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奥数 面积与周长
【小学奥数】巧求周长

一、基本概念①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②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二、基本公式:①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面积=长⨯宽.②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常用方法:(1)对于基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可以直接用公式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割补成基本图形,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计算的公式求解.(2)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转化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两个部分.转化后的图形虽然形状变了,但其周长和面积不应该改变,所以在求解过程中不能遗漏掉某些线段的长度或某部分图形的面积.转化的目标是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周长或面积可求的图形.(3)寻求正确有效的解题思路,意味着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绕过障碍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考的着重点就是要把所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直接求解不容易或很难找到解题途径的问题时,我们往往转化问题的形式,从侧面或反面寻找突破口,知道最终把它转化成一个或若干个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数学中叫“化归”,它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思想和方法.(4)在几何中,有许多图形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而成的.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不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往往无法直接应用公式计算.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样去计算呢?对称、旋转、平移这几种几何变换就是解决这类面积问题的手段.四、几个重要的解题思想 (1)平移在平面图形的计算中,常常要将一个平面图形移动到平面上的另一个位置进行计算.其中,将图形沿一个固定方向的移动叫做平移,一个图形经过平行移动不改变其形状与大小,所以图形面积是保持不变的.利知识点拨4-2-2.巧求周长用图形的平移,可以使面积计算问题的解法简捷明快,颇有新意.(2)割补割补法在我国古代叫“出入相补原理”,我国古代魏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就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过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新图形,它的面积不变.(3)旋转在平面图形的割补中,有时要将一个图形绕定点旋转到一个新的位置,产生一种新的图形结构,图形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利用这种新的图形结构可以帮我们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4)对称平面图形中有许多简单漂亮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轴两侧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平分这个图形的面积.熟悉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对面积计算会有很大帮助.(5)代换在几何计算中,对有关数量进行适当的等量代换也是解决问题的已知技巧.小结:本讲主要通过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体会一种转化思想,重点在于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方法,包括平移、旋转、割补、差不变原理,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求周长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例题精讲模块一、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割补法【例 1】求图中所有线段的总长(单位:厘米)D【例 2】如图所示,点B是线段AD的中点,由A、B、C、D四个点所构成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均为整数,若这些线段的长度之积为10500,则线段AB的长度是。
四年级几何巧求周长与面积学生版

知识要点巧求周长【例 1】 如图所示,在一个大长方形的右上角挖去一个小长方形。
如果大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
小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那么该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575巧求周长与面积巧求周长长方形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记作:C 长方形()2a b =+⨯; 正方形周长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记作:C 正方形4a =⨯; 巧求周长时,常用到“平移线段法”和“标向法”。
巧求面积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记作:S 长方形a b =⨯; 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记作:S 正方形2a a a =⨯=; 巧求面积时,常用到“割补法”(将图形平移、对称、旋转)。
【例 2】如图所示,这个多边形任意相邻的两条边都互相垂直。
请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求出这个多边形的周长。
(单位:分米)【例 3】如图所示,这个多边形任意相邻的两条边都互相垂直。
请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求出这个多边形的周长。
(单位:厘米)68【例 4】如图所示,将3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叠放在一起。
后一个正方形的顶点恰好落在前一个正方形的正中心。
那么它们覆盖住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例 5】(2010年3月14日第八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四年级第1试第9题)将边长为10厘米的五张正方形纸片如图那样放置,每张小正方形纸片被盖住的部分是一个较小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原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则图中的图形外轮廓(图中粗线条)的周长为_______厘米。
【例 6】 如图是由10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恰在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且边相互平行,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例 7】 如图所示,从一个大正方形的边上挖去一个正方形得到一个多边形。
大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
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62【例 8】 如图所示,四个长方形组成了一个多边形,如果图中所标数值的单位都是厘米,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836512【例 9】 如图,某人从点A 走到点B 所走的路程是多少?【例 10】如图,把长为2厘米、宽为1厘米的6个长方形摆成3层。
四年级奥数详解答案 第6讲 面积的计算

