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体会
微生物生活生物教学反思5篇

微生物生活生物教学反思5篇微生物生活生物教学反思范文1《寻找微生物》一课的教学, 主要是充分利用课堂, 让学生回味, 找出微生物的特点, 发现学习的内容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让孩子们喜欢课堂并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中通过“食物品尝会”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接着抓住学生猜想到的微生物, 分小组搜集资料, 验证猜想, 最后归纳微生物的简要特征及其包含的类型。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充分调动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 较好地进行了有效引导, 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中引出体验。
在学生的记忆里, 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体验等感性材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沉睡着的情感体验不是一接触文本马上就会被激活的, 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
引导中能否抓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地切入口至关重要。
教学中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活动材料, 如鲜牛奶、酸牛奶, 鲜萝卜、酸萝卜、泡菜等, 问: “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些食物吗?”导入新课比较融洽。
展示的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从而切入主题顺里成章。
在此基础上, 我又明确要求学生回答“品尝”后的感受, 这就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找, 范围在无形中被限定, 学生的思维方向也就明确了。
第二、引导中引出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主要是依赖学生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 而这一变量如何又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引导这一“确定性变量”是否合理有效, 只有两者和谐统一, 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课堂。
课堂中, 我问学生“你们吃过这些食物吗?喜欢吃吗?它们的味道相同吗?哪位同学知道鲜牛奶是怎样变成酸牛奶的?请告诉大家。
”时,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由“形状”到“味道”成了我引导的重点。
学生进入了探究的主题后, 我让引导他们就“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和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两个问题展开探究, 找准了探究的主题。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的学习心得作文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的学习心得作文这学期的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习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
在开始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之前,我是以为这个课程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
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
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
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
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
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
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
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
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 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
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
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摘要: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促进学习积极性,应该根据教改要求不断促进实验内容以及顺序的调整,进而有效促进实验的串联,帮助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教学体会,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教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在医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该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削减[1]。
如何在有效课时中,实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属限选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
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也为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良好技术人才,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教学体会,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相关经验基础上,提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展开教学。
二、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策略(一)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主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理论比较忽视,只重视分数,不重视技能的培养,教师应该有效转变学生的这些思想,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从具体实例入手,说明微生物学在食品、药品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并描述其美好的发展前景,进而培养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2]。
微生物学设计性拓展实验的教学探索

根据 自己的理解提 出不同的方案 ,并在与教师探讨后改进.这种训练有效地培养 了学生利用文献检索设计 实验的能力.
32 提高 了学 生动 手动 脑 的能力 -
设计性拓展实验不仅是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简单揉合 ,它综合了各科的相关知识点,并涉及到很 多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 ,如分光光度计 ,学生虽然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中学习过使用方法,但并未经过
Ap l ain o e inn x a so x e i n b r tr o r eo c o ilg p i t f sg i ge p n ine p rme t nl o ao ye u s f c o d i a mir boo y
JANG Yo g me ,ZHANG e - in, Z I n— i W n xa HOU Xio ln a-a
第 3 卷 第 1 2 期
2 1 0 2经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J u a f ce c f e c es C l g n ie i o r l in eo a h r ol ea dUnv r t n oS T e s y
Vo. 2 No 1 13 .
1月
到应用知识的层面都大有好处. 目前 ,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 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 如医学 、 食品和环保等H 相 .
