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发表时间:2014-01-08T16:05:46.78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丽丽[导读] 个体效能的自我知觉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
刘丽丽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450046摘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自我效能感在适应和发展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学生的焦虑、抑郁、压力感、沮丧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学校心理辅导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影响启示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个体效能的自我知觉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
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的中心地位,其在身心健康领域的应用性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
加强了解自我效能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进一步探究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因素提供一些启示。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效能信念通过四个作用机制调节着人的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第一,认知过程。
效能信念以各种方式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第二,动机过程。
第三,情感过程。
第四,选择过程。
如日常生活,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和情境,而愿意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情。
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应付学业要求的低效能感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焦虑的易感性。
过去的学业成功和失败主要是通过影响学业效能感而唤起焦虑的。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离不开网络。
他们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娱乐等各种活动,使得网络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成瘾,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特定自我效能的作用,对于发展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
然而,网络使用过度可能导致网络成瘾。
大学生可能过度依赖网络,对网络活动产生强烈的欲望,并且无法自控。
他们可能整天沉浸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网络活动中,忽视了学习和其他必要的活动,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其次,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网络特定自我效能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估。
当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能力和信心较高时,他们更有可能更理智地利用网络,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量,避免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的发生。
而反之,当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能力和信心较低时,他们可能更容易沉迷于网络,并且无法自控。
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有助于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为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提高他们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以下是一些建议:1.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技能。
通过开设相关的网络素养培训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和有效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在网络上的技能和自信心。
2. 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规划和时间管理。
教育大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将网络使用和其他活动进行平衡,避免过度依赖网络。
3. 增加线下社交和娱乐活动。
大学生在校内外举办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宽社交圈,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4. 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启示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启示大学生研究D aX u eS h e ngY anJ iu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
在这一阶段,心理上尚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动,成长任务的内容增加,导致情绪波动性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和有效疏导,大学生就很容易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困扰,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丧失理性的行为。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和情绪的影响渐渐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1][2][3]。
根据国外学者Caprara等人的观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指个体基于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主观评价而形成的自信感。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对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抑郁、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本研究采用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对高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现状,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江苏、湖南、安徽、上海7所高校1076名大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
受调查大学生年龄在16~24岁,□朱伟方田学英黄洪基摘要:采用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随机抽取江苏、湖南、安徽、上海7所高校1076名大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结构失衡:感受和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比较高,而调节消极情绪的效能感比较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逐步使他们可以依靠和发挥自身的力量,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对情绪调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面对情绪困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这种信念会增强他们对情绪调节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对情绪问题感到无力和失望,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中,如逃避、抑制或放任情绪波动。
其次,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相信自己可以有效地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情绪,因此更有可能选择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情绪状态。
例如,他们可能会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重塑负面情绪,培养乐观的心态;或者利用放松技巧、运动等积极的身体调节方式来缓解焦虑和压力。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可能选择无效或不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过度食用食物、沉溺于酗酒等,这些策略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负面情绪。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认知是指对情绪的觉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觉察,并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经验。
他们更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绪变化,并可以准确地分辨不同的情绪类型。
这种情绪认知的能力使他们更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激烈或不适当地表达情绪。
最后,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适应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困扰时,能够灵活地应对并适应情境的能力。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来调节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困扰。
