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统布置指南
汽车转向系硬点布置

好 混凝 土的坍落度 ,保证其符合客观需要 。而在灌注过程 中 ,如 措 施 一 吊扣 搭 共 体 的 设 计 与 施 工 【『1.公 路 交 通 技 术 ,2003(5).
果 出现 了堵塞的问题的话 ,此 时需要用备用 的关注 口,有效保障 79-82
(上 接 第 175页 ) 万 向节夹角调整方法为 :逆时针旋转齿轮位置 ,缩 短管柱长
栓 的施工工作 。
六 、结语
为 了提升工作效率 ,降低拱肋 自重 给塔架带来 的危 害 ,各段
中承式钢管混凝 土拱桥施工对于提升桥梁质量有很好 的帮
拱肋间待端 口标高调整完成后 ,可以快速进行焊接处理 。当此环 助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控每一个环 节 ,不但要对施工
节完成后 ,然后放松扣索 。当完成 了全部的钢管拱肋 吊装工作 材料进行管控 ,也要对每一步施工工艺进行 监管 。只有这样 ,才
格 后 ,保证 吊装 就 位 。
便进行 。不仅如此 ,还要具体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 ,然后 以
在安装过程 中,保证 两岸和上下游位 置的对称一致 ,在此基 此为基础来对 吊杆进行 张拉 ,直到将全桥 的吊杆索力调整 到与
础上进行 吊装 ,同时要做好拱肋风缆绳及拱肋联结的外法兰螺 客观实际需要相 一致 的范围内。
科技风 2016年 4月下
应 用 技 术
现 了超过 了试 吊的位移值 时 ,此时应该严格处理 ,立 即停止 吊装 灌 注工作 的开展 。
行 为 ,然后通过应用 张拉缆风来让塔架 的位移 回到一个 正确的
(二 )纵 、横 梁 及桥 面施 工
范 围 内 。
对于纵 、横梁及桥 面的施工来说 ,要 有效保证 横梁和纵梁的
转向系统布置与设计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 M1 类车型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校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97 普通螺纹公差配合 QC/T 648-2000 汽车转向拉杆总成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650-2000 汽车转向拉杆球头销总成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QC/T 522-1999 汽车转向拉杆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7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6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GB 17675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QC/T 647 汽车转向万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QC/T 649 汽车转向传动轴总成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1557-1998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 3. 术语和定义 3.1 硬点: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 称。 3.2 转向系: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 3.3 机械转向系:完全靠驾驶员的手力操纵的转向系; 3.4 机械转向器:把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并按一定传动比放大 扭矩的机构。 3.5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转向盘转角的增量与同侧转向节转角的相应增量之比。 3.6 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转向轮在直线行驶位置时转向盘的空转角度。 3.7 最小转弯半径: 汽车在转向轮处于最大转角条件下以低速转弯时前外轮中心 与地面接触点的轨迹构成圆周半径,它在汽车转向角达到最大时取得。 3.8 动力转向系:借助动力来操纵的转向系。 3.9 转向操纵机构:驾驶员操纵转向器工作的机构。 3.10 机械转向器:把方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并按一定的传动比放 大留居的机构。 3.1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具有齿轮、齿条传动副的转向器。 3.12 动力转向器:借助动力来减轻驾驶员手力的装置。 3.13 整体式梯形结构:转向横拉杆是整体的梯形机构。 3.14 分段式梯形机构:转向横拉杆是分段的梯形机构。 3.15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方向盘转角的增量与同侧转向节转角的相应增量之比。 3.16 转向器的传动效率:转向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4. 设计开发流程及注意事项 转向系统常规开发流程如下:
超实用汽车指南-拐弯时左右前轮的朝向不同

超实用汽车指南-拐弯时左右前轮的朝向不同
转动方向盘时前轮向左或右转动,同时车也改变方向。
其转动角度叫操舵角,实际上这个操舵角左右方向不同。
在拐弯处前轮以圆形轨迹转动,内侧前轮所画圆的轨迹比外侧前轮的轨迹半径小,因此内侧前轮的操舵角大。
车轮的这种转动方式叫阿克曼式,这个发明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方式,汽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行驶顺畅。
可以降低耗油量的电动动力转向系统
现在的汽车大多都安装有动力转向系统。
目前占据主流的是油压动力转向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动机的动力转动油管,生成的油压支持动力转向系统运行。
最近,取代油压式的电动动力转向系统以小型车为中心被大量采用。
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发动机帮助转向系统运行。
根据发动机的装载位置不同,电动动力转向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种类。
和经常驱动油管的油压式比,电动式只在必要时才利用发动机,这使耗油量降低,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不仅如此,它还能简化装置构造,减轻重量。
有些车采用的是由电动油管产生油压的电动油压动力转向系统。