关学科 ,如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也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的内容.为提高实 验课 的教学质量 ,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 的重要性和 在整个课程 中所 占的比例 .微生物设计性拓展实验正是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给定实验 目的和 条件 ,由学生 自 主设计方案并加 以完成 的实验.通过这类实验 ,学生不仅能强化有关微生物的实验技能 ,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模板(通用10篇)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模板(通用10篇)生物实验心得体会篇1分子生物实验,这是在以往的实验训练中没有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所涉及的通常只是某个数据的测定或某种物质的提取,实验持续的时间通常也就两三个小时;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每次会持续一天时间。
不过最重要的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整体大实验的概念。
实验设计得与科研比较相似,毫不夸张的讲,每个实验都可以直接用于科研。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实验设计的概念,不是单纯的实验技术的堆砌,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有机的将各种方法组合起来。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入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素质。
而且我感觉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我们所做的实验中一门设计到比较"高深"知识或新问题的实验,能激发出我们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兴趣。
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亲身体会生物学研究的苦辣酸甜,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时刻的畅快感,那是无法言明的。
下面谈谈我的经验:1、操作要求精确——严谨仔细是关键分子实验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移液枪,精度一般在微克级别有时甚至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试验时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接下来的实验失败。
而菌种转化接种操作更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耐心与集中。
要做好实验,我的经验是,先熟悉仪器的操作规范,在能够熟练的操纵仪器后,实验就简单多了,快、准、稳是分子实验操作的成功三要素。
还有防污染是关键!2、仪器使用自动化——了解原理实验室的电子仪器主要有PCR仪,离心机,荧光照相仪等。
操作这些仪器的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仪器按键设置及作用,说明书对仪器的使用有详细说明。
而且这些电子仪器大多都是电脑编程的,具有自动化程序控制,因此在操作完成后,就不太需要操心了,但一些注意事项任然是需要留心的,否则也会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
3、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做好防护不可否认,分子实验是所有生物实验中危险程度最高的实验之一。
生物教学反思范文模板5篇 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生物教学反思范文模板5篇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整理的生物教学反思5篇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以供参阅。
生物教学反思1尽管课前备课反思很多,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是有犹豫的地方。
一、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如何导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部分的教学,总觉得有不妥之处。
课件设计的是“蚂蚁拖食进入蚁洞”,老师设问“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觅食行为。
”“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课堂学生的猜测过多、老师解答过程过长,从而避免课堂时间过长、冲淡主题。
但这样设问,我总是觉得好像和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一致。
课后细细想想,觉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通过探究蚂蚁喜欢取食哪种食物,得出蚂蚁有觅食行为这个结论的。
其实,在探究出蚂蚁爱吃哪种食物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推论出“蚂蚁有寻找爱吃的食物的行为,这种寻找爱吃食物的行为就是一种觅食行为”而导出重点部分的教学。
还有当时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所以想换种导入方法,就是将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的画面换下蚂蚁搬菜粉蝶的视频,这样就可以直接探究饥饿的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是否是觅食行为,从而导入“在复杂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顺利进行列举多种行为类型重点教学了。
这样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转问“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个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进行重点部分的学习。
也不知为什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怎么也走不出思维怪圈,终究是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教学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
可能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思路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吧,但现在细想起来,终究觉得有不妥之处。
二、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
搭建开放研究平台深化实验教改研究——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件, 由学生运用 已掌握 的基本知识 、 基本原理和实 验技能 , 自 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探索性实 验, 是有效增添 “ 创新性教育元 素” 教学实践活动 , 具有现代 、 复合 、 先进 、 时代和创新性特点 。设计性 实验 内涵包括 : 立题 , 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 根 据教师科研项 目或学生 自己感兴趣 的研究方 向选 题, 课 题 研 究 的 目的 、 要求 、 结 果 明确 , 研 究 内容 可 涵 盖多 门课 程 知 识 ; 设计 , 学 生 根 据 已具 有 的知 识 储备 自 行提 出科学规范的实验设计方案 , 给出明确 的实 验方 法 、 步骤 、 技 术 路线 、 预 期 结果 ; 实验 , 设 计
实验技术 与方法 已广泛 渗透到现代生命科 学的各
个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是微 生物 学教 学 的重 要环 节 。长期 以来 , 微 生 物学实验教学大多延续传统“ 验证性” 的实验 内容 并采用“ 程式化” 的 教学 方 法授 课 , 导 致 学 生对 实 验 探究的兴趣不高, 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 近年来 , 我们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进行 了设计性 实验教 学改 革 的有益探索 , 其 目的就在于“ 开发学生智能 , 培养 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 的能力和素养 ” 。利用为学生 搭建 起 的“ 开 放研究 ” 平台, 培养学生查 阅资料 能 力、 实验动手能力 、 数据处理能力 、 综合分析能力及 组织管理能力 , 使学生在探求未知 的氛围中创新学 习, 发挥潜能 , 超越 自我 ; 教师在充满挑战的环境 中 主动学 习, 不断发展 , 追求卓越。 实验教 学 的现 状分 析
收 稿 日 期
、
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 的教 学
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近2.5:1,实验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往中职检验专业微检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而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由于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实验课的新鲜感和对知识的渴望,失去对实验的兴趣[1]。
为此,课题组在10级高职检验专业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将设计性实验应用于《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并将其与科研项目结合进行,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平台,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0031 设计性实验的应用1.1 设计性实验的内涵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并加以完成的实验,既可以结合课程教学,也可以结合科研项目进行[2]。
1.2 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高职院校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将设计性实验项目定为“我校学生浅部真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原因是:在现代临床感染规律的变迁中,机会感染占有重要比重,而真菌在机会感染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
