看了房间的布置很不喜欢,要求换房间。
于是秦氏就把宝玉带到了她的卧室,后来宝玉在这里做了一个梦,当然这个梦在写作上很重要,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和主要人物的命运。
秦可卿在贾宝玉的梦里是神仙,字兼美,“兼美”之意是兼有宝钗黛玉之美。
同时她也是宝玉“性”的指路人,有的评论家据此认为贾宝玉和秦可卿有暧昧关系,我不敢苟同。
然后就写秦可卿得了病,在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贾珍终于给儿媳妇请来了高明的医生,但是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张太医告诉贾蓉,他妻子已得了不治之症,并且预言过了春分就会命丧黄泉。
这一回通过张太医之口介绍了秦可卿得病的原由,张太医说她生病的原因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
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她为什么会心性高强和思虑太过呢?这得从秦可卿的出身来看,秦可卿是秦业从育婴堂抱来的弃婴,她也不知自己的身世,秦业不过是个小吏,家境贫寒,秦可卿的出身和宁国府的嫡长孙贾蓉具有天壤之别,她在贾府的生活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必须小心翼翼,方方面面应付自如,才能在贾府站得住脚。
所以我认为她比林黛玉活得还要累、还要悲惨。
摆在秦可卿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做一个完美的人。
人人羡慕豪门的生活,殊不知嫁入豪门自有嫁入豪门的甘苦。
秦可卿要想在贾府站得住脚,必须聪明,必须会做人。
红楼梦第十三回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第十三回原文与解析红楼梦第十三回是《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结合原文,对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进行解析。
第十三回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贾代善和林黛玉之间的交往展开。
原文中描写了他们在绿府相遇的场景,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这一情节展现了贾代善对林黛玉的倾慕之情,以及林黛玉对他的不屑和嘲讽。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贾代善虽然是贾府的成员,但是他与贾府其他人的性格特点截然不同。
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温文尔雅、善良宽厚的气质,与林黛玉的独特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而林黛玉则展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尖锐的语言,她对贾代善的嘲讽并不掩饰。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通过林黛玉对贾代善的态度,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命运的反抗态度。
林黛玉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受到束缚的女性形象,她对贾代善的嘲讽和不屑正是她对这种束缚的反抗。
除了情节和人物形象,红楼梦第十三回还涉及到了一些主题。
其中一个主题是家庭与个人的关系。
贾府这个大家庭里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互相交织、互相影响。
而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一员,她的自由奔放和独立性格在这个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反映出个体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另一个主题是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的林黛玉被视为是命运的安排,她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满意,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这与贾代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宽厚善良、接受命运安排,两者之间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思考。
总结起来,红楼梦第十三回通过对贾代善和林黛玉之间的交往描写,展现了不同性格和命运下的人物形象和家庭关系。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回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这也让我们对整个《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悲剧的审美价值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都是趋吉避祸的,都希望人生是一幕幕喜剧构成的。
但事实上,人生中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一幕幕悲剧。
正因为有悲剧的存在,人生才更真实、更丰富!古往今来的文学轨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亘古不变的哲学观点。
从特洛伊战争到罗米欧与朱丽叶;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故事到浸着铜锈的欧也·葛朗台尸骨,无一不是悲剧。
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更是悲剧的典范巨著。
《红楼梦》的价值也就在于她是一个悲剧,在于这个悲剧留给后人的启示。
就悲剧产生的原因来看,不外乎三种:一种悲剧是由极其恶毒之人造成的;一种悲剧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还有一种是由处于一定关系中的普通人,由普通的境遇逼迫而铸成的。
第三种悲剧高于前两种,它最动人,也最能给人以启示。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人的最大不幸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所固有的生存****!”因而悲剧的主角所应赎的罪也不是个人所特有的罪,而是原始的罪,即生存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
这种悲剧昭示了宇宙人生的本质。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之情为线索贯穿故事始终的,整个故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就宝玉、黛玉之情而言,贾母喜爱宝钗的玲珑聪颖而厌烦黛玉的孤僻、冷漠,但是她又相信金玉之说,想用黛玉之玉压宝玉的病;王夫人亲近薛家也有她的如意算盘;凤姐生性泼辣,但因持家的原故,忌黛玉的才华,并且害怕黛玉会不利于自己;袭人因为惩治了尤三姐和香菱,当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语时,害怕会殃及自身而同流与凤姐。
这些都是必然的趋势。
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又不能对最疼爱他的祖母说,这是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所致。
何况黛玉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这就必然铸成了宝、黛的人生悲剧。
这里边没有蛇蝎小人,也没有大是大非、重大事故,只是通常的道德规范、通常的人情世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这种结果罢了。
再比如,柳香莲与尤三姐一事,焦大因贾琏对自己轻视且又荒诞无耻而怒骂不止,柳香莲因为听到了怒骂而误会三姐,怀疑三姐居身于这样的污浊之境难以自清其身而意欲索回信物各奔东西。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概括及寓意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概括及寓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展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这一回中,贾宝玉梦见了他已经去世的表妹秦可卿,秦可卿对宝玉提出了托梦的请求,希望宝玉代她向自己的父母请安,并告诉他们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
