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苻坚之败
符坚的故事

符坚的故事:
一、艸付应王
据说苻坚生母苟氏曾在漳水游玩,并在西门豹寺祈子,在当晚梦与神交,于是怀有苻坚。
十二个月后苻坚才出生,当时天上有神光照耀门庭,苻坚背上亦有红色字,写着“草苻臣又土王咸阳”。
后苻洪以此及“艸付应王”的谶言改姓苻氏。
二、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
三、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时,苻坚与苻登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苻登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四、风声鹤唳
淝水兵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五、垂缰之义
出自《异苑》,说的是苻坚在与敌人的一次交仗中,不幸战败,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掉在了山洞里,爬又爬不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他的坐骑突跪在涧边,将缰绳垂了下来,苻坚抓住缰绳爬上来,才脱了大难。
与《太平广记》里的‘狗有湿草之恩’成对偶句,引用时,往往一同出现,比如《镜花缘》里那段: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恩,羊羔跪乳报母恩,猿偷仙果自奔。
蛛织罗网护体,鼠盗余粮防身,梅鹿见食等成群,无义之人可恨!。
苻坚成语典故

苻坚成语典故一、【名人简历】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所杀,终年48岁。
二、【历史功过】苻坚虽然以悲剧告终,但他创建的前秦盛世并没有被历史遗忘。
历史记下了他的失误,同时也记下了他的辉煌业绩。
三、【名言名文】疾风扫落叶。
——《资治通鉴·晋纪》【赏析】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皇帝苻坚为了统一中国,派百万大军进攻晋朝。
他认为秦军可以投鞭断流,较其强弱之势,犹如“疾风扫落叶”,意思是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打败对方。
但事实恰恰相反,东晋以少胜多,打败了苻坚的军队。
《三国志》中也有这样类似的“秋风扫落叶”,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扫除腐朽十分容易,有时也用来比喻扫除干净。
四、【成语典故】投鞭断流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其流。
”释义: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赏析: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
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
”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
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
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
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苻坚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故事-苻坚的故事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年-385年10⽉16⽇),字永固,⼜字⽂⽟,⼩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肃秦安)⼈,⼗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汉⼈王猛,推⾏⼀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量消灭北⽅多个独⽴政权,成功统⼀北⽅,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名⼈故事-苻坚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风声鹤唳战秦兵 公元 382 年秋天,⾃称⼤秦天王的荷坚率领 87 万⼤军从长安出发向南进军。
⼤道上,步兵、骑兵,加上车辆、马匹,浩浩荡荡,掀起的烟尘遮天盖⽇。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伍,⾜⾜拖了⼀千⾥路长。
苻坚是个骄傲⾃⼤的国君,为了扩⼤掠夺财富的范围,满⾜个⼈的私欲,发动了这场消灭东晋的战争。
在动⾝前的⼀个晚上,他曾在长安太极殿召开了御前会议,商定讨伐东晋的⼤计;⽂武官员听了,都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特别是晋朝还有像谢安等杰出的⼈才,贸然进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但苻坚却说:“我的⼈马这么多,只要把马鞭丢进长江,也可以把江流堵住,伯什么呢!”会后,苻坚颁布了动员令,规定⽼百姓每⼗⼈就得抽⼀个去当兵,弄得许多⼈家妻离⼦散,苦不堪⾔。
但苻坚哪管这些,他发誓要以强⼤的攻势,⼀⼝吞掸偏安在江南的晋朝,以实现⾃⼰称霸天下的野⼼。
⾛了整整⼀个⽉,苻坚的主⼒部队才到达项城(河南南部);从兰州下来的⼈马已到达彭城(徐州)。
他们打算兵分两路,同时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晋国的都城建康(南京),把晋孝武帝吓懵了,满朝⽂武也失去了主张,都把⽬光集中在宰相谢安⾝上,想情他拿主意。
谢安却坐在⼀边,捻着胡须,笑哈哈的⼀⾔不发。
谢安年轻时曾被推荐到京城做官,只做了⼀个⽉,就辞职不⼲了,在东⼭隐居,直到四⼗多岁时,⼜被朝廷请了出来,⼈们说他是“东⼭再起”。
听着⼤殿闹哄哄的,谢安却像没事⼀样。
失败后一蹶不振的例子

失败后一蹶不振的例子
1、项羽:楚汉相争兵败垓下,虞姬自刎,使项羽一蹶不振,自刎于乌江。
