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
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
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
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
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
《背影》 文章解读

《背影》文章解读《背影》文章解读《背影》是一篇由朱自清所写的散文,通过讲述父亲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儿子考虑,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将对《背影》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情感、主题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内容。
一、背景介绍《背影》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代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在动乱的年代。
尽管环境恶劣,但是父亲依然以身作则,坚守道义,给予了作者深深的熏陶和影响。
二、情感描写本文首先通过情感描写来展现父子之间的深情。
作者用自己儿时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包括父亲高大挺拔的身姿、慈爱的面容和平静的眼神。
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尤其是在儿子即将离家去外地读书的时候,父亲默默地将他送至车站,并为他提前准备好了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这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三、主题探讨本文的主题是父爱的伟大。
父亲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和关爱。
尤其是在困难的年代,父亲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机会,而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读书,他将自己的身体弄得虚弱不堪。
通过父亲牺牲自己的利益、默默无闻地为儿子付出的情节,文中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文学技巧分析《背影》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来加强情感表达和主题表达。
首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文字,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作者将父亲的背影比喻为“一道白茫茫的背影”,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和高大形象。
此外,对细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父亲将稀饭端到车站给儿子吃的情景,展现了父爱的细腻和温暖。
五、个人感悟通过阅读《背影》,我深深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对父亲的付出表达了感激之情。
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关爱。
在《背影》中,父亲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我们最深沉的爱,这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父亲。
背影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背影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背影》这篇作品
进行深入的知识点总结。
一、作品内容
《背影》这篇作品是朱自清的散文小说,它以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片段为主线,通过对父亲的塑造和对母亲的理解,描绘了一个幼小心灵中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
之情。
文章情节简单,但却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深厚思念。
二、人物形象
1. 父亲:文章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人。
他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
在文章最后,他的背影成了作者深深的怀念。
2. 朱自清:作者自己是文章的叙述者,通过他的叙述和回忆,展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刻怀
念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情感描写
《背影》这篇作品情感描写细腻动人,通过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母亲的感恩,展现了深厚
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作者用真挚的文字描绘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
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亲的无尽感恩之情。
文字流畅,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四、主题思想
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回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家庭的深沉怀念,对父亲的无限感恩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深切理解。
作品以朴实、感人的文字抒发了深切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
亲情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小说,通过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表达了作者
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这篇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对父母亲情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中国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散文。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讲述了作者从小到大,在父亲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中渐渐长大,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浑厚父爱的故事。
从主题来看,本文主要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故事中,作者从小的时候对父亲的理解是肯定的,父爱是温暖的,是无条件的,是不求回报的。
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以及父亲年迈衰弱,父亲付出的许多细微之处,作者才逐渐认识到,仅靠自己的感受去理解父亲是有限的,自己很多时候都未能发现父亲的辛劳和付出。
正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作者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爱是何等的值得珍惜和感激。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文使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传神。
文中对父爱的描写像是一幅幅图画,笔墨细腻,譬如“母亲在旁缝纫,而我却在近旁的小板凳上静静的听书。
”这样的描写通过细节展示出父亲的默默付出和孩子对父爱的依赖。
再如“现在想来,那位清秀健朗的中年人,竟用自己浑厚的后腰,给我支撑起一片天。
”通过对父亲身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文中运用了回忆的手法,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他在人群中垂手而行,静默中透出一种威严。
”这样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引人入胜。
文中渗透着深深的亲情和学问的智慧,以及对父爱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对父亲的一次次劳动和帮助的回忆,作者积累了很多人生的经验教训,也感悟到了家庭的重要和孝道的伟大。
初中课文《背影》通过对父爱的描写,让读者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父爱,父爱是默默无闻的,是不求回报的,是温暖的。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父爱的真挚感激之情,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父爱的思考和珍惜平凡的亲情。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作者是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即将之精华。
这篇文章首次出现在《中学生》上,经受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也传至世界各地。
它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简洁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展示给我们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形象。
【主题解读】《背影》的主题是关于父爱和成长。
全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追随父亲去上学的经历,那段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深爱着他的父亲,然而在文中父亲却并没有出场,只以他背影的姿态显现。
这种对父亲的深情浓烈地写出。
文章始终将父亲呈现为身后的背影,因此主题突显出性格的质朴与性情的温暖。
所以《背影》这一篇散文的主题贯穿始终,主线清晰而明了。
文章中的人物描写也非常的细腻,让读者们很容易的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含义。
在“华夏的古树杉杉、华夏的 road to marry 郵骑”这样的叙述里,充满了作者对于父爱的深刻感受,又让我不禁产生了对父爱的尊重之情。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父爱的。
在“只有长街,寂静无人,我带着歪斜的小书包,向宽大的背影”这样的描写下,作者在我依然深深着魑描绘了小时候追随父亲政府学校的情景。
而在“我似乎成了他的影子,任他走得再两个人迷宛到他的背影上消失,我也s always中间明悟着他是世界上多么的伟大之人”一段中,作者深爱着他父亲上的所作所为。
形象十分鲜活,线条极为干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分析】在《背影》中,朱自清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洋溢着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情感。
这篇散文晶莹剔透,如镜澄静的湖水,映射着朱自清内心深处的世界,作者在写作中直接表述了他的情感和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
《背影》的实质语言极其简练,充满了对父爱的独特感慨。
其中不言而喻,可以说是短小精悍。
例如:“父子俩没完会教带上我。
”、“只有机场的长门,大门\">";《背影》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意境深远上。
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的描写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1《背影》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父子送别的小题材,着力于叮咛、嘱托、买水果等细节,没有重大的主题和宏伟的结构,没有华丽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饰,但却极其生动地抒写了纯真圣洁的骨肉之情,再现了人伦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确是一篇叙写实境、抒发真情的文艺珍品。
首先,作者写了父亲的老态和老人的衣着。
做儿子的从背后看着去买桔子的父亲,映入眼帘的是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且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接着,就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老人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攀”、一“缩”、一“倾”和那“努力的祥子”,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年老体衰、动作笨拙的老年形象。
作者流泪了,读者似乎也要流泪了。
寥寥几十个字,都是叙事,但却那样地传神。
这里写的是“背影”,从背影中,人们真切地看到了父亲为了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
另一方面,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
此时此刻,做儿子的怎能不动情呢?所以,作者的感情这时也达到了高潮,“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句既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正面抒发,也是作者对自己流泪这一客观事实的叙述。
接着,作者写父亲买了桔子归来时的情景:“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然后“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通过这些实境的叙述,把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逼真地表现出来。
