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的分析篇1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备受文学界的瞩目。

本文旨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概述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被称为白氏长短句集,由长短句各九首组成,共十八首。

现存的第十九首据传是白居易异父异母的妹妹所作。

该诗集以其清新脱俗、鲜明个性,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唐诗短篇集之冠。

二、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动清新古诗十九首诗意鲜明,语言简练凝练,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

其中既有“短歌激扬,乐府飘逸”的风格,又有“静思幽情,清凉自得”的意境。

2. 表现手法多样在表现手法上,古诗十九首采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象征等,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使用了丰富的修辞,凝炼了深刻的感悟和思想。

3. 文化内涵深厚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诗歌艺术,更是文化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如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人文精神、佛家的禅意等。

三、研究现状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作者行迹等。

就文字的具体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古诗十九首是唐代古诗的一大代表,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学史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在艺术特点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语言特色、情感表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论探讨和评论也比较广泛。

3. 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内涵古诗十九首是一部清晰呈现出唐代文化精髓及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四、未来研究展望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展望和探索,下面就两个方面进行展望:1. 从文化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从道家思想、儒家道德伦理和佛教禅学等角度出发,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古诗十九首》研究

《古诗十九首》研究

《古诗十九首》研究《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其内容涵盖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从爱情到友情,从生死到离别,从自然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针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其创作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汉代文人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十九首诗歌在内容上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二、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的关键词包括:五言诗、文人创作、情感表达、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文内涵等。

三、《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内容1、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简练流畅,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其次是情感表达真挚细腻,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现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再次是具有深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与社会现象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2、主题与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涵盖了爱情、友情、离别、生死等多个方面,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爱情主题是较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诗歌中描写了爱情带给人的美好和痛苦;友情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离别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不舍;生死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豁达。

3、对后世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开启了五言诗的创作之门,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

它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古诗十九首》还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方法研究《古诗十九首》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研究则可以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跨文化研究则可以将《古诗十九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及诗人生平分析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及诗人生平分析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及诗人生平分析一、引言《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著名诗人的生平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概述《古诗十九首》是由不同作者创作的19篇古代诗歌组成。

这些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爱情、战争等。

它们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三、艺术风格分析1. 抒发真情实感《古诗十九首》以真挚的感情和真实的体验为基础,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这种真实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作品,共鸣其中。

2. 极简主义风格在表达中,古诗十九首追求简约、精炼的艺术风格。

诗人们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意义,以点到即止的方式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思考。

3. 借物抒情《古诗十九首》中常常运用借物抒发情感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反映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

这种手法让作品更具有意境和美感,并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审美享受。

四、著名诗人生平简介1. 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在文学上卓著成就被后世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在他悲愤交加的心境中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等题材的作品。

2. 白居易(772年-846年)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大量创作诗歌的重要人物。

他以其清新明快、辞章流畅、平易近人而闻名于世。

白居易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田园诗、爱情诗、宴会诗等。

3. 王之涣(675年-737年)王之涣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抒发对社会变局的关注而闻名。

王之涣的作品主要风格为清新朴实、言简意赅,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并通过文字表达思考和感悟。

五、结论《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层次的理解与体验。

通过对其中著名诗人生平背景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1]

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1]

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王庆梅《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此后历代诗论家不断探求《古诗十九首》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或对它作画龙点睛式的评点;或写专书进行研究。

他们的评论为《古诗十九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使其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获得高度赞誉的诗歌。

承近代《古诗十九首》研究之余绪,20世纪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古诗文本的解读、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瞻目的研究成果。

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分三个阶段论述:一、1900~1949年如果说传统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或侧重于事理的诠释、出处的罗列、语词的探寻;或以“比兴”、“寄托”的方法揭示诗歌的内在意蕴;那么,本世纪前半期的诸多学者,从对《古诗十九首》的注释、解说、考证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入手,既注重“事象层面”的探求,又注重“意象层面”的开掘,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考辨中多有创获。

贺灵扬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一书,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艺术特色、各家之拟作等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