四年级奥数详解答案 第6讲第六讲 面积的计算一、知识概要1. 面积: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 各种图形的计算公式1. 三角形 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为:S=ah ÷2(注:高,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做的那条垂线段)}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用字母表示边长边长面积正方形为:用字母表示宽长面积长方形2a S . 3.ab S .2=⨯==⨯= 4. 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为:S=ah5.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为:S=2h b)a ⨯+( {注: 解梯形应用题常用到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就两腰的中立的连线。
中位线等于两底边之和的一半,即,中位线=(a+b)÷2}}二、典型题目精讲1. 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摆成下图,已知每张小纸片的宽是4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分析:(如图)5个长方形的长等于3个长十3个宽即5a=3a+3b,则2a=3b,a=3×4÷2=6(cm) 图中阴影部分是三个相等的小正方形,其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长-宽,即6-4=2(cm),这样,全部阴影部分面积就是(2×2×3)cm 2了。
解:①3×4÷2=6(cm)②6-4=2(cm)③2×2×3=12(cm 2)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 cm 2。
2. 下图是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组合图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作二条辅助线,交于正点使EF=20cm ,EG=10 cm(如图)则阴影面积=上、下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ABC 的面积-∆ADE 的面积解:①S ∆ABC=(20+10+4)×14÷2=238(cm 2) ②S ∆ADE=(20+10)×(20+14)÷2=510(cm 2) ③34×14+30×20=1076(cm 2) ④1076-(238+510)=328(cm 2)答: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328cm2。
小学奥数讲义4年级-8-直线形面积初步-难版

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它们使用的单位、计算公式也是不同的。
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线段的总和;而面积是指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所以周长通常采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面积通常采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三角形从三角形的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它的高,钝角三角形的其中两个高在三角形的外部。
三角形的高所在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面积公式=底×高÷2或用字母表示为:S=ah ÷2. 2.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面积公式=底×高或用字母表示为:S=ah 。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面积=长×宽,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
3.梯形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以上底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的长度=(上底+下底)÷2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或: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为:S=(a+b )×h ÷2或:m ×h知识梳理【例1】★已知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边长多2厘米,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40平方厘米。
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出的40平方厘米,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A 和B 的面积相等。
因此,用40平方厘米减去阴影部分的面积,再除以2就能得到长方形A 和B 的面积,再用A 或B 的面积除以2就是小正方形的边长。
奥数四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7
2021/8/14
分段
例4、如图,正方形中套一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15,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恰好分别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都 分成两段,其中长的一段都是短的2倍。这个长方形 的面积是多少? (单位:厘米) 15÷3=5
5×2=10。
三角形面积: 5×5÷2=12.5 10×10÷2=50
12.5×2=25 50×2=100
15
2021/8/14
练 5、如图,是由9个小长方形组成的,按图中 习 编号,第1,2,3,4,5号的面积分别是1平
方米,2平方米,3平方米,4平方米,5平方 米,那么,第6号长方形和面积是多少呢?
1×1=1
16
2021/8/14
3×2.5=7.5
练 6、如图,一个正方形中套着一个长方形,
习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20分米,长方形的四个
例1、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是宽的2倍,中间有一 座雕塑,雕塑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周围是草坪,草 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20÷2=10 米
20×10=200 平方米
1×1=1 平方米
2
200-1=199 平方米 2021/8/14
拆分
例2、如图,是由6个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图形, 求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最多能裁出12张 长4宽1厘米的纸条
10
2021/8/14
练 1.用48厘米长的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习 它的面积是多少?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15
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8÷4=12 12×12=144
15×2=30
48-30=18 18÷2=9
15×9=135
11
2021/8/14
练 2、有一个长方形的市民广场,长100米,宽 习 80米。广场中间留了宽4米的人行道,把广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奥数专题讲练:第五讲 巧求周长和面积 竞赛篇(解析版)全国通用 (2)

