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
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教学提纲

辅助检查
放射学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窦部僵硬、粘膜皱襞增厚、 增宽和粘膜结节样增生;小肠环状皱襞及增厚,但 不伴溃疡和局部异常;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等。
特异性较差,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内镜检查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
受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 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粘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粘膜型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IgE浓 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 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等
肌层型
病变主要累及肌层,表现为幽门或小肠梗阻,有时需要手术 治疗,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诊断
Leinbach标准
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治疗
饮食 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20~40mg,服药后1~2 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
抗过敏药物
手术治疗
适用于有肠梗阻的患者,但远期效果不佳,术后需 用激素维持治疗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药 物过敏,皮肤病等
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肿瘤——淋巴瘤、各种实体肿瘤、囊性纤维化等。 内分泌疾病——垂体功能不全、免疫缺陷病、IgA
常见疾病
Churg-Strauss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ppt文档)

计
数 2、溴甲酚紫稀释液:
溴甲酚紫25mg ( 指示剂,着深蓝色)。
蒸馏水加至50ml
[操作]
嗜 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未梢血20ul
酸 →立即混匀→红细胞溶解后→ 性 粒 充入双侧计数池内→静置2~5分钟→
细 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胞 直
(溴甲酚紫稀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着深蓝色;
理
变
化
嗜 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临床应用:
酸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性 ①症状严重→嗜酸性粒不减少→
粒
细
皮质功能衰竭。
胞
的 临 ②嗜酸粒特续下降或完全消失→病情严重
床
意
义 ③嗜酸粒重新出现,甚至暂时增多,
②含对嗜酸性细胞的保护剂,
计 如乙醇、乙二醇、丙酮,
数
而嗜酸性细胞对低渗抵抗大,故能保存,
③并使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而被识别。
下列试剂可任选一种
嗜 1、伊红──丙酮稀释液:
酸 性 20g/L伊红 5ml 使嗜酸性颗粒着鲜红色。
粒 丙酮 细
5ml 保护嗜酸性粒细胞
胞 蒸馏水
加至100ml
直 接
本试剂新鲜效果好,最好一周配一次。
接 伊红-丙酮稀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着深红色)
计 [计算]: 数 (1) E/L= 10大格E数×20×106
10大格E数 = ---------------- ×109
50
[结果报告]
E/L :Δ Δ Δ ×109/L
[注意事项]
嗜 1、本实验应在0.5∼1h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
酸
细胞亦将逐渐破碎。结果偏低,不易识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方案取决于其病因和病情。治疗原发性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放疗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和化疗药物等。放疗主要用于治疗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肿瘤。
合并症和预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合并其他病症,例如心 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器官受损。 合并症的预后取决于病情及治疗方法。尽早治疗和规范管理可改善预后。
结论和展望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复杂且多样的疾病。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病因和机制, 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我们将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以及异常的骨髓造血。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分类和诊断标准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慢性型常伴有血液 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增多,而急性型症状严重且进展较快。
诊断依据包括血液检查,骨髓穿刺以及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定义和表现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嗜酸性粒 细胞无明确原因而持续增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典型表现包括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持续增 高,可能伴随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和机 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与过敏反应、感染、免疫性疾病、 肿瘤以及某些药物等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 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 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明确的原因而持续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1 检查目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是白细胞中的一类细胞,仅占0.005—0.05,在某些皮肤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血液病、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可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检查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
2 检测原理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3 标本采集3.1 嗜酸性粒细胞(eos)标本采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采集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3.2 要求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在30秒内取出静脉血,同时压脉带束臂时间不宜过长。
3.3 一般应用EDTA-K2·2HO2作抗凝剂,1.5—2.0mg可抗凝1ml全血。
3.4 按静脉采血的方法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抽取1.6ml的血液,注入到含有EDTA-K2·2HO抗凝剂的试管内,立即颠倒混匀数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3.5 也可以采取末梢血直接加入到含有伊红—丙酮稀释液的试管中,混匀计数。
4 设备与试剂4.1 普通光学显微镜。
4.2 伊红—丙酮稀释液:①20g/L伊红液5ml;②丙酮5ml;③蒸馏水90ml;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制一次。
4.3 EDTA-K2 2HO 抗凝剂。
4.4 计数板改良Neubauer氏计数板或一次性计数板。
5 操作步骤5.1 取一只小试管,加入稀释液0.38ml。
5.2 常法取末梢血或抗凝血20u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再冲入计数池计数。
5.3 静置2—5min, 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6干扰因素6.1 血液稀释后应于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6.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6.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相区别,以免误认。
嗜酸性粒细胞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类白细胞,也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通常占总白细胞的1-3%。
嗜酸性粒细胞的名称来源于其细胞质含有嗜酸性染色剂(如嗜酸性碱性带的染色剂——伊苏琥珀和象牙黑),这也是它们和其他粒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中,而在周围血液中的数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仅为数小时至数天,并且主要通过骨髓的产生和释放来维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其胞质包围一个或几个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和碱性多肽,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呈连击形、双叶形或分叶形,核周围有明显的环状母细胞骨显示。
虽然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是原虫和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嗜酸性颗粒中含有的抗菌蛋白(如肥大细胞酸性蛋白、嗜酸素和生长因子)来直接杀伤病原体,或者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来参与免疫应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炎症的发生。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时,它们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进行直接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和加剧过敏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等过程。
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IL-10(白细胞介素-10),来抑制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阻止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嗜酸性变(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浓度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现象。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特点是核形状多为双瓣或多瓣,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内含有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等酶类,能够参与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等生理过程。
嗜酸性变通常是由于机体对某种刺激物的过度反应导致的。
它可以是一种生理性反应,也可以是一些疾病的表现之一。
嗜酸性变的生理性反应常见于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对某种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
嗜酸性变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如寄生虫感染、风湿性疾病、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白血病等。
在寄生虫感染中,寄生虫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风湿性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增殖。
在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并形成肉芽肿。
在白血病中,由于造血系统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嗜酸性变有时也可能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如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
嗜酸性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塞、喷嚏等症状,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喘息、咳嗽等症状。
此外,嗜酸性变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诊断嗜酸性变主要是通过检测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1-4%之间。
超过这个比例则可以考虑为嗜酸性变。
进一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以判断嗜酸性变是否与某种具体疾病相关。
对嗜酸性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背后的疾病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采取避免过敏原、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治疗手段。
对于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变,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导致的嗜酸性变,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血常规五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与过敏反应