[1]这一时期,发表在期刊上的二十多篇论文,既对《古诗十九首》文本进行诠释、笺注、解说、考疑等,也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代、表现的情感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初步地探讨。

较具代表性的是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他结合相关典籍及后人拟诗,严于考证,慎于论断,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以后。

[2]关于《明月皎夜光》一诗中“玉衡指孟冬”一句,因李善注引《淮南子》、《汉书》中“明是汉之孟冬,非夏之孟冬”、“汉之孟冬,今之七月”所引起的千余年的争论,金克木《古诗“玉衡指孟冬”试解》一文,寻绎诗意,查考星图,并引证天象,即景解文,认为“玉衡指孟冬”并不指月份及节候,而是说一日的时刻,他的这一说法,合乎天文的理论与实际,比较前人与时贤之说似乎较少牵强,从而动摇了《明月皎夜光》成诗于“太初改历以前西汉初年”的推论。

古诗十九首解读

古诗十九首解读

古诗十九首解读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追寻古代文明,挖掘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19首古诗中,每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

1.《登高》- 杜甫该诗是杜甫写给自己的,传达了他追求向上、哲学思考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为了达到目标而经历的艰辛和困难。

2.《江雪》- 柳宗元该诗以江雪为背景,强调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威力。

诗人通过“江雪”表现了纯净和平静的品质,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静夜思》- 李白该诗通过特别的艺术表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索,同时也表现了宁静的夜晚对人的影响,使人们感到心灵上的宁静和内心的豁达。

4.《悯农》- 李绅该诗通过歌颂农民勤劳的形象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尚农”的思想,体现了文化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望月怀远》- 张九龄该诗主要通过诗人对繁星与明月的表述,强调了它们对于人们追求理想和思考人生的重要性。

这也表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6.《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该诗通过描述古原草的逐渐褪色和凋零,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别离之痛,同时也表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思乡之情。

7.《登鹳雀楼》- 王之涣该诗表现出诗人特有的洒脱、自由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不满。

8.《赋得古城隍庙》- 白居易该诗写的是当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古城庙宇,诗人通过咏叹古城,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9.《长恨歌》- 白居易该诗通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东方文化的情感价值观。

它可以看作是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感悟和抒发。

10.《回乡偶书》- 贺知章该诗表达了人们对已逝亲人思念之情。

同时,它也表现了对亲人故乡的牵挂和对亲情的珍视。

11.《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个人从游戏人间到归隐修道的过程,以及归隐修道所展现出的高远情怀。