2、苻坚:淝水之战征晋失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从此一蹶不振。
3、袁绍:官渡大决战失败后便得了病,到建安七年五月,病情越发严重,发展到吐血,医治无效去世。
4、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便一撅不振,含恨死于圣赫勒拿岛。
5、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将士都无心再战,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
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译文: 在战争中,如果我方人数众多而敌方人数稀少,就不能选择在险要的地形中交战,而应该选择平缓开阔的地方。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号声就停止,没有不胜的情况。战法说:“利用人数优势前进或停止。”晋朝太元年间,秦朝的苻坚进驻寿阳,列阵在淝水边,与晋将谢玄对峙。玄派人对苻坚说:“您远道而来,临水布阵,显然不想迅速交战。请您稍作退却,让将士们有余地周旋,我和诸位将军缓慢观察,岂不快乐吗!”苻坚的部众都说:“应该阻止敌人渡过淝水,不让他们上岸。我们众多,他们稀少,必能完全取胜。”苻坚说:“只需退军,让他们渡过,我率领数十万铁骑向水边逼迫并杀死他们。”融也同意这个计策。于是,他们下令撤军,但众人陷入混乱无法控制。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锐的八千人渡过淝水。玄、琰向南进军,与苻坚的部队在淝水南岸展开激战,苻坚的众人大败。
原文: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译文: 太宗说:“古人在战场上善于出奇制胜,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也是一种变化的策略吗?”靖说(注):“古代的战斗多是通过小巧的技巧而战胜没有技巧的对手,用微小的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对手,这能够论证兵法吗?如果谢玄能够击败苻坚,并不是谢玄有多么出色,而是苻坚实在不善。”太宗请侍臣拿来《谢玄传》检阅,然后说:“苻坚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善,对吗?”靖说:“我看《苻坚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全军覆没,只有慕容垂的一支军队幸存。苻坚带着一千多骑兵前去,垂的儿子慕容宝劝垂杀掉苻坚,但未成功。’这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独自幸存,说明苻坚已经被垂所困。一个被敌人所困而又想取胜的人,难道不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他没有策略,类似于符坚这样的人。”太宗说:“在军队中有分散和集中的时候,各有适宜之处。前代的事例中,哪一种更出色?”靖说:“苻坚统帅着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因为兵力能够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散驻扎,相隔二十里,当公孙述进攻汉中时,刘尚出击合击,大破敌军,这是因为兵力分散但又能够集中所致。”太宗说:“是的。得失的事例足以为后代提供借鉴。”
苻坚与前秦的强大及灭亡分析

苻坚与前秦的强大及灭亡关联分析彭恩兴摘要:“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莫过于前秦,而带领前秦走向强大的正是它的第四代君主苻坚。
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与偏安江南的东晋隔江对峙,在苻坚及其百官的治理下,前秦成为“五胡十六国”中最成功的政权,史书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然而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却迅速崩溃,一蹶不振,最后消亡于历史中,这其间的奥秘岂不值得人们深思?前秦之亡虽有外部客观环境影响,但与苻坚的治国理政却有着深刻的关联。
关键词:淝水之战崩溃奥秘治国理政关联一、苻坚的治理与前秦的强大1、苻坚的政治措施苻坚即位后重用汉人王猛,大力实行政治改革。
据《晋书》记载,苻坚称王后不久即“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能自存者,赐谷帛有差。
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
苻坚儒法并用,治国理政。
其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在“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政局极其动荡混乱,各个政权相互征战,战火频仍,然而“兴,百姓苦;亡,亦百姓苦”,苻坚深知频繁的战乱对北方各民族的百姓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且他深谙儒学,也明白“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所以,他对于刚征伐下的地区往往先免税1~3年,而当有天灾(如旱灾)发生时,也立即减免当地的租税,且用国帑实行救济,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这“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的策略无疑促进了北方地区生产力的渐渐恢复,且能在一定程度赢的民心,有利于富国强兵。
其二,劝课农桑。
苻坚、王猛等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晋书》记载:“坚起明堂,缮南北郊,郊祀其祖洪以配天,宗祀其伯健与明堂以配上帝。
亲耕藉田,其妻苟氏蚕与近郊”。
统治者亲自耕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又兴修水利,“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以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上水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
