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3.根据材料,回答军机处职责
承旨遵办、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即时巩固】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 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 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日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
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 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 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回答军机处的特点。 精、简、速、密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
看材料思考:为何“我朝罢相”?
明太祖时,胡惟庸为右 宰相,在位期间,擅自 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 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 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 的,一律不予上呈。 胡惟庸
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 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 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人,史称“胡 狱”。
看材料思考:为何“我朝罢相”?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票拟,明朝内阁大臣的 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 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 拟”。供皇帝采纳。 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 示,称为“批红”,亦称 “批朱”。本来是皇帝职 权,后由宦官掌握,导致 宦官专权。
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 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 三公九卿 集权制度 郡县制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 地方:郡国并行制 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中央:二府三司制 宋: 地方:路州县 元: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省、路、府、州、县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 设立军机处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朱元璋征调一些儒生编订《孟子节文》, 儒生钱宰参与编订。一次散朝后,钱宰作了一 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 朱元璋朝见群儒时,问钱宰:‚你昨日的诗作 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 字呢?‛吓得钱宰连忙磕头请罪。
魏忠贤
案例: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 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 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 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 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 敢动。 ——《明史· 刑法志》
清廷规定,只要诗文里面有‚夷‛、‚狄‛、 ‚胡‛字样的就属攻击清朝。汉族人不能用这些 字眼,满族人用,同样招来杀身之祸。一年轻的 满洲贵族,写吟咏边塞风光的《塞上吟》,称蒙 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忘本,下令其自杀。 有些文人不仅不反清,而且极力向清朝统治 者歌功颂德,也被莫名其妙地处死。有一个秀才 写诗:‚恩荣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 能排难者谁。‛被说成是咒骂皇帝有忧有难,无 人辅佐。
2、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有哪些特点? 1、阁员品级先低后高 2、非正式 3、职权不明 4、宦官牵制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 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 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 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 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 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 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内阁首辅即变相重设的 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 谈不上制约皇权。
雍乾时除从文人论著中寻找借口,制造罪 名外,往往只言片语,也望风捕影、望文生义 地滥施淫威。雍正四年(1726年)礼部侍郎查 嗣庭主持江西乡试,以《诗经》“维民所止‛ 四字为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 ‚雍正‛之头,以‚大不敬‛罪,下狱论死。 族人被杀,或被流放。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内阁制的形成
1、内阁制形成的背景: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②皇帝亲理的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 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 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207件文书。计算一下, 假设朱元璋每天工作12个小时,那他平均处理一个文书 的时间是多少?
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 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 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 绝望与百倍犁间耕作的喘息 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 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 交响曲。
容易带来怎样的后果。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 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 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 xié háng 】 ,不敢相压,事皆 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实时劾奏,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 (根本 )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
军机处。”
——引自昭梿:《啸亭杂录》
3、 清朝军机处的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 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 臣去执行。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内 内阁首辅 殿 文渊阁 阁 阁 大学士 阁 “部权尽归内阁” 大 大 参与机 政 学 学 密事务 士 士 决策 治 票 侍 地 拟 从 权 顾 位 问 演 X(时期) 变 图 O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奠基 —正式确立发Βιβλιοθήκη 全盛探究1——黄宗羲
•积极作用: 1、奠定中国封建社 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 王朝所沿用,并不 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的发展和文 化繁荣。
明清以前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对 中 国 社 会 影 响
•消极作用:
1.易形成暴政 和政治腐败 2.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
3.导致思想文 化的加强
形 成 发 展
秦朝
两汉 隋唐 元 明
三省六部
不填 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行省制 不填
顶峰 衰落
清
不填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缩小
发展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 3.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 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 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 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 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C.清朝设置军机处 •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复习目标
•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创立于何时? •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体现了君权与相权,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列举汉、唐、宋、明是如何解 决君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趋势?列举周 、秦、汉初,元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从 中总结其演变的趋势? • 3、列举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及科举制实 行的时间。标准及评价。 • 4、元朝省官如何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的意义 ?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
(2)、措施:罢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成为定制,丞相制度永远被废除。
(3)、影响:皇权取得了对相权的彻底胜利,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1)、背景: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
(2)、时间:明永乐帝,明成祖,朱棣。
(3)、目的:强化君主专制。
(4)、性质: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5)、职权: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百官,还受太监的牵制,导致宦官参政,成为明代日益黑暗的原因。
二、清军机处1、原因: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雍正)2、职能:(1)、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的中枢机构。
(2)、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3、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特点:(1)、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2)、地处内廷,受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5、作用:(1)、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1、密折制:雍正帝在通常的奏折之外,命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背景: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2、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经验(1)、制定了一套处理边疆问题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的进行行政管理。
(2)、设置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管辖蒙古、新疆和西藏。
(3)、对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加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A、含义: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B、实施:明代已经出现了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辅助皇帝处理 军政大事的中 枢机构。
积极: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 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简、 精、速、密) 局限性: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4)影响:
2、密折制
1.目的: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2.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相权为首的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两对矛盾
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演变规律
分权以集权
分割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分割相权集中到皇帝
(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中央机构 秦 建立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地方机构
选官制度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察举制
汉 隋 唐
宋
巩固
完善
元
明
答案
不矛盾。二者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皇帝专 制统治。 相权的存废是表明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丞相,权分六部 结合课本17页资料卡片, 回答学习思考“朱元璋为 什么药废丞相职位”。 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丞相“专权乱政”,是历 代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废丞相的影响: 积极:使皇权高度集中 消极:导致繁杂的政 务集于皇帝一身。
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1.明朝正式创立内阁制度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神宗 2.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 标志是 ( ) B.设立内阁 D.大兴文字狱
A.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置军机处
3.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 史实的是( ) 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
明朝:设立内阁
1、创立内阁的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 3、内阁的性质: 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时 期 名 称 明太祖 设殿阁 大学士 明成祖 设 内阁
职 权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明清(顶峰)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中央:设中书省
皇帝
集 中
元(新发展)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宋朝(加强) 隋唐(完善)
中央: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 中央:三省六部
中央集权
地方:加强统治;中期后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央:汉武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集 两汉(巩固) 中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地方分权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请思考:明朝是怎样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
开 动 脑 筋 ?