血常规五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与过敏反应血常规五分类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健康情况。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血常规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本文将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以及与过敏反应的关联。
一、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特点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抗异物和抗菌。
相比于其他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在于其胞浆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多种炎症介质和组织损伤物质,如组胺、抗菌蛋白等。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会释放这些物质,以发挥其抗菌和抗炎作用。
二、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称为过敏原)产生异常反应的过程。
在过敏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称为IgE抗体的物质。
这些IgE抗体会结合到嗜酸性粒细胞的表面,使得嗜酸性粒细胞对过敏原产生高度敏感。
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已经结合了IgE抗体的嗜酸性粒细胞发生反应,激活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其颗粒内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引起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以作为过敏反应的一个指标。
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血常规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的发生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2. 炎症反应的评估: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升高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
通过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判断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炎症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通过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治疗有效,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往往会下降;反之,百分比的升高则提示治疗无效或疾病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值】男性:0.10--0.7×109/L;女性:0.10--0.65×109/L。
【生物学变异】妇女绝经约升高8%,4-10岁儿童(农村环境)夜间较白天约高45%。
昼夜律中午比早晨约低20%;高海拔约低48%;妊娠约降低25%。
【药物影响】⒈增加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药物有:眠尔通(偶尔)、苯妥英钠(偶尔)、吩噻嗪、氯奋乃静、丙咪嗪、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链激酶、碘化钾、碘化物、氯碘丙脲、碘胺药、碘胺二甲基异恶唑、磺胺甲异恶唑、二甲氧苯青霉素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III、IV、红霉素、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可能)、四环素、氯霉素、紫霉素、利福平、氨基水杨酸、青霉胺(伴皮疹)、氟化物、金(一时性)、去郁敏。
异烟肼可引起过敏现象。
别嘌呤醇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泮地黄中毒时可有过敏反应。
仅1%病倒对呋喃啶发生过敏反应。
竹桃霉素引起过敏性胆汁郁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致嗜酸性粒细胞增至20%,1%的病人应用先锋霉素II可增至10%,卷须霉素可增至35%,砷剂一般增加至10%-20%个别病例增至50%.苯茚二酮仅报道一例用药15天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应用链霉素的一半病例发生造血的反应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⒉减少注射肾上腺素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氢化考的松和糖皮质激素则通过对肾上腺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考的松和促皮质素为正常的生理反应,正常人注射促皮质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80%-90%。
消炎痛和普鲁卡因酰胺可出现一时性减少。
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亦减少。
用烟酸后2小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60%,24小时后则增加。
用烟酰胺4小时后显著减少。
【病理学变异】⒈升高见于变态反应疾病[哮喘、荨麻疹、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嗜酸性粒细胞达8%--29%)、湿疹、某些药物反应(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阿片等)]、寄生虫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Voisins综合征、皮肤病、恶性血液病和新生物疾患(结节病、何杰金氏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卵巢癌、髓样白血病)、射线、苯、猩红热早期(嗜酸性粒细胞8%-20%)、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内膜炎和心肌病。
⒉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疟疾急性期、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肾功能亢进,Surrenales和应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