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精选6篇)

土壤实习报告(精选6篇)土壤实习报告(精选6篇)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实习生活又告一段落了,你梳理过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吗?这时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写实习报告了。
那么如何把实习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土壤实习报告(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土壤实习报告1前言: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土壤具有肥力。
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
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
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
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最新-土壤学实习报告【三篇】 精品

土壤学实习报告【三篇】本文是土壤学实习报告【一】一、实习目的土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地的土壤所组成的一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
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大部分来源与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土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实习概况1、实习地点武鸣县、上林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年月日到年月日3、实习器材铁铲、指示剂、软卷尺、比色卡、土刀、标杆、蒸馏水等。
4、实习人员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生共120人和指导老师2人。
5、指导老师周兴老师、罗献宝老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1、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分析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标准剖面要一米宽两米长,一直挖到基岩。
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
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若干层次一般以层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
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颜色、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2、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记录、各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与描述记录①土壤颜色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是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之一;使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环境,又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和土层性质的外在表现。
土壤实习报告六篇

土壤实习报告六篇土壤实习报告六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实习报告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壤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区概况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
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
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
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第一天)2)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上午)2.室内制图阶段1)室内拼图。
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
(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2)写实习报告。
(第五天下午)四、实习内容与过程1、准备工作周一,我们于上午8:00在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开始实习准备工作。
吴老师首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
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土壤实习报告3篇

关于土壤实习报告3篇土壤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名称:土壤植物地理实习地点:湖北应山自然保护区时间:20xx年XX月23日--20xx年XX月25日实习人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专业指导老师:***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表证。
土壤植物地理实验是植物地理学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地理学者基本功的训练之一。
本实习目的是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学生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掌握和学习植物地理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的技能,提升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具体要求学生: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PH值、速效磷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群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认识常见植物得优势种40-50种,认识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方式与要求以10-1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每个人共同按规程完成取得实验结果,独自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并把个人准备的实验物品带到实验室。
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指导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按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记录与画图,有困难时,积极思考,分析原因,自身排除障碍,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帮助或同学之间互相帮住。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实验报告,按时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四实习内容(一)环境条件环境是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影响植物生存是环境因素(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6个基本类型:非生物因子:⑴气候因子。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实习要求1、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三、实习过程1.实习目的:(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土壤学实习报告合集八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土壤学实习报告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1前言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土壤具有肥力。
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
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
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
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土壤实习报告八篇