这个梦境的出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这个梦境的出现让宝玉感受到了自己与秦可卿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这个梦中,秦可卿对宝玉的托梦请求表明了她对宝玉的深情。
宝玉也在梦中感受到了记挂着秦可卿和自己的亲情,他愿意在梦中代替秦可卿向她的父母请安。
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感受到了友情和家族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忘记了亲情和友情,而《红楼梦》中的这个梦境则提醒着我们,亲情和友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
这个梦境也让人们思考生死之间的关系。
秦可卿在梦中托梦给宝玉,表现了她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己逝去的生命的尊重。
这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在生活琐事中忘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常,而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梦境则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生命短暂,不要留下遗憾。
这个梦境也让人们思考命运和宿命的关系。
在梦中,秦可卿告诉宝玉她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这种宿命的安排给人一种宽慰和安慰。
这种宽慰和安慰意味着人们不必为命运的安排而苦恼,不必为未来而焦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而这种宿命是无法改变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忧虑,而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托梦则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珍惜眼前,不必为未来而牵挂。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梦境不仅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深情亲情,也让人们思考生死和宿命的关系。
这个梦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也给人们带来了安慰和宽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春
她的命运就更悲惨,“误嫁中山狼”(第
79回),后来被蹂躏至死——“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第5回)。
贵族家庭的女儿 , 在家族衰落的时候 , 没来
由地嫁给一个纨绔子弟 ,好端端的一个千金 小姐居然被蹂躏至死,这是很悲惨的现象。
探春
• 探春的悲剧命运跟她庶出的身份有密切关系。 • 贾探春在出嫁方面是很头疼的 , 又要门当户对 , 又 要能够接受她 , 这是很困难的 , 这实际上隐含了她 一生的悲剧命运。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 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
•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
——《中国小说史略》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 “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 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 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 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 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 人物(以贾政、王夫人为代表)强迫他读他不愿意 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 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 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 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 。
荒淫
• 贾府的老奴焦大对府中这些无耻的现象曾痛恨地 哭骂过:“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 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 连生活于贾府之外的柳湘莲也对贾宝玉说:“你 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 狗儿都不干净。”
奢侈
• 贾府一顿普通的螃蟹宴要花费20多两银子,刘姥 姥感叹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 了。”
小说第六十三回,宁国府的老太爷贾敬去世,贾 珍、贾蓉父子赶到铁槛寺奔丧,“放声大哭,从 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 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的确像孝子贤孙。可稍一 有空,贾蓉便跑去和两个姨娘打情骂俏,公然和 丫头胡闹,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甚至恬不知耻 地当着众人面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 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 流事,别讨我说出来。”
后继无人
• 老一辈的贾敬如行尸走肉,“一味好道,只爱烧 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结果白白送了 性命。 • 贾赦妻妾成群,作威作福,恣意享乐。 • 贾政似乎是个“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的人 物,但头脑古板,迂阔而无“齐家”之能,除了 板着面孔训斥宝玉甚至大加笞挞外,对贾府江河 日下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
(第5回)
小说为这些贵族小姐们(除元春以外),设 计了一个人间天堂——大观园。
在这个人间天堂里,她们过了一段愉快幸福的生 活,充分展示了她们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生命 ,但 是最后还是展现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这是一种反衬,用她们在贵族家庭的鼎盛时期— 大观园时期的青春烂漫的生活来反衬以后的一 系列悲剧。 除了迎春、探春、惜春以外,还写了史湘云、宝 琴、邢岫烟等一批人作为映衬 ,当然还有林黛玉、 薛宝钗等。
•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 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全面而深刻地道出了这 个贵族世家的衰败命运以及不可避免的家族历史 悲剧。
荒淫
秦可卿是书中最早了结其故事的薄命女,是书文 最靠前的重笔特写的人物。她与贾府男性之间有 着微妙而暧昧的关系,其结果是悬梁自缢,“淫 丧天香楼”,朦胧间昭示着这个贵族世家的堕落 与肮脏。
• 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 且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 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 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 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王国维与鲁迅之异同
同:都认为《红楼梦》是不同于以往文学作
品的悲剧。
异:
这种整体性的悲剧命运,表现在不同的 人身上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平儿,据说在小说最后被扶正了,但在这之前,通过 平儿的一系列遭遇 ,我们可以看出平儿内心当中有着很 深的悲剧心理。
