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型教学方法
土壤侵蚀原理第一章

由于种种人为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和 侵蚀程度不断扩大加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1.4.2 土壤侵蚀危害 (质量下降+数量减少)
1、破坏土地,吞食 农田
西北黄土区、东北黄 土区和南方花岗岩“崩岗” 地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 黄土高原的侵蚀沟头一般 每年前进1~3m。辽宁省 12个市建国以来由于土壤 侵蚀已损失土地71.2万hm2 (1068万亩)。
农田淤埋 坡耕地冲刷
农田
耕地冲刷
淤埋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 粮。”耕地为我们提供了 赖以生存的食物,没有土 地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严重的土壤侵蚀 导致土地“沙化”。 在我国西北干旱草原 和与风沙区相邻的黄 土丘陵区,常因风力 侵蚀危害造成土地 “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
2、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发展
土壤侵蚀与流体力学、水力学、水文学学科的关 系更为密切,无论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还是重力侵 蚀导致的径流、泥沙、风沙流等,都与以上学科有紧 密联系。
土壤侵蚀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在于前者所研究的问 题正是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070604巢湖局部区域出现蓝藻 湖水泛绿
1.3 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科学中的位置
本课程主要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 业”本科生教学,同时可供森林资源类和环境保 护类有关专业本科生作为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 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利用、国土整治、 环境保护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生 产实践人员的参考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4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土壤侵蚀、土壤 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形式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具备土壤侵蚀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壤侵蚀发生发 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并能运用土壤侵蚀监测、预 报和土壤侵蚀研究的基本技能。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土壤侵蚀是指水流、土壤侵蚀风、文化开垦等自然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流失和质量下降现象。
为了研究土壤侵蚀的程度、影响因素和对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
1. 土壤侵蚀监测:采用监测站,通过重量法、标记法、流量法等技术手段,实时、定量地记录土壤侵蚀的情况。
2. 土壤侵蚀模拟:通过模拟实验室和田间的自然环境,进行不同干扰因素下的土壤侵蚀行为研究。
常用的模拟器有侵蚀试验降雨模拟器、侵蚀盆、泥石流水槽等。
3. 土壤侵蚀评价:利用GIS技术,对土地使用历程进行分层分类,通过遥感、测量、统计等分析手段,综合评价地表侵蚀强度、土壤流失量等。
4. 土壤侵蚀治理:对存在侵蚀问题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如梯田、防护林等,以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掌握土壤侵蚀的状况、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法,为制定有效的土地保护和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是土壤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研究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和分析。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一、田间小区试验法田间小区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在同一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小区,并在每个小区内设置不同的处理措施,比如种植不同作物、施用不同施肥量等,然后对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实地观测和测定。
通过实验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对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和分类,同时也可以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提出改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情况,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建立土壤侵蚀模型,将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降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从而分析其影响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田间监测田间监测是直接对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过程进行实地观测和监测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对土壤侵蚀速率、侵蚀量、侵蚀形式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监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6课时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像。
五年级科学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教科版本课程适用于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此外,学生对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可能并不十分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来加深认识。
四、教学目标:1.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认识流水对土地的影响。
2.掌握设计实验验证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讨论交流、比较分析、体验感悟等科学思维方法。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
2.探究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
3.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归纳出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规律。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讨论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3.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态度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观。