他们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丧失应对困境的能力,从而导致情绪困扰的进一步加剧。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网络依赖程度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网络依赖程度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摘要】在大学里,对网络依赖严重的人群往往会产生翘课、挂科、留级等不良行为,通过以网络依赖度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度为切入点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说明来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效能感以降低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有助于减少大学课堂上的不良现象,减少翘课次数,降低挂科率、留级率等【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网络依赖程度1.问题提出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
当代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依赖,然而过多的网络依赖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翘课、不完成作业、整日沉浸在网络中必然会导致挂科率和留级率的上升。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影响个人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
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在生活中就越积极自信。
而网络依赖程度越高的人,对生活的积极性会较低,自信大部分在网络交往中体现。
希望能通过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来降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从而减少大学生的挂科率、留级率,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话题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问卷的收集和使用。
为了保证此次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网络依赖度自测表来进行研究。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重测信度r=0.83(p<0.001),GSES只有一个维度,该表采用1-4级评分方式(1=完全不正确,2=尚算正确,3=多数正确,4=完全正确),10个项目的均分为量表总分,分为10-19,20-29,30-40这3个级数,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高。
大学生网络依赖度自测表总共有20个项目,分为5级,分别是完全没有,很少,偶尔,经常,总是这5种情况。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出现。
与此同时,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在其行为和心理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各种情境下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和信心。
对于大学生而言,较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通常意味着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
网络成瘾则是指个体过度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控,对其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现象。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网络购物等活动上,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疏远、身体健康受损等问题。
那么,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
这是因为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选择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和满足。
他们可能觉得在网络中能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逐渐沉迷其中。
相反,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强的信心,更愿意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依赖的对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网络成瘾相关的数据。
问卷中包括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评估,如询问学生对自己完成各种任务的信心程度;同时也包含对网络成瘾程度的测量,如上网时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影响1. 引言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情绪调节能力则是个体对自身情绪体验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更有能力有效地处理和调节情绪。
他们更能面对挫折和困难,对负面情绪有更好的应对机制。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在面临情绪困扰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缺乏应对策略,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3. 情绪调节能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有效地调节情绪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评估。
个体在面临挑战时,如能有效地管理情绪,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干扰,更好地应对困难,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4.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对自身情绪更有信心和能力进行调节。
他们更愿意面对挑战,积极应对负面情绪,从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对情绪调节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个体可能会避免面对挑战,忽视或无法应对负面情绪,导致情绪调节能力的降低。
5. 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促进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的方法:- 设定可行的目标:设定具体、明确和可实现的目标,通过逐步完成目标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 学习和发展技能:通过学习和发展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 积极思考: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通过积极的解释和评估来调节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信心。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受和处理方式,从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人们对情绪的感受。
当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上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往往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挑战,因此会更加积极地面对压力和困难。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对成功的期待会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如自信、满足和喜悦,从而提高了情绪的积极性和对困难的应对能力。
其次,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人们对情绪的处理方式。
当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上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例如,他们可能更加倾向于寻求支持、积极应对、重塑负面情绪等策略,而不是逃避、回避或产生消极情绪。
这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适应性。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影响人们对情绪的评估和解读。
当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上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容易将负面情绪解读为短暂的挫折,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相反,当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时,他们更容易将负面情绪解读为失败和无法改变的情况,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个体更积极地评估和解读情绪,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
最后,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对情绪调节的信心和能力,进而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意愿去积极应对情绪困扰,并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变和调节情绪。
这种信心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并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受和处理方式,改变个体对情绪的评估和解读,进而提高情绪调节的效果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Educa t i onal Psychol ogy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潘超超葛琳琳陈晨陈焘(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教育系浙江湖州313000)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预测作用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T he Pr edi ct R ol e of St udent s’E m ot i on R egul at i on Sel f-ef f i cacyt o I nt e r net A ddi ct i on and I nspi r at i onP A N C haochao,G E Li nl i n,C H E N C hen,C H EN D a o(D epar t m ent of Educat i on,Q i uZhen School of H uzhou T e a che r s Col l ege,H uzhou,Z hej i ang313000)A bs t r act Th i spaper us ed que s t i onnai r es t o expl ore c ol l e ge s t ude nt s’em ot i on r egul at i on pr edi c t se l f-e ffi ca cy of I nt em e t a d-di c t i on,found t h at se l f-e ffi ca cy f or em ot i onal r egul at i on has si gni f i cant predi ct or s on I nt em et add i ct i on.K ey w or ds c ol l e ge st ude nt s;i nt e rac t addi ct i on;pr edi c t r ol e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9-23岁之间,其生理发展已经完成,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处事经验与自我调控能力。