第五讲巧求周长和面积编写说明“巧求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我们在寒假小4第四讲给予过一定的讲解. 本讲我们主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巩固,同时加入一些新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过渡到五年级几何部分的学习. 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例题,我们采用“重复加强”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们牢固掌握. 奥数的题目虽然很多,但一些经典题目,常常会以原题形式出现在各个中学入学测试题中,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戒骄戒躁,温故而后知新,清晰彻底的掌握理解自己学习过题目.你还记得吗【复习1】右图中是一个方形螺线.已知两相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l厘米,求螺线的总长度.分析:如下图所示,将原图形转化为3个边长分别为3、5、7厘米的正方形和中间一个三边图形.所以螺线的总长度为:(3+5+7)×4+1×3=63 cm .【复习2】用同样大小的瓷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两条对角线上铺黑色的,其它地方铺白色的,如图所示。
如果铺满这块地面共用101块黑色瓷砖,那么白色瓷砖用了多少块?分析:我们可以让静止的瓷砖动起来,把对角线上的(101+1)÷2=51块黑瓷砖,通过向上或向右平移处理,移到两条边上(如图2)。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瓷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数量没有变,此时白色瓷砖组成一个正方形。
(101+1)÷2=51(大正方形的边长),51-1=50(白色瓷砖组成正方形的边长),50×50=2500(块),所以白色瓷砖共用了2500块。
【复习3】有10张长3厘米,宽2厘米的纸片,将它们按照右图的样子摆放在桌面上,那么这10张纸片所盖住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分析:每多盖一张,遮住的面积增加2×1,所以这10张纸片所盖住的桌面的面积是3×2+2×1×9=24cm2.【复习4】有红、黄、绿三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个正方形盒内,它们之间相互叠合(如右图),已知露在外面部分中,红色面积是20,黄色面积是12,绿色面积是8,那么正方形盒的底面积是多少?分析:黄色纸片露出部分与绿色纸片露出部分面积不同,把黄色纸片向左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黄色纸片露出部分减少的面积等于绿色纸片纸片露出部分增加的面积,它们露出的面积和不变,所以图2中黄色露出部分面积为10,绿色面积也为10。
小学奥数 巧求周长 精选练习例题 含答案解析(附知识点拨及考点)