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
苻坚还以区种之法教民。
劝课农桑政策有利于增加百姓收入,从而增加税收,国库就能得到充实,国力也因而益强。
苻坚文言文翻译

力强盛。
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然而,最终败给东晋谢安、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
苻坚为政举措颇多。
他靠着政变登基,但与一般发动政变者不同,苻坚并未对前朝进行血洗。
他只诛杀了暴君苻生,以及奸佞二十余人,让苻生的儿子承袭了越王爵位,荣华富贵用之不尽。
在登基后,苻坚减省奢侈品、抚恤孤寡、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开凿泾水渠,为汉族的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此外,他还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
苻坚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
在治理国家方面,苻坚深谙用人之道。
他曾说:“用人之道,贵在用贤。
”他重用王猛,使其成为一代名臣。
王猛辅佐苻坚,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前秦国力迅速增强。
在军事上,苻坚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消灭了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了北方。
然而,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使他陷入了混乱。
战后,苻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治国理念。
他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还需要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支持。
因此,他在战后开始重视文教,大力推广儒学,以期提高国家的文化素养。
苻坚在位期间,虽然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最终却因淝水之战的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的统治。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坚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苻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普通的氐族少年,成长为一代君主,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
他的治国理念、用人之道以及军事才能,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尽管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事迹却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以下是苻坚文言文的翻译: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人,氐族。
其为前秦宣昭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385年在位)。
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引导语: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太元八年,秋,七月。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
”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琰,安之子也。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
非汝,谁与成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苻坚之败玉溪一中杨昕公元383年8月前秦帝国以苻融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9月秦王苻坚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南征东晋,同时,益州、凉州、河北等地的秦军也纷纷出动。
东晋这时是宰相谢安当国,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水陆八万迎敌。
十月,两军会战于淝水,秦军大败。
溃散的秦军饥饿寒冻,死亡十之七八。
苻坚中箭,仓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残兵,到洛阳时有众十余万,年底,回到长安。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肥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四分五裂,被前秦征服的丁零、鲜卑、羌等各族贵族纷纷起兵反秦。
苻坚于公元385年5月在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东北)被杀,一度统一中国北方的前秦随之灭亡。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各民族政权或军政集团之间战争不断,再加上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整个局势一片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胸怀大志的前秦国君、氐族人苻坚,重用富于谋略的汉族士人王猛,大兴汉学,提倡民族融合,十余年间即统一北方,势力很快伸展到长江上游、淮河流域和西域。
