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简介*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饱和性脂肪酸的食物。
1.2、忌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
忌吃食物:糕点:目前我国的糕点一般都含有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的损伤很大应禁忌。
可自己用花生油制作糕点,可食用。
牛油:不饱和程度高,容易加重心血管的炎症,降低心血管官腔的直径。
换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肉。
饮食适宜:1.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1.2、宜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1.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茶籽油:茶籽油含有不饱和的氨基酸,有利于血管壁饱和脂肪酸的清除,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炎的恢复。
50g每顿,炒菜食用。
瓜子油:葵花籽提取的油脂,不饱和程度高,营养价值高,有利于机体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50g,与菜同炒食用。
茭白:维生素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血管壁具有一定的轻刷作用。
200-300g与肉同炒后食用。
2、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
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2.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2.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0例临床分析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可出现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肉 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乏力、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可表现为受累血 管支配区域的组织缺血、缺氧表现,如头痛、头晕、晕厥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预后 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01
02
03
04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严 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 大动脉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 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关 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 者可出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 或消失等体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炎, 具有反复发作、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的特点。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发热 、乏力、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 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资 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情况。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学特点,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管 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
03
治疗方法与效果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
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辅助控制炎症。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治疗效果
内科学-多发性大动脉炎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展大多较缓慢,亦偶有自行缓 解者。有研究对171例的统计,平均病 程为2~3年,最短者1月,最长者达20 年。
(一)全身性症状
(2)体征:
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 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两臂收缩压持续相差>20mm Hg,下 肢血压正常或增高。但很少有上肢肌肉萎缩。43%~51.5%的 患者两侧颈部、锁骨上和胸锁乳突肌外的三角区有连续性杂音或 收缩期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即下肢无脉症型,约占19.3%。
【实验室检查】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多发性大动脉炎 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有针对性采用某 些辅助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判断疾病的 早晚、活动期抑或静止期、病变程度以 及范围有很大价值,并为治疗的选择提 供可靠的依据。
【病理】
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有两个临床阶段——早期的活动期和慢性 血管阻塞期。早期动脉病变由中层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有巨细胞存 在的外膜组成,特别是在大动脉壁中的小滋养动脉及静脉部。
慢性血管阻塞期的特点是病变动脉段的纤维增生导致血管腔的阻 塞;病变呈多节段性,在两段病变之间的动脉壁可正常。晚期可 并发局部动脉瘤形成、狭窄后扩张和钙化。头臂动脉型(上肢无 脉症型)的受累动脉常为主动脉弓发出的三支大动脉,由锁骨下 动脉伸展至椎动脉开口处,造成头、眼和上肢组织缺血。
【发病情况】
本病以青少年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40岁,30岁以内占70%, 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7∶1~8∶1,头臂型以女性居多, 肾动脉型男女比例相仿。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疗体会

或形成动脉瘤。
性0 2 . ,淋 巴02 。胸 片正常 。入 院诊断 :①结缔组 织病 ;②结 核 ; 8 . 8 ③血液 系统疾病 。实验室检查 :E R 0mmh R 1 mg ( V S 12 /,C P7. / N 6 L <8 / ) ,R ,AS 正常 ,肝功 能A G mgL F O / 倒置 ,球蛋 白4 . / 24 L,白 g 蛋 白3. /, 疫全套IA42 0 / ( V 9- 2m /),I 3 1 gL免 8 g 7mg N 6 0 380 gL L g M 60 gL ( V 6 0270 gL ,余正常 。P D IG ( ),心 肌酶 2m / N 3- 7m /) P- g + 学L H 36 /, B 9 . /。心脏彩超示三 尖瓣 、肺动 脉瓣轻 D 3. U L H D 268 L 4 U
出现抽搐 、失语 、偏瘫 、上 肢无力、麻木 、患侧 脉搏减弱或消失 ,血 压 降低或测不 出、两侧 不等 ,血管狭窄处可有血 管杂 音及震颤 ,常见
于 颈部及 锁骨上 。眼底检查 :视乳头苍 白,视 网膜动 脉、静脉扩张 , 环 绕于视 乳头周 围呈花环状 。 Ⅱ型 :主要累及腹 主动 脉及其分支 。由 于 肾动脉狭窄而致高血压 。可见冠脉缺血及主动 脉瓣关闭不全 ,肠缺 血 可有腹 痛、腹泻反应 ,下肢 缺血 可有下肢无力 、发冷 、间歇跛行 。 Ⅲ型 :同时有 I Ⅱ , 型表现者称混 合型。 Ⅳ型 :主要 累及肺动脉 ,导
室检 查 :血 红蛋 白8 gL,血小 板2 0 0 L 白细胞 7 0 L,中 9/ 7 ×1 , / ×1 /
致肺动脉高压而有心悸、气促 、右室增 大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1.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2.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区域疼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种以下肢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等。
治疗方案包括戒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4. 血管炎性肠病
血管炎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大动脉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戒烟等措施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读: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动脉无脉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免疫功能紊乱所致。
