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和翠花的故事
翠花的童年

你瞧,都肆无忌惮了!
但他有一点好:对老太太不
感兴趣--该出手时就出手!
俺哥也有长处:他从会说话的时
候起就有个想法:要像熊倪那样当个
世界跳水冠军。
俺哥?只要有水,他就敢跳!
俺小时候最爱吃这个了!
这种做法的也爱吃。
俺娘怕俺胖,两天才给俺一回这个吃。
一个礼拜才能吃上一回这个!
俺小萃花稍加打扮一下,就靓死你!
狗饿得实在没办法了。
吃完了,自己也不擦嘴。
瞧,这是俺哥渴了。
他还在这里“桑拿”!
他这个年龄有胡子吗?
啊?不说了。俺哥就是这个样子。
俺哥小时候总练这个,还振振有词呢。
你看俺哥他,这叫啥呀?
他打小儿就对女孩子感兴趣。
也难怪,因为他从一岁半就开
始看《花花公子》!
都看迷了!
俺娘不让看他就这样。
他都4岁了,老毛病仍不改。。。
俺爹说了:这品种是从美国引来
的!后面的房子?那是鸡舍,中美合
资建的!
俺爹还养兔子,听说是从“大加拿”
引来的新品种。
俺家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万元
户”!
俺家的鸡蛋忒多,俺娘时不时就
把俺放在这里睡--舒服!
这是俺一周岁时照的。是俺村
儿里头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刘老根”
大叔给拍的。
俺们村里就一家托儿所。
在托儿所里,阿姨还管俺们酒喝,
俺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耶!!!
俺娘逢人就夸俺--这也是俺娘
的骄傲哩!
这是吹哨吹的,舌头回不去了。
俺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才过劲儿--功夫多深!
俺家有一辆“沃儿卧”,俺爹俺娘
经常开着带俺兜风。
俺就瞪着眼睛使劲往外边看:哇
翠花成长记_叙事作文

翠花成长记我们一家在吃午饭,一个较小的身影窜了进来,一看,竟是一只萌萌哒的小黄狗,我顺手”赏赐“给她几个鸭骨头,乐得她直摇尾巴。
吃完饭,我回房间睡觉,却看见,萌萌哒的小黄狗正趴在我心爱的抱枕上!叔可忍婶不可忍!我对她比划了几个拳头,她还是拿那双不灵不灵的大眼睛对着我,萌酥了好么……“滚!”小黄狗惊恐的逃出了家门。
嘿嘿,我不是女汉纸……一觉醒来,天,这狗又趴在我房间的地板上。
“你这么脸皮厚就叫你翠花好了。
”我咬牙切齿地说。
吃晚饭,翠花又趴在桌子底下,真是败给她了。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翠花的“脸皮厚功”已经炉火纯青了,而我们,有时恨得牙痒痒,也只是吓她几下。
诶?我们一家好像和翠花有感情了。
一天,我放学,看见翠花正追着一直同样娇小的公狗,咦?这就是翠花的男朋友?希望不要太怂。
一个月后,翠花大腹便便了,不用说,她怀孕了。
怀孕的她还在修炼“脸皮厚功”,食量更大了,我们也乐意。
翠花生了六只萌萌哒的小狗。
哇塞,一个个毛绒绒的,眼睛还没张开,像瞎子阿炳似的。
我们待翠花更好了,大鱼大肉没少,也只是为了那六只能快乐地成长。
“大姐姐,有一个哥哥在欺负‘翠花家族’!”一个小妹妹气愤地对我说。
我火急火燎地跑向那里,看见一个大约十岁的男孩两手各拿一只小狗在那里扔来扔去,小狗在绝望的尖叫,我只觉得脑袋“轰”地一下。
“把小狗放下。
”我冷冷地对他说。
“就不放,你说出理由啊。
”“我他妈就你把他们放下!”我吼道,我可是个大嗓门,又加上气愤至极,所有人都静下来看好戏似的。
“啪叽”那男孩把两只小狗狠狠扔到地上。
我想说,我想杀了他,两只小狗去天堂了,眼睛还没睁开。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很对不起翠花,看着翠花徘徊在小狗的尸体旁。
两天后。
“大姐姐!那个坏哥哥又来欺负小狗!”小妹妹噙着眼泪。
“这个表脸的贱人又来?”果然,男孩又在玩两只小狗,旁边还有他的姐姐,哼,以为搬来救星就有恃无恐了吗?“把狗放回去。
”“我就不放,他们自己会爬,让他们自己爬回去!”我滴个亲娘,小狗还没睁开眼睛,怎么爬回去?我撞开他,温柔的抱起小狗放了回去。
20集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故事大纲

19集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分集梗概第 1 集1973年冬,刚入伍的新兵姜士安、张雁南与战士韩琳、彭湛相识在一艘登陆艇上。
一次偶然的事件让韩琳对英俊潇洒的军宣队队员彭湛颇有好感。