进车库时可以不用来回调车的转向系统
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系统,它能够根据汽车行驶速度改变齿轮比和转动方向盘的次数。
被称作"积极的转向系统"的这种机构通过电控控制转向系统的
齿轮比。
低速时齿轮比小,随着速度增快,齿轮比也增大,这样泊车时对转向系统的操作就可以减少,而且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也能保持稳
定。
通过这个积极的转向系统和避免冲突系统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安全性能的汽车也出现了。
转向系统交流培训资料

转向系统交流培训资料⼀、转向系统的功⽤及组成⼆、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三、转向器的结构型式四、动⼒转向系统设计五、液压动⼒系统的使⽤特点和作⽤原理六、匹配计算的原理七、边界讨论⼀、转向系统的功⽤及组成汽车转向系统的功⽤是通过对左右转向车轮不同转⾓之间的合理匹配来保证汽车能沿着设想的轨迹运动的机构。
它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1、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2、向传动机构包括转向摇臂、转向直拉杆、转向节臂、转向梯形及横拉杆等。
3、转向器是将司机对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并按⼀定的⾓传动⽐和⼒传动⽐进⾏传递的机构。
4、对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A、保证汽车具有⾼的机动性(指最⼩转弯半径);B、转向时内外转向轮绕同⼀瞬时转向中⼼旋转,即保证车轮纯滚动⽽⽆侧滑C、转向盘与车轮的运动协调(转⾓和⼒特性)D、有良好的转向⾃动回正和直线⾏驶性E、转向盘承受的路⾯反向冲击要⼩F、转向传动机构与悬架导向装置的运动⼲涉要⼩⼆、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有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传动⽐与⼒传动⽐、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特性、转向系的刚度和转向盘的总全数。
⼀、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效率由转向器的效率转向操纵及转向传动机构的效率决定转向器的效率⼜分正效率和逆效率正效率是功率由转向轴输⼊、转向摇臂输出情况下求得的传动效率;逆效率正好相反正效率越⼤,摩擦损失就越⼩,转向操纵就越容易。
逆效率表⽰转向器的可逆性。
根据逆效率值的⼤⼩,转向器⼜分为可逆式、极限可逆式和不可逆式。
可逆式转向器的优点是:1、司机有好的路感2、在汽车转向后能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的⾃动回正,使⾏驶稳定它的缺点是:坏路时以出现打⼿现象,同时转向轮容易产⽣摆振所以该类转向器宜⽤于良好路⾯上使⽤的汽车。
不可逆式不会将转向轮受到的冲击⼒传到转向盘上。
使司机失去路感,⼜使转向轮失去⾃动回正作⽤,故现在汽车已不采⽤。
转向系统校核计算与设计指南

怠速(r/min)
600 ~
7.转向拉杆规格
φ42X8钢拔管
球头一总成型号 33R13-01066
球头一球销直径(mm)
球销沿其中心摆角(°)
球头二总成型号 3303E-059/060
球头二球销直径(mm)
球销沿其中心摆角(°)
8.方向盘半径(mm)
9.悬架型式
纽威ASB-140气簧
300
21 14 16 3600 500 1
转向系统校核计算与设计指南
注:不同颜色背景说明
计算数据,需输入 标题,不建议修改 常用经验值,可以修改
计算结果,不能修改
整车型号
XXXXXXX系列旅游车
车型说明
在XXXXXXXXXXX系列旅游车基础上,进行底盘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设计原则
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和互换性
1.前桥型号
方盛JY30N
附表一、前悬架系统与转向拉杆系统的运动协调的校核:这
268
3.动力转向器型号
ZF8095 955 227
附表三、转向拉杆系统和方向盘圈数的校核:以转向拉杆的
角传动比 15.7 ~
18.5
三维空间尺寸不变原理,按照轮胎的内、外转向角算出转向
总圈数
4.4
垂臂的摆角参数
输出轴摆角(°)
94
1.转向拉杆位于中间位置状态
机械效率(%)
90
XZ二维坐标系长度(mm) 903.9
转向节臂计算力臂(mm) 259.6
转向垂臂计算力臂(mm)
211
原地阻力矩换算到当量杆上的阻力(N) 12990.07
动力转向器输出到当量杆的拉力(N) 21233.17 符合
转向助力泵作用,方向盘的转动力(N) 31.09952
转向系统布置规范.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 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图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 2.4.1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 、C 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 、D 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2.22.4.2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要点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书目录前言...............................................................................................................I I 1范围 (1)2概述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1)4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2)5设计准则 (3)6转向系统总布置设计要求 (4)7模块化设计 (8)8零部件标准化结构 (9)9数据表达要求 (9)10部件(材料)选用要求 (9)11设计计算 (13)12 几种客车悬架与转向传动装置的运动校核 (18)13设计评审要求 (23)14装车质量特性 (26)15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 (27)16制图要求 (27)前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司底盘部转向系统的设计工作,现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总结。