资料: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当年明月)
明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创始者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 1.背景: 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与发展
3.评价
(1)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 (2)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 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 清朝的边疆政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决策
皇帝 议政 内阁 行政 六部
地方三司 协助皇帝理政 首辅权压众臣 地位没有法定 担心威胁皇权 权势地位提升 奏章票拟批红 职权范围不明 任用宦官参政
★内阁制度的形成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关键必背]
(1)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
了君主专制。 (2)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清朝前期采取多项措施巩固国家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基本奠定了中国近代版图。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过程。
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文明时代出现王权,夏商王位世袭制、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清朝的边疆政策
沙俄侵入 黑龙江流域 准噶尔叛乱 外来侵略
三藩叛乱
郑氏割据
★清朝的边疆政策
尊重笼络 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
因地制宜
平定叛乱
抵御外侵 设理藩院 专门机构 改土归流
强化统治
★清朝的边疆政策
元朝→明清
土司→流官
★军机处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3.措施 ①设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②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和军事防范。 ③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 中国的版图。
★军机处
二、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决策封闭性明显。 4.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行政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重要表现。
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掌握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政策,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初步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演进过程。
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落日辉煌”的折射。
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强烈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并思考以下问题: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内阁制与丞相制有何不同?(提示:可结合以往历朝丞相的权力来比较思考)2.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3.清朝的边疆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有何启示?4.君主专制的强化对我国社会有何影响?导入新课通过一段关于丞相地位变化的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此问题比较简单,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
以简疑诱趣,引入新学内容)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课堂探究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共同得出结论)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过渡古代篡夺皇位的人,基本是当朝的权臣、重臣,如王莽、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朱温、赵匡胤等人。
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
在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诛杀李善长案。
资源共享胡惟庸案: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
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
再加上他和当时被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密相往来,朝廷政治首脑和军事贵族结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觉。
而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这正好给朱元璋以把柄。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
朱元璋还利用胡案,将凡是心怀积怨,行为跋扈,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列为胡党,处死抄家。
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处死已经退休多年,77岁高龄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及其家七十余人。
因胡案被诛死或已死被追夺封爵的功臣共计有21侯,株连而死者共达3万余人。
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教师过渡明朝终于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矛盾,但之后皇帝的政务实在繁忙,那么,明朝皇帝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家政务呢?历史再现学生可以表演小品《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天》,再现废丞相后朱元璋一天当中处理政务的繁忙场景。
教师问:明朝皇帝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务呢?挥洒一刻朱元璋另外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所委派的秘书称为“大学士”。
大学士的官阶很低,只有正五品,比各部首长(尚书正二品)要低三级。
朱元璋对自己的决策沾沾自喜,认为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
所以他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
”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开国几代后的帝王中却不乏是生于深宫之中花花太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政务,必然手足无措,最后只有依靠内阁,甚至是委权于宦官。
这样,就使大权渐渐落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份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份的中书省,明后期甚至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
史料链接提供有关明朝内阁的相关史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检讨、侍讲、侍读等翰林院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太子宫府)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阁职渐崇。
其后士奇、荣等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
自后,诰敕房、制敕房(内阁的两个辅助机构,负责机密文件的誊录、保管工作)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高皇帝(明太祖)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明成祖)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
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
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师生互动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师)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
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
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同学们可以回忆: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生:回忆,回答)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等。
(师:总结)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
请大家查阅字典,“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什么?(生:查阅字典后回答)“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生:讨论,回答)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生)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
(师)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
对内阁设立的过程做简单处理后,师引导学生对“史海探微”之思考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材料总结:(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论从史出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军机处设疑激趣1.军机处是在什么时间、为了什么需要而设立的什么机构?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3.这个机构有什么特征?4.密折奏事是什么意思?影视资料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与军机处相关的片段剪辑,让学生对军机处形成直观印象。
引领思考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解题关键: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
思路引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设置军机处的原因。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课堂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思维拓展如果说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话,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减少,消极的一面逐步增多。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
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分析晚清统治者改革的原因。
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慑于内外压力,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的改良。
2.要求学生找出晚清政府所作的枝节改革。
并由此认识到晚清政府的这些改良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直到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制,才为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开辟了道路。
共建框架原因:鉴于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初废丞相制结果: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内阁制度的形成职责:皇帝理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制的设立人员组成:起初官阶较低,后来逐步提高结果:不能正式统帅六部,受制于太监原因:军事需要人员组成: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权限: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结果: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能力提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至明朝初年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