在通信连里,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张雁南很难适应新兵所面临的艰苦生活,班长韩琳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让张雁南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且帮助张雁南在部队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
同时,出身贫苦的农村兵姜士安也受到了韩琳在生活中细致入微的关怀,姜士安渐渐喜欢上了善良、漂亮的韩琳。
而此时姜士安的父亲已经给姜士安在农村老家里找到了一个比姜士安大四岁并且没有文化的未婚妻。
上级分给了通信连一个上大学的名额,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把这一个名额给韩琳。
但是张雁南也急切渴望着去上大学,她打电话给妈妈,告诉了妈妈她想得到这唯一的名额。
第 2 集韩琳在准备去上大学前买了一个笔记本送给了彭湛,彭湛告诉韩琳他也同样马上要去上海上大学,韩琳在巨大的惊喜中却得知张雁南已经替代她去上了大学。
韩琳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坚强的她在困难面前很快就战胜了自己,重新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部队生活中。
已经被提升为排长的姜士安对韩琳的爱慕之情越来越深,但是在父亲的压力下,他无奈的回到农村家里与他并不喜欢的未婚妻翠花结了婚。
第 3 集当姜士安从老家结完婚回到部队时,发现韩琳已经离开这里去上护训队了。
姜士安参加了高考,通过努力考上了陆军指挥学院,在放假回家后,他又在父亲封建思想的压力下与翠花发生了性关系。
而此时的韩琳从护训队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了她当兵时所在岛上的驻军医院。
姜士安的农村家里,翠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而张雁南已经从大学毕业后也来到海岛医院工作,而且还被安排到与韩琳在同一宿舍。
两人见面后都感到意外和惊喜。
第 4 集张雁南和彭湛结婚后依然和韩琳一起住在海岛医院,她们两人给新来的卫生员小梅介绍了一个对象程百祥。
小梅复员后便和程百祥结了婚,韩琳在参加完高考后去小梅家里看望她。
小梅把程百祥没有生育能力的事实告诉了韩琳。
北大荒的炕头事儿之37:王铁匠与翠花的故事

北大荒的炕头事儿之37:王铁匠与翠花的故事王铁匠与翠花的故事张鸣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座铁匠炉。
在关内,没有铁匠炉、关帝庙和宗庙,就不能叫个村庄。
有的村庄,还有娘娘庙,或者,凑合点,把观音娘娘或者碧霞元君挤都关帝庙里,让这些男神女神,住在一个宿舍。
北大荒的村庄,没有关帝庙,娘娘庙,宗庙什么的,就更甭提了,一个村子,住的人很杂,百家姓,有的是经过几次逃荒过来的,有的则是支边来的。
拜神这档子事儿,还没等想起来,就解放了。
我们村,是兵团的连队,建的更晚,庙连想都不要想,但是,却有一个铁匠炉。
铁匠炉很有用的。
虽说兵团有的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但镰刀锄头什么的,也离不开。
中耕可以上机械,但锄地却非得用人不可,我们那时候,还没有除草剂。
逢年过节,连队杀猪,哪个要是有幸抓阄抓到了猪头,一定得把毛扎扎的猪头拎到铁匠炉,让师傅扔到炉子里,吱吱啦啦一阵烧,拿出来,都黑了,然后用刀刮干净。
不用铁匠炉里的炭火烧,猪头上的毛是刮不干净的。
除非请公社的王兽医来杀,唯有他是可以连杀猪带把猪头弄干净的。
铁匠姓王,黑黑瘦瘦的。
好像干这行的人,都黑黑瘦瘦的,没有例外。
一天到晚没话,坐在炉子旁。
你找块钢,让他打把镰刀,他接过钢,掂量一下,扔进炉子里,拉着风匣,烧红了,夹出来,叮叮当当一通打,打好了,丢给你。
整个过程,一句话没有,你叫他一声王师傅!他也不答应。
拿猪头来给他烧,他也是如此这般,也不会说句:做好了猪头,给我留一口。
王师傅拿的连队的工资,跟我们一样,每月32元。
打镰刀,烧猪头,都不用付费。
但是,你要是让他给你打把菜刀,就得等下班了。
镰刀是生产用具,至少名义上,给公家干活用的,而菜刀嘛,就是纯粹的私人用品。
王铁匠公私分明。
王铁匠是单身,就住在铁匠炉后面,焊几个铁架子,支一个床,一床铺盖卷,跟他的围裙一样,乌黑油光锃亮。
床边凳子上,放着一把缺了嘴的大茶壶,有的时候,茶壶被放在铁匠炉的旁边,咕嘟咕嘟地煮茶,大叶子粗茶。
铁匠左手边的架子上,有个大号的搪瓷缸子,王铁匠就用这个茶缸喝茶。
柯P讲的翠花的故事