形势发展下去,极有希望吞并偏居南方苟延残喘的东晋,结束长期的分裂战乱,统一中国。
但是,仅仅一次战役的失败,便导致了前秦帝国的分崩离析,最终使中国继续在分裂的道路上又走了近200年。
前秦的失败也是苻坚的失败,更是中国统一行动的失败,为什么会败的如此迅速和彻底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经济方面针对北方经久战乱,经济残破的局面,苻坚采取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课农桑,恤困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
通过凿山起堤,疏通沟渠,构筑梯田、改造盐碱地、召纳流民、减租减税,奖励耕种等途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农业生产。
在天旱无雨,播种困难的情况下,他下诏推行汉代泛胜之创造的区种法,又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凿山起堤,通渠引渎。
但是,这个时候北方匈奴和羯人政权败亡不久,鲜卑人和羌人刚刚进入中原,他们还不习惯于中原汉民族的农耕经济,依旧向往游牧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游牧经济,这样一刀切的让几个还保存游牧文化的游牧民族放弃自己的生活技能,去搞毫不熟悉的农耕经济,势必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和混乱。
游牧业转农业是需要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的,苻坚步子太急,北方经济形态还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不利于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发展。
二、政治方面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
其主要内容是:由地方官长分科荐举名为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凡年禄百石谷米以上的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其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
荐举赏罚制度和选官新标难的规定,改变了当时士族豪门垄断朝廷的局面,有利与有才有德的寒门之士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否定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许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
从盛世来讲,这些措施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前秦政权当时并不稳固。
在外,北方草原的鲜卑人随时准备南下;南方东晋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南方英雄豪杰辈出,无不对收复中原耿耿以怀。
在内,黄河流域刚刚统一不久,原来燕国的鲜卑人和甘凉的羌人并未安心归顺,而且他们实力尚存,时时不忘复国。
在这种环境下,过早的对正在鼎盛时期的士族制度动手,对国家稳定非常不利。
就算三百年后,唐朝建国初年,都不敢无视士族的力量。
特别是战争时期,竟然重文轻武,不通一经一艺者罢官为民,这样的措施,让氐、羌、鲜卑这游牧民族如何适从?恰恰很多彪兵悍将都是不通一经一艺,只懂得破军斩将的粗狂之人。
这些制度看起来像是励精图治、欣欣向荣的一派大治气象,实际上放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是自己搞乱自己内部的急功近利之举。
三、民族问题方面苻坚废除胡汉分制,提倡民族平等,以天下共主自居,应该承认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来说,是一个历史进步。
但是仅从前秦政权的角度来说,却并不是符合实际要求,长期以来战争杀戮所带来的民族仇恨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化解的,要其他民族完全臣服一个有灭国之恨的外族君主,那不是只靠所谓的“平等自由”能够完成的。
苻坚对被降服的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给予了过分的宽容优待,而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各民族的贵族阶层,使他们都有一个完整的核心势力,时机一到便可翻云覆雨。
这种当除不除,养虎遗患的做法不仅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在历史上也是罕见。
苻坚真的就相信了中华传统儒家“仁者无敌”的神话,自信的说:“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貌似鼎盛的前秦已经埋下了动乱的危机,在一片莺歌燕舞声中,鹰隼枭雄却在歌声中梳理着羽毛,积蓄着力量。
苻坚接下来的失误在于他推行了一项重大政策,即命令祖居关中的氐族人分批随同氐族贵戚出镇地方,前往前秦各地驻防。
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权,苻坚的本意是想让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氐族人作为一种安定力量控制前秦的每一个据点。
氐族人被分批派遣到地方后苻坚又将大批的羌族人和鲜卑人迁往关中,置于天子阙下,方便前秦政府管理和同化。
苻坚这一政策的构想是正确的,可问题是当中央政府强势的时候自然可以通过控制重要据点来控制全国,但如果中央力量因为某种原因而削弱,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中央会由于力量分散在各个地方上而无法集结到足够强大的力量去维护其统治,最后的结果是在中央失控的这段时间内政府分散在各个据点的力量会被敌对势力各个击破,从而导致中央自身的全盘瓦解。
而苻坚将鲜卑和羌族迁入关中,意图是想同化这些敌对民族。