12.《登岳阳楼》- 杜甫这首诗以岳阳楼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爱国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赞美之情。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着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以下是学术堂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论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它上祖《诗》《骚》, 下启唐宋, 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本文试从诗的韵律作初步探讨.《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 诗的押韵、换韵与诗人的情感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并且诗中叠字的大量使用也为古诗增添了韵律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韵律; 押韵; 换韵; 叠字; 据钟嵘《诗品》所记载,齐梁年间, 曾流传着汉魏以来的古诗至少有五六十首.萧统《文选》中选录了十九首, 编成一组, 统名之为《古诗》.这些五言诗上祖《风》《骚》, 下启唐宋, "辞精义炳, 婉而成章",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作为抒情短诗, 其运用五言诗的高超技巧是其能够让一代一代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并受历代诗评家高度赞扬的关键原因.以下, 本文就诗的韵律角度作初步探讨. 《古诗十九首》(以下称为《十九首》) 的每一首诗, 如一首首动人的歌, 跳动着诗人情感起伏的音符, 读来朗朗上口, 包蕴美妙无穷的韵律之美, 这种效果的产生往往来自其和谐的音律美. 一、《十九首》的用韵美 诗歌通过押韵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例如《涉江采芙蓉》中韵脚"草、道、浩、老"都押十八韵中的豪韵,韵母ao, 其韵尾发音含混, 并是仄声.听来低沉忧郁, 使整首诗读来有种无可奈何之感, 从而烘托出一位漂流异地失意的游子欲归而不得的愁苦心情.《回车驾言迈》也用了同样的韵母押韵,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驱车上东门》中, 每一联末尾字都押韵, "墓、路、暮、寤、露、固、度、误、素"无一缺失.诗押姑韵, 韵脚的韵母为"u", 合口呼, 发音时口腔开度小, 气流通路狭窄, 气流缓慢地阻塞般送出, 犹如风雨交加的夜里远处树林传来的"呜呜"的声音, 调子显得低沉, 让人感受一种伤感, 透露出某种忧虑.并且每个字都是去声, 音调短促, 使人产生一种滞涩的感觉.选用这几个字来押韵, 充分烘托了诗开头阴冷凄凉的氛围, 因而诗的情绪更显得慷慨悲凉.同样, 《迢迢牵牛星》中的韵脚"女、杼、雨、许、语"押鱼韵多为上声, 音调长且有回旋之感, 从而为写织女的哀怨奠定了基调.《凛凛岁云暮》中韵脚"悲、违、辉、绥、飞、扉"押微韵, 其发音特点与《驱车上东门》中所押的姑韵相似, 从中似乎能感受那位女子一场好梦终归"垂涕沾双扉"的惆怅心情.《十九首》押韵的广泛运用充分烘托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及氛围, 并与诗人情感高低起伏的节奏相辅相成, 给诗歌带来音韵的和谐, 产生音乐的旋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十九首》的换韵美 五言诗以单韵比较常见,但也有换韵的情况.《十九首》约有一半以上的诗在中间或后面一部分进行换韵.如《生年不满百》中用两个韵, "忧、游"用侯韵, "兹、嗤、期"用支韵.《去者日以疏》中一、三、五联韵脚"亲、薪、因"韵母为"in", 二、四联换韵"坟、人"韵母为"en".在全诗中交叉使用两韵, 使诗歌韵律呈现多层次, 并使诗中情感更显沉痛.同样的情况, 在《明月皎夜光》中, 在五、七联中"翮、轭"用歌韵, 穿插在支韵"壁、历、易、适、迹、益"之中, 表达出对"同门友"不念旧情的不满与愤怒.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今日良宴会》与《行行重行行》.在《今日良宴会》一诗中前五联韵脚"陈、真、神、申"的韵母为"en", 是平声韵, 后两联"津、辛"韵母则转为"in".这种变化是与诗人抒发的情感相对应的.前五联中, 参加宴会的一群"轗轲长苦辛"的失意之士对酒听歌, 似乎甚是惬意.但表面的热闹根本无法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郁."弹筝奋逸响"筝是秦声, 音调苍凉, 正好体现了他们的心态."en"韵发音含混而不响亮, 其低沉的音调与诗人的凄凉心绪是浑然一体的.而后四句中, 诗人压抑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 激昂慷慨, 沉郁苍凉, "en"韵已不能符合这种变化, "in"韵则明晰清爽了许多, 与诗情相呼应.再看《行行重行行》, 诗中共用两个韵, 前四联"离、涯、知、枝"押韵, 后四联韵脚"远、缓、反、晚、饭"用"an"韵, 韵尾为鼻音, 发音时发音器官由元声的发音状态向鼻音的发音状态逐渐变动, 最后完全变为鼻音.且都为仄声, 前三者为上声, 音调较长而且中间有回缓空间, 表达了一种似乎漫无边际的沉重的忧伤, 以及无可奈何的压抑.而后一联韵脚"饭"字, 虽仍显沉重, 但音调上扬, 是诗人积极心态的表现.这几个韵脚与前面八句中的"离、涯、知、枝"平声字所表达的缓和的调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 诗歌的换韵实际上也是诗人情感转变的结果. 《十九首》押韵比较灵活,服务于内容及情感的需要, 并且在对押韵进行分析时, 我们同时也可看出《十九首》中韵脚多为仄声字.如《涉江采芙蓉》中韵脚"草、老、浩、道"为仄声;《驱车上东门》中的韵脚"墓、路、暮、寤、固、度、误、素"均为去声;《行行重行行》中的"远、缓、反、晚、饭"韵脚为上声或去声, 表达了一种强劲的节奏, 传递了诗人心中的哀怨抑或愤懑不平之情.