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生命科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和“生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和“合作研究”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强调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支持学生的研究。
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经验加直观的实验现象。
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疑问,在对自己的经验质疑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加上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能更快地获取知识,并验证自己的经验。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大胆假设并设计得很周密,例如探究什么因素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板书设计如下: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土地:斜坡上的土地上有许多小沟,露出了小石子下雨雨水:变得很浑浊,带走了很多土壤。
土壤侵蚀防治(三)

土壤侵蚀防治方案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风、水等自然因素侵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一个土壤侵蚀防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农地被转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二、工作原理: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保护农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不当带来的侵蚀风险。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还田、翻植秸秆、覆盖农膜等,减少土壤裸露,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3. 林草植被恢复:加强林草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植被覆盖,减少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4.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沟渠、挡土墙、护坡等,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保护土壤资源。
5.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和科学种植意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土壤侵蚀防治方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由相关部门、专家和农民代表组成,制定土壤侵蚀防治方案。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和科学种植意识。
3.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向农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4. 林草植被恢复: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5.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
6. 监测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土壤侵蚀防治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四、适用范围:该土壤侵蚀防治方案适用于农业生产区域,特别是农田资源严重退化、土壤侵蚀问题严重的地区。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大纲Elements of Soil Erosion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土壤侵蚀原理》是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和生态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骨干性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
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课程建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讲课2学时)《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土壤侵蚀及其危害,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讲课2学时)2.1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
2.3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2.4 土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形式,雨滴击溅侵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化学侵蚀。
2.5 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程度,土壤侵蚀强度,允许土壤流失量第3章水力侵蚀(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3.1 水流作用,水流剥蚀作用,水流搬运作用,泥沙的堆积。
3.2 溅蚀,雨滴特性,溅蚀过程及溅蚀量,影响溅蚀因素。
3.3 面蚀,坡面径流形成,坡面径流能量分析,坡面侵蚀过程,影响因素。
3.4 沟蚀,侵蚀沟的形成,侵蚀沟的发育,影响沟谷发育自然因素。
3.5 山洪侵蚀,山区洪水类型,山洪时空分布,影响山洪因素,山洪侵蚀蚀特征,山洪沉积物特征3.6 海岸、湖岸及库岸浪蚀,海岸带划分,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海浪、湖流及库流,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第4章风力侵蚀(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4.1 风沙运动,近地层风的性质,沙粒的运动,风沙流及其结构特征。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案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侵蚀的概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土地侵蚀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1. 土地侵蚀的定义及其危害2. 土地侵蚀的主要因素3. 探究土地侵蚀的实验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侵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侵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土地侵蚀的定义、危害以及主要因素。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土地侵蚀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土地侵蚀的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土地侵蚀的原因。
5. 总结:总结土地侵蚀的主要因素,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地侵蚀的定义、危害及主要因素。