说心情轻松,为什么还要加“似的”呢?这是因为父子马上就要分别,父亲的心里其实并不轻松,只是为了不伤儿子的心,故意做出轻松的样子。
临走的时候,父亲心里本来有许多话,但说出来只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样平淡的话,但是这比用许多语言直接抒情更加感人。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短篇散文,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与品味。
《背影》主题解读:1. 父爱与儿女情感:《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文章中描写了父亲为了儿子好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如“小节俭,仅够糊口”,“母亲常常过问,他沉默不语”,“功课一直是他的唠叨”,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教育。
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之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逐渐展示出来,使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温暖。
2. 人生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父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给儿子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作者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表达了对家庭、爱和责任的认同和崇尚。
1. 线索清晰:《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从“这年我二十”开始,通过对父亲背后的一系列事情的描写,展开了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使整篇文章紧密围绕着主题展开。
2. 细节描写精确: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后的行为和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如“背着沉酒壶的大行李包”,“轻车熟路地转进墙角的座位”,“泪水之中”的描写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叙述逻辑合理:文章结构紧凑,情节丰满,情感递进合理。
从作者小时候对父亲行为的关注,到成年后对父亲背后的行为的思念和感激,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流畅,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4. 情感真挚自然:《背影》情感真挚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无处不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温暖。
《背影》通过对父爱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又展示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品味。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爱和责任的真实与伟大。
《背影》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背影》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
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打动了
读者的心。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感真挚: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感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
3. 语言朴素:文章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深
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4.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背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朴素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
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
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
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
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
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
作者的四次流泪,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脉络,也是作者对父亲之爱的最好体现。
亲人之间总是这样,
“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总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
在写《背影》的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还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的冷战。
1925年,父亲写下了文中的那封家书。
朱自清先生读后百感交集,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至此,两人心中的冰山终于融化,言归于好。
冷战的解冻,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渐忘却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对方的好之外,我想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吧。
在长达数年的冷战期间,朱自清先生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为人父,历经风霜,更懂得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
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刻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更为复杂而深厚。
二、主题之二:忏悔
细读《背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角色:过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长的父亲和现在年事稍长的“我”。
而隐藏着的现在的“我”事实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
作品的故事是通过现在的“我”的叙述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读者跟随着现在的“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体会这一事件。
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章中这样的字眼,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真是太聪明了”是作者对年轻时自己的嘲讽。
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我”正是处于过去的“我”与父亲之间的位置。
也许作者当时并没有饱经风霜,所经历的也没有父亲的
多与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经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再也不是那个年轻的莽撞的小伙子了。
“我”开始了解处世的不易,明白了个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运中的无奈。
“我”开始理解父亲老境的颓唐,也不再嘲笑父亲的迂,而是反过来嘲笑自己,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可笑与深深地忏悔。
文章中表现类似忏悔、愧疚的地方还有几处,虽然语句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忏悔、愧疚之情。
作者的这种惭愧与由此产生的对父亲的认同甚至仰视、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别昨日的“我”而走向父亲的一个标志。
三、主题之三:怀念
这篇描写父爱的温暖文章写在父子冷战时期,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间真正的冷战,再到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
时间磨光了所有锐气,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
待到时间洗尽铅华,父亲写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
两个人血脉里流动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
既然是彼此挚爱的亲人,为何还要再互相伤害呢。
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
—答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背影》所写的不仅仅是父亲深厚的爱,还有“我”对父亲的回忆与怀念。
四、主题之四:哀怨
《背影》开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亲的差使交卸,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
变卖典质只够偿还亏空,丧事还要借钱才能操办。
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结尾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而有深味的文字。
父亲曾经“少年”谋生,
“独立”支持,做了“许多”
“大”事,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
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文章的写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之日,北洋军阀各霸一方,他们在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互相争夺地盘,国家战祸连年,经济破坏,生灵涂炭,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虽然看似作者只描绘自己一家的情况,但实际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哀,哀社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人们怨,怨给人们造成不幸的社会。
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转变成对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
这样的哀怨,是人们对黑暗时世的不满和消极的无力的反抗。
有人说,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背影》一样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从“父爱”到“生命”,关键在于你的角度。
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赏析,我们都应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体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
参考文献
[1]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 (11).
[2]博书化.永远的背影[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3]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作者简介:
杨晔婷,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杨晔婷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文学作品主题多倾向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题单一、固定化的现象,这容易造成作品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还原、解读作品的原意。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教学名片《背影》的主题做了新的分析,综合了各文献中对《背影》的主题解读,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分析和审视《背影》,纠正对作品的单一化主题理解。
关键词:《背影》;多重主题;综合解读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话语立场与育化品格》(编号:2012/21)成果。
指导老师:首作帝。
3
--
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作者:杨晔婷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刊名:
卷宗
英文刊名:JUANZONG
年,卷(期):2012(9)
1.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2011(11)
2.博书化永远的背影 2001(17)
3.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 2007(2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uanz201209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