我们了解了诗的押韵及其换韵情况, 为我们了解《十九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十九首》的叠词美 字词的运用也与声韵有密切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叠字运用造成的音韵效果."诗用叠字最难", 所谓叠字, 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而构成一个词.这类词汇, 从它的含义来说, 基本上还是一个字的义和音, 似乎不如两个不同的字所组成的词那样丰富.但叠字如果用得好, 往往能够从最简单的字里传达出客观事物的意志和神情, 增强情感的强度, 而且具有"疏节亮音"回环复沓的音节之美.《十九首》所用叠字平仄基本相当, 常常是平仄相对, 造成错综变化的韵味, 以增强作品的音乐美.行行、青青、盈盈、娥娥、纤纤、悠悠、茫茫、萧萧、区区等九种叠字是平声;皎皎、磊磊、浩浩、冉冉、迢迢、杳杳、凛凛等叠字是上声, 郁郁、戚戚、历历、札札、脉脉等叠字是入声, 都是仄声字. 十九首诗中的大多数诗是先平后仄,平仄相对.如《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 磊磊磵中石", "青青"与"磊磊"平仄相对, 在描绘柏树四季常青、浓郁茂盛、石头攒聚的同时, 也让读者读起来自然流畅.而一味地平声或仄声则会使人在同样的声调中腻烦.关于《青青河畔草》顾炎武曾云:"古诗'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连用六个叠字, 亦极自然, 下此即无人继."《青青河畔草》中"青青"与"郁郁"、"盈盈"与"皎皎"都是平平仄仄, 且"青青"是长调, "郁郁"是短调;"盈盈"是浊音;"娥娥"是元音, "纤纤"是辅音.这样或平仄相间, 或清浊元辅相映衬, 利落错综, 看似单调的叠字却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韵律美.这种音色上的单调与丰富的统一正传达出女主人公寂寞之中的烦扰心声.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以写自己凄切寂寞的心境, 是使用叠字的典范, 而其胚芽则在《十九首》中就已酝酿了.必须指出《青青河畔草》用叠字注意平仄或清浊的相辅相成, 在《十九首》中其他的诗中也有表现.在《迢迢牵牛星》一诗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此诗亦有六句双叠字, 有两句在结处, 与《青青河畔草》双叠字六句连用在前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配以平仄相对, 并调以清浊变化.如果把这些叠字换成全平或全仄, 全清或全浊, 读来一定会感到滞涩. 《十九首》中叠字的使用多在句首,句首用叠二十三次, 约占用叠总数的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用在句尾, 没有句中用叠的情况.并且《十九首》中竟有六首开篇用叠.句首用叠字往往多使用平声.如: 青青陵上柏,磊磊磵中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开头用叠为全诗定下舒缓的基调,为诗中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烘托了氛围, 使读者一开始就能领受诗情的感染.这些句首叠字又多为平声字, 用在开头是合乎人们说话方式及感情表达的.试想, 将"郁郁园中柳"调至"青青河畔草"之前, 读起来就好像听见一个没有底气的人大吼一声, 瞬间就没有了声息.前面即使非常强劲, 但瞬间就瘫软下来, 这样的落差与突变让读者从心理上, 一开始就会因莫名其妙而产生隔膜.这样下面的诗句能否读下去就成了问题, 更不用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了. 在《十九首》中叠字运用的一个突出的事例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 .此联首句反复使用同一叠字, 后句化用《楚辞》的"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 含蓄地表现"别离"的悲哀至极.诗人嫌"行行"一叠不足以表情达意, 加"复"仍觉不够, 非"行"字四叠不可."行行重行行"以悠长的音调表达作者"生别离"的悲哀且伤痛无期限的绝望.这里既写空间隔离的遥远, 也写时间距离的长久, 具体描绘遥遥征途, 跚跚慢行的景象, 真切抒发依依不舍、恋恋绵绵的情致.这种叠字使用在诗骚上也未曾见.它对后代诗人则有很大影响.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由此可见,叠字用得好, 可以使平常的语词传达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 显示回环复沓的韵律美和变化统一交织的和谐美, 增强诗的感染力.此外, 《十九首》中还使用了双声叠韵, 比如"揽衣起徘徊", "出户独彷徨" (《明月何皎皎》) , "北风何栗冽" (《孟冬寒气至》) 中"徘徊""彷徨""栗冽"的使用同样增强了诗的音韵的和谐, 使诗歌在流畅的音韵与音乐的节奏中更易朗读与广泛流传. 从韵律方面来看,《十九首》在用韵上有明显的特点, 通过用韵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注重押韵, 并随情感的波动起伏出现换韵的情况.同时, 古诗大量使用叠字, 并有其独特的创新.在押韵及叠字中利用平仄搭配使情感更好地烘托出来.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如阳光,从不间断地散发它的光彩, 其风格平易淡远, 语言浅近自然, 雅俗共赏, 比兴手法相互映衬.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深广而久远, 而本文从韵律角度进行浅探, 以求更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奥妙, 感受其精华所在.。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十九首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乐府诗集,包括《离骚》、《九歌》和《天问》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广泛流传并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古诗十九首进行综述,并提供相关的参考内容。