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处于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也是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的时期,因而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网络成瘾的机制仍然困扰着学术界。
迄今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涉及内部心理原因相对较少。
有研究表明,①情绪的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
l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按照年级、专业的人数比例随机选取湖州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53份,占回收问卷的95%。
其中,男生186人(33.5%),女生367人(66.5%);大一171人(30.9%),大二166人(30.O%),大三177人(32.O%),大四39人(7.1%);文科171人(30.9%),理科297人(53.5%),艺术86人(15.6%)。
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求被试如实、认真回答试题,为保证问卷质量,当场收回。
1.2研究工具(1)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潘超超等∞编制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为O.72加.82。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分成3个因子,分别为表达积极情绪、管理消极情绪、管理愤怒.激惹。
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很不好,2=比较不好,3=有点好有点不好,4=比较好,5=很好)。
分数越高,管理情绪自我效能感越强。
(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雷雳、杨洋编制②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 PI U S)》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
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包括38个项目,分为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六个维度。
突显性指互联网使用占据了用户的思维与行为活动的中心;心境改变指使用互联网来改变消极的心境:社交抚慰指认为在网上交流要更舒适、安全,依赖互联网作为其社交的途径;耐受性指互联网用户为了获得满足感而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与投入程度;戒断症状指希望减少上网时间,但无法做到,并且对互联网有近似于强迫性的迷恋,停止互联网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性情绪;消极后果指互联网使用对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关注由于上网所造成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
每个项目请被试分别就一年内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在5点量表上作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
得分越高,成瘾倾向越强。
将网络成瘾的项目平均得分小于3者界定为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边缘群体,大于等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
2结果2.1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情况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水平的评分为2.21士0.62,其中突显性为2.39士0.80,耐受性为2.16+0.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为2.07士0.73,心境改变为2.69-士o.86,社交抚慰为2.23士0.79,消极后果为2.06士0.70。
网络成瘾总体水平(平均值为2.21)处于轻教育心理Educa t i onal Psychol ogy表1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差异比较度和中度之间,更靠近轻度;其中网络成瘾总体均分>2.5分者占26.9%,>3.5分者占2.7%,表明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网络成瘾现象。
大学生对网络成瘾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心境改变(2.69士0.86),突显性(2.39a:0.80),社交抚慰(2.234-0.79),耐受性(2.16:t:0.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2.07+0.73),消极后果(2.06+0.70),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心境改变、突显性、社交抚慰、耐受性及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叭)。
2.2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的评分为3.67i-0.58,其中表达积极情绪为4.17:L-O.68,管理失望和伤心为3.49-1-0.77,管理愤怒激惹为3.32+0.78。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平均值为3.67)处于高水平,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2.5分者占35.9%,>3.5分者占61.2%,表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表达积极情绪(4.17+0.68),管理失望和伤心(3.51i-0.83),管理愤怒和激惹(3.32_+0.78),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析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见表1,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2.4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和伤心能力越强,表达积极情绪越多,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越弱;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伤心能力越强,耐受性越低,心境改变越慢,社交抚慰越低,消极后果越轻。
3讨论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水平为轻度,其中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网络成瘾情况,2.7%的大学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瘾现象,此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心境改变上得分最高,在消极后果上得分最低。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出现的焦虑、失望的情绪。
例如,向朋友、家长、同学等倾诉,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唱歌逛街等。
反之,网络成瘾及成瘾边缘群体在遇到类似的情绪,更倾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如,自我责备、反思自我、灾难化、责备他人。
@这类群体并非要真正面对问题可能是在选择逃避,此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
此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及边缘群体呈现出高焦虑水平。
张兰君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倾向者呈现出高焦虑水平,网络成瘾者自陈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伤心,对自身又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自信,因而陷入负性情绪一网络成瘾一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
这与肖玲玲@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对高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能通过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伤心是重要的预测因子。
进入大学后,依然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竞争之间的压力。
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和未来的婚姻压力(可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的),这些压力都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及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很可能出现一些负性的情绪,如失望、沮丧等,但出现愤怒激惹等的激动情绪会相对较少,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心理E ducat/ona/Ps ycho/ogy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启示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总体处于轻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瘾现象,这也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交流、问题研讨、心理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交流,以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