2. 实验法:设计土地侵蚀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土地侵蚀的原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土地侵蚀的概念及其危害。
2. 学生能掌握土地侵蚀的主要因素。
3.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土地侵蚀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4. 学生能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土地侵蚀现象的图片2. 实验材料:沙土、水、容器、道具(如小铲子、玻璃棒等)3. 参考文献:关于土地侵蚀的科普书籍、论文4.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新闻报道七、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土地侵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侵蚀现象。
2. 讲解:介绍土地侵蚀的定义、危害以及主要因素。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土地侵蚀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土地侵蚀的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土地侵蚀的原因。
5. 总结:总结土地侵蚀的主要因素,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6. 拓展:介绍防止土地侵蚀的措施及其效果。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土地侵蚀的定义、危害及主要因素。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假设 、 研讨 式 等 多种 研 究 型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 提 高 学 生 专 业 知 识 系 统 性 和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研 究 型 教 学 可 方 法 的实 施 , 可使 学 生 在 低 年 级 阶 段 有 效 地参 与科 学 研 究 , 课 程 学 习这 个 环 节 提 高 学 生 专 业 学 习 的 主动 性 , 专 从 为 业 综合 素质 培 养 和 提 高 提 供 坚 实基 础 。
‘ 壤 侵 蚀 原 理 " 究 型 教 学 方 法 ‘ 土 研
史东 梅 ,谌 芸 ,龙 太会
( 西南 大学 资源 环 境 学 院 ,0 75 重 庆 ) 40 1,
摘要
基 于 研 究 型 教 学 活 动 的 师 生关 系分 析 , 过对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壤 侵 蚀 原 理 ” 通 土 的研 究 型 教 学 实 践 思 路 和 内容
关键 词 研 究 型 教 学 ; 问题 情 景 ; 式 ;计算 机辅 助 教 学 ;土壤 侵 蚀 原 理 模
Re e r h- r e t d t a h n o e f r t o s fS i o i n Prn i e s a c o i n e e c i g m d o he c ur e o o lEr so i cpl
进行 分 析 , 为 : 于 问 题 情 景假 设 和研 究 模 拟 的 研 究 型 主 题 讨论 、 壤 侵蚀 情 景 模 拟 和 综 合 性 实 验 是 研 究 型 教 学 认 基 土 开 展 的 重要 环 节 ; 于计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C I C m ue— s s dIs utn 的 研 究 型 理 论 教 学 和 基 于 知 识 一 力 一 基 A ( o ptr s t nt c o ) A ie r i 能 素
Sh ng i Ch n Yol eo R suc s n n i n e t o t e t nv r t, 0 7 5, h n qn , hn ) C l g f eo re a dE v o m n ,S u w s U ies y 4 0 1 C o g ig C ia e r h i
Absr c ta t
Co re x r ie s v r i o tn a p o c f r n e g a u t ta n n . Ba e o t e u s e e cs i a ey mp ra t p r a h o u d rr d a e r i i g sd n h
21 0 1年 4 月
9( ): 1 一 2 2 16 l0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c e c f S i n a e n e v to i n e o o la d W t r Co s r a i n
Vo . No 2 19 . Ap . 0l r2 l
r lto s i b t e t a h r a d eai n hp ewe n e c e s n un e ga u ts d rn ta h n a t iis t e e e r h—re td d r r d a e u ig e c i g c i t , h r s ac o in e v e ta hig meh d a d o t ns o ol Erso Prn il , a e p oe so a c u s o t r a d ol e c n to s n c n e t f S i o in i cp e k y rf s in l o re f wae n s i c n e v to n e e t ia in c n r ls e ily, ae d s u s d s se t al . Th a rh l s t a h o s ra in a d d s ri e t o to p cat f o r ic s e y tma i ly c e p pe o d h tt e r s a c — re td t a h n mo e h ul b c mp s d f h e e s n ily mp ra t a s whc a e e e rhoine e c ig d s o d e o o e o t r e s e tal i o tn p r , t ih r r s a c — re td d s u so a e n q e t n a s mi g a d r s a c i lto e e r h o in e ic s in b s d o u si s u n n e e r h smu ai n, s i e o i n smu ain o o l r so i lt o a d c mp e e sv e p rme s Th r s a c o i ne e c i g b s d n c mp t ra sse i tucin n o r h n ie x e i nt. e e e r h— re t d t a h n a e o o u e — s itd nsr to a d t e c mp e e sv x e i n e c i a e n k o e g - b l y-u l y c u d i r v i nfc n l n h o r h n ie e p rme tt a hngb s d o n wl d e- i t - a i o l mp o e sg i a ty a i q t i t e su y n prc ia s i s, i n v tv a ii o u d rr d ts S c r s a c o in e t a h n h t d a d a tc l k l l n o aie b lt f n e g a uae . u h e e r h・ re t d e c i g y meho s s t d a qu sin a s m ig n su y sm u ain c ud mp o e in fc nl te a ii o t e t s u n a d t d i lt o l i r v sg i a t o o i y h b lt y f he k o e g su y n a d r b e r s l i g o u deg a u t s I n wld e t d i g n p o l ms e ov n f r n r r d ae . mplme tto o r s a c — re td e n ain f e e r h o i ne ta h n rc u s fS i Erso icp e mo e c u d p o i e a r s a c a tcp to p o t n t sf r e c i g f o re o o l o in Prn il d o l r vd e e r h p rii ain o p ru ii o e o u d r rdu t si ee e tr g a e , wh c h l u d r r d a e t fr n e g a ae n lm n a y r d s i h eps n e g a u ts o o m a d mp o e ntai e n n i r v i i t a d i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