首先,从文学角度看,古诗十九首整体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离骚》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而闻名。

参考文献可以引用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古人之杰,在斯之室。

”来突出《离骚》的重要性;而《九歌》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意象,显示了楚国民歌的独特魅力,可引用郭沫若的《九歌》解读:“此楚国之音者九也。

”;《天问》则展现了作者对宇宙深深地瞩望,参考文献可以引用叶嘉莹的《楚辞天问十问的表演艺术特征考释》来分析《天问》中的表现手法。

其次,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来看,古诗十九首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感。

参考文献可以引用《古诗十九首研究》一书中对古诗背景的分析,以及《楚辞与楚人的社会背景、时代意识与审美特征》一文中对社会背景的解读,来提供相关的研究参考内容。

此外,从文化角度看,古诗十九首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可以引用朱光潜的《古诗辞章》中关于楚辞的评述:“楚辞以其超绝的形象、生动的抒情、丰富的联想和激发人的想象的特点,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位置是不可磨灭的。

”;也可以引用鲁迅的《楚辞总目》来解读古诗十九首中蕴含的哲理和审美追求。

最后,从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古诗十九首也引发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可以引用谢佩君的《楚辞十九章赋格读法初探》一文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赋格性质进行探讨;也可以引用贾平凹的《楚辞研究》一书中对古诗十九首中的形象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作为先秦楚国的乐府诗集,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一、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称其为“古诗”。

但从其内容、风格,联系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及有关史实,其作者由于时代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作者为汉末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他们未能进人权力阶层,这对于那些极汲于功名的读书人而言,不舍为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极力谋求功名利禄,希望得到这些身外之物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可到头来所有的心血与努力竟是一场徒劳。

汉末的这组诗歌,才真正标志着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才会在世世代代人心里产生深刻的回响。

1二、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本情况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

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

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不仅仅在于其艺术魅力的独特,更在于诗中所折射出的士人阶层对人生的思考。

钟嵘将其誉为“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等等。

一方面这既是中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而哲理性强。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

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

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

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1张艳艳.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7,(1):1.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

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精神形象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三、对古诗十九首的主要研究成果(一)从“生命哲学论”角度所作的研究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

2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

3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4(二)从“生命价值论”角度所作的研究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动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

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

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

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

5总之,“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人性复归”、“人文精神”等问题,成为一时研究的热点,姜兰宝、张振龙、黄桂凤等都参与了讨论,并对某一方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三)从“生命形态论”角度所作的研究郭自虎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时总结出“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来弥补”。