形成我公司底盘部转向系统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为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参考资料。
本设计作业指导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1、转向系统的设计原则;2、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技术要求及布置要求;3、转向系统与整车其他系统之间的工作联系;4、转向系统的性能验算。
本文件是第一次修订。
随着今后产品开发体系的完善,以及设计经验的逐步积累,将每年进行修订。
对于下述两项内容:1、国家、行业、企业标准;2、设计需要形成的设计文件、评审文件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不在本文中体现。
请参阅相关资料。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设计输出图样;本标准适用于百度客车产品转向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试验标准的确定及评审验收的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非客车类产品的转向系统设计及应用规范。
2.概述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汽车转向系统布置指南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转向管柱转向机转向管路图 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C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D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 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 2.22.4.2 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转向管柱转向机转向管路图 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C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D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 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 2.22.4.2 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b)转向机齿条的行程。
一般而言,方向盘的转角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机工程方面,通常情况下推荐如下的转角范围:3.0圈~3.5圈之间,比较常见的是3.2圈左右。
转向机齿条的行程由转向梯形以及转向轮的内外侧车轮最大转角来确定,一般齿条的总行程在150mm左右,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转向轮内外侧车轮的最大转角,下图中表示了计算内外侧车轮最大转角需要的参数。
图 2.3前轴两主销轴线与地面交点间距离K 整车轴距L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Rmin前轴两主销轴线接地点与车轮中平面接地线的最小距离r数值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1相关输入数据:表 2.2整车前轴内外转向轮最大转角的计算:一般而言,无论选择哪一种转向梯形方案,必须在正确选择转向梯形参数的同时,做到汽车转弯行使时,保证全部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使,使在不同圆周上运动的车轮,做无滑动的纯滚动运动。
两轴汽车以低速转弯行使,可忽略离心力的影响,假设轮胎是刚性的,忽略轮胎侧偏影响的时候,此时若各车轮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进行转弯行使,则两转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交在后轴延长线上,如图 2.4所示。
内侧车轮的最大转角为:公式(一)2.4.3 确定转向机输出轴线的位置,中间轴两端万象节中心位置方向盘输入轴管柱的长度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开发车型的转向机输入轴轴线的位置沿用原车型,下面是确定相关参数的步骤。
a、平台沿用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开发车型的转向机输入轴轴线的位置沿用原车型。
b、根据相关经验值初步确定中间轴两端万向节中心坐标。
c、根据方向盘中心位置初步确定方向盘输入轴芯轴端点坐标。
d、从力矩波动的角度检查中间轴万向节中心布置位置的合理性。
相关关键参数的初步确定:下面是相关关键尺寸的描述以及经验值。
输入轴与中间轴夹角输出轴与中间轴夹角输入轴与整车 XY 平面夹角输入轴与整车 XZ 平面夹角管柱芯轴端部与安全气囊激发器最小间隙转向机输入轴长度相关代号β1 β2 βxy βxz L1 L3 经验值<=30°<=30°<30°<=1.5°20mm-25mm 190 左右表 2.3注:从减小力矩波动的角度考虑一般要求:|β1-β2|〈3.3°,相关尺寸表示如下图中示例。
图 2.423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图 2.5中间轴万向节中心布置位置的合理性计算检查:通常情况下,转向管柱连接机构采用十字轴万向节,如下图中所示。
图 2.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4相关角度定义:Ψ:中间轴相位角,定义为中间轴主动叉所在平面(图中L2线所代表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中间轴被动叉所在平面(图中L1线所在位置)所旋转的角度。
图 2.7α:输入轴和中间轴所在平面与中间轴和输出轴所在平面的夹角。
θ:输入轴转角,也即方向盘转角。
T2:输出转矩T1:输入转矩两万向节等效角度βe=((β12-β22×cos2(2(α+ψ)))2+β24×sin2(2(α+ψ)))1/4力矩波动T2/T1=((1-sin2βecos2θ)/cosβe)通常情况下:0.97〈=T2/T1<=1.03是比较合理的范围2.4.4 转向管柱与周围配合件间隙检查一般情况下,将整个转向系统的相关关键硬点确定以后,就可以将相关硬点坐标值提供给底盘部门,然后由底盘部门完成转向机以及转向管柱的结构设计工作,最后将设计好的转向系统交由车型部进行下面的相关确认检查:a)设计状态下转向管柱与踏板机构的间隙,如图2.8中所示。