土壤实习报告八篇土壤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名称:土壤植物地理实习地点:湖北应山自然保护区时间:4月23日--4月25日实习人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__级地理科学专业指导老师:______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表证。
土壤植物地理实验是植物地理学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地理学者基本功的训练之一。
本实习目的是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学生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掌握和学习植物地理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的技能,提高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具体要求学生: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PH值、速效磷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群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认识常见植物得优势种40-50种,认识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方式与要求以10-1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每个人共同按规程完成取得实验结果,独自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并把个人准备的实验物品带到实验室。
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指导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按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记录与画图,有困难时,积极思考,分析原因,自己排除障碍,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帮助或同学之间互相帮住。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实验报告,按时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四实习内容(一)环境条件环境是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影响植物生存是环境因素(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6个基本类型:非生物因子:⑴气候因子。
土壤的实习报告9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9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前言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土壤有肥力。
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地,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
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很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
土壤不但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
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但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含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升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学号:112030020053姓名:张涛指导教师:蔡雄飞前言:2103年6月24号至6月26号,在彭思涛、焦树林、蔡雄飞、罗宜富等老师带领下,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1级理学系地理科学的学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野外综合实习。
其中土壤学科方面,在蔡雄飞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关于土壤学的实习。
此次实习是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野外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习内容主要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黄平县一带。
路线为黄平县的飞云崖,施秉县的云台山,杉木河以及观音岩水库。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实习以达到:1.了解全国土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熟悉贵州省几种土壤类型:红壤、红壤性土、水稻土、紫色土等。
重点是红壤。
3.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4.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5.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6.使学生初步了解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7.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13年6月24日—2011年6月26日实习地点:黄平县,施秉县,第一天,黄平县飞云崖,了解人文地理现象。
第二天,施秉云台山,了解植物群落。
第三天,观音岩水库。
实习项目与内容提要1.进行不同类型土壤的野外观察调查,了解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进行土壤野外调查:学会独立操作a.剖面选设条件:(1)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不能选在路旁或植被遭明显破坏的地方。
要避开特殊地物如道路(林班道、小班道)、小溪、沟渠、集肥点、人工新搬动的地块等。
(2)、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植物、地表情况等有变化的地方均应布置剖面。
(3)在混交林中,土壤坑应布置在优势树种的林冠下,必须距离树根有一定的距离。
距乔木树干1.5-2米以外;(4)在土壤分布面积较大、性质复杂或利用上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区,应多布置剖面。
(5)、不能选在路旁或植被遭明显破坏的地方选点要向阳,规格为:100*80*200cm(林业土)、150*100*200cm(农业土),挖掘的剖面要垂直在剖面的观察时,要注意其发生层次、过渡情况,层次的划分不一定是水平的,有蛇形、波浪形等/•3、剖面位置的确定1.首先要根据地形确定。
地形条件(坡向、坡度、坡位等)具有代表性:小地形较平整,无近期崩塌或严重侵蚀;2.如地形比较均一,则根据植物群落,植被具有代表性;3、当植物分布比较均一,地表情况比较重要的是:表面质地和坚硬程度,表面的沉积物(如盐霜、盐结皮等),表面的颜色,尤其是因水分关系而引起的颜色上的改变,并应该综合这些因素,决定剖面位置。
4、剖面位置的确定土壤是一种不均匀体,不广泛的自然界企图用一个典型的土壤剖面来确定其代表的土壤自然区界往往是很困难的,一般在县、能社、林场进行土壤调查时,要求对每一种土壤都有挖一个代表性主要剖面。
多少面积挖一个主要剖面,要根据调查区总面积及制图比例尺的大小,自然的地形分割情况和土壤的复杂性来确定。
在目前通行的县一级的林业土壤普查工作中,制图比例尺1:50000,3 000-5000倍667m2挖一个主要剖面,土壤类型(即制图单元)划分到土属或土种,林场或公社一级的制图比例尺为1:10000,500-1000 667m2挖一个产要剖面,土壤类型划分到变种。
由于林业用地所在山区地形复杂,土壤类型随坡形、坡位、坡度的变化而显著不同,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必须设置代表剖面。
5、剖面规格(1)、主要剖面:为了全面研究各类土壤的发生学特征及各种成土因子的相互关系,应设主要剖面,它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其深度要求能看出土壤全部发生学性状或露出母岩,若土层很厚,应达1.5-2.0m,在大面积的调查中,主要剖面的数量要求为50 hm2最少要挖一个,其他则根据需要而定。
(2)、次要剖面:次要剖面是为了配合主要误时面研究,其发性学特性是否有改变而设置,同时也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范围,这的深度以能观察到主要剖面的主要特征为度,一般深度0.8-1.0m,如次要剖面发现有异于主要剖面特征,则应将它改为主要剖面进行详细调查,次在剖面要求50hm2最少要一个。
(3)、对照剖面:对照剖面是确定土壤分布界限而设置的,深度一般为25-30cm。
6剖面挖掘(1)、剖面观察面的平地时向阳,坡度较大时下坡向一致,剖面观察面应与水平面垂直。