故真菌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是医学检验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
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病是一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易造成该组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4]。
通过调查,力求加强学生和学校对真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为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3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1.3.1 介绍实验项目、目的、要求和考核方法项目:我校学生浅部真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体会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
方法,证实了自主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
使学生对科研工作全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并具备了一些科研素质。
此外,自主设计性实验对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研究自主设计性教学相长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获得实验技能,
并提高他们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执行教学程序,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不足之处在于:内容大多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会形成思维定势,甚至会
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1]。
此外,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整体认识,导致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眼高手低。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结合生命科学学院院办企业、微生物学教研室的在研课题,将一些科研内容引入到本科生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试验,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目的及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结合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
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
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设计性实验涉及环境微生物学、资源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转化等领域。
内容包括: 酸奶的制作与乳酸菌发酵活力的测定;普通饮用水与商业纯净水细菌学检查;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阿糖尿苷的生物转化;天然红色素的深层液体发酵及提取;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的筛选与诱变等。
二、教学程序
设计实验方案。
在本科生的第三学年,随着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当学期进行到一半时,学生有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具备了一些
操作技能。
此时,教师开始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研究小组(4人),两周时间内选定一个实验项目并设计实验方案。
初步方案完成后,提交给指导教师,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及方案的可
行性提出修改意见,并对实验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加以把握,既要
防止内容太少太易,无法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融会;又要避免内容
太多太难,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得结果[2]。
而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修改。
执行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研究小组利用课堂、课余、周末等时间到实验室开展实验。
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全天开放。
专职实验员协助学生领取所需的实验材料并协调仪器的使用。
完成实验报告。
自主设计性实验一般要求在6~8周内完成,完成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小组内部交流后,
推选一人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教师对实验进行点评,肯定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效果
经过几个学期的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学生反响强烈。
经过不断总结,我们认为学生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受益。
基础知识理解的加深。
通过“酸奶的制作与乳酸菌发酵活力的测定”和“普通饮用水与商业纯净水细菌学检查”实验,学生对发酵的生化机理更加清晰。
此外,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可避免地要查阅相关文献,一则掌握了资料的获取方法;二则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
体系,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实验技能的加强。
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每次实验课学到的往往是单纯的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反复实践、操练。
例如,经过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学生对菌种分离、纯化、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显微观察技术等基本技术已非常熟练。
对一些较复杂的技能如发酵罐操作等也有所掌握。
研究思路的掌握。
通过自主设计性实验,学生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并熟悉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准备、执行、得到结果的全过程。
如通过“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试验,不但了解了菌种的筛选、分离与纯化方法,而且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及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程序。
表达能力的提升。
实验小组要求按正式发表论文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此外,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讲解,不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使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又做了一次细致地梳理。
科研素质的积累。
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是工作量大,周期长。
每次实验都需要将大量培养基、玻璃器皿及相关器材进行灭菌,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这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品尝到了科研的艰辛。
自主设计性试验使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使他们具备了一些必要的科研素质,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深造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的体会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自主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也深切体会到自主设计性实验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在审核学生的设计方案时,如果不查阅大量文献并不断学习,就无法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科研素质,反过来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3]。
当然,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同学不参与实验,做实验的旁观者;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等。
这些都说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水平不断提高,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
向。
参考文献:
[1]卜宁,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创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33(1):169-172
[2]李霜,王浩绮,周华,袁丽红,谢宁昌.科研设计性大实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36(1):134-136.
[3]辛明秀,王纯,孙正刚,吴登峰.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2:30-31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