b)馈缩后转向管柱与踏板机构的间隙(如果转向管柱输入端馈缩后输入端的万向节点也跟着移动),如图 2.9中所示。
c)考虑组合开关护罩与仪表板的配合间隙。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5一般而言,转向管柱分为两向可调(上下角度调节)以及四向可调(上下角度可调以及轴向伸缩调整)两种,必须考虑到转向管柱调整到各个状态位置时组合开关护罩与仪表板的配合间隙是否满足要求,详见内外饰布置指南-----组合开关护罩的布置。
d)考虑组合开关以及点火锁与转向管柱的配合情况,详见电器布置设计指南。
设计状态时转向管住与踏板机构的最小间隙D1,一般要求D1>=20mm图 2.8馈缩后转向管柱中间轴与踏板机构最小间隙D2>=5mm2馈缩后转向管柱输入端万向节点由图中的1点移动到2点位置1图 2.9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6上图中1点为设计设计状态(还未馈缩时输入轴万向节中心位置),2点为方向管柱被压馈后输入轴万向节中心沿方向管柱轴线运动到的极限位置。
2.4.5 转向管柱的人机工程组合开关护罩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柱调节手柄伸出组合开关护罩的外面,这样是不合理F 的,一般要求组合开关护罩罩住整个调节机构,同时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考虑,组合开关护罩距离人体小腿膝部间隙F>=60mm调节手柄图 2.102.4.6 转向管柱的固定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柱固定于仪表板横梁上,一般由四点固定。
考虑到方向管柱的振动,一般而言,四点平均分布在管粱的两侧比较好,这样固定比较牢固,同时不会形成悬臂梁,可以减小方向管柱的振动。
图 2.11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72.4.7 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布置要求:a)要求吸油胶管与动力转向储液罐连接端的管口尽量高于动力转向泵的管口。
动力转向泵吸油胶管口转向储液罐管口图 2.12b)要求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位置易于进行动力转向管路布置和动力转向液的加注。
动力转向储液罐动力转向泵吸油胶管图 2.13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8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动力转向储液罐距离动力转向泵较近,这样布置吸油胶管比较方便。
下图中是动力转向加注枪的数据相关尺寸。
图 2.14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加注的过程中加注枪体有42mm的长度是伸入到动力转向储液罐内部的,在考察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位置是否满足加注空间要求时必须先将加注枪按照要求装配到加注的位置,然后看加注枪体是否与周围件存在干涉现象,如果不存在干涉现象,一般要求加注枪与周围件的间隙D>=30mm.D图 2.1529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c )要考虑动力转向储液罐与周围件的间隙,以及转向储液安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SECTION 1-1SECTION 2-2图 2.1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0图 2.17相对运动件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1-1中D1>=25mm相对静止件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1-1中D2>=8mm与机舱盖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2-2中D4>=70mm与大灯的间隙要求:如果动力转向储液壶布置在大灯的后部,考虑大灯更换灯泡的可行性,需要留出的一定的空间如SECTION 2-2中D3>=60mm常见的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安装固定形式:d )通过螺栓固定与车身。
如左图中所示红色区域部分为动力转向壶的固定点,这种固定方式固定牢固,但需要考虑足够的工具操作空间,同时要考虑安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图 2.18e)通过插拔的形式固定图 2.19 2.4.8 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如左图中所示,动力转向储液罐直接插入车身上的焊接支架来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
动力转向软管(含带消声作用)31回油胶管吸油胶管连接胶管动力转向硬管(冷却油管)图 2.20直径长度作用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2 硬管10mm 根据需要确定散热和传输转向液软管(含消声)20mm >=500mm 消声连接胶管17mm >=170mm 连接两段硬管,方便安装和拆卸同时隔离振动吸油胶管29mm >=350mm 连接动力转向泵和转向储液壶,同时隔离来自发动机振动回油胶管16.5mm >=200mm 连接硬管和动力转向壶表 2.4布置要求:a)与周围件的间隙要求硬管与车身板金间隙要求:D5>=5mm硬管或软管与相对运动件的间隙要求:D6>=25mm硬管或软管与相对静止件的间隙要求:D7>=10mm硬管或软管与热源(三元催化)间隙要求:D8>=60mm(要求管路上包裹相关隔热材料)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路与三元催化的间隙为65mm,同时此段管路需要考虑包裹隔热材料。
图 2.21b)安装固定要求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3Point 5 此段管路为油冷管路,一般布置于冷Point 4凝器的前部Point 3Point 2Point 1图 2.22如上图中所示的动力转向管路由5个点固定其中point 1一般直接布置在转向机上,而point 2\ point 3两点一般布置于车身或者是其他相对车身静止件上,而前面的一段管路(如果是要求有油冷)则此段管路一般布置于车身的前面进风口后部冷凝器的前面,同时在冷凝器上焊接支架做两个固定点,如上图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