一、基本概念①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②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二、基本公式:①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面积=长⨯宽.②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常用方法:(1)对于基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可以直接用公式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割补成基本图形,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计算的公式求解.(2)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转化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两个部分.转化后的图形虽然形状变了,但其周长和面积不应该改变,所以在求解过程中不能遗漏掉某些线段的长度或某部分图形的面积.转化的目标是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周长或面积可求的图形.(3)寻求正确有效的解题思路,意味着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绕过障碍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考的着重点就是要把所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直接求解不容易或很难找到解题途径的问题时,我们往往转化问题的形式,从侧面或反面寻找突破口,知道最终把它转化成一个或若干个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数学中叫“化归”,它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思想和方法.(4)在几何中,有许多图形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而成的.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不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往往无法直接应用公式计算.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样去计算呢?对称、旋转、平移这几种几何变换就是解决这类面积问题的手段.四、几个重要的解题思想 (1)平移在平面图形的计算中,常常要将一个平面图形移动到平面上的另一个位置进行计算.其中,将图形沿一个固定方向的移动叫做平移,一个图形经过平行移动不改变其形状与大小,所以图形面积是保持不变的.利用图形的平移,可以使面积计算问题的解法简捷明快,颇有新意.知识点拨4-2-2.巧求周长(2)割补割补法在我国古代叫“出入相补原理”,我国古代魏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就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过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新图形,它的面积不变.(3)旋转在平面图形的割补中,有时要将一个图形绕定点旋转到一个新的位置,产生一种新的图形结构,图形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利用这种新的图形结构可以帮我们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4)对称平面图形中有许多简单漂亮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轴两侧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平分这个图形的面积.熟悉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对面积计算会有很大帮助.(5)代换在几何计算中,对有关数量进行适当的等量代换也是解决问题的已知技巧.小结:本讲主要通过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体会一种转化思想,重点在于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方法,包括平移、旋转、割补、差不变原理,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求周长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例题精讲模块一、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割补法【例1】求图中所有线段的总长(单位:厘米)D【考点】巧求周长【难度】2星【题型】填空【解析】要注意到,题目所求的是图中所有线段的总长,而图中的线段,并不仅仅是AB、BC、CD、DE四段,还包括AC、BE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图中标示的线段长度进行求和.同时应该注意到,BE BC CD DE,等等.因此,为了计算图中所有线段的=++=++=AC AB BC;3126=+=+43总长,需要先计算AB、BC、CD、DE这四条线段分别被累加了几次.这里,可以按照每条线段分别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加以讨论:由1段组成的线段共有4条,即AB、BC、CD、DE,而求和过程中AB、BC、CD、DE这四条线段各被累加了1次.类似地考虑到,由2段组成的线段共有3条,求和过程中AB、DE各被累加了1次, BC、CD各被累加了2次.由3段组成的线段共有2条,求和过程中AB、DE各被累加了1次,BC、CD各被累加了2次.由4段组成的线段只有AE,其中AB、BC、CD、DE各被计算了1次.综上所述,AB、DE各被计算了4次,BC、CD各被计算了6次.因而图中所有线段的总长度为:()()⨯++⨯+(厘米)442631=48【答案】48【例2】如图所示,点B是线段AD的中点,由A、B、C、D四个点所构成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均为整数,若这些线段的长度之积为10500,则线段AB的长度是。
小学奥数巧求周长

一、基本概念①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②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二、基本公式:①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面积=长⨯宽.②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常用方法:(1)对于基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可以直接用公式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割补成基本图形,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计算的公式求解.(2)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转化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两个部分.转化后的图形虽然形状变了,但其周长和面积不应该改变,所以在求解过程中不能遗漏掉某些线段的长度或某部分图形的面积.转化的目标是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周长或面积可求的图形.(3)寻求正确有效的解题思路,意味着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绕过障碍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考的着重点就是要把所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直接求解不容易或很难找到解题途径的问题时,我们往往转化问题的形式,从侧面或反面寻找突破口,知道最终把它转化成一个或若干个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数学中叫“化归”,它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思想和方法.(4)在几何中,有许多图形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而成的.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不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往往无法直接应用公式计算.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样去计算呢?对称、旋转、平移这几种几何变换就是解决这类面积问题的手段.四、几个重要的解题思想 (1)平移在平面图形的计算中,常常要将一个平面图形移动到平面上的另一个位置进行计算.其中,将图形沿一个固定方向的移动叫做平移,一个图形经过平行移动不改变其形状与大小,所以图形面积是保持不变的.利用图形的平移,可以使面积计算问题的解法简捷明快,颇有新意.(2)割补割补法在我国古代叫“出入相补原理”,我国古代魏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就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过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知识点拨4-2-2.巧求周长新图形,它的面积不变.(3)旋转在平面图形的割补中,有时要将一个图形绕定点旋转到一个新的位置,产生一种新的图形结构,图形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利用这种新的图形结构可以帮我们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4)对称平面图形中有许多简单漂亮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轴两侧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平分这个图形的面积.熟悉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对面积计算会有很大帮助.(5)代换在几何计算中,对有关数量进行适当的等量代换也是解决问题的已知技巧.小结:本讲主要通过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体会一种转化思想,重点在于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方法,包括平移、旋转、割补、差不变原理,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求周长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例题精讲模块一、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割补法【例 1】求图中所有线段的总长(单位:厘米)D【考点】巧求周长【难度】2星【题型】填空【例 2】如图所示,点B是线段AD的中点,由A、B、C、D四个点所构成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均为整数,若这些线段的长度之积为10500,则线段AB的长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