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1 / 1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 / 1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1 / 1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1 / 1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1 / 1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的能力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表示方法:绝对值L/min、相对值ml*kg*min氧亏:人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出现的原因:其一、由于运动初期ATP/CP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大,不能马上适应较高水平的运动。
其二、运动的强度过大,每分摄氧量不能满足每分需氧量又形成一部分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其中包括ATP/CP供能所欠下的氧亏,而且包括乳酸供能所欠下的氧亏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范围在1.4~7.5mmol/L之间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低氧训练: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供运动员体能的方法均可称为低氧训练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照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其主要是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中枢延迟的时间最长)动作速度: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其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巩固程度无氧耐力: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平衡: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灵敏: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准备活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初级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订的运动强度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康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过程。
【精品】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精品】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氧耗:指身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
2. 乳酸阈值:指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乳酸的积累速度超过了身体对其的清除速度,从而导致肌肉疲劳的临界点。
3. 心肺耐力:指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以及气体交换能力,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运动来提高。
4. 最大摄氧量(VO2max):指个体在最大运动强度下能够摄取、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是衡量身体有氧能力的指标。
5. 心率恢复:指运动后心率迅速下降至静息水平的时间,是反映身体对运动的适应和恢复能力的指标。
6. 运动适应:指身体对于运动负荷的适应和调节过程,包括心肺适应、肌肉适应和骨骼适应等。
7. 肌肉纤维类型:根据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和抗疲劳能力将其分为慢收缩纤维(Type I)和快收缩纤维(Type II)等不同类型。
8. 神经肌肉系统:指人体神经和肌肉的结合体,包括肌肉纤维、神经元和神经肌肉接头等。
9. 运动中枢疲劳:指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高强度运动的疲劳反应,包括运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
10. 血液循环调节:指身体通过心血管系统调节血流量和分配,保证运动期间血氧供应和废物清除的过程。
11. 温度调节:指身体通过汗腺分泌汗液以及血液循环调节体温,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的过程。
12. 运动损伤:指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组织受到的损伤,包括扭伤、肌肉拉伤等。
13. 疲劳恢复:指运动后身体从疲劳状态中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包括休息、饮食和睡眠等方面的调节。
14. 局部肌肉疲劳:指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损伤,导致运动表现不佳的状态。
15. 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科学,包括动机、情绪、注意力等。
16.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过程中营养物质摄入和代谢的科学,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对运动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映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阈值:在固定剌激作用时和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条件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
肌小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缩短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缩短收缩。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
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血红蛋白氧容量:指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把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生理现象就称为内环境稳态。
运动生理学氧亏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氧亏名词解释
氧亏(Oxygen supply不足)是指在运动时,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需要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来支持能量代谢和肌肉收缩。
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就会导致肌肉疲劳、酸痛、呼吸急促、头晕、乏力等症状。
氧亏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短期氧亏和长期氧亏。
短期氧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的短时间内,由于呼吸急促或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的疲劳和不适。
长期氧亏则是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肌肉疲劳和不适。
造成氧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 呼吸控制不当:如呼吸频率过快、呼吸方式不正确等。
2. 体内代谢过快:如快速进行高强度运动、体内脂肪分解过多等。
3. 运动强度过大:如运动强度过高,导致肌肉缺氧。
4. 运动时间过长:如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导致体内氧气供应不足。
为了预防和缓解氧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控制呼吸节奏,保持深呼吸。
2. 缓慢、平和地进行运动,避免快速进行高强度运动。
3. 适当控制运动时间,避免运动时间过长。
4. 增加氧气供应,可以使用运动饮料、氧气吸入等方法。
5.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保证身体健康。
氧亏是运动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防和缓解氧亏,可以提高运动效果,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含同化和异化过程。
4、喜悦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喜悦组织拥有感觉刺激产生喜悦的特征。
5、应激性:是机体或全部活体组织对四周环境变化拥有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征。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拥有的这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必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战胜各样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状况下,糖还能经过必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开释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真相像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响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耗费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单恢复到本来水平,甚至超出本来水平,这类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本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遇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缩短,这类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缩短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 :肌肉的缩短是因为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缩短时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 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相互凑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进而致使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由:静息电位是K 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 K 离子的静挪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固在必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得血量所摄取得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得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率得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得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得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得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得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与速度得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得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与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得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得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得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得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得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得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得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得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得机能能力并不就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就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得,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得生理过程与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得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得强度或功率来表示。