(2)、挖掘时,表土与心土应分别放在剖面两旁,不要放在坑头上,亦不要在坑头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的自然状态,在挖掘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土壤的松紧度,颜色、有无新生体、侵入体等特征和动物、植物根、动物穴等。
7土壤剖面调查记载:在各发生层次的形态观测与描述记载时,按剖面记录表所列项目,分层进行描述与记载:a)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映,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标志。
许多土壤类型的名称都以颜色命名,例如黑土、红壤、棕壤、褐土、紫色土等等。
b)为了使土壤颜色的描述科学化(避免主观随意性),真正能反映土壤颜色的本质,目前普遍采用以门塞尔颜色系统为基础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它包含有428个标准比色卡。
明明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色调;亮度;彩度)来表示的。
c)土壤颜色的完整命名法是:颜色名称+门塞尔颜色标量,如:暗棕(7.5YR3/4),其中3/4不是分数关系,不能写成分子式。
d)土壤质地:野外鉴定土壤质地,一般用目视手测的简便方法。
此法虽比较粗放,但在野外条件下还是比较可行的。
鉴定者以过长期摸练,也可达到基本鉴别质地类别的目的。
e)土壤质地的鉴别应注意“细土”部分的鉴定和描述。
鉴定质地时,先边观察,边手摸,一了解在自然湿度下的质地触觉。
然后和水少许,进行湿测,再按上述判定质地,定名、填入记载表。
f)土壤结构: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被手或其他取土工具轻触而自然碎成的形状,即土壤的结构体。
土壤结构主要是按形态和大小来划分。
在野外常见的有:粒状、核状、棱柱状、片状、块状等。
g)松紧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质的指标。
目前测松紧度的方法、名词属于概念尚不统一。
h)孔隙:土壤剖面描述孔隙时,必须对孔隙的大小、多少和分布特点,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评定。
i)动物穴及其填充物:土壤剖面层次中,往往有土壤动物活动形成的洞穴和填充物,它反映土壤形成特性,尤其是土壤松紧度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因而动物活动状态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j)描述土壤动物时,应记述动物的种类、多少、活动情况,以及动物在土层中的分布、动物洞穴、动物填充物特征等。
k)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即土壤干、湿程度。
通过土壤湿度的观测,不但可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墒情,而且有利于判断土壤颜色、松紧度、结构、物理机械性等,因此,在土壤剖面描述中必须观测土壤湿度。
l)在野外可以用速测方法测定湿度,但通常只是用眼睛和手来观察和触测,其标准可分为:干、润、湿润、潮润、湿五级。
m)植物根系:植物根系的种类、多少和在土层中的分布状况,对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中,须观察描述植物根系。
n)新生体: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而是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新生体的种类、形态在状态和成分,因土壤形成过程与环境条件而异。
o)描述新生体时,要指明是什么物质,存在形态、数量、分布状态及颜色等特征。
p)侵入体:指由于人为活动由外界加入土体中的物质,它不同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常见的侵入体有砖瓦碎片、陶瓷片、灰烬、炭渣、煤渣、焦土块、骨骼、贝壳、石器等。
q)观察侵入体,首先要辨别是人类活动加入土体的物质,还是土壤侵蚀再搬运沉积的物质一。
由于其来源的不同,可说明土壤形成发育经历过程的差异。
r)对侵入体的观察和描述,不但要弄清是什么物质、数量多少、个体大小、分布特点,而且应探讨其成因,这样做有助于对成土过程的深入了解。
s)石灰反映: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应该用1:5的稀盐酸约测土壤碳酸数滴,根据滴加盐酸后所发生的泡沫反应强弱,判断碳酸钙含量的多少,一般分为无、弱、中、强四等。
t)PH值:剖面观测中,速测土壤的PH值不但可帮助了解土壤的性质,而且可以作为土壤野外命名的参考。
u)测定方法可采用速测法——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或用PH值广泛试纸速测法。
紧急用蒸馏水浸提土壤溶液,滴加PH混合指示剂(或用PH广泛试纸蘸取浸提液)然后用标准颜色比色以确定其PH值的大小,从而判断该土属于酸性、微酸性、中性、微碱性、碱性。
7.进行室内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进行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等的测定)。
8.进行室内土壤整段标本的观察,了解全省及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及性质。
9.学会如何写土壤学教学实习报告。
(3)、实习数据处理⑴土壤自然含水率及土壤容重的计算:组别土壤发生层名称环刀体积V/cm3W1W2W0自然含水率%容重g/cm3第四组A(0-20)100155.7 128.7 5.3 21.88 1.23 B(20-40)150.4 123.8 4.8 22.35 1.19C(40-60)177.9 137.2 4.7 30.72 1.33 表1、土壤自然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记录表格W1————土壤和信封的总质量W2————经1050C高温烘干后信封和土壤的总质量W0————空信封的质量自然含水率=(W1—W2/(W2—W0)×100%容重=W2—W0/V ⑵土壤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及容重计算:表2、土壤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及容重记录表格组别土壤发生层名称环刀体积V/cm3W1W2W3W0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容重g/cm3第四组A 100 243.2256.9219.394 30.0 19.071.25B 248.5261.7222.795.9 30.7 20.351.27C 254.4264.8221.894.5 33.7825.611.27 W1————环刀和土壤的总质量W2————土壤吸水后环刀和湿土的总质量W3————经1050C高温烘干后环刀和干土的总质量W0————空信封的质量管持水率=(W2—W3)/(W3—W0)×100%土壤容重=(W3—W0)/V自然含水率=(W1—W3)/(W3—W0)×100%(3)表3、土壤平均自然含水率与平均容重记录表土层自然含水率% 平均含土壤容重土壤组别深度(cm)水率% (g/cm3)容重(g/cm3)表1数据表2数据表1数据表2数据40—20 21.88 19.07 20.48 1.23 1.25 1.24 20—40 22.35 20.35 21.35 1.19 1.27 1.23 40—60 30.72 25.61 28.17 1.33 1.27 1.30⑷:土壤毛管空隙度计算表4、土壤毛管空隙度记录表组别土层深度(cm)W1(g) W2(g) 毛管孔隙度%40—20 257.7 218.6 39.1 20—40252.5 213.1 39.4 40—60 247.9 204.6 43.3W1————土吸水膨胀后土壤刀切去膨胀部分后环刀和湿土的总质量W2————经1050C高温烘干后环刀和干土的总质量毛管孔隙度=(W1—W2)/V ×100%⑸土壤总空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度、自然含水率、土壤容重、固液相三相比记录表组别土层深度(cm)总孔隙非毛管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率%土壤容重固液相三40—2053.214.10 75 20.48 1.24 20—4053.5814.1874 21.35 1.2340—60 50.947.64 63 28.17 1.30总孔隙度=(1—容重/密度)×100%非空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100%通气度=1—自然含水率×容重固液气三相比=(100—总孔隙度×100):体积含水率×100:(总孔隙度—体积含水率)×100(4)、实习观测的土壤类型①、红壤(1)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纬25°-30°,长江以南,南到南海诸岛,东到台湾,西到云贵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12%,是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2)成土条件: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大约16℃-24℃;年均降雨量为800-2000mm;≥10℃的年积温一般为4500-6500℃;无霜期为240-280d,春夏多雨,秋冬干旱,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3)成土作用a.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 Al(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