6这一说法在不少论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

宣丽华两次撰文,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2王利锁.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及其享乐思想.文学/哲学.江汉论坛,1989.3刘琦.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9,(4):6.4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J].1996,(2):5.5杨得贵.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1991,(4):9.6郭自虎.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江汉论坛,1996.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

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

7(四)从“精神形象论”角度所作的研究在古诗的字里行间,在诗人的心灵深处,安琪透过“消沉颓废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闷彷徨、在迷乱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深眷恋”。

安琪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史增添了新质,塑造了一个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生机蓬勃的崭新的精神形象,诗人们探索到新的人生价值观念。

从人生价值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8与“精神形象论”相似的有“精神孤独论”。

刘方喜从诗人“寄居外乡的特定语境中”,把握其思妇诗的真正意义,分析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同样失去了精神家园。

《古诗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纳而失去认同感、家园感所发出的真挚咏叹。

9刘则鸣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用诗的清醒与迷狂来排解,终于吟成这千古绝唱。

10(五)从“及时行乐论”角度所作的研究《古诗十九首》中的“及时行乐”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说其是没落阶级的腐朽哲学,是追求富贵、长生的享受,以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离愁别恨的感伤情调等。

关于马茂元所受批判的阴影在相当时间内仍挥之不去。

所以学术界一直采用低调处理方法,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它。

或用“消极颓废”来简单概括,或避而不谈。

80年代以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古诗作者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不能肯定,也不能盲目称赞所谓“感情真挚”,应深入分析这些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模糊时代和阶级界限。

随着思想解放,人们逐渐摆脱了偏见,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二重性,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采取客观的、宽容的态度,辩证地分析评价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个人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王利锁认为:享乐思想不过是假象的肆意畅怀,其背后真实的则是人体的自觉和觉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享乐思想也应被看作是觉醒时对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7宣丽华.钝化苦闷的“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与中国古代文人情怀之一.盐城师专学报[J].1997,(1):4.8安琪.《古诗十九首》中青年精神形象初论.湘潭大学学报[J].1991,(4):7.9刘方喜.人生意义的诗意彰显─古诗十九首人生主题的生存本体论解读.徐州师范学院学报[J].1995,(4):5.10刘则鸣.《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内蒙古大学学报[J].1997,(2):9.企图增加生活密度来补偿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郭精锐也指出:诗人们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叹中悲天悯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现世享受,而这种享受是因为诗人不愿再在忧生念乱中虚度一生而理直气壮地追求的。

12骆玉明和张湛非常直率地认为追求享乐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

《古诗十九首》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念的宣传,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的心情。

诗人旨在从客观性出发,建立一种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诗人赞叹神往的另一个天地,别一种人生。

13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纵观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作者、作品产生年代的考据和思想内容的批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对它的分析、阐释历来是见仁见智。

很少从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得年代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整个知识分子集团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的研究。

五、参考文献[1] 张艳艳.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7(1).[2] 王利锁.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及其享乐思想.文学/哲学.江汉论坛,1989.[3] 刘琦.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9(4).[4] 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J].1996(2).[5] 杨得贵.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1991(4).[6] 郭自虎.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江汉论坛,1996.[7] 宣丽华.钝化苦闷的“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与中国古代文人情怀之一.盐城师专学报[J].1997(1).[8] 安琪.《古诗十九首》中青年精神形象初论.湘潭大学学报[J].1991(4).[9] 刘方喜.人生意义的诗意彰显─古诗十九首人生主题的生存本体论解读.徐州师范学院学报[J].1995(4).[10] 刘则鸣.《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内蒙古大学学报[J].1997(2).11王利锁.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及其享乐思想.文学/哲学.江汉论坛,1989.12郭精锐.试论古诗十九首真率自然的风格.中山大学学报[J].1982,(2):2.13骆玉明.为艺术为人生的统一─从《古诗十九首》到陶渊明.上海文论,1989,(4).[11] 郭精锐.试论古诗十九首真率自然的风格.中山大学学报[J].1982(2).[12] 骆玉明.为艺术为人生的统一─从《古诗十九首》到陶渊明.上海文论,198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