这种悲剧心理的集中流露,是在鲍二家的事件中她被凤 姐和贾琏痛打 , 逃到袭人这里来诉苦 , 被贾宝玉听到了。 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 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 虽然小 说中只写了一次,但却是经常发生的:要忍受着主母和 主人的蹂躏 , 又要坚守自己的地位 , 这是一种类型的丫 鬟。
荒淫
• 即便是素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之夫贾琏,也会趁着 凤姐做寿之便,不顾女儿出痘子惧不洁,便和仆人鲍二的 妻子百般淫乐;后来见贾珍的小姨子尤二姐漂亮,又逼着 尤二姐的未婚夫退亲,瞒着凤姐娶了尤二姐作妾。 • “胡子苍白了”的贾赦竟让老婆去母亲贾母跟前讨要丫鬟 鸳鸯作妾 。
• 贾母 :“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 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 么过的”
第二个阶层:一大批丫鬟。
除了这些贵族小姐以外,小说还描写这些平民 的女儿,也把重点集中在她们的悲剧命运上。 这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压迫,如果仅仅是社会阶级 压迫 , 应该写贵族小姐生活非常非常优裕 , 非常 非常幸福,然后来写这些平民的女儿百般遭受蹂 躏,这样才有阶级的差异与生活的悬殊。 但《红楼梦》不是这样的,它要展示的是一种整 体性的悲剧命运。
欲——苦痛——解脱
王国维从两个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悲 剧特质:
一是“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 者,无不与苦痛相始终”; 二是“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 人生之所因有故也
---《红楼梦评论》
• 王国维对《红楼梦》悲剧内涵的解释, 直接 取自叔本华: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 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 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 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 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 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若《红 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红楼梦》分几个层次写青春少
女的悲剧的:
第一个阶层:贾府的最高阶层,即贵 族阶层
贵族阶层里写了四个女儿:元春、迎春、
探春、惜春。
元春
元春才华出众,被选入宫,成了皇妃。
在古代,一个家庭的女儿能成为皇妃, 这对于家庭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因为家庭变 非常荣耀的,又是非常悲惨的。
(康熙平常年份,一石米价格在八九钱到一两二之间,5万 多两银子至少可以买41,600多石(5,208,250公斤)粮食, 按每人每年200公斤,够二万六千人一年的口粮。)
奢侈
• 贾府拥有名目繁多的珍贵器玩, “别讲银子成了 土泥,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第16回) 。
• 奢华糜烂的生活使贾府终于到了“旧库的 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 空”,“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 的租”,昔日钟鸣鼎食的贾府终于彻底败 落了。
•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 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 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 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 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 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 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 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 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 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 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 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评论》
• 元春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小说第17-18回 省亲这么热闹喜庆的日子,她却一个劲儿地 抹眼泪好像跟她的身份不相称。
但是元春却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命运 ,以自己 的悲剧性遭遇来维持一个家族的命运。 她的确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但这又是一种 制度性的东西,对她来说好像显要得不得 了,实际上她的人生是非常凄惨的。 由于种种原因,她死时也不过才40来岁。
红楼悲剧
王国维
•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 尾之悲剧也。 • 《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评论》
• 《红楼梦评论》第一章,从老子的“人之 大患,在我有身”过渡到叔本华的“生活 之本质何,‘欲’而已矣”都旨在说明一 个问题:这悲剧“与身俱来” 。 •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蕴含在其哲学体系中, 叔本华认为,意志、生活、苦痛三者合一, 人生就是苦海,永远摆脱不了苦痛。
王国维从人性的固有矛盾入手;鲁迅从如 实地看取人生、反映人生入手分析红楼悲 剧。
王国维与鲁迅之异同
王国维看到宝玉在人间情事“缠陷最深”, 因而求解脱之意也最深切;鲁迅则看到宝 玉“爱博而心劳,而优患亦日甚矣”,在贾府 “颓运方至,变故渐多”的情况下:“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王国维从生命的角度读宝玉,深谙其中的苦 痛与矛盾,所以见得体贴;鲁迅从社会人生的 角度,看到悲剧的社会基础,见得深刻。
• 可卿出殡,贾珍“恣意奢华”,用的是一千两银 子无法买到的棺材,还有一百零八位禅僧拜忏, 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醮,一百二十人打杂,除此 之外,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通内监为贾蓉捐 了个“御前侍卫龙禁尉”的官衔。
奢侈
• 元妃省亲时,单单买戏子和彩灯就花了五万多两 银子;一边是“堆山凿址,起楼竖阁”、大兴土 木地修建省亲别墅,一边是大量置办珍饰古玩, 元妃“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 费”。
冷子兴对贾府现状及命运的分析
• 小说第二回中冷子兴对贾府现状及命运的分析可 谓十分全面透彻的概括: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 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谋划者无一; 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 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 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 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后继无人
• 年轻的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不肖子孙、 “垮掉的一代”,他们本可以励精图治、 拯救贾府于危机,却不学无术、沉湎于酒 色、颓废堕落、丝毫没有廉耻,甚至挖本 家族的墙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