柯P讲的翠花的故事柯P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柯p与翠花同岁,住在金沙江畔。
那时的农村很苦,柯p家更是清贫,很多人都看不起柯p。
翠花从来不嫌弃柯p家穷,喜欢和柯p一起玩耍,是柯p唯一的玩伴。
那些年放学后的生活很是丰富,割草、找猪食、到江边游泳钓鱼、把衣服脱光埋在沙子里、在泥灰里屙尿做茶罐、用犁尖碎片拼老远赢核桃、到山上捡一篮干柴,所有活动里自选,当然玩耍不能单选的,一定要和割草、找猪食、上山捡柴搭配。
学生盼放假,放假的日子最开心,那时假期基本没有作业,假期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上山放牛,那是一件最有趣的事。
相约几个要好的伙伴,从家里带点腊肉,带点米,带点蔬菜,拼在一起。
柯p家里穷,没有腊肉,翠花就多带点,尽量把柯p的分量凑足,别人也不敢排挤柯p,因为翠花是厨师,得罪柯p就得罪翠花,就得罪了自己的肚子。
上山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搭建窝棚。
砍几棵松树做柱子和梁,树枝做瓦,再加上玉米树叶,一小时的分工协作,一所放牛娃的房子就这样搭建完成,遮风避雨躲阴凉。
柯p和翠花把牛放在山上,然后捡点干柴开始生火做饭,翠花的手艺还真不是吹的。
没多久,香喷喷的午餐做好了,一起放牛的懒娃娃也都闻见香味聚了过来,一顿美餐在不久后变成狼藉。
洗碗洗锅那是懒娃娃的任务了,柯p 和翠花就在窝棚里躲阴凉,吹小牛,说理想。
翠花的理想到是简单~种地养鸡养猪,每顿都能吃大米饭,特别是鸡肉汤泡大米饭。
柯p的理想是上大学当大官,然后对翠花好。
翠花学习不好,每次考试成绩都靠后,每次考试后她最先关心的是柯p的成绩,还好柯p成绩不错,基本前五名,翠花替柯p高兴。
没多久,小学时光结束了,柯p考到县城中学,翠花没有考上,柯p要去上初中的那一天,翠花早早的就来到柯p家,怀里揣着集赞了好久的零食,还有几块一直舍不得用的零花钱,对柯p是又叮咛又嘱咐,要柯p一定好好读书,将来上高中上大学当大官。
翠花开始了实现理想的旅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庄稼,养猪养鸡,真正开始了农家人的生活。
郁达夫故事2-翠花

郁达夫故事2翠花苏立军在郁达夫故居的院内一角,至今仍置放着这只大水缸(富阳人也叫十石缸,即可盛满十担水)。
它是历史,它亦可称为“文物”,因为它见证了郁达夫幼时不慎落缸、幸亏翠花救命。
母亲又到乡下去了。
五、六岁时的郁达夫,头上一圈罗汉发,身穿一件青粗布的棉袍,坐在江边一块大石条上,时而望望富春江上的帆船,时而瞧瞧比他大十岁的养姐翠花。
待她在埠头淘米洗菜完毕,就搀着达夫的手回家,便顾自到厨房去忙碌了。
达夫只好独自坐到廊檐下的藤榻上翻看石印小册子。
看得久了,在这寂静的小院里觉得无聊、很孤独。
因为两个哥哥早已去离家较远的私塾去念书了。
将近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光线漏过了院子里的树叶,一丝一丝地射进了水里,树影晃动,照得缸里的水藻和游动的金鱼与平时完全不一样!达夫十分好奇,就把手伸到缸里,想将一丝一丝的日光捞起,看它一个痛快。
可是上半身用力过猛,两只脚悬浮起来,心里一慌,头和胸部就颠倒浸入到了缸里,想叫叫不出声来,身体挣扎了几下,以后就没有了知觉……幸好,此刻翠花从厨房走出,发现达夫在缸里举起的小脚,一边呼喊着,一边冲过去,使尽全力抱起郁达夫……等到郁达夫醒来时,已经是晚上了。
达夫睁开眼,只看见翠花两眼哭得红肿,正把脸伏在自己脸上。
看到达夫终于醒来,翠花高兴得又哭了起来,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问:“你看见我了吗?看见我了吗?”过了几天,郁达夫终于恢复正常了,才从翠花姐姐那里知道了自己的生死经历。
翠花却对他说:“你这条命可是拣来的,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以后会成大气候的。
”真亏翠花及时相救,郁达夫后来果然成了大作家。
郁达夫在自传的《出生篇》中,几乎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叙述他和使女兼养姐的翠花日日相处的情景。
父亲给他的印象几乎是张白纸,而这位“谨饬而自晦”不足取,内外一把手的母亲又不能常依相伴,对他的童稚心灵的“起伏变化”影响最多的却是这位翠花姑娘。
翠花被郁家领养时还十分幼小,以致她自己也说不清她的亲生父母是谁了。
翠花-东北人叫俺上酸菜

翠花:东北人叫俺上酸菜我叫翠花,在医院旁边的饭店工作。
下面要讲的这段故事,已经涉及到本人的名誉,影响到本人的工作生活,到了不能不说的地步。