可众所周知的是同化需要漫长的时间,没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同化是无法起到作用的。
如果在同化没有生效,被统治民族心目中还没有树立氐族人皇天正统的观念的时候,国家发生重大变故而使得中央失去强有力的控制,那么被苻坚迁到关中的这些异族就等于是苻坚自己放置在自己家门口的野兽,瞧准机会机会就会向他发动致命一击。
当然,无论是苻坚的氐族人据点被击破还是关中异族造反或者是前秦政权中的异族贵戚发难,这都需要契机,而苻坚旨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南征,却正好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创造了契机。
四、军事方面1、苻坚统一北方,是武力扩张的结果。
其内部各种势力间政治、军事的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融合远未完成。
此时各方军事势力被前秦强大的军力暂时所压制,各民族部族兵制依旧保留下来,各民族的军事势力并未被完全消除,民族丧乱的根源依然存在。
正如公元360年苻融劝谏苻坚时所称的那样,各胡族虽表面臣服前秦,“实贪地利,非怀德也;不敢犯边,实惮兵威,非感恩也。
”前秦大举进攻东晋时,各部势力都在等待淝水之战的结局。
前秦胜,对他们并无不利,各部首领都可加官进爵并分割东晋利益。
若前秦败,也许这也是他们所盼望的,他们可以伺机再起,割据称王。
淝水之战,对苻坚来说,是一场命运攸关、胜得败不得的大决战。
2、当时的东晋政权刚刚渡过了一场政治危机,并且已然有所恢复,由于谢安等人的拖延、应对,桓温篡夺帝位的企图遭到了破产,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退出中央,东晋门阀大族之间、门阀大族与司马帝室之间的均衡关系得到修复和发展,东晋形势暂时好转。
而且在北方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东晋朝廷不得不将政争搁置而协心同力,以求生存。
谢安任命侄子谢玄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此举遭到了朝中非议,倒是谢安的政敌郗超出来主持了公道:“谢安明察,敢于举亲,谢玄有才,定不负举。
”战争中,已经退出中央的桓冲也曾要求派兵前来支援,此时的东晋,已然暂时实现了团结。
但是东晋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这样的团结是不长久的,淝水之战以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长年的内战和东晋的灭亡。
苻坚只要能够在完善巩固前秦统治的基础上,等待东晋集团内部的分化瓦解,消灭东晋、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可惜他太过急躁,轻敌冒进,让一个腐朽到即将灭亡的南方小朝廷给搞垮了,真是悲哀。
3、战略上前秦兵分四路攻击东晋:一路由梁州、益州顺长江而下,一路由汉中出发攻击荆州,在东面,则是由幽、冀军队攻击徐州,前秦主力则是苻融前军由长安出发、经洛阳、许昌、新颖河,直抵前线,打击方向选择为东晋淮河防线。
由于兵力远远超过对手,完全可以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例如在西线,完全可以尽可能的打击、压迫、牵制东晋桓冲部,将其牢牢的钉在西线,寸步不离,以保障中路主力秦军的突破,令人苦笑的是,牵制桓冲的目的被超额完成,以致被桓冲结结实实的揍了一顿,战争中间居然还把重镇郧城给丢了,反而对中路秦军形成威胁,还得由中路主攻部队抽出兵力去恢复郧城,本意是减轻主攻方向压力,结果压力未见减轻,倒是分散了主攻部队的力量。
幽、冀军队攻击徐州,同样没有任何作用,没有形成任何压力,与西线秦军一样,没有尽可能的将东晋军队吸引并扯开,以配合中路秦军的突破,结果使得东晋能够集中主力重兵于淝水一线,与前秦前军展开决战。
前秦此战,摊子铺的太大,战线过长,南北东西两条线都是将近千余里,人马几近百万,但两条线的交汇点处,也就是秦军的攻击重点,秦军实际参加淝水之战的军队只有苻融的那支长途跋涉而人困马乏的十余万人马(慕容垂率精锐鲜卑军因收复郧城未计在内)。
在执行过程中四路大军毫无协调、配合、策应可言。
自长江上游向中游进军的一路,在战争之中毫无作为,直至战争结束,竟然未见其有任何战斗动作。
由此可见,秦军战役部署指挥昏聩混乱如斯,焉有不败之理。
4、就淝水之战本身而言,对于强大的前秦帝国来说其实只是一次先锋部队的失败,对于国家实力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耗。
可问题是苻坚的前秦帝国由于其内部情况过于复杂,导致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是一个建立在独立木桩上的巨型建筑,很轻微的震动都会让它倒塌。
苻坚这次淝水战败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时间内统治力量减弱,而苻坚又无法迅速集结到足够强大的力量去维护中央的权威,暂时对全国失去了控制力,而这正好给了前秦国内那一批手握重兵的异族野心家以实现其立国抱负的机会。
苻坚在这里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各地动荡不安,政权不稳的情况下,竟然把鲜卑和羌族贵族势力放出去,希望靠他们来稳定震慑四方,那不是抱薪救火吗?正好遂了这些异族野心家们复国的心愿。
慕容垂向苻坚请命巡视黄河以北地区为前秦震慑叛逆,苻坚当时很感激他,答应了他的请求。
结果慕容垂一过黄河就佣兵自立,号召鲜卑族人重建燕国,史称后燕帝国。
而当年被苻坚调往关中的大批鲜卑人则在鲜卑慕容氏的另一位亲王慕容泓的领导下建立了西燕帝国。
苻坚手下羌族大将姚苌联合羌族内部有实力的几个贵族也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后秦帝国。
苻坚的败军刚刚撤回到了长安就陷入到了叛乱的浪潮之中。
气急败坏之下,苻坚以有限的力量对抗四方纷纷崛起的割据势力,完全没有当初统一北方的那种运筹帷幄、外交配合军事的大战略,搞得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各割据实力互相之间矛盾重重,都想夺取更多的土地建国。
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矛盾进行分化打击,退保一隅毫无问题,只要有了喘息之机,将来再度问鼎中原也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