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得二氧化碳与所消耗得氧得容积之比。
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名词解释

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名词解释
生理运动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或机能在进行运动活动时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心肺功能运动指的是运动时心脏的跳动频率、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等变化,而代谢运动指的是运动时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
附属运动是指在进行主要运动时,随着主要肌肉群的收缩而发生的其他肌肉群的配合运动。
这些肌肉群的活动有助于主要肌肉群的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的稳定。
例如,在进行深蹲时,除了主要的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外,腿后侧肌群和小腿肌群也参与运动,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
总之,生理运动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或机能在进行运动活动时所发生的变化,而附属运动是指随着主要运动进行而发生的其他肌肉群的配合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
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第三章血液血液:血液是一种粘滞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液体内部各种物质豁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的性质。
渗透压:一切溶液中溶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压力,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特性。
血液缓冲对:血液中存在的具有抗酸和碱作用物质。
硷贮备:每100ml血液中所含碳酸氢钠的含量。
硷贮备量: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同城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硷贮备量血容量: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第四章循环自动节律性:指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窦性心率:窦房结节律性兴奋所形成心脏节律。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兴奋后如果再有第二个刺激,无论刺激多强,肌膜都不会进一步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获虽可发生局部去极化但不能引起扩布的动作电位。
心电图: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即可以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
期前收缩: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达到前,心室受外来刺激,会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该收缩成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舒张期。
心脏的“全或无”形收缩:由于心脏存在心室肌与心房肌的同步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一不收缩,其收缩就达到一定强度,称为全或无式的收缩。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时间总和最大心率: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射血分数:每博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的百分数。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
心率贮备:心率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心力贮备:心输出量能够随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强的能力。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外周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受血管口径、血液粘度和血流速度的影响。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博动,称为动脉脉搏。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运动时血量的重新分配:运动时体内的血液分配量发生改变。
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
某些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低至40-60次/ 分。
第五章呼吸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后,存留于肺中的气量。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出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气体的张力:当气体与液体表面接触时,由于气体分子运动而溶解于液体内,液体中气体分子也能从液体中逸出,这种溶于液体内的气体分子逸出的力成为气体的张力。
氧热价: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Hb的氧饱和度:氧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气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
肺牵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吸气兴奋反射。
外周化学感受器:是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
第六章代谢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糖酵解供能: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
有氧氧化供能:有氧氧化系统是糖、脂肪、蛋白质在氧气供应充足条件下进行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事释放能量合成ATP的供能过程。
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收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称该物质的氧热价。
呼吸商:一定时间没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代谢当量: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磷酸盐系统 : 又称ATP-CP系统,主要由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团的ATP、CP构成。
由于在供能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团的转移,故称之为磷酸盐系统酵解能系统 : 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氧化能系统: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第七章肾脏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第八章内分泌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应激轴:鉴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条内分泌轴的动员与机体抵抗内外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有关,与身体运动最为紧密的内分泌功能轴兴奋剂:指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禁用药物和方法的统称。
第九章神经感受器: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特异性传入系统: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都要经脊髓或脑干,上行至丘脑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非特异传入系统:特异投射传入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的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再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此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大脑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皮层体表感觉区的感觉柱:皮层体表感觉区神经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三原色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
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成都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立体视觉:双眼视物时,主观上可以产生被视物的厚度以及空间的深度或距离等感觉,称为立体视觉。
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肌梭: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
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本体感觉: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导致后膜去极化效应,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地址导致突触后膜产生超级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运动神经元池:一块肌肉往往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牵性反射: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发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锥体系: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超限抑制:由于过强或过长的刺激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分化抑制: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刺激产生抑制,称为分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