那是一个中午,外头刚刚下过雪,我坐在饭店里的窗户旁,眺望街景。
这是一个小饭店,平常没多少人来。
只有病人出院宴请医生的时候,才会就近选择这里。
这时候,门开了,进来两个人,其中一人的手臂上还缠着纱布,后来得知他就是老张,另外一个人留着络腮胡子,戴着雷锋帽,风尘仆仆的样子。
后来我知道,这就是那个自称是东北人的家伙。
老张坐在那里,不住地朝东北人道谢。
老张说:“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
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
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
”我不明白,他干吗非要这样说话。
看了电视才知道,他曾是北大德语系的学生,喜欢把重要的动词放在后面。
但是那个东北人嫌老张喝的少,不干了,他说:“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俺们这旮特产高丽参,俺们这旮猪肉炖粉条……”我还是不明白,这些话跟“喝的少”有什么干系,但他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段话从“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开始,到“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结束,丝毫没有提到自己。
不但不邀功,而且还把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归功于东北人所特有的集体潜意识。
这“高丽参、猪肉炖粉条”云云,看似毫不沾边,其实暗示着这就是东北人的饮食结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这“高丽参、猪肉炖粉条”,东北人才会这样,好比这个地区有特殊的磁场。
想到这里,我非常可怜那个肇事司机,他肯定买不起高丽参,吃不上猪肉炖粉条,才会耍流氓的。
“翠花,上酸菜。
”我抬起头,原来是那个东北人招呼我。
大家知道,老张并不是这里的常客,那个东北人更不是。
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知道我的名字呢?古代杀富济贫的男人们,总喜欢大喝一声:“小二,上酒!”但是,我从来没听过一个男人呼喝:“翠花,上酸菜。
”我不喜欢这句话,一点都不喜欢。
不因为别的,因为在这句话里我不作为一个“小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有名字、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翠花”出现的。
人人都爱翠花姑娘

人人都爱翠花姑娘作者:花草语来源:《人生与伴侣》2005年第28期去年9月份,我们房地产公司招了两个应届女大学生,一个是我,一个就是李翠花。
上班第一天,我们被人事助理带去见老板。
老板是个严肃的瘦老头,人事助理向他介绍我们:“韩总,这位是杜浅浅,新来的行政秘书;这位是李翠花,新来的文员。
”韩总打量了我们三秒钟,向我伸出了手,用力地握着,微笑说:“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年轻人,好好干,前途无量啊!”却当李翠花是空气一般,看也不看一眼。
我与李翠花,一个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写一手好文章,衣着大方时尚,出身书香门第;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专科学校毕业生,穿大路货衣衫,来自河南农村,做一份薪水低廉的文员工作。
这样的两个人站在一起,难怪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同事都不约而同地厚此薄彼。
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桌面对面,各用一台电脑,我的是最新款DELL手提,李翠花的是一台式机,显示器如出土文物。
两台电脑背靠背,对比鲜明,恰如我俩。
李翠花似浑然不觉,兴冲冲地打扫办公室,手脚麻利,办公室里的传真机和复印机都被她擦得晶晶亮。
我坐在坐位上笑:“哎,这里有清洁工,你不用这样忙。
”李翠花停下来,不好意思地一笑:“我做惯了,手脚闲不住,就当舒展一下筋骨吧。
”我有点鄙夷:到底是乡下丫头!人力资源部经理周豪进来的时候,李翠花正在擦文件柜,我则悠闲地捧杯茶水。