这种病若在活动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使大动脉炎病变处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一旦血管闭塞,极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梗塞和肾脏衰竭,预后极差。
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一般采用手术转流搭桥、手术支架方法或给予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赴美留学的20岁的上海姑娘蒋某,出国前即患了多发性大动脉炎,在国内和美国采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均未见明显好转,且呈进行性加重。
入住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后,经该院周围血管科雷小明主任医师等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仅仅6周,患者症状即消失,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正常,又重返美国就读。
据负责治疗的雷小明主任医师介绍,到目前,他们采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了53例该病活动期患者,均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动脉无脉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免疫功能紊乱所致。
这种病若在活动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使大动脉炎病变处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一旦血管闭塞,极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梗塞和肾脏衰竭,预后极差。
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一般采用手术转流搭桥、手术支架方法或给予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但疗效并不稳定,药物毒副作用大,甚至会诱发人体的一些功能紊乱而导致其它相关疾病,如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微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诱发的股骨头坏死,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的胃部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雷小明等人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研制了一种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平衡免疫为基本治则,平衡免疫、保护血管内膜和消除血管炎症三者并举的治疗原则。
雷小明介绍,所谓以平衡免疫为基本冶则,就是将为患者平衡免疫功能贯穿于大动脉炎治疗的全过程,以避免免疫攻击系统攻击的盲目性,从根本上避免大动脉再损伤。
所谓保护血管内膜,就是一旦发现患者患有大动脉炎就应立即保护动脉内膜,以防内膜增生堵塞管腔及内膜纤维化、钙化与硬化,阻止大动脉向严重发展。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Takayasu's动脉炎,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
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锥动脉19%,髂动脉16%,颅内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
近年发现肺动脉受累可达4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曾被考虑的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遗传因素、雌激素等。
发病机制亦不清楚。
近来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所致。
在患者血液中α、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中抗大动脉抗体阳性,提示本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为大动脉全层性炎症,呈阶段性分布,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膜及内膜发展,受累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或伴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破坏和断裂以及内膜增生、水肿,滋养血管增生、肉芽肿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或伴有动脉狭窄段后的动脉异常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病变动脉可有侧支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以高血压、瓣膜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点。
据统计,儿童出现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沉升高表现,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为62%。
成年人一般可分为无脉前期(包括Ⅰ期:血管炎前期、Ⅱ期:血管炎渗出期)和无脉期(Ⅲ期:纤维化期)。
无脉前期主要为非特异症状,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皮肤苍白、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等;无脉期以肢体或器官缺血的症状和体症为主要表现。
根据动脉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1.头臂动脉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无名动脉,临床上出现上肢易疲劳,有疼痛、发麻或发凉感,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易惊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黑朦;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双上肢收缩压相差>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大动脉炎(右侧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
塞)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程志刚
患者,男性,50岁,反复晕厥、四肢麻木10个月。
超声检查:右侧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近侧段、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充填,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
右侧颈外动脉管腔内可见部分实性回声充填,CDFI示其内可见血流信号,源于其属支反流,峰值流速约27cm/s。
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部分内中膜不规则增厚,最厚处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厚约2.7mm,该处管腔狭窄,直径狭窄率约58%,PW示峰值流速增高,约369cm/s。
双侧椎动脉走行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约4.1mm,右侧椎动脉内径约3.2mm,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
CDFI示管腔内血流通畅,充盈良好。
PW示右侧椎动脉血流频谱不正常,收缩期血流信号消失,舒张早期流速约31cm/s,左侧血流频谱基本正常,峰值流速70cm/s。
超声诊断:颈部多发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原因待查
(1)右侧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闭塞,颈外动脉狭窄
(2)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
(3)椎动脉异常所见,符合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改变
DSA检查:主动脉弓造影显示,右侧头臂干起始部及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左锁骨下动脉通畅,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
脉弓,明显增粗。
前交通代偿不良,后交通代偿良好。
结合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
CDFI示右侧无名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总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右侧颈外动脉峰值流速明显减低
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
右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正常,血流频谱不正常,收缩峰消失
左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正常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
CDFI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处血流呈“五彩样”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处峰值流速增高。