周豪递给我们每人一张员工登记表,在等待我们填写的时候,他对李翠花说:“小李,我们有清洁工,这些事情你不用做的。
”李翠花微笑:“周经理,我第一天上班,总是要熟悉一下办公设备啊,清洁工再好,没有自己来得快。
”周豪点头微笑。
三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对各自的工作驾轻就熟,都顺利转为正式员工。
我负责的是行政日常事务,写写宣传文稿,策划一下公司的活动,准备会议等等,转正后就开始觉得工作琐碎无趣。
李翠花则为各部门打印、复印、传真文件,收发报纸和快件,天天在办公楼跑上跑下,穿梭于各部门之间。
这里喊:“翠花,帮忙复印一下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们一起谈天说地, 一起数天上的星星
有句话我一直想对她说,却总也说不出口
不过在交谈中,我觉得她对村里的“f4”好 像特别有好感
他们也总在一起玩
其实f4不是什么好东西
尤其是那个道明寺,从小接受不良教育
是一个大流氓
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翠花和道明寺竟 然……
我悲痛欲绝,变得十分颓废
未完待续
但不幸的是,在俺出生的前夕,俺爹被国 民党抓到台湾海峡那头去了
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可最不幸的是,随着俺一天天长大,大家 发现俺的智力有问题。
经常干一些傻事。
考试总是不及格
不过也怪题出的难了点。
大概是因为没有用母乳喂养的原因,因为 俺娘刚生了俺就死了
因为俺又傻又笨,所以其他孩子总是欺负 俺
我还被留在北京,成为中南海的一名警卫 员
不过这时的中南海已经被四人帮控制了, 我很讨厌他们,因为它们会使我想起f4
还有那个林副统帅,总跟在人家屁股后面 转,肯定是个阴谋家
不出我所料,他终于东窗事发,坐着飞机 仓皇逃跑
可他是不会想到自己的下场的
几年后,四人帮也被粉碎了
我也离开了中南海,因为我觉得这里的斗 争太险恶,我不如到商界闯一闯
好在那时有翠花,每当大家欺负俺时,她 总会站出来替俺说话。因为她跟俺一样, 也是个孤儿
翠花在班上是个好学生
可平日里也很爱美很摩登
翠花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
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关注
翠花对我格外好,经常跟我谈心
我们谈理想,俺说俺的理想是香车美女
可是她却对我说年轻人应该有高尚的革命 理想
她还说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就像俺们班主任那样
新任村长继承老村长的遗志,终于解决了 粮食问题,带领乡亲走出了困境
全村老少聚在一起,终于饱饱的吃上了一 顿饭
可又过了不久,文革爆发了
翠花和道明寺一起,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临走的前一天,我们留下了这张合影, 多年来我一直带在身上
然而,就在翠花走后不久,苏联向我们国 家发动了侵略
全村老少斗武装了起来,准备让侵略者有 来无回
我更是直接参了军。战斗在最前线
我始终无法忘记老村长临死前对我说的话, 我要给乡亲们一个交待。所以战斗时我特 别英勇
后来我由步兵变成了一个坦克手
这是我架驶的坦克
对待侵略者绝不能手软
于是我们使用了秘密武器
一个不够,那么就再来一个
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侵略者被消灭了,我们胜利了
我作为战斗英雄之一,受到了中央领导的 接见
俺和翠花的故事
fishmoon编辑整理 Flying PPT 整理 Happy All The Time!!
村长说过,生活就像庄稼地里的苞米棒子, 你不掰下来尝尝不可能知道是 啥滋味,俺认为这话太有道理了。
俺的家乡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庄,一到冬天 就贼冷贼冷的,连北极熊都呆不下去。
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天,俺也诞生了。
就在这时,毛主席发动了大跃进
我索性投入其中,摇旗呐喊。吹了不少大 牛
然而事实证明大跃进是错误的
没过多久,发生了大旱,乡亲们用水都成 了问题
庄稼更是颗粒无收
村里的孩子被迫出去要饭
不久,村里就饿死了人
面对这种情况,老村长一筹莫展
最后,连村长都上了吊
村长临死前对我说,你要是不把产量报那 么高,咱们村就不用交那么多粮食,